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每個年齡階段,我們都會遇到不同階段的大目標,如果現階段,有這麼一件讓你認為像愚翁移山一樣實現不了的事情落到了你的頭上,你要怎麼辦呢?
例如考試,找工作,找對象,減肥、戒菸……
你是單純的拒絕「我能力達不到」、「我還沒準備好」,還是自以為聰明的「我這段時間好忙,沒時間」,「沒有人幫助我,一個人做不了」,其實,只要是逃避,無論造什麼藉口都是沒有用的。同時,你想到過的藉口,別人也會想到了。
看過這樣一段話:人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
第三次,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有這麼4個心理學定律,可以讓你不再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拆屋效應——想說「我做不到」時,先接受任務再慢慢想辦法
魯迅先生在1927年寫了一篇文章,他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魯迅先生的這個例子一語中的,後來,這種人們面對困難「循序漸進」的心理就被稱作「拆屋效應」。
這個心理被很多人利用,例如,老闆會給員工分配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老闆也會給自己的企業制定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願景,而老師也會從小問我們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工作。
對於這個大任務,大目標,大夢想,大多數人都會避而不及,找個藉口匆匆躲開,也會有人隨聲應和「好好好」,腦袋裡想這就是吃天說夢,畫大餅。
說到底,每個人都會選擇讓自己覺得更容易實現的事情去做。
如果這件事一定要做,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即使不能面對「大餅」主動請纓,也必須要停止說「我做不了」這樣的話。
很多困難,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而且很可能這個任務本身就被利用了「拆屋效應」,本身就是完不成的,也就是說,貌似任務要求很高,但實際上期望並不高,這樣的任務才是責任風險很小的任務。
所以,與其直接逃避拒絕任務,不如先把事情接下來,即使完成得不夠好可能也不會損失什麼。如果你能有「這個我做起來有些難,但是我會努力的」想法,然後全力投入把問題解決,那麼就會有超出想像的收益。
當然,只是接納任務是不夠的,如果自己能力完不成,就要考慮到底差哪裡,儘早跟領導溝通,或者想辦法分解目標,尋找外援,而不是拖到最後一天才說自己完不成。
總結自己的過往經驗,我還想說明一點:真正的自信,是幹出來的。儘管成長很痛苦,但不成長更痛苦。
二,霍桑效應——想抱怨,先幹出業績再說。
不抱怨的世界,只存在於人們的理想中。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抱怨在生活中總是時常可見的,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霍桑效應」,它得名於美國芝加哥市郊外一個叫做霍桑的工廠。這是一家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即使是這樣,這裡的工人們依然沒有感覺到工作的幸福和快樂,這讓工廠的負責人們非常的費解,於是在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來尋找原因。
心理學家們來到工廠後,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努力,用兩年多的時間,找了兩萬多個工人談話,這些專家在和工人溝通的過程中,耐心傾聽了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他們對工人們的抱怨非但沒有壓制,還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這樣的一個行動讓工人們長期積壓的不良情緒得到了疏導,於是在心理學家們的努力下,霍桑工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正視工作,並且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這個有名的心理學效應也就產生了。
實際上,抱怨是每個人的權力,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父母還是孩子,你的情緒都需要一個合理的疏導,就像霍桑效應所反映出來的,當人們想說的話說不出來的時候,或者他沒有抱怨的行為的時候,他的內心未必波瀾不驚,也許狂風暴雨正等待著那最後一片雲的到來。
要知道,一個人內心的變化是非常神奇的,心情稍有變化,事情的發展就變得大不同了。例如,有的人拿了一手好牌卻打得很爛。但是,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抱怨也並不意味著傻傻地、喋喋不停地去說,說這裡不對,那裡不公平,誰誰又怎麼怎麼樣了,任由自己負面情緒影響別人,助長負面能量的凝聚。還記得「踢貓效應」嗎?情緒是會傳染的,如果經常抱怨,那麼自己的處境和人際關係也會變得非常糟糕,沒有哪個領導願意對愛抱怨的員工委以重任,也不會有一個經常抱怨的父母教育得出不抱怨的孩子。
