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4個心理學定律破局,讓你不再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20-12-22 穀穀修心理健康

每個人在每個年齡階段,我們都會遇到不同階段的大目標,如果現階段,有這麼一件讓你認為像愚翁移山一樣實現不了的事情落到了你的頭上,你要怎麼辦呢?

例如考試,找工作,找對象,減肥、戒菸……

你是單純的拒絕「我能力達不到」、「我還沒準備好」,還是自以為聰明的「我這段時間好忙,沒時間」,「沒有人幫助我,一個人做不了」,其實,只要是逃避,無論造什麼藉口都是沒有用的。同時,你想到過的藉口,別人也會想到了。

看過這樣一段話:人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有這麼4個心理學定律,可以讓你不再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拆屋效應——想說「我做不到」時,先接受任務再慢慢想辦法

魯迅先生在1927年寫了一篇文章,他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魯迅先生的這個例子一語中的,後來,這種人們面對困難「循序漸進」的心理就被稱作「拆屋效應」。

這個心理被很多人利用,例如,老闆會給員工分配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老闆也會給自己的企業制定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願景,而老師也會從小問我們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工作。

對於這個大任務,大目標,大夢想,大多數人都會避而不及,找個藉口匆匆躲開,也會有人隨聲應和「好好好」,腦袋裡想這就是吃天說夢,畫大餅。

說到底,每個人都會選擇讓自己覺得更容易實現的事情去做。

如果這件事一定要做,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即使不能面對「大餅」主動請纓,也必須要停止說「我做不了」這樣的話。

很多困難,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而且很可能這個任務本身就被利用了「拆屋效應」,本身就是完不成的,也就是說,貌似任務要求很高,但實際上期望並不高,這樣的任務才是責任風險很小的任務。

所以,與其直接逃避拒絕任務,不如先把事情接下來,即使完成得不夠好可能也不會損失什麼。如果你能有「這個我做起來有些難,但是我會努力的」想法,然後全力投入把問題解決,那麼就會有超出想像的收益。

當然,只是接納任務是不夠的,如果自己能力完不成,就要考慮到底差哪裡,儘早跟領導溝通,或者想辦法分解目標,尋找外援,而不是拖到最後一天才說自己完不成。

總結自己的過往經驗,我還想說明一點:真正的自信,是幹出來的。儘管成長很痛苦,但不成長更痛苦。

二,霍桑效應——想抱怨,先幹出業績再說。

不抱怨的世界,只存在於人們的理想中。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抱怨在生活中總是時常可見的,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霍桑效應」,它得名於美國芝加哥市郊外一個叫做霍桑的工廠。這是一家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即使是這樣,這裡的工人們依然沒有感覺到工作的幸福和快樂,這讓工廠的負責人們非常的費解,於是在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來尋找原因。

心理學家們來到工廠後,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努力,用兩年多的時間,找了兩萬多個工人談話,這些專家在和工人溝通的過程中,耐心傾聽了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他們對工人們的抱怨非但沒有壓制,還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這樣的一個行動讓工人們長期積壓的不良情緒得到了疏導,於是在心理學家們的努力下,霍桑工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正視工作,並且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這個有名的心理學效應也就產生了。

實際上,抱怨是每個人的權力,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父母還是孩子,你的情緒都需要一個合理的疏導,就像霍桑效應所反映出來的,當人們想說的話說不出來的時候,或者他沒有抱怨的行為的時候,他的內心未必波瀾不驚,也許狂風暴雨正等待著那最後一片雲的到來。

要知道,一個人內心的變化是非常神奇的,心情稍有變化,事情的發展就變得大不同了。例如,有的人拿了一手好牌卻打得很爛。但是,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抱怨也並不意味著傻傻地、喋喋不停地去說,說這裡不對,那裡不公平,誰誰又怎麼怎麼樣了,任由自己負面情緒影響別人,助長負面能量的凝聚。還記得「踢貓效應」嗎?情緒是會傳染的,如果經常抱怨,那麼自己的處境和人際關係也會變得非常糟糕,沒有哪個領導願意對愛抱怨的員工委以重任,也不會有一個經常抱怨的父母教育得出不抱怨的孩子。

