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和「師父」的意思和用法真的是一樣的嗎?其實不然

2020-12-23 我來說人文

中華民族的漢語言文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具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獨特性,無論是在音形意,還是在聲調等方面,都是有很深的學問和講究的。因此,許多文字詞語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可是卻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只有一字之差的「師傅」和「師父」,意思和用法真的是一樣的嗎?其實不然,區別還挺大的。

師傅在以前是對有專門手藝技能工匠的一種尊稱,比如「您是我的師傅,我應當好好地向您學習技術」等,而現在通常則是人們對陌生普通人的一種稱呼,比如「師傅,打擾您一下,請問農貿市場怎麼走?」等。而「師父」的基本含義雖然和「師傅」相同,但是更加具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在裡面,比如「師父在上,容徒兒一拜」等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理念中,「父」是具有被敬仰,必須遵從的特殊崇高地位的。由此可見,「師傅」和「師父」在中國古代,雖然都具有今天類似「老師」的含義,但是,「師傅」與「師父」畢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般還是不可亂用哦。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在使用領域或範圍上,有比較明顯的差別。在很早的古時候,「師傅」的政治色彩很濃厚,是身份地位,等級高低的象徵。早在商周時代時就有「太師」、「太傅」,即皇帝的師傅,當時甚至還是品級極高的官職。後來的封建皇朝也是如此,雖說大多已是個虛銜,但政治地位還是很高的,因為畢竟是「帝師」呀,後來又有了「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等官職。這些都是皇家對皇帝或太子「老師」的敬稱,和民間私塾裡所稱謂的「教書先生」,顯然是大不一樣的。

而「師父」一詞卻具有濃鬱的宗教和感情色彩。那些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男男女女的弟子們,會敬稱教授他們教義和做人道理的人為「師父」。天長日久,朝夕相處,親密無間,不是父子或母女,勝過父與子或母與女的關係。師父們除了傳授給弟子們道義、武術等以外,還會教會他們如何生存生活、為人處事、匡扶正義、闖蕩江湖等等。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呀,入了山門拜師學藝後,就應從一而終,尊師重門。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師父」的稱謂仍然常見於武術、戲劇、表演等傳統文化藝術領域之中。

