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僅僅一個詞語,就有不同的含義。這其中還包括同義詞和近義詞,看似好像都差不多,但是用的場合都不盡相同,如果隨意亂用,會被人笑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好多詞語的含義我們不太重視了,但是我們還在經常使用,有的已經到了「亂用」的程度。而當被問及這個詞是什麼含義的時候,好多人也是閃爍其詞,不知道其中的真意。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兩個詞彙「師傅」和「師父」,就不能亂喊亂叫,看完還真是長學問呢!
師傅
「師傅」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指的是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老師。師說的是師長,而傅指的是太傅、少傅,這兩個字是同義詞,可以互相組合在一起,於是才有了「師傅」二字。這裡的「傅」教育的對象,都是皇宮貴族的子弟,而平常的老百姓稱教書先生為老師,不能隨便叫「師傅」。到了宋朝時期,「師傅」這個詞彙意義開始擴大,民間的學子也可以稱自己的老師為「師傅」了。
到了清朝中後期,各種技術活如雨後春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行業背後都有一個老師,技術越多,老師也越多,後來學徒們把這些人稱為師傅。比如打鐵的鐵匠師傅、做木工和木匠的師傅、擺攤修鞋的鞋匠師傅、走街串巷賣冰糖的冰糖師傅,都被稱為師傅了,後來師傅從狹義的暗指教書的先生,擴展到泛指有手藝的人了。
直到今天,我們繼續將「師傅」一詞擴大化,不論見到誰,都稱對面為師傅,如果在師傅面前加一個姓,顯得就更加的尊重對方了。「師傅」一詞應用之廣,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是人人皆可以成為師傅了。而且我們現在所說的「師傅」,已經不是專有名詞了,在年齡層次方面也沒有過多的講究。
師父
「師父」這個詞出現的時間要稍微晚一些,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那個時候「師父」與「師傅」含義大概相同,都是指教書育人的先生或者老師,後來到了元朝和明朝時期,道教開始興盛,佛教也盛極一時,這些道教和佛教的高人,被學徒恭敬地稱作「師父」。「師傅」和「師父」出現了分水嶺,最後一個字發生了變化,其本質的含義也大不相同。舉個例子:《西遊記》裡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就要叫他師父。從禮節上來說,「師父」更加有地位,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是可以打罵弟子的,弟子為了從師父那裡獲得真傳,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老師。古代如果拜了師父,在規定的學藝時間裡,父母與子女是不得相見的,而且弟子拜師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儀式方面很隆重,現在行拜師大禮,還要獻紅包和拜師帖。
有一技之長者稱為「師傅」,應用的是十分的廣泛;對自己的授業者稱「師父」,是對自己諄諄善誘,耳提面命之人。兩者都可表示師徒關係,但是「師父」一詞顯得更加的正式。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學校裡的老師是稱為「師傅」還是「師父」呢?其實學校裡的老師,如果是一般的教學,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的任務,這樣的老師就是「師傅」,如果老師深刻挖掘孩子的內在潛能,並且時刻關心輔導,這樣的老師就是「師父」。但是由於目前學校班級裡的學生眾多,老師不可能每一個人都照顧得到,所以大多數老師都屬於「師傅」這個級別了。
綜上所述,「師傅」和「師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能亂叫別人「師父」。在佛門或者道家裡,如果稱自己的老師為「師傅」,也是大不敬的。因此我們總結了3點規律,方便大家理解:
1 對於自己身邊有一技之長的人,用「師傅」稱呼;2 對於出家之人或者道士,用「師父」稱呼;3 確定了師徒關係,行拜師大禮,要用「師父」稱呼;如果只是一般師徒關係,比如工廠裡跟隨老師學習技術,則稱之為「師傅」;今日話題:在你的一生當中,迄今為止遇到過「師傅」或者「師父」嗎?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更多原創好文和經典文章,盡在國學大觀園,請關注我們,每天與您一起開悟人生,走進智慧生活,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