所以,對於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不滿,先要克制自己,把事情做出樣子來,再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對於他人,不妨多些理解和包容,聽一聽他們對自己,對遇到的問題的抱怨,也能促進相互之間的更多了解。很多的誤解和偏見都存在於沒有說出的抱怨之中。

三,蘑菇效應——想哭,成功了在哭。

蘑菇效應是源自一種自然現象,那就是蘑菇長期在陰暗的角落生長,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是,到那個時候,它自己已經能夠照到陽光了。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蘑菇效應。

剛參加工作的人幾乎都經歷著這樣的一個過程,那就是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視。當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不得不結束這段職業生涯,重新開始。

對於大部分人的成長軌跡來看,每個人都要從磨礪中走來,蘑菇效應是一個人「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也正是對一個人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只有走過現實的殘酷,才能消除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

要是一份工作,你付出了最大的精力,但是還沒有成果,那麼就不必再堅持,就如同蘑菇的生長,也要理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

處於蘑菇生長階段的人,孤立無援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的,不是人情冷漠,而是因為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所得到的任務要求和壓力都是非常巨大的,沒有誰願意和有力量無償地去承擔另外的一個人的培養教練和心情照顧。

職場和生活都不需要眼淚,眼淚代表著懦弱,只要有利益相關,無論是上下級、同事,還是親子之間,你的眼淚如同指責他們,讓你受了不白之冤,讓你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委屈。所以,當你處在蘑菇階段的時候,請一定收起眼淚,接受磨鍊,用明日的成功證明一切。

生存和發展是永恆的話題,適者生存,每個人都在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來,路很長,別掉隊。

四,魯尼恩定律——笑到最後,才是贏家。

魯尼恩定律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魯尼恩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競爭就好像賽跑和打架一樣,跑得快的不一定能贏,弱小的未必就會輸。只有那些笑到最後的人才是勝利者、贏家。

對於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同樣如此,職場的競爭就像是一項長距離的賽跑,一時的領先並不能保證最後的勝利,陰溝裡翻船的事並沒少發生。同樣,一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會永遠落後,人生還有更精彩的舞臺,雖然這個小小的舞臺上輸了,只要你的夢想還在,堅持也是職場辭典中一個絕對彪悍的詞,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放棄,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認輸!只要一個人的努力不停歇,只要他願意付出,積極向上,奮起直追,那麼就一定會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笑到最後,努力到最後,也不是一句虛話,這需要從現在就開始做起,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所有的成功都是用努力構建的!

面對同樣一個限時完成的工作,為什麼有的人給自己找藉口,說三天的時間太短,展示不了自己的才華。還有的人說,我會努力把握我的每一次機會,哪怕它只有三天。這就是差距。

想要笑到最後,就需要將自己的眼光調遠到未來一年甚至十年去思考問題,工作、生活綜合考慮,在變幻莫測的人生中,每一天都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每一天都決定了你是否能擁抱成功。從現在開始,從正確的心態的培養開始,要懂得分析自己的現狀,給自己設立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超出其中的差距,了解自己的潛能、找到不足,發揮優勢,藉助現有資源,做更多的嘗試,保持謙虛的心態待人處事,模塊不差距,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人成熟的標誌是該動腦的時候,別再動情。

當你再次想要脫口而出「我做不到」的時候,先讓自己再堅持一下,那些原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正向腳下攀上高山的路,走著走著,便到了頂峰。不抱怨,不叫苦,當你抵達目標之後,感動之淚比挫敗之淚更讓自己覺得開心。

