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採訪,每當張老師被問到對相聲的看法時,他說:相聲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簡單的職業,而是已經深入骨血的東西,因為相聲救了他。
那段最難的日子,除了愛他的人,給張雲雷帶來最大活下去到站起來最大的勇氣就來自於兩個字--舞臺,而舞臺於他而言就是說相聲。
從兩百多人的小劇場只有極少數為他而來的觀眾,到現在維持兩年把幾千人的體育館填滿,對於張雲雷而言舞臺變了,但是他一直沒有變,因為他一直是說相聲的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
張雲雷三個字可以跟任何一個詞聯繫在一起,但是最近,最親的就是「相聲」,他和相聲之間有著妙不可言的聯繫。
小時候的張雲雷註定跟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四五歲就開始跟著姐姐到園子裡聽曲藝,一般的小朋友都是看動畫片,而他能乖乖地聽完全場。
私底下估計也會偷偷學學姐姐的範吧,那麼小的他就想像著自己有一天登臺演出,這就是所謂的註定是吃這一碗飯的人吧。
後來姐姐認識了郭老師,兩人情投意合,張媽媽也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郭老師,就那一句,7歲的孩子,就能讓人看出可以吃這一碗飯,說沒有天賦誰信呢?
當然師父對這個孩子還是很看重的,但是越是被看重的孩子越少自由,因為師父看你是好苗子,自然也知道再有天賦也需要後天努力。
當師兄弟出去玩,張雲雷只能自己在屋裡練基本功,背大段的唱詞,我們看到臺上倒二的小角兒,總會大叫一聲好,臺上的孩子自然開心,但是這中間的辛酸幾人能解呢?

就是這樣,他從沒有想過放棄說相聲,其實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把相聲當作一生的追求了吧?
張雲雷是跟著師父苦過的孩子,那段艱苦歲月有他,他是2005年倒倉,這時候的德雲社正式起勢,而他只是跟著過了艱苦,卻未享受繁華。
倒倉六年後,張雲雷回到德雲社,一切已經物是人非,但是他依然有驕傲的資本,不管是自己的身份還是自己曾經的成就,但是他卻選擇放下驕傲,一切從頭開始。

為了趕上師兄弟,他沒日沒夜的苦練基本功,恨不得一天有72個小時,自己練習舞臺調度等,讓一個驕傲的人願意卑微的努力的就是兩個字--相聲。
終於他可以站在舞臺上,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相聲讓他活過來了。
現在張雲雷終於有了自己的影響力,他不是想著怎麼去擴寬自己的道路,首先想的是如何回饋相聲。
因為張雲雷,這門被打上「舊」的標籤的藝術,被冠上了流行的光環。
相聲救了張雲雷,而張雲雷也在回饋相聲!這就是他們的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