當然,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師傅」和「師父」的含義,更趨向於大眾化口語化,在色彩上也都淡化了許多,甚至弱化了「老師」的含義,而被比較廣泛地使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對從事各種行業,或有一技之長,有時還是陌生人的一種稱謂。比如稱呼的哥的姐、瓦匠木匠、水電工維修工等等。所有這些,大多都是針對中年及以上的男性的稱謂,而不適合於女性。即便是拜師學藝認「師父」,在情感上,也沒有了過去的那種過深的,像父子、母女關係那樣的感情包含於其中了。總之,雖然如今的「師傅」與「師父」淡化了古代和以前的一些特定含義,但是終究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有什麼區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嗎?
    「師傅,大師兄又闖禍了,快念緊箍咒呀」,這句話是出自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句經典臺詞,相信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後徒兒定當謹記師父教導」,這句話是出自小說《重紫》當中的一次經典對白,有了解過情感類小說的朋友應該也是非常熟悉。
  • 「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錯用稱呼鬧笑話,很多人都不懂
    咋聽之下,似乎沒什麼毛病;可是深究起來,稱呼對方父親為「咱叔」,可不是逼著對方管自己父親叫叔叔嗎?甚有冒犯之意。為什麼要辨析漢字的用法呢?這不是當代孔乙己,更不是迂腐之舉。漢字文化需要傳承,漢字的辨析,是做一點知識的普及,讓大家了解漢字演化背後的一些有趣的東西。曾經看到一個街頭採訪,記者拿著話筒隨機問路人:「巴山夜雨漲秋池」的下一句是什麼?十個人九個搖頭說「不知道」。
  • 師父和師傅到底有什麼區別?
    眾所周知,我們影視劇中,會經常聽到這樣一種稱呼,那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稱呼為「師傅」或者是「師父」,那麼這兩種稱呼在基本含義、詞源、尊重程度和關係親密度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中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因為一字之差便會產生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師父」與「師傅」讀音相同,然而寫出來卻是不一樣的兩個字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那麼,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對這兩種稱呼一一來做一個解析。
  • 「師父和師傅」有何區別?這些年來你用對了嗎?
    對於多音字、形聲字和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便是外國人的「恨」的所在了。比如拿「和」這個字來說,讀二聲的時候多是「與」的意思,「我和你」的意思就是兩人一同的意思;那麼讀四聲的時候呢,比如「隨聲附和」中的「和」其意也就和二聲時的大相逕庭了。像這種多音字,給外國人學習漢字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他們懵圈、對漢字的「恨」也自然可以理解了。
  • 佛教常識:「師父」和「師傅」不同,千萬別再叫錯了!
    記得在剛皈依的那一年,在群裡和法師聊天,因為「師父」和「師傅」同音,不小心就打出了「師傅」兩個字,當時也沒在意,覺得無所謂。可法師提醒我說,應該叫「師父」,而不是「師傅」,後來就專門查了這兩個稱呼的區別,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以後千萬別再叫錯了。
  • 道教「師傅」和「師父」的區別以及師承
    師傅和師父區別比較大。師父,是磕頭拜師的,學習、傳承知識、技術、道法的。即便沒有拜師,尊敬能者,也可以謙虛稱呼對方師父。師傅,是對社會技術職能人員的稱呼。比如:鍋爐師傅,修車師傅,做飯師傅,瓦工師傅,保安師傅等。拜師不要衝動,拜師前要相互考察,徒弟看師父是否適合,師父看徒弟是否適合。
  • 師傅和師父傻傻分不清,很多人都用錯了,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現在來講雖然已經用不著那些了,但有的至今還在延續著,我們要接著傳承中國的漢字文化,比如跟老師有關的,師傅和師父的差異,在現在很多人都將這兩個弄錯了,儘管不是很在意,但之前並不是這樣的。師傅是最早出現的,它其實有兩個讀法,意思也有所差別,首先是四聲的,這個跟古時候的意思接近。
  • 「師傅」=「師父」?可以用「師傅」稱呼出家人嗎?
    」跟「師父」這兩種稱呼在語音上是相同的,普通話中都說成shīfu。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專指帝王的老師。 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 清代中後期以後,民間多稱某一個行業裡的手藝較高、資歷較老的人為「師傅」,比如「修車的王師傅」「做燒餅的武師傅」等。
  • 人們常說的「師父」和「師傅」,究竟有什麼區別?千萬別用錯了
    其實梁宏達就曾在節目中解釋說,「師傅」和「師父」不能亂用,也不能亂叫,不要小看一個字,這裡面的學問其實很大。 師傅 說起師傅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指的是那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既然從事教學工作,那就和今天的老師一樣,是傳道授業解惑的。
  • 我們常說的「師傅」和「師父」,區別到底在哪?可千萬別用錯地方
    比如一些詞彙,僅僅相差一個字,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如果一旦搞混淆,未免會鬧出很多的笑話出來。比如我們經常聽說「師傅」和「師父」這2個詞,一般人也會隨口一說,也沒有注意到兩者的區別。尤其是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很多咬文嚼字的時候已經不多見了,這更讓很多人對這2個詞的差別摸不著頭腦。
