原標題: 探訪上海首批職工親子工作室:滿足剛需,有員工懷孕就報名
為解決員工子女託管問題,上海一批企事業單位成立了職工親子工作室。
今年3月,上海市總工會公布首批12家職工親子工作室名單。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連日走訪發現,這些親子工作室,大多以晚託、暑託、寒託的形式存在,全日託形式只有一家。
工作室普遍收費不高,服務卻各有特色,有工作室配備地暖、新風系統;有的派校車把孩子從學校接至工作室。在一家企業,有員工懷孕即為孩子報名入學。
此前,要辦職工親子工作室,辦學資質成最大困擾。不過,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何慧娟透露,親子工作室要解決的是職工子女的託管問題,辦學並不是其目的,目前正探討建立專門的標準。
何慧娟說,上海市總工會正收集12家試點單位的經驗,撰寫職工親子工作室詳細標準。今後,親子工作室或有明確界定。
親子中心前臺。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
有員工懷孕即排隊
「媽媽你早點來接我。」21日,攜程親子中心內,2歲多的郝思程一邊檫淚接受晨檢,一邊和媽媽告別。
「他一歲半的時候我就把他送到這來了。每月管理費1600元,外加28元/天的夥食費。比上託兒所都要便宜和放心。」攜程員工周穎說道。
該親子中心佔地800平方米,是上海目前企業自辦親子工作室裡,唯一一家全日託的機構,招收員工1.5-3歲的小朋友。
老師和學生們做活動。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
親子中心每天早上8點半開門,孩子在這裡吃兩頓正餐、兩頓點心,下午6點到6點半跟著下班的父母回家。現在已招收95名員工子女。
2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親子中心看到,中心配備地暖、新風系統、兒童洗手間。親子中心錢堃介紹,為了保證中心的專業性,公司與第三方教育諮詢機構籤合同,孩子在園內的生活和管理,都參照正規託幼場所的規定。而且,廚房、儲物間、洗手間等一應俱全。孩子每日的食物都需登記在冊;去醫院看病的病歷,也都要複印給老師留檔。
公司人力資源高級總監邵海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建親子中心時超了預算,好在公司支持。建成後,一些公司來考察,一聽說投入,就打退堂鼓了。
目前公司員工一萬多名,女職工600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28歲,加上公司鼓勵生二胎,孩子的託管需求就很大。「我們現在是按照員工報名繳費的順序,員工在公司的工齡,以及職級綜合打分。現在在園的孩子是95名,當時報名排隊的有200多名。」 邵海晟說。
由於需求量較大,現在中心等候名單已經超過五十人,有員工從懷孕就開始報名排隊。
親子中心一周食譜。 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圖校車接孩子放學
去年9月,在假日託班的基礎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職工親子工作室開出了晚託班。所謂晚託班,即小學生下午三點半左右放學,至家長六七點下班這段時間的託管照料。
「其實也是職工呼籲之下開的。」 中山醫院工會常務副主席秦嗣萃告訴記者,一部分醫院職工,反映小學放學太早、沒地方去,家長管孩子功課時間有限,還要燒飯做菜,力不從心。
醫院晚託班的核心,放在了看管孩子、輔導孩子作業這兩項工作上。
中山醫院親子工作室。 東方網 圖
秦嗣萃說,當時工會選擇了一家有資質的社會培訓機構,免費提供場所,協商通過相對優惠的價格,提供給醫院職工。
去年9月,從事臨床工作,無法接送孩子放學的心內科醫生秦勝梅,將小學四年級的兒子送進了親子工作室。
「以往都是老人負責接送,但經常也遇到老人有事,又會臨時喊家政阿姨負責接送。」秦勝梅告訴記者,晚託班解決的是「剛需」,「老師可以幫助孩子默寫功課,督促孩子做完一部分作業,減輕家長負擔。」
放療科醫生吳莉莉也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送進了親子工作室,對她來說,收費低、接送方便、可以和同事孩子在一起作業和交流是親子工作室最大的好處。
「每個月1200元費用,再加上車費和一些點心費,總計在1400元左右,價格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有時候遇到傍晚加班,晚託班會提供牛奶等點心。等我們加班結束,還可以把孩子帶到食堂吃完晚飯再回家,非常方便。」 吳莉莉說。
秦嗣萃說,晚託班開設半年來,由於服務對象固定,再加上集中在醫院附近7所小學的員工孩子並不多,僅在10餘人,2-3名培訓教師就能滿足需求。
對於安全問題,秦嗣萃也有所考慮。「我們校車分成幾路,到學校接孩子到醫院,一來可以確保孩子安全,二來也可以讓職工放心。」
親子工作室或避開辦學資質設獨立標準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上海有超過50萬名0-3歲嬰幼兒,其中半數以上家庭都有託育服務需求。隨著二孩效應顯現,這一需求還將增加。
調查中,澎湃新聞記者獲悉,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也有一波生育入學高峰。當時,一些企事業單位就已辦過各種形式的託班。比如,中山醫院工會從1987年開始,已經推出針對寒假、暑假的託班。
不過,對於企事業單位來說,辦晚託班和假期託班相對容易,而全日託要複雜很多。主要原因是全日託涉及辦學資質。
根據上海普通幼兒園辦學標準,生均面積需達21.29平方米。如果100名學生,就要求室內面積為2129平方米。另外還要有專門的戶外運動場地,房屋的層高不得高於三樓。僅這一項,絕大多數寫字樓就無法達到,也無法獲得辦學資格證書。
此外,按照辦學標準,幼兒園要有獨立的廚房,即使企事業單位有自己的食堂,也不能由食堂代做幼兒園餐飲。
嚴格的政策門檻,一度讓企事業單位親子工作室的推廣陷入僵局。
2017年3月,上海市總工會公布首批12家職工親子工作室試點單位,並公開表示,今年年內有望在全市範圍內完善和新建50家「職工親子工作室」。目前,親子工作室有三種類型,一是日託全託,二是應急性的,三是晚託、寒託、暑託。目前以第三種居多。
試點是否意味著職工親子工作室有了新的探索途徑?
對此,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何慧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海工會職工親子工作室是愛心媽咪小屋的升級版。目的主要是解決職工的燃眉之急、後顧之憂,並不是為了辦學,他們也在探討建立專門的標準。
何慧娟表示,總工會將總結12家試點單位的經驗和做法,把它們的一些標準提煉分析總結,定出職工親子工作室的一些標準,目前,標準已在成型過程中。比如,親子工作室的服務對象一定局限於本單位、本園區、本樓宇的職工子女。服務內容方面,根據孩子的數量、企業實際情況、孩子年齡,提供一些點心、玩具娛樂、功課輔導、午睡休息等,所有這些細節的要求,接下來都會在標準中予以考慮,並徵求社會各方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