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影壇,描述婚姻與愛情困境的電影屢見不鮮,比如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放異彩的《婚姻故事》。
但在此類電影中,於2013年上映的《愛在午夜降臨前》當然是個無法繞過的經典,從某種角度來說,看懂了這部電影,就能明白愛情與婚姻的真諦。
這部電影是由理察·林克萊特所執導,是包括《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在內的第三部,影片上映後不僅獲得包括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14項提名,還在時隔7年後的今天,在豆瓣評分上依然保持8.8的高分。
與前兩部相同的是,這部影片依舊採用大量的對白撐場;不同的則是,在男女主人公經歷了愛情的甜蜜之後,談話的重點則放在了婚後生活的瑣碎、磨難上。如何在婚姻的「面紗」之下維持愛情,則成了影片的重點。
整部影片由不同的談話構成,從車裡到餐廳,再從路上到酒店,導演把我們生活中所期待的浪漫以及困惑幾乎都在電影的談話中一一呈現,而對我印象最深的則是在餐廳裡的一段對話。
仔細觀察,這裡的人物設置寓意頗深,有正在熱戀的年輕情侶,有步入婚姻的中年夫婦,還有經歷過伴侶生死的老年人,導演刻意把愛情最開始的模樣和最終走向安排在此,我想目的就是讓觀眾從他們的談話中得出對於親密關係的一些感悟。
01.婚姻中擁有「自我獨立意識」是保持良好親密關係的要素之一
幾乎大部分親密關係都有這樣的現象,容易把自己的人生與婚姻混為一談,不論在生活還是思想上都依附於對方,就如《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陳俊生之所以出軌並離婚,究其原因是因為羅子君缺少「自我獨立意識」。
婚後的她把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婚姻上,對方的一舉一動才是她快樂的源泉,由於她體內屬於「自我」的部分實在太少,沒有建立自我完善的自尊體系,導致她的生活被各種不安全感填滿,這種感覺轉化成壓力折射到伴侶身上,讓陳俊生無法承受,最終造成了婚姻悲劇。
羅子君的故事告訴我們婚姻中「自我獨立意識」的重要性。而這點也正是劇中一直強調的一點。
年輕姑娘講了一個關於她祖母的故事,祖母去世之後給家人一個忠告,她說:
不要在浪漫的愛情上消耗太多,友誼和工作才能帶來更多的快樂。
祖母說這話並不是對愛情失望,相反她這一生過的非常幸福,她只是想強調一個人永遠不能失去自我,只有雙方都學會照顧自己,並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才是最合適的兩性關係。
因為當一個人選擇去依附另一個人時,失去的不僅僅是個性、尊嚴、還有自我,我們要知道,婚姻中,只有當你是你自己的時候,再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你才會被尊重。
而接下來那個老奶奶講的故事,則讓在場的人更加堅信這個觀點,老奶奶的老伴早已去世,她經常會懷念與愛人在一起時的時光,可是隨著時間的消逝,她對愛人的記憶也隨著他的去世而漸漸消失,老奶奶突然明白:
我們出現,我們又消失,我們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但最終我們都只是過客。
是啊,人生充滿變故,我們無法保證能跟那個彼此承諾一生的人永遠相守,更無法預知幸福和不幸哪一個先來,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另一半投射自己的生活理想,更不應該讓愛情成為生命的全部,應該試著去找到人生的支點,去培養自我獲得快樂的能力,因為歸根結底,婚姻雖關乎兩人,而成長,卻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
02.懂得為對方提供「情緒價值」是保持良好親密關係第二要素
如果你仔細觀影就會發現,傑西跟瑟琳並不受傳統婚姻的束縛,他們根本沒有舉行結婚儀式,這點在他們路過教堂時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
「這裡是教堂,你想結婚嗎?」
「不」
那為何沒有婚約束縛的他們,能在經歷了生活的瑣碎之後依舊能夠對對方不離不棄,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懂得為對方提供「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指的是能通過表達情緒,讓自身和對方的情緒產生共振,給彼此帶來穩定、良好和符合期待的情緒體驗,從而讓兩個人的關係更加親密,情感更加深刻。