把事業當享受,你就會竭盡全力;把生活當樂趣,你就會滿懷信心。

你的每一分努力,都會讓你日久見高度。

相關焦點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首先讓我們看看墨菲定律是什麼。我們所謂的墨菲定律實際上是很偶然的。這是墨菲和一些同事進行實驗時得出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只有一個小環節出了錯,並且該實驗完全失敗,因此墨菲得出結論,只要一件事出錯的可能性大於零,那麼它一定會出錯。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
  • 心理學中的「二八定律」告訴你,如何讓男人把全部的愛給你一個人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做「二八定律」,相信人們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個定律的意思就是,最重要的是那20%,而大多數的80%是次要的。把握好這個比例,才能收穫100%的成功。乍一看這個定律好像和愛情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實際上,愛情也是遵循這個定律的。
  • 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最初設計時,導演組都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難度實在是太大了」。難度有多大?答案就在讓霍成飛頭疼不已的「作業本」裡。22歲的霍成飛,在演練隊伍裡的編號是3157,也就是第31排、57列的那個「點」。剛開始每天練習400個點位時,他還覺得挺新鮮。「好像不太難嘛,就像沿著每條路找點,勾勒出相應圖形。」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
  • 如果你公司的領導非要你做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你會怎麼處理?
    >3、 領導的領導安排的,他也無奈4、 有可能領導在試水5、 有可能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是你認為的,而非領導理解的等等。有情緒地幹,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幹,幹多少算多少,能取得成績更好,搞砸了,也無所謂3、 拒,你挖坑是吧,老子不幹,這是人死人的節奏,誰幹得了,誰幹去。4、 邊溝通邊做,沒有資源求助,最後有可能跟領導達成一致意見。最後有可能完不成。但至少你不背鍋。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能完成一個全新任務
    收視關注:新聞綜合頻道黃金檔電視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在熱播3月
  • 蕪湖人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蕪湖人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7月21日下午5點無為大堤外圍堰合龍該工程使用塊石方量4餘萬方,4天時間內,70名武警官兵攜帶動力舟橋、衝鋒舟、挖掘機等21臺機車裝備在水中不間斷作業,終於比原定計劃提前了30個小時完工。緊急在無為大堤外側修築一個半圓形400米長的子堤,保護主堤壩。
  • 心理學:內心受過傷害的人,會有這4個特徵!
    我們常說:你傷害了我,給我內心留下了深深的傷痕,感覺不會再愛了。很多人以為,這只是一個比喻句。其實,我們的內心真的會因為曾經的事情而留下傷痕。就像皮膚受傷之後會留下疤痕一樣,內心受過傷害之後,也會留下印記。這種印記,不是用眼可以看到的,但是通過對一個人行為的觀察,可以看到他內心傷痕印記的存在。
  • 墨菲定律到底是個啥,為何聽起來那麼玄學?實際上你可能誤解了
    現在我們會遇到許多人喜歡去鑽研「心理學」,而與之有關的許多書籍也隨之爆火。比如說標榜著精神病院實錄的某一本書,就收到很多人的追捧。而「墨菲定律」一次也隨著一本書而爆火,隨即本世界上的很多人所了解。而一說起墨菲定律,很多人就會抱著非常玄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定律我知道,就是說你擔心的壞事最後都會發生!實際上呢,如果按這種說法的話,就非常帶有一絲宿命論的感覺了,實際上這是不太科學的。而墨菲定律的原意也並不是推崇宿命論,而是用多個論點來論證了,為什麼有些我們擔心的事情都會發生。實際上這些論點都是比較有道理且科學的。
  • 了解這7個心理學效應,看透你的愛情
    網絡 | 來源彼岸 | 主播你知道嗎,心理學效應除了應用在生活中,也能應用在戀愛裡。今天的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就跟大家分享戀愛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聽完,或許你對「戀愛這件小事」會有點啟發~a.吊橋效應——心動不一定是真愛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一起走過吊橋,因為提心弔膽地在吊橋上走,而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讓人誤以為是遇見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產生的反應。這就是有名的「吊橋效應」。
  • 《墨菲定律》精華12句,讓你掌握事情發展規律,換個角度看世界
    有人說,只要當你還在呼吸,就用得著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也被譽為「世界第一大定律」和「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人往往是怕什麼就來什麼,越擔心的事情,它就越會發生,這就是墨菲定律。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哪怕這種可能性只有0.001%,它總會發生。
