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首家地震體驗館 開啟地震科普體驗活動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包頭市首家地震體驗館 開啟地震科普體驗活動

2020-03-10 17:02:43來源: 中國金融信息網

  地震,帶給人們不僅是傷害,更有對生命的認知,地震雖然屬於天災,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當災難來臨時,掌握基本的求生自救方法、學會自救救人的措施,會大大降低災難帶來的損傷。

  通過虛擬系統了解地震知識,進入地震體驗區,利用地震模擬體驗平臺,感受地震發生時房屋發生傾斜和地面的晃動……

  為使廣大中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地震科普知識,提高防震減災意識,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中小學學生來到位於萬郡大都城的地震體驗館參觀學習。

  該地震科普館由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蕭鋼構」)控股子公司——萬郡房地產(包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包頭萬郡」)出資建設,位於包頭市青山區,是包頭市首家地震體驗平臺,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內設地震體驗區和地震知識教學區。

  在地震科普館裡,參觀者可以通過圖文展示、互動體驗的方式了解地震帶、地震波、震級等相關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在「災害體驗站」,參觀者不僅可以通過地震體驗屋直觀感受到大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還可以學習如何準備地震應急包、如何進行自救。此外,在專業救援志願者的指導下,參觀者還將學習到如何正確使用應急包裡的物品,掌握基本自救互救知識。

  「原來地震有那麼大的威力!」在通過地震體驗平臺,親身體驗了一下9級左右地震由縱波到橫波再到面波的整個過程,感受震後傾斜小屋等互動性項目之後,同學們感慨不已。許多陪同孩子來參觀的家長表示:「從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們就發現防震減災知識的學習、宣傳、教育是一條重要的減災途徑。地震科普館的啟用,能讓孩子們更好的學習各種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活動中,講解人員還為同學們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地震成因、科學抗震、應急救援、地震預警、地震威脅、監測預報等科普知識。同時,也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市政府防震減災工作機制及工作情況,讓同學們對地震有了基本的認知,並掌握識別地震謠言、應急自救等能力。

  不僅如此,在我們生活中所居住的房屋,因為結構的不同,抗震性也不盡相同。包頭萬郡的萬郡大都城項目就是由杭蕭鋼構鋼結構住宅體系建造,具有抗震性能優、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優勢,是我國在建規模最大的鋼結構綠色建築商品房住宅區。雖然不可能預測災難的發生,但是能建造抵禦災難的綠色健康住宅,是一種認知,更是一份使命。