我們再來看下「情緒價值」是如何在他們身上體現的,瑟琳在跟傑西玩自己非常擅長的遊戲時,總是故意輸給他並且稱讚他的遊戲能力,在聊到傑西的書作時,不僅對他的侃侃而談表示興趣,還總是用一臉崇拜的目光看著他,她滿足了傑西的一切情感需求,在溝通時與傑西產生了情感共鳴,從而讓傑西感覺與瑟琳在一起時非常快樂,並願意與她持續的交談。
反過來,傑西也了解瑟琳的心理需求,當瑟琳總是無休止的問一些類似「我是不是你的初戀」以及「後不後悔跟我在一起」的問題時,傑西從不敷衍了事,每次都會認真且深情的回答她,因為她知道瑟琳並不是懷疑他們之間的感情,她需要的只是安全感。
他們彼此都懂得,情緒是不斷交換的,而關係也是在情緒的不斷交換中發生變化的,當你給予對方樂觀積極的回應時,這種高情緒價值會變成一種能量,它可以讓你的另一半變得更自信,也更富有動力去成為你期待的樣子,你的情緒價值也會得到共鳴和回應,這就是良性循環的開始。
能夠永遠開心地在一起是每對戀人的期盼,但很多人誤會了戀愛中的開心,它不是絕不發生爭執和不悅,而是儘可能用快樂去感染彼此,讓快樂抵消或是超越難過,從而讓關係越來越親密。
溫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則》一書中曾說到: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兩百次離婚的念頭和五十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吵架的婚姻,傑西跟瑟琳也是一樣,也會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而發生爭執。
酒足飯飽,傑西跟瑟琳一路步行回到酒店,他們一路暢聊著文學、愛情、生活、兩性等話題,而隨著傑西與前妻的兒子漢克一通電話的到來,徹底打破了他們之間的和諧。
傑西抱怨瑟琳不讓漢克與他通電話,並表明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已經錯過了兒子成長的最關鍵的時期,他希望以後跟兒子能夠多相處,所以想從巴黎搬到芝加哥生活。
這直接觸碰到瑟琳的底線,她認為傑西要她放棄所有去芝加哥重新開始是極其自私的行為,於是她開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歇斯底裡和偏執,而傑西呢,也開始變得非理性起來,他們開始了激烈的爭吵,而也是因為這段爭吵戲,觀眾們看到了那些阻礙良好親密關係的因素。
01.總想進行「權利爭奪」
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曾說: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撫摸和相擁而眠……
一旦發現伴侶無法滿足自己了,就想通過權力鬥爭「控制」伴侶,把Ta「改造」成我們期待的模樣。
這幾乎是大部分親密關係中的常態,隨著相處的深入,「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光環消退,慢慢地發現對方並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伴侶模樣,這時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開始浮現,想要通過「控制」對方來顯示自身的力量。
但是沒有人會情願地被「控制」,這種情況下,一個想改變,一個不想改變,矛盾和衝突就在所難免了,於是,一場權利爭奪戰在家庭中上演,雙方都希望通過贏得控制權來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彼此都試圖通過指責、抱怨的方式讓對方產生愧疚感,但當對方並沒有如你所願時,雙方就都開始激烈的情緒化以及醜態百出,最終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就如劇中的男女主人公。
傑西想讓瑟琳跟他搬去芝加哥生活,而瑟琳顯然不願放棄自己現在的生活和那個非常不錯的工作機會,她希望傑西能夠理智一點,因為這樣做根本沒有意義,於是他們之間一場「權利爭奪」大戰開始了。
雙方開始開始不停的翻舊帳,每個人都舉出無數個例證來證明自己是受害者,比如那些已經過去好久的外遇和那些被家庭生活折磨的困苦,他們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對方的罪惡感,能在這場爭奪戰中佔得上風。
他們不斷的爭執,激烈的爭吵讓他們失去理智,以至於忘記靜下心來思考對方真正的心理需求,當他們發現誰都不肯退讓時,傑西氣憤地說了句:
要麼按我說的做,要麼我恨你一輩子
瑟琳最終也在丟下一句「我想我不再愛你了」之後奪門而出。
兩人不歡而散,而這也正是夫妻之間進行「權利爭奪」的傷害,其實想一想,他們所堅持的原則真的是不可動搖的嗎?傑西如果沒跟已經要上高中的兒子在一個城市會對兒子有毀滅性的打擊嗎?而瑟琳又真的是放不下那個還沒有去報到的工作嗎?
