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沛的陽光、溫潤的氣候、富饒的土壤……憑藉自然條件的優勢,雲南的水果產業歷來繁榮。隨著滬滇扶貧協作的深入開展,大理不少地區的果園裡飄出的新香,技術與產業鏈發展相結合,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磨鍊新的法寶。
一條黑潓江從巍山縣穿流而過,洶湧的水流旁,是由於水利基礎設施嚴重落後而大片閒置、無人問津的荒蕪土地。去年5月這些土地上種上了一片片整齊的檸檬樹苗,一年過去了,它們長勢良好,一片綠意盎然。
這6000餘畝的檸檬品種並非巍山縣傳統的青檸,而是一個新品種:臺灣四季無籽香水檸檬。項目運營方聚豐農業負責人褚豐鑫介紹稱,這一品種的檸檬樹一年四季都能開花結果,果實不用套袋,人工、倉儲成本較低,同時果實既能鮮吃,也能加工製作成乾片、罐頭、精油等商品,經濟價值較高。
「浦東來的援滇幹部參與了檸檬品種篩選的全過程,他親自聯絡外省的檸檬加工廠,與浙江柑橘研究所,精挑細選適合巍山的優質品種。」褚豐鑫提到的援滇幹部是掛職巍山縣委常委、副縣長的金軍,為了選好檸檬品種,他多次前往重慶、浙江取經,被巍山百姓譽為「金檸檬」。
「我們投入滬滇資金建設了繁育基地與檸檬種植示範基地,強化無病毒苗木的供應能力,同時運用先進的滴灌技術,在江邊荒地上大規模種植,用累累果實給予群眾參與種植的信心。」金軍表示,目前巍山縣已經種植臺灣四季無籽香水檸檬6000餘畝,今年計劃種植1萬畝,未來要擴大到5萬畝,打造中國四季香水檸檬之鄉。
通過產業項目發展,當地群眾有了豐富的的收入來源,包括土地入股分紅、項目提供工作機會等,政府還會將部分收益用作設立「公益崗位」,進一步增加貧困戶的收入來源。
在賓川縣,白蕩坪村綠色有機科技種植示範基地的葡萄園已獲豐收,「陽光玫瑰」「賓川紅提」「克瑞森」3大主打葡萄品種在浦東召開推介會,讓大理的葡萄成功走進上海家庭。對於白蕩坪村通過土地入股基地的70戶村民而言,他們平均可以分到6000元。
這處基地佔地52畝,通過大棚控溫、管控和肥水控制等地上、地下多條檢測監測系統,可以實時將土壤電導率和酸鹼度等各類數值,傳輸到位於北京的大數據平臺,分析數據來制定種植策略。基地內許多設備的操作都能通過電腦或手機移動端控制,實現了農業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
「改良土地、建設大棚、購買設備……這些都需要資金支持,沒有滬滇資金的幫扶,我們想都不敢想。」白蕩坪村級合作社負責人張一高說。而基地的利潤則會採取「3322」的模式分配,鎮、村兩級政府各能獲得三成作為發展資金,管理企業能獲得兩成的技術分紅,村民也能獲得兩成的土地入股分紅。以此實現產業促進發展、發展反哺產業的良性循環。
文字:趙天予
圖片:劉思弘
編輯:朱少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