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1976年2月3日,索馬利亞恐怖分子劫持了法國軍事基地子弟學校的學生班車。4日,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迅速反應,克服了種種困難,經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和耐心潛伏,終於等到了有利時機,最終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一舉將恐怖分子消滅殆盡,成功地解救了被劫人質,而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突擊小分隊無一傷亡。
1976年發生了兩件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事件,最為有名的是1976年6月27日法國航空公司139航班遭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劫機事件(後拍成電影《火狐一號出擊 》,此片會在以後幾期中安排)。還有一個恐怖襲擊事件在歷史上並不那麼出名,就是1976年2月4日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在吉布地營救人質行動的事件,去年也被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就是今天要講的《幹預》。這部影片也是介紹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戰例的兩部影片之一(另一部《突擊》下期再介紹)。
第一部分 事件經過
一、事件起因
1976年2月3日早上8時,4名索馬利亞海岸解放陣線組織成員在當時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首府吉布地市,劫持了一輛法國軍事基地子弟學校的學生班車,車上有30名6至12歲的法國兒童。隨後他們將汽車劫持到離索馬利亞邊境哨所180米遠的地方,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政府同意領地馬上獨立,如果在36小時內得不到答覆的話,他們將處死所有人質。法國政府一面派人員與恐怖分子進行談判,一面派法國反恐怖突擊隊——國家憲兵幹預隊前去營救。
二、營救部署
事發當天,憲兵幹預隊隊長布魯託在法國國防部接受了任務,要求他立即率領隊員出發,前去營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兒童。另外,隊長布魯託還得知:有跡象表明,這次劫持行動得到了索馬利亞軍事當局的默許,他們可能會對營救行動造成麻煩。為了防止他們介入,法國政府已命令駐外軍團的一支部隊協助憲兵幹預隊實施營救,以對付索馬利亞軍方可能的軍事幹預。
接到命令,隊長布魯託經過簡短的準備後,隨即率領一支由9名憲兵幹預隊隊員組成的突擊小分隊,於4日0時45分乘1架改裝過的DC—8運輸機,秘密飛往吉布地。抵達吉布地機場後,布魯託不顧長途飛行的疲勞,立即在機場大樓召開了一個簡短的動員會,隨後又在負責營救行動的布拉薩將軍的指揮所裡分析了當時的局勢。
為了準確地了解恐怖分子的情況,布魯託又親自進行了現地勘察,他發現:在被劫持的班車180米遠的地方駐有索馬利亞邊防軍,顯然這次劫持行動得到丁索馬利亞軍方的默許;所有兒童全部被扣押在車上,車內不時傳來兒童的哭喊聲和恐怖分子的呵斥聲。為了對付索馬利亞軍方可能的軍事行動,布魯託與法國駐外軍團取得了聯繫,以便在必要時為突擊小分隊提供火力支援。
對付這幾個恐怖分子,對突擊小分隊來說是不成問題的。但讓布魯託感到棘手的是,除車上的4名恐怖分子外,車下還有1名。布魯託心裡十分清楚,突擊隊員除了對付車上4名恐怖分子外,還必須阻止第5名恐怖分子登上學生班車,一旦營救行動出現任何差錯,後果將不堪設想。經過仔細的分析研究後,隊長布魯託將9名突擊隊員分成3個戰鬥小組,成三角戰鬥隊形於拂曉時分部署在學生班車的周圍。由於進行了巧妙的偽裝,恐怖分子絲毫也沒有察覺到他們的到來。
中午時分,非洲的烈日當空高懸,突擊隊員紋絲不動地潛伏著,他們從巴黎出發到現在沒吃一點東西、沒喝一口水,以頑強的毅力堅守在自己的陣位上,耐心地等待有利時機,通過槍上的瞄準鏡死死地盯著學生班車上的恐怖分子。布魯託要求突擊隊員與他保持不間斷的通信聯絡,只要接到所有恐怖分子進入狙擊手視線的報告,他就下達開槍的命令,通過一次性狙擊射擊,用最快的速度消滅恐怖分子,這是確保車上人質安全的唯一辦法。
三、營救經過
2月4日下午14時,恐怖分子同意給班車上的學生送飯,隊長布魯託讓送飯人員在飯裡放了鎮定劑,以使學生處於昏睡狀態,從而脫離突擊隊員的射擊視線。當30名學生吃完食品以後,不一會兒便都睡倒在了座位上,恐怖分子以為是學生們受了驚嚇再加上飢餓所致,便沒有在意。經過10小時的潛伏和等待之後,突擊隊員們終於等到了有利的時機。