相關焦點

  • 遇到地震該如何自救?成都這場應急科普活動給你答案
    通過地震模擬場景,我真實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之處,加深了我對應急安全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成都市新都一中高二學生徐苑在參加應急體驗活動後的直觀感受。應急消防措施現場科普演練現場。主辦方 供圖  在全國科普日期間,成都新都區即刻反應應急安全體驗基地24日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給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科普應急體驗活動。
  • 青島市新創建42所市級地震科普示範學校
    近日,青島市應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印發《關於命名2020年度青島市地震科普示範學校的通知》(青應急〔2020〕74號),新命名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小學等42所學校為2020年度青島市地震科普示範學校。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普樂蛙VR地震平臺 感受VR地震逃生提高災害防範意識
    真的能協助人們思考「地震來了怎麼辦?」。其實,在此之前國外已有不少使用VR技術進行逃生訓練的案例,比如日本就曾針對海嘯,開發了VR模擬逃生體驗,效果都是挺不錯的,現在我國很多知名VR廠商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如何學習地震來了怎麼辦?普樂蛙VR地震平臺模擬地震逃生助你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甚至能幫助你自救。
  • 關於地震,那些不該忘卻的紀念
    蘭州地震博物館如同「一個奇幽的地下迷宮,一個地震知識的畫廊,一個科研史料的寶庫」,為科普地震知識教育、傳播防震減災文化、弘揚防震救災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汶川大地震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知識館構成,共30多個展廳。
  • 科普|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之地震來了怎麼辦?
    科普|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之地震來了怎麼辦? 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本著線上宣傳為主、線下宣傳為輔的原則,高新區各鄉鎮、街道、安全生產、消防救援大隊等單位利用展板、LED屏、橫幅等傳統方式和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體,開展了「防災減災宣傳周」系列宣傳活動。
  • 地震科普|活斷層探測
    斷層示意圖考慮到中國大陸地殼的構造變動強烈,第四紀斷層眾多,同時又能滿足各級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震危險性評估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我國將「活動斷層」定義為距今10萬年(晚第四紀)以來活動過,現今正在活動,並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有可能活動的斷層。
  • 地震預警咋回事?看完你就懂了
    5月8日,楚天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湖北省地震局,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帶網友探秘湖北省地震預警實驗室和首次啟用的防震減災科普展廳。直播吸引了近20萬網友觀看,大家紛紛表示「漲知識」了。
  • 北京將建國內最大全民防災文化體驗中心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記者從北京市地震局、市應急局聯合市政府新聞辦上午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北京市即將開建全民防災文化體驗中心,這是目前國內佔地面積最大、內容最為全面、設備最為先進、互動體驗性最強的防災體驗場館。
  • 全國首家死亡體驗館,可親身體驗「死而復生」,一次需要24800元
    ,它全國首家死亡體驗館,在裡面可以親自體驗到從死亡中重生的感覺,但是花費也不便宜。 全國首家死亡體驗館位於上海聆心館,據說在這裡可以體驗從死亡到重生的真切感受,但是並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一種基於心理學的心理暗示活動,在心理上去讓你認為自己已經死亡,之後由導師再次將你喚醒
  • 內蒙古包頭發生3.8級地震!遇到地震該如何逃生、自救?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16日21時44分在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北緯40.67度,東經110.01度)發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日常生活中,事先學習一些應對方法可以讓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地震時冷靜處理,最大限度的保護人身安全。
  • 嘉峪關市地震局宋政平局長介紹我市地震活斷層探測
    探明嘉峪關市活動斷層活動時代和具體的活動參數,對於嘉峪關市地震風險全面排查,最大程度的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和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從而能最大限度地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人民財產安全,為保持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地震局推出疫期中小學生地震安全科普知識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地震局推出疫期中小學生地震安全科普知識中新網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今年的3月30日是中國第25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中國地震局當天組織推出《居家防疫期間如何做好地震安全準備》科普視頻和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2020年全國地震活動盤點
    印度 - 澳大利亞板塊向北東方向的碰撞擠壓強烈導致我國大陸西部直接劇烈隆起,形成世界屋脊 - 青藏高原,伴隨有強烈的地震活動,地震空間分布呈三角形,我們稱之為我國西部及鄰區強震活動的「大三角」地區。受太平洋板塊俯衝的影響,我國東部的地震活動也較強。
  • 李四光的地震預言
    李四光是中國優秀的科學家,在地震地質領域建樹極高,是當年周總理的主要地震災害諮詢人。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刑臺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這才有了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的傳聞。
  • 唐山又發地震?地震是如何產生的呢?
    唐山發生地震?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呢?如何儘量逃脫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有網友表示,在地震發生前,電視裡彈出了預警信息。
  • 地震中如何巧用手機求救 地震急救方法【技巧】
    九寨溝地震牽動著人們的心,遇到地震之類的災害怎麼辦?在地震等災害發生的時候,要綜合利用一切的工具幫助自己幫助他人逃生。在緊急時刻,跟隨在我們身邊的可能就只有智慧型手機了,怎麼樣好好的利用它來幫上忙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 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 2020年全球地震活動盤點
    全球地震活動特點 我們生活的地球每年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只有1% 的地震可以感覺到。在這些有感地震中,僅有100次左右的地震造成災害。全球年平均發生133次6級以上地震,20次7級以上地震,1次8級以上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