  • 盤點電視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網友:又一部抗日雷劇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電視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網友:又一部抗日雷劇,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電視劇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劇情簡介: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中國,藍之冰(吳奇隆 飾)和曾潔茹(劉思彤 飾)夫婦是著名的數學家,兩人帶著兒子藍天在歐洲學習生活。
  • 《碟中諜1》不可能完成任務有人完成
    阿湯哥表演真贊,從1996到2018,持續了22年,6部碟中諜,能做到這事本身就是特別了不起的一件事。先從第一部開始吧。中情局特工出現了叛徒,準備將中情局在東歐的特工名單賣給外國特工組織。吉姆是特工頭目,伊森是吉姆手下最好的特工。吉姆接受了一項任務,前往交易地點,偷走特工名單。
  • 《墨菲定律》:不可不知的4個法則和效應,人生路上有方向不迷茫
    平時我們常說墨菲定律,今天無意中翻起了《墨菲定律》這本書,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作者李原還寫到了很多定律和法則,清晰地解釋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一本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枕邊書。簡單來說說其中最重要的5個法則和效應,這些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我害怕你不再愛我了|愛情的「費希納定律」
    她在13個月前遇到了她現在的戀人,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之中,開始了一段熱烈的戀愛。「我很確信這個人就是我的Mr. Right.」 朋友在去年聖誕節的時候還一臉甜蜜地告訴我。結果4個月過去之後,她開始抱怨這段戀情的濃度不如人意。 愛情的保質期到底有多長? 這大概是每個陷入愛情的人都想弄清楚的未解之謎。
  • 不懂得拒絕無關緊要的事情,你就會慢慢變成一個不重要的人
    《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這本書給出了答案。本書是著名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學作家——周維麗,所著的現象級暢銷書作。周維麗長期潛心從事心理學及人體潛能的開發工作,曾為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員工進行過「拒絕思維」的個人成長培訓,迄今為止,已有百萬人從中受益。
  • 心理學:一個人有這3種表現時,其實是想拒絕你,別不知道
    一個求職者可能不會敗給專業技能,但是極有可能因為不懂察言觀色而不被錄用。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如果一個人對你作出這些行為,那你就要小心了,他極有可能是想要拒絕你。當我們請求別人的幫助時,話還沒說到一半,對方就立馬回應你,表示自己知道了,其實心裡並沒有答應你,事後也會隨便找個理由搪塞過去。而正常情況下,當你向別人提出自己的請求時,他肯定會根據這件事情的難易程度,來考慮自己要不要幫忙,而不是在你話說到一半的時候,就立馬給予回應。
  • 電影《烈火英雄》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原著作者鮑爾吉·原野驚喜現身,講述了真實的濱海消防安全事件,表達對消防員最崇高的敬意,也對表達了對電影創作者們的敬意,「現實裡的消防員撲滅了一場難以想像的大火,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我們的電影人拍出了這部電影,也一樣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心理學:贏得人心的4大定律,不懂的人,往往沒出息!
    據心理學專家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要想贏得人心跟抓鬮不一樣,不光要有手上的活兒,心裡也得有兩把刷子。正如俗話所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贏得人心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自己如果不花點心思弄清楚一些技巧,那麼贏得人心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了。只有先讓別人的眼睛裡有你,我們才能進入別人的心。
  • 「不可能的任務」是這樣完成的
    經歷了連續4天4夜的奮戰後,昨天上午11時惠生聯圩潰口重新合龍。當天下午,記者對惠生聯圩進行了實地走訪。乘著搶險衝鋒舟駛入水中,記者目之所及皆是一片汪洋。只有突然竄出的一棵棵綠樹和露在水面上的座座屋頂似乎在證明,眼前的浩渺水面十幾天前還曾是一片生活生產區。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門檻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得寸進尺的想法,可是別人不一定會答應我們的要求,你是否曾為此苦惱?這時,你可以試試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心理效應,別人有可能會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答應我們的要求。這個能讓我們得寸進尺的好方法就是利用「門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