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的叫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耄耋之年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耄耋之年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年齡的介紹都有哪些吧。
中國古代對年齡的描述
及 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 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 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 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 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 甲:指60歲。
以天幹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 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 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 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 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 頤:指百歲。
花甲、古稀、耄耋、期頤之年各指多大歲數
花甲,是指人到六十歲。這與我國古代幹支紀年有關。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錯綜搭配成六十個單位,每一幹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復始形成一循環,故稱為「六十花甲子」。《西遊記》第二十回:「(老者)道: 痴長六十一歲。 行者道: 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七十歲。語出自杜甫《曲江 》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所謂「期頤之年」則是指人一百歲。《禮記·曲禮上》曰:「百歲曰期頤。」朱熹解釋說:「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的意思)。」「謂百年已周。」所以,期頤即人活得圓滿,壽高百歲之意。
耄年有罪不加身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