  • 曹師傅大戰郭師父
    人是要有夢想的,不然活著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呢?阿曹心懷夢想,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吃一頓鹹魚。阿曹:師父,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啊?是我們的劍法還不夠高明嗎?師傅:不是的孩子,現在人們不愛看舞劍。弄槍嗎?師傅:不是啊,人們愛看耍大刀啊。關外的趙伯伯年年來京城耍大刀啊。就這樣,阿曹跟著師父練劍,闖了好幾年。不溫不火,陸陸續續多了很多師兄弟。江湖依然很苦,阿曹依然很窮。
  • 「師傅和師父」到底有什麼不同,千萬不能亂叫,看完真長學問!
    師父「師父」這個詞出現的時間要稍微晚一些,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那個時候「師父」與「師傅」含義大概相同,都是指教書育人的先生或者老師,後來到了元朝和明朝時期,道教開始興盛,佛教也盛極一時,這些道教和佛教的高人,被學徒恭敬地稱作「師父」。「師傅」和「師父」出現了分水嶺,最後一個字發生了變化,其本質的含義也大不相同。
  • 師父和師傅到底有何區別?現代人隨意使用,古代此稱呼沒人敢亂用
    如今很多漢語人們已經不會詳細去細分,但是在過去的時候,人們可是分的非常清楚的,絕對不能混淆使用,比如說師傅和師父,這個稱呼大家都不會去注意,兩個隨意使用,實際上在古時候,這個稱呼不能亂用。師傅這個詞的出現要比師父早很多,師傅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師父在唐朝時期才真正出現,值得一提的是,在師父這個詞剛出來的時候,兩者意思的確是相同的。
  • 師傅和師父有什麼區別?其中的學問太大了,別再傻傻分不清了
    其中,漢字也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體現,語言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彰顯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智慧。漢字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一種語言了。比起英語等,漢語的發音有上萬個,而且很多時候存在著一字多音或者是一音多字。而在漢語的文化中,對話語也是很講究的,有時候寫錯一個字或者是讀錯一個字那麼所表達的意思將是天差地別的。
  • 「歸寧」的意思和用法-中新網
    「歸寧」的意思和用法 2014-05-26 16:22:3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範超 2014年05參與互動(0)   杜老師:  我在華僑華人聯誼活動以及校慶活動中,看到一些橫幅和楹聯上有
  • 師父還是師傅,我們該如何稱呼恩師?
    本文從「傅」、「父」的造字結構出發,通過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師父」、「師傅」的原意,來看兩者的區別。 一、傅,相也 等意思。寸,表十分,是一種度量衡。《前漢·律曆志》中有:「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一尺。」 所以「傅」這個字,通常指那些手上有分寸、知火候的人。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將在某一個領域具有高超技藝又德高望重的人,稱作「老師傅」。傅,《說文解字》將其解釋為:「傅,相也。從人,尃聲。」相,有輔助的意思。
  • 紀念·視頻專訪|李愷師傅:我和李小龍師父公開示範截拳道的幕後故事
    記者:《黑帶》雜誌曾經給李小龍做過專訪,當時李小龍先生是和您在一起,現場演練了一次,展示了截拳道和其他武術的不同特點,您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其實啊這個是非常偶然。我們那個時候,在美國,所知道就是空手道,或者是跆拳道,從來沒聽到過什麼功夫,那是沒有的。《黑帶》雜誌很有權威,他們就來採訪李小龍,說小龍啊,我們希望你介紹下你的截拳道,小龍說可以可以呀。 那麼,那天,我們練完拳以後,小龍師父就說:「李愷,你留下來」。哦,留下來,我以為他要找我談話什麼的。
  • 錦繡南歌驪歌師傅是好人嗎 驪歌師傅和陸遠什麼關係
    驪歌師傅徐臨的身份令人起疑,很多觀眾內心都好奇,徐臨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從他目前的所作所為來看,徐臨明顯是在針對劉義康,而且他和陸遠也認識,不然不會出手救他。難道徐臨才是這整起事件的幕後黑手,他撫養驪歌,讓她把劉義康當仇人都是刻意之舉?目前感覺這番可能性很大。
  • 小瀋陽和趙本山哪什麼恩怨,不過是師傅的恨鐵不成鋼和敲打
    其實相聲小品圈裡就是這樣,老話不都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所以行內立了很多規矩。儘管如此,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師徒撕破臉的事常有發生。 有些網友比較好奇,不就是兩個包袱,至於這樣嗎?要我說,我覺得至於。趙本山選擇在春晚的舞臺上交接力棒,足以看出趙本山對小瀋陽的器重,這中間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 泰國佛牌:龍婆卡賢師傅生平和主流聖物科普
    龍婆卡賢的出現也驗證了古巴洗微猜師父生前所說的那句話:南邦將會有一位功德無量之人誕生…龍婆卡賢寺廟門前的巨型立尊:寺廟內堂,師傅今生修得阿羅漢果位,肉身不腐第一部份:師傅主流聖物介紹師傅因雙親離世,深受打擊,為了世人少點病痛,在世時督造了大量的藥師佛,師傅被譽為當代五大藥師佛督造者之一(另外四個是龍婆多,龍婆坤,龍婆添和山卡拉楊),加持的藥師佛有數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