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健康署網站上已經推出新版的0~7歲兒童生長曲線百分比圖。這個百分比為全臺灣小朋友的平均數值,可供家長約略參考。
身長、體重、頭圍都是一樣的判斷原則。舉例說明,假設女寶寶10個月大,身長為70公分,兩條線對應的交會點即落在15%~50%之間,可以解釋成寶寶的身長在隨機抓取的100個同年齡的寶寶中,大約落在排名第15位~第50位之間這一群,(百分比較高的人表示身高較高,如果是體重曲線圖則表示體重較重,頭圍則是指頭圍較大;百分比較低的人則相反)。
怎樣的範圍算是正常?
只要身長、體重、頭圍的範圍落在3%~97%之間,則皆屬於正常的範圍,家長不用擔憂。倘若身長、體重與頭圍大於97%或小於3%,則必須追蹤。
醫師指出,通常百分比超過97%的寶寶異常的機率也不大(除了頭圍過大需要特別注意之外),可能只是比較高、比較重而已。不過小於3%的寶寶則要比較留意,可能代表身材比較矮小、營養不良或生長發育遲緩,應請醫師評估。
有時候寶寶的生長曲線雖然落在3%以下,但日後追蹤都一直沿著3%的曲線穩定成長,沒有偏離曲線的情況,其實也不一定有問題。
寶寶的生長曲線軌跡正常嗎?
看寶寶的發展不能只看一個時間點,必須長時間觀察將各點連起來的曲線走勢。雖然範圍落在3%~97%之間就算是正常,不過前提是發展必須大致上穩定地沿著自己原先的那一條線發展,例如:原本6個月時身長落在85%~97%的人,隨著時間演進,必須繼續跟著85%~97%的區域走。萬一落點突然跌落超過兩個主要的區間以上(例如在某一段時間內,從原本的85%~97%的區間,掉到3%~15%),就要小心是否有生長遲緩的現象。
生長曲線圖異常所代表的問題?
例如:身高或體重發展逐漸偏離原本的區間之下,甚至超過兩個主要區間以上,可能要注意寶寶是否有某些慢性疾病(例如先天性心臟病、腎臟病、基因或代謝疾病等),或是因為營養不良所致(包括生活照顧異常或腸胃道疾病)。
倘若是頭圍異常,頭圍太大(大於97%)則可能要小心是否有水腦的問題,應儘早就醫,以免影響到寶寶的腦部發育,甚至出現發展遲緩;頭圍太小則應小心是否有腦部發育不全或其他先天性的遺傳疾病,亦有可能造成發展遲緩。導致異常的原因很多,必須由小兒科醫師對寶寶進行綜合評估。
寶寶的生長不一定要落在平均值
有些家長希望寶寶最好都落在50%最適中,其實沒有關係,只要依據寶寶原有的生長曲線穩定發展即可。
寶寶的體重增加幅度參考
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寶寶4個月時的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重;1歲時的體重通常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重,例如:出生時3公斤,1歲時大約是9公斤。1歲之前每個月增加的幅度不同,滿月時的體重大約比出生時多1公斤左右,第2個月則增加0.9公斤左右,依序稍微遞減一點。6個月~1歲時,每個月體重大約會增加0.4公斤。不過這些數據只是平均值,有時候還是因人而異,僅供參考。
寶寶所補充的營養足夠嗎?
生長曲線圖即代表寶寶的生長狀況。基本上,只要寶寶的生長曲線發展正常、動作發展與能力指標皆符合該年齡,就表示寶寶所攝取的營養足夠,家長不用擔心。如果寶寶的體重下降低於3%以下,即有生長遲滯的可能,不過也不能只看一次就斷定,必須密切觀察至少2個月以上。
若有異常狀況,頭圍、身高與體重的關係
倘若頭圍正常,身高與體重卻等速下降,通常因新陳代謝性問題所致,例如:生長激素缺乏;假使體重下降,身高雖然也下降,不過若是下降的幅度沒有體重來得大,多半為營養攝取方面的問題,例如:長期腹瀉、飲食不足等;至於頭圍太大或太小,則通常反映了腦部中樞神經疾病,一旦頭圍異常,身長與體重的成長几乎都會受到影響,也會導致發展遲緩。
寶寶過胖與過瘦的影響?
大於97%就是過重。如果寶寶因儲積症疾病(如肝糖儲積症),則寶寶會軀幹肥胖、肝腫大、肌肉張力較差,動作發展可能會受影響。不過即使寶寶過重,也不一定表示寶寶有疾病問題,不需要刻意減肥。基本上2歲以前都不建議減肥。相反地,因先天性疾病或營養攝取不足、或是其他原因導致體重小於3%的寶寶,體內的微量元素如鐵質或是鋅經常不夠,也比較容易生病,必須找出病因。同時請照顧者紀錄寶寶的3天飲食,再依據醫囑接受治療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來源:臺灣《嬰兒與母親》雜誌
「向日葵健康網」 諮詢範圍 :兒科、居家護理、腫瘤科、神經科、心血管科、聽力障礙等。
「向日葵健康網」 臺灣專家 :來自於臺灣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
★如有其他諮詢需求,敬請來電諮詢:
☆010 - 68068996 / 68068871 / 59149577
足不出戶,盡享名醫,100%的臺灣好大夫!
官方網站:www.xrk120.com
新浪微博:@向日葵健康網
微信號: xrk_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