所以,對於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不滿,先要克制自己,把事情做出樣子來,再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對於他人,不妨多些理解和包容,聽一聽他們對自己,對遇到的問題的抱怨,也能促進相互之間的更多了解。很多的誤解和偏見都存在於沒有說出的抱怨之中。
三,蘑菇效應——想哭,成功了在哭。
蘑菇效應是源自一種自然現象,那就是蘑菇長期在陰暗的角落生長,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是,到那個時候,它自己已經能夠照到陽光了。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蘑菇效應。
剛參加工作的人幾乎都經歷著這樣的一個過程,那就是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視。當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不得不結束這段職業生涯,重新開始。
對於大部分人的成長軌跡來看,每個人都要從磨礪中走來,蘑菇效應是一個人「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也正是對一個人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只有走過現實的殘酷,才能消除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
要是一份工作,你付出了最大的精力,但是還沒有成果,那麼就不必再堅持,就如同蘑菇的生長,也要理性的思考和處理問題。
處於蘑菇生長階段的人,孤立無援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的,不是人情冷漠,而是因為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所得到的任務要求和壓力都是非常巨大的,沒有誰願意和有力量無償地去承擔另外的一個人的培養教練和心情照顧。
職場和生活都不需要眼淚,眼淚代表著懦弱,只要有利益相關,無論是上下級、同事,還是親子之間,你的眼淚如同指責他們,讓你受了不白之冤,讓你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委屈。所以,當你處在蘑菇階段的時候,請一定收起眼淚,接受磨鍊,用明日的成功證明一切。
生存和發展是永恆的話題,適者生存,每個人都在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來,路很長,別掉隊。
四,魯尼恩定律——笑到最後,才是贏家。
魯尼恩定律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魯尼恩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競爭就好像賽跑和打架一樣,跑得快的不一定能贏,弱小的未必就會輸。只有那些笑到最後的人才是勝利者、贏家。
對於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同樣如此,職場的競爭就像是一項長距離的賽跑,一時的領先並不能保證最後的勝利,陰溝裡翻船的事並沒少發生。同樣,一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會永遠落後,人生還有更精彩的舞臺,雖然這個小小的舞臺上輸了,只要你的夢想還在,堅持也是職場辭典中一個絕對彪悍的詞,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放棄,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認輸!只要一個人的努力不停歇,只要他願意付出,積極向上,奮起直追,那麼就一定會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笑到最後,努力到最後,也不是一句虛話,這需要從現在就開始做起,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所有的成功都是用努力構建的!
面對同樣一個限時完成的工作,為什麼有的人給自己找藉口,說三天的時間太短,展示不了自己的才華。還有的人說,我會努力把握我的每一次機會,哪怕它只有三天。這就是差距。
想要笑到最後,就需要將自己的眼光調遠到未來一年甚至十年去思考問題,工作、生活綜合考慮,在變幻莫測的人生中,每一天都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每一天都決定了你是否能擁抱成功。從現在開始,從正確的心態的培養開始,要懂得分析自己的現狀,給自己設立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超出其中的差距,了解自己的潛能、找到不足,發揮優勢,藉助現有資源,做更多的嘗試,保持謙虛的心態待人處事,模塊不差距,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人成熟的標誌是該動腦的時候,別再動情。
當你再次想要脫口而出「我做不到」的時候,先讓自己再堅持一下,那些原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正向腳下攀上高山的路,走著走著,便到了頂峰。不抱怨,不叫苦,當你抵達目標之後,感動之淚比挫敗之淚更讓自己覺得開心。
把事業當享受,你就會竭盡全力;把生活當樂趣,你就會滿懷信心。
你的每一分努力,都會讓你日久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