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是智冠金庸「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上世紀90年代獲得金庸版權的智冠,經過中看不中用的《笑傲江湖》,以及平淡無奇的《射鵰英雄傳》之後,迅速就召集人馬把這本原著改編成了遊戲,並趕在1994年推出。
(*若需要回顧智冠金庸三部曲的其餘文章,可發送關鍵詞「金庸」獲取推送)
然而本文不打算對這款遊戲進行吐槽,因為在筆者的眼中來看,這款遊戲的品質,以智冠金庸系列之前的表現來說,可說是相當不錯的了。
首先是智冠當時特別重視的片頭動畫,本作的動畫水準相當之高,氣氛和語音都值得稱讚,水平不在《笑傲江湖》之下。
遊戲的畫面在當時來看,已是相當驚豔,無論是地形,草木,乃至小動畫細節都很到位。
劇情值得稱讚,因為它居然是智冠金庸系列裡,首款做到了沒腰斬有結局的完整劇情!可惜這個完整也是相對而言,它把小說裡前面一大段張翠山,殷素素和金毛獅王的劇情全部掐掉了,一上來就是從張無忌中了玄冥神掌,去找張三丰真人治病開始。如果沒看過就會比較突兀,所以遊戲說明書裡還騰出幾頁描述了下前面的劇情。
遊戲節奏上也比較獨特,不看攻略按照正常的玩法,前半小時都遇不到一場戰鬥。不戰鬥的話幹嘛?自然是跟著童年的張無忌在蝴蝶谷各種解密做任務,而且不稍微動動腦筋,還不好進行。比如你得想法找到進蝴蝶谷的入口,按照遊戲裡的說法是找蝴蝶多的地方去,至於找到之後怎麼走進去,就得稍微花點功夫了。
還要給各路人物治疑難雜症。
治病需要根據藥方到處找素材,玩家得去掏蜂窩,偷魚叉,捕河魚。直到遇上朱元璋和尚和常遇春,才會開始遊戲裡的第一場戰鬥。
整個遊戲的進程基本都較忠實原著,就是大多都做了些刪節,過程不是太流暢,只能說是合格。比較可氣的還是難度問題,按照原著張無忌學了九陽真經之後,基本上已經難尋敵手。但在遊戲裡可不是如此,不僅戰鬥依然很難,有幾個迷宮還特別難走。比如那個火蟾地宮,到處都是陷阱,一不小心就得玩兒完。
開個寶箱能被電死。
路上不小心踩雷炸死。
呆著不動還會給小火苗燒死。
最後發現火蟾之後,還要動點腦筋才能走到它跟前,這部分如果腦洞不開大一點,很容易忽視了那個有關三昧真火的小線索,這個地方當年不知道卡死了多少人,如果沒有攻略提示的話,恐怕就會放棄了。
後面也是一場又一場的惡鬥,有光明頂獨鬥六大門派的熱血,也有單挑少林三老僧的艱辛,最終戰也是最難的一戰,那時候不是用主角張無忌了,而是要用已經眼瞎了的金毛獅王謝遜,去跟成昆單挑,且緊接著一場無忌挑三僧是連續大戰,如果沒有留下足夠的補藥,一不小心就會失敗重來。
最後是挑戰三老僧和鬥成昆二連戰,一不小心就得重來
儘管有卡關和戰鬥較難的問題存在,但整體來說還是品質不錯的遊戲。
覺得這個評價好像門檻過低的人,請好好想想,在《倚天屠龍記》之前,有個難到變態,隨時都能僕街的《笑傲江湖》,然手是個節奏慢悠悠,綜合素質低下的冒險遊戲《射鵰英雄傳》,就是這款遊戲之後,還有個莫名其妙的格鬥遊戲《金庸快打》來著……
請理解當年玩過這些遊戲的人們的感受吧。
要說槽點也不是沒有,看看遊戲的包裝封面,右上角那位帥哥是不是看著很像劉德華?
華仔是你麼華仔?
拿出遊戲說明書,上面還有一套封面,看著是不是有濃鬱港漫風?