我想都不是,只不過雙方的心靈都受著輸贏感的控制,他們都難以忍受輸帶來的失落和沮喪感,怕在這個問題上輸了以後就失去了關係中的主動權。
心理學中講,所有形式的權利鬥爭都是一種拖延,是因為對下一步沒有信心或者是不相信。就像剛才說的,為什麼一定要贏呢,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不敢輸,怕一旦認輸就會受欺負,如果兩人一直抱著這種想法,感情最終會在彼此的傷害中消磨殆盡,或許最終會因「跟對方在一起太累」而選擇分開。
但事實上呢,並不是「跟對方在一起太累」,而是因為你總試圖進行「權利鬥爭」,不願走入彼此內心傾聽對方的聲音罷了。我們要知道,婚姻,本是兩個人彼互相包容彼此攜手走完一生,而不該在互相奪權中彼此內耗。
02.都有「自我辯護心理
在《錯不在我》一書中是這樣定義「自我辯護心理」的:所謂「自我辯護心理」,就是為自己做錯的事找理由、找藉口。
自我辯護心理幾乎是大多數矛盾的本源,工作中出了錯,你會下意識的說「主要是因為…」或者「我也不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感情中如果發生爭執,你或許也會說「要不是因為你…」或者「你為什麼就不能替我考慮考慮?」
其實這都是「自我辯護心理」在作祟,當問題發生時,我們總會下意識的想辦法把自己做的事變成合理化的行為,我們再來看看自我辯護心理是如何在男女主人公身上體現的:
當矛盾發生時,瑟琳開始細數自己在婚姻裡的付出,她每天都要收拾家務還要處理一個人帶孩子時的不安情緒,她覺得自己的生活都是在圍著傑西與孩子轉,而傑西為什麼還是不滿足;
而傑西則埋怨瑟琳一天只知道抱怨,並怒氣衝衝的稱呼瑟琳為瘋子,還說除了他之外沒人能忍受瑟琳的臭脾氣超過半年,她更應該知足。
雙方都各自說著各自的道理,就是死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這種自我辯護的溝通結果就是導致他們最終不歡而散。
其實在現實生活,有很多家庭的分崩離析都是因為夫妻雙方的自我辯護心理導致的,因為當意見不合時,大部分人都會採用「自我辯護」來掩蓋自身錯誤,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支持自己的決策,這會給夫妻溝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最終或許會因為「性格不合」而選擇分開。
其實並不是「性格不合」,只是因為爭執產生時第一反應不是考慮自己身上發生的錯誤,而是一直糾纏於對方的問題上,以至於很多問題都不能很好的解決。
比如劇中的主人公,如果他們都聽懂在自身找原因就會發現,傑西如果不這麼強硬的要求瑟琳搬去芝加哥,也就不會破壞瑟琳的安全感,引發不必要的爭吵;瑟琳如果不直接要求傑西放棄這種想法,也就不會加深傑西對兒子的愧疚感,從而激起傑西的防禦機制。
所以說如果要實現夫妻間的有效溝通,就必須要擺脫「自我辯護」的心理,要跳出問題找到問題本質,只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會大大減少在婚姻中犯錯的機率。
01.學會非暴力溝通,不再用「情緒」解決問題
大部分伴侶在意見衝突時,總喜歡用情緒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往往還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
就如劇中的男女主人公,當他們為是否搬去芝加哥而爭論不止時,不管瑟琳抱怨「為什麼妥協的總是我」,還是傑西反駁「別再那兒裝受虐媳婦的醜樣子」,其實都是在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當出現矛盾時並不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是先發洩自己的情緒。
但是用情緒來解決問題,真的會有效果嗎?我想答案是不能,因為問題不會因為你生氣了就會自動消失,反而會形成連鎖反應,無形中把壞情緒傳染給對方從而形成更加惡性的情緒,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
所以說不要用「情緒化」對待所有矛盾,處理矛盾的正確方法應該如《非暴力溝通》中所說,要說事實、講感受、講原因、講要求。
拿劇中的故事舉例,瑟琳如果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則是:
你說要搬去紐約陪你的兒子(事實),這讓我感到很害怕(感受),因為我覺得你是後悔跟我在一起,想拋棄我跟孩子們(原因),我希望你能理智一些,因為即使去了你也只能兩周見一次已經成年的兒子,而且還要放棄我們多年來苦心經營的一切,我覺得這不是最好的辦法。(講要求)
戈特曼曾說過:一場對話如何開始便如何結束。當你用這種方式跟對方溝通時,我相信更能創造良好的談話環境,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
02.幸福的婚姻需要相互妥協
整部戲最大的亮點則是兩人最後在海邊的一段談話,浪漫而溫馨。
當瑟琳氣憤地摔門而去後,傑西最終還是跟了出來,他在海邊找到了瑟琳,並假裝時間旅行者給瑟琳送了一封「來自未來陌生人」的信,信中傑西告訴瑟琳他們直到82歲還在一起,這個希臘的夜晚是浪漫而又令他終身難忘的。
而瑟琳的防禦心理最終也在傑西的主動妥協下慢慢打開,她卸下心防與驕傲,最終與傑西相依在浪漫而又溫馨的夜色中。
兩人之間的創傷,最終在彼此的妥協中慢慢癒合。
美國作家吉莉安·弗琳在《消失的愛人》中說:婚姻就是互相妥協、努力經營,然後更加努力地經營、溝通和妥協,隨後再來一輪經營。
是啊,婚姻其實就是一個妥協的旅程,一段好的感情一定是相互妥協的,因為兩個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彼此的習慣、性格各不相同,只有懂得包容妥協,才能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親密關係。
而反觀現實生活中,好多夫妻不和睦,乃至分道揚鑣,開始都是因小事而起,然後一次次累積,誰也不願讓步妥協,最終難以收場。
我們要知道,夫妻之間沒有不吵架的,但在夫妻關係中學會妥協是一種智慧。只有懂得妥協,夫妻關係才能很好地延續下去,感情才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