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凌濛初所著《初刻拍案驚奇》(卷之一)「倒運漢巧遇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主要說的是一個姓文名實,字若虛的人,生來心思慧巧,凡事一做就能,一學就會。琴棋書畫,吹彈歌舞,件件粗通。幼年間,曾有人給他看過相,說他有巨萬的財富。他也仗著自己的才能,不肯十分用心去經營生產。於是坐吃山空,把祖上遺下的上千兩銀子的家產,看看快要花費完了。後來知道自己家業有限,看見別人經商圖利,時常獲利幾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卻又百做百不著。成了吃嘛嘛香,幹嘛嘛不成的主。
文若虛歷年來做事,大都如此。不但自己折本,凡是跟他搭伴的人也都倒黴。因此人們給他起了一個混名,叫做「倒運漢」。沒幾年,把剩下的家產全都抖落乾淨了,連老婆也沒娶上。一天,有幾個走海販貨的鄰近,做頭的是張大,手下共四十餘人,合了夥正要出行。文若虛知道了,他自家尋思:「我一身落魄,生計無著。不如附了他們的船去航海,一來省得在家憂柴憂米,二來看看海外風光,也不枉了人生一世。」於是,他和張大說好,一同出海。
文若虛用張大送給他的幾吊小錢,買了幾簍叫著「洞庭紅」的橘子,在眾人的嘲笑中出了海。他們來到「吉零國」,該國人都不認識橘子,就以高價買去吃。一官員知道橘子好吃,就全部買去獻給國王享用。「倒運漢」文若虛因此發了財,掘得了第一桶金。回程時,其他船員都大量採購異國貨物回中國販賣牟利。只有文若虛說沒膽氣帶貨物,還是帶上這些銀錢回去吧。」眾人都拍手笑話他說:「放著幾倍的利錢不賺,可惜!可惜!」船行數日,忽然間烏雲翻卷,風浪大作。船上人見風起了,就扯起半帆,不問東西南北,隨風勢漂去。隱隱望見一島,急忙落帆,帶住篷腳,慢慢往島邊使來。逐漸靠近,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文若虛獨自一個抖擻精神,跳上岸來,攀藤附葛,一直走到島上絕頂。在那裡,他看到了床大的一個烏龜殼,不由得大驚,心想:「不信天下竟有這樣大的烏龜!世上人哪裡看見過?說也不信的。我自從來到海外,不曾置得一件海外的東西,如今我帶了這個玩意兒回去,也是一件希罕物,拿給人看,也省得空口說白話沒人相信,還說是我蘇州人專會撒謊。再說,我把它鋸開來,一蓋一底,各添四條腿,就是兩張床了,豈不叫人奇怪!」當即解下兩條裹腳布接起來,穿在龜殼中間,打個扣兒,拖了就走。
第二天風停了,船就開走。不幾天,到了一個去處,卻是福建地方了。船靠岸,眾人到了一個波斯胡的大店中坐定。主人聽說海客到了,連忙先發銀子,叫廚子包辦幾十桌酒席。吩咐停當,然後踱了出來。波斯胡見只有文若虛不認得,就問他帶了什麼貨物。波斯胡是個識貨之人,當他看到文若虛帶的鼉龍殼,立即以五萬兩銀子買了去。「倒運漢」文若虛因此發了大財,成為閩中的富豪。成交後波斯胡告訴文若虛等人,他花五萬兩銀子買了鼉龍殼也發了大財,因為鼉龍殼裡有24顆夜明珠,而一顆夜明珠在他們國家就值五萬兩銀子。
人世間有一些事情是錯綜複雜、奇奇怪怪、有因無果、有果無因、或對或錯、或錯或對,不是以常理可以分辨得明白的。如果事過境遷或者看問題的人角度太過刁鑽等原因,那麼有些事情對個別人來說可能就是永遠的「一頭霧水」、「霧裡看花」。
前一段時間,網上爆出某市某美女領導十四歲參加工作,涉嫌年齡造假、工齡造假、學歷造假等問題。在一些人看來,現在招錄的公務員都是大學畢業,十幾年二十年的書讀下來,哪個不是二十四、五歲以上的年齡?在官場一步一步升遷上來,其年齡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美女領導十四歲參加工作肯定不正常,甚至原用人單位還有使用童工之嫌。
其實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各單位、企業使用低齡幹部和工人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是很正常的現象。那時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很難分配到鄉(鎮)、縣(市),初中、高中(中專)畢業生在鄉(鎮)都被看著知識分子。十八、九歲的年輕人被正式招工招幹的比比皆是,一些不到十八歲人也正式參加了工作。有些單位還出臺政策,幹部職工去世、傷病、提前退休等可以安排一名子女(甚至是近親屬)在本單位工作,名曰「頂職」。「頂職」的年齡要求的更松一些,十四、五歲的孩子頂父母的職參加工作也是屢見不鮮。所以,美女領導十四歲參加工作根本就不值得奇怪。
世事變遷,物是人非。政策也在隨時代不斷變化,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在中國,戶口本、身份證可是重要的物件。正因為重要,所以一直被權利最大的機關----公安局管著。長期以來公民的戶口、身份信息,如果要發生轉移、變動、更改那是相當的煩瑣、艱難。可以說,就是一個公安幹警如果想轉移、變動、更改自己或者親人的戶口、身份信息也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不少人就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奇蹟般地、毫無目的地、成功地在公安局的眼皮底下變更了自己的年齡信息。
《初刻拍案驚奇》(卷之一)「倒運漢巧遇洞庭紅 波斯胡指破鼉龍殼」的開頭有一首宋朝朱希真先生所作的《西江月》詞,我用來在此作為結尾:
日日深杯酒滿,
朝朝小圃花開。
自歌自舞自開懷,
且喜無拘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
紅塵多少奇才。
不須計較與安排,
領取而今現在。
// 相關內容推送 //
道士音樂家喇萬慧的藝術造詣不輸華彥鈞
1912年,《民立報》「武當山上血戰記」
千裡之外的武當石碑,見證了抗戰的艱難
四十年前,一個道士和兩個女「赤腳醫生」
當代著名道士朱誠德的修道經歷和絕世武功
鎮守武當大太監韋貴--「今古中官鮮若茲⑷
原鐵道兵戰友揮之不去的十堰情結(17)
原鐵道兵戰友揮之不去的十堰情結(16)
原鐵道兵戰友揮之不去的十堰情結(15)
特例!這名烈士為什麼被運回原籍安葬
武當地名故事----丹江市(好牌打得稀爛)
武當地名故事----回龍觀(黎道長被燒死)
武當工匠齊建新(武當山著名的勞動模範)
中央副主席:寧缺組織部長,不缺稅務局長
生產隊《工分帳本》:社員染布等都記工分
滿江紅·讀史述懷
春節記憶--二汽永遠的懷念(照片首次公開)
---/ END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