看著很馬榮成風,有趣的是後來智冠還真做了馬榮成的漫畫改編遊戲
智冠就這點不好,總想借東風玩擦邊球,比如他們之前的《三國演義》,封面看著就跟光榮的《三國志2》一模一樣。
也有一個可能是當時確實沒有好畫師,翻翻1990年代前半的智冠金庸遊戲,裡面的人設一個比一個醜,小說讀者看了傷心,沒看過小說的人辣眼睛。
不過這不是重點,《倚天屠龍記》在整個智冠遊戲史裡——注意是「整個」,不光是他家的金庸改編系列——做到了兩點不一樣的事情。
首先它是智冠金庸遊戲系列裡,唯一一款前後出了三作的遊戲。1994年這版是第一個,此後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推出了《新倚天屠龍記》和《真·倚天屠龍記》,由於94年這版基本做到了完整劇情,所以後面這兩作不算是補完性質的產品,為啥還要不停的出,理由不明。
要說進步的話,起碼原畫水平上去了
這兩款遊戲也充分發揚了智冠一貫的「光榮傳統」,能偷懶就偷懶。《新倚天屠龍記》用的是《鹿鼎記2》的引擎。劇情上新倚天不出意外的腰斬了,只到張無忌為明教解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之圍就結束了,這也算是智冠一直就有的毛病。
熟悉《倚天屠龍記》的朋友應該都會記得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的這一幕
有趣的是在遊戲大結局之後,屏幕上跳出了這樣一行字
「新倚天屠龍記的故事情節至此暫告於段落,只要有緣,相信續集也會很快與大家見面」。
然後按ESC退出後,遊戲還能存一個通關存檔,這分明是暗示玩家有續集能直接用這個檔接著玩啊,不過直到現在也沒人見過續集啥樣。
這一幕頗有當年王晶導演,李連杰、張敏主演的港片《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之風範,當時這部電影也是拍了一半,突然不明就裡地結束了,很多觀眾直到現在還以為有下半部。
電影永遠定格在了這個鏡頭
新倚天遊戲用上了真人演唱的歌曲,品質不錯,其中那個男女合唱的《蠱惑》尤其出色,這首主題曲的作曲者同時也是智冠的御用音樂製作人——蔡志展先生,更巧的是1994版的《倚天屠龍記》是他首次參與智冠遊戲的配樂。
有著「臺灣古風」之稱的蔡志展先生
此外,在遊戲配樂上,「新倚天」還沿用了許些《金庸群俠傳》裡的經典BGM,比如張無忌掉入的「崑崙仙境」配樂就和《金庸群俠傳》中的「崑崙仙境」是一樣的。
把這首《蠱惑》放上來給各位聽聽。
從遊戲性上來說《新倚天屠龍記》作為一款RPG來說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但在幾年之後推出的《真倚天屠龍記》就有所不同了。
《真倚天屠龍記》直接變成了「暗黑like」的ARPG模式,原本你一招我一式的武俠世界變成了一張張地圖的刷刷刷。智冠看似非常貼心的給玩家設計了一套秘籍,玩家使用之後便會一直增加經驗升級,但遊戲中主角的升級並不能給你帶來碾壓地圖上小怪的快感,因為他們的等級是隨著主角等級而提升的。
這個戰鬥是不是有種「一刀999級」的感覺?
「真倚天」裡還有一套在當時RPG裡少有的「經脈系統」,玩家需要通過升級所獲得的點數打開任督二脈的每個穴道來學習新武功,這套系統和《武林群俠傳》裡的經脈圖可能算是不少玩家最早關於經脈穴位的啟蒙了吧。
當年玩的時候可沒少查攻略
說起本作裡的武功,就不得不吐槽一下遊戲技能設計者的「惡趣味」了,在原作中驚世駭俗的「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到了這裡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武功。
在吳啟華版的「倚天屠龍記」電視劇裡,乾坤大挪移是這樣的:
而在「真倚天」裡它卻成了一門加防禦和抗性的武功!
在2000年版《新倚天屠龍記》遊戲裡,九陽神功是這樣的:
而到了「真倚天」裡九陽神功卻被搞成了一個消耗藍回血的武功!玩到最後,你會深刻地體會到,到頭來性價比和實用性較高武功的反而是一開始學的武當長拳!
不過相比「新倚天」,「真倚天」在劇情完整度上倒是不錯,甚至比1994年這版還全,加上了被掐頭的張翠山部分劇情,就這方面來講,它還是三款倚天遊戲裡最完整的。
上面多扯了幾句00和04版兩部「倚天」遊戲,言歸正傳我們還是接著來說94版的《倚天屠龍記》。其實它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款遊戲裡有不少畫面素材都沿用了之前的《笑傲江湖》,比如血淋淋的屍體,還有戰鬥時的特效。
劇情裡還玩了把致敬,按照時代來說應該在後面的日月神教,光明正大地穿越在了遊戲裡。
胡青牛夫婦葬身之地,居然改成了日月神教的地宮
甚至東方不敗他(她?)老人家都有留言登場。
雖說元末的明教真實存在,小說裡張無忌還是明教教主,但能看到《笑傲江湖》裡的日月神教,還是能感受智冠有一脈相承的想法。
或者你說它就是懶得開發,廢料利用也行。
承上說完了,接著說啟下。看著《倚天屠龍記》的畫面有沒有很像《金庸群俠傳》的感覺?1996年智冠最成功的金庸改編遊戲,用的就是改進版的《倚天屠龍記》引擎,無論是視角,畫面風格,還是各類特效都是沿用了下來。
兩款遊戲的開發小組也有著緊密關聯。負責《倚天屠龍記》的工作室Young Guns、擔任企劃一職的就是後來領銜河洛工作室的徐昌隆。這是他首次擔當重要職位的智冠遊戲,此後他將帶領手下的開發人員,做出智冠金庸系列裡最好的遊戲《金庸群俠傳》,並開創出「群俠傳」系列,成為智冠旗下最賣座的招牌。
日後的風雲人物小蝦米徐昌隆
這次開發,可以看作是給了徐昌隆一個難得的練手機會,否則可能不會誕生廣受好評的《金庸群俠傳》,這大概才是1994年版《倚天屠龍記》最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