下午15時47分,隊長布魯託接到報告:所有恐怖分子都進入了突擊隊員各自的視線之中。聽到這一情況後,隊長布魯託果斷地下達了開火命令。當即,子彈準確無誤地射向各自目標,5名恐怖分子應聲倒下。現場頓時一片混亂,索馬利亞邊防哨兵慌忙向突擊隊員開火,以阻止他們接近學生班車,法國駐外軍團的增援部隊立即對邊防哨所實施炮火還擊。乘索馬利亞邊防哨兵火力被壓制之機,隊長布魯託和突擊隊員迅速接近學校班車。然而不幸的是,一顆索馬利亞邊防哨兵射出的子彈射殺了一名小女孩,突擊隊員立刻進行還擊,並迅速救出被劫持的兒童。
四、行動評析
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在吉布地營救軍事基地子弟學校班車被劫人質的行動中,由於反應迅速、計劃周密、沉著耐心,終於抓住了有利戰機,一舉將恐怖分子全部擊斃,30名人質中只有1名兒童遇難,而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突擊小分隊無一傷亡。總的來看,這次人質營救行動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反應迅速
從吉布地法國軍事基地子弟學校學生班車被劫持的消息反饋到法國政府,到突擊小分隊登上DC—8運輸機飛赴吉布地營救人質,前後不到16個小時。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隊長布魯託接到人質營救任務後,迅速組成由9名憲兵幹預隊隊員組成的突擊小分隊,並立即登機遠赴異邦實施營救。到達營救地點後,隊長布魯託又不顧長途飛行的疲勞,立即搜集有關情報和資料,到現地勘察和了解地形、敵情,制定營救作戰計劃,並根據營救作戰任務的需要,及時與法國駐外軍團取得了聯繫。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的迅速反應,為營救作戰取得成功爭取了時間。
(二)營救作戰計劃詳細周密
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這次吉布地人質營救行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隊長布魯託在較短的時間內製定了詳細周密的營救作戰計劃。這次營救作戰的特殊性在於,恐怖行動得到了索馬利亞軍事當局的默許和暗中支持,事發地點在吉布地與索馬利亞邊境線一帶,距離索馬利亞邊境哨所僅180米遠。另外,被劫持的全部是兒童,他們在車上擋住了突擊隊員的射擊視線,也不可能按照突擊隊員的口令行事,一旦貿然進攻,極有可能造成兒童傷亡。此外.車上和車下均有恐怖分子存在,車上車下的恐怖分子可以相互支援,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差錯,後果將不堪設想。為了確保人質營救行動的萬無一失,隊長布魯託將突擊隊員分組配置,選擇最佳時機,採用一次性狙擊齊射的戰術手段,用最快的速度消滅恐怖分子。由於計劃周密、準備充分和戰術得當,從而為營救人質行動的一舉成功奠定了基礎。
(三)耐心和沉著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次吉布地人質營救行動中,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突擊隊員的沉著和耐心發揮了重要作用。突擊隊員於拂曉時被分散部署在學生班車的周圍,至下午15時47分營救行動開始,突擊隊員在非洲烈日的炙烤下,克服了飢餓、炎熱和蚊蟲叮咬等困難,紋絲不動地潛伏,耐心地等待有利戰機。突擊隊員的沉著和耐心終於等到了有利戰機,當接到隊長布魯託下達開火命令後,突擊隊員迅速射擊,一舉將恐怖分子全部消滅,從而使這次人質營救行動圓滿順利結束。
(以上內容轉載於網絡文章)
第二部分 細節/釋疑
片中關於女教師,法國當地駐軍沒有給予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火力支持,還有法國政府對於事件的拖沓和愚蠢的處理方式等等,都是導演設計和杜撰的,主要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衝突和矛盾,為的是更加彰顯法國國家憲兵幹預隊在此事件中的發揮的作用和光輝的形象。
要說此片有什麼歷史意義,可能非要按上什麼歷史意義有一些牽強附會。但片中的「多人同步狙擊戰術」倒是值得各國反恐部隊多加研究和演練,眾所周知現在恐怖主義都是在往集團化發展,若沒有相關的處置經驗,在遇到大型反恐事件時,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恐怖主義和反恐的比拼就是在不斷鬥爭中發展的。
雖然片中並沒有對索馬利亞和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之間的主權爭議做太多深入的描述,在片中劫匪與老師的互動對話可以看出劫匪是出於政治目的,而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歷史大趨勢,更加讓此次事件不是一種單純的善良與邪惡之間的較量,再加上片尾將軍在祝賀隊長取得的成功的時候,隊長對將軍的回覆是「你想過死去小女孩的父母嗎?你把我們當屠夫來用!」所以對於雙方來說這就是一場悲劇,沒有勝利者。
持續發現影片背後的歷史,我一直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