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憶 || 作者 曹治中

2021-02-19 天南地北會寧人

點上方藍字【天南地北會寧人】免費關注

香港記憶

作者    ‖    曹治中

 

作者曹治中老師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連結:

《〈遠去的二中〉連載一 》《〈遠去的二中〉連載二》《〈遠去的二中〉連載三》《〈遠去的二中〉連載四》《〈遠去的二中〉連載五》《〈遠去的二中〉連載六》《〈遠去的二中〉連載七》《〈遠去的二中〉連載八》《〈遠去的二中〉連載九》《〈遠去的二中〉連載十》《〈遠去的二中〉連載十一》《〈遠去的二中〉連載十二》《童年趣事(連載1、2)》《童年趣事(連載3、4)》《童年趣事(連載5、6)》《童年趣事(連載7、8)》《童年趣事(連載9、10)》《童年趣事(連載11、12)》《童年趣事(連載13、14)》《童年趣事(連載15、16)》《童年趣事(連載17、18)》《童年趣事(連載19)》《童年趣事(連載20)》《童年趣事(連載21)》《童年趣事(連載22)》《童年趣事(連載23)》《童年趣事——殺年豬(連載24)》《童年趣事——第一次進城(連載25)》《童年趣事——被狗咬(連載26)》《童年趣事——偷瓜摸果(連載27)》《童年趣事——過房(連載28)》《〈讀大溝〉連載(一)》《〈讀大溝〉連載(二)》《〈讀大溝〉連載(三)》《〈讀大溝〉連載(四)》《〈讀大溝〉連載(五)》《〈讀大溝〉連載(六)》《感念母親——母親辭世十八周年祭》《〈讓父母進城〉連載(一)》《〈讓父母進城〉連載(二)》《〈讓父母進城〉連載(三)》《〈讓父母進城〉連載(四)》《〈讓父母進城〉連載(五)》《「上當受騙」遊大溝》《取款》《無題(小小說)》《我見過的大官》《你點讚老人,我點讚你!》《一本舊情簿》《電視劇〈新上海灘〉觀後感》《七夕斷想》《喜歡讀書的農民兄弟》《頑石之雅》《嚮往秭歸》《北京求醫絮語》《高考,一個不朽的神話》《北京的喜鵲》《紅包趣事》

 

(一)


香港的街道和內地比很窄,窄得有些不可思義。和重慶的街道有些相似,一些地方坡度很陡。但在香港卻很少見到有堵車現象。有,也是小堵,不是大堵,或者似堵非堵。不知道香港有沒有限行限號限時之說,但在內地但凡被稱作城市,包括一些小縣城,堵車現象已成為了人們談虎色變的公害和社會現象。內地就城市堵車現象能不能取長補短的借鑑一些香港經驗,讓人拭目以待。香港的十字路口,轉彎處如發生行人和車輛「巧遇」,一般是車輛慢行、停行禮讓行人。至少在十多天的時間內,我個人確未見過開車的師傅像內地個別師傅一樣大聲斥責行人:你眼瞎了,想尋死。想死了等不到雞叫喚之類的粗俗言語。或者打在一起,罵在一起,眾人圍觀熱熱鬧鬧、指指點點在一起。

想來,一是與香港交通執法嚴格到位有關。二是與近一百多年英國殖民統治,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養成有關,習慣成自然。三是香港大街小巷魚貫而入的都是真正的豪車,動輒上百萬、幾百萬、上千萬的豪車並不鮮見。或許開豪車的人除了自身素質較高,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萬一碰到一個窮人身上,損壞了豪車,窮人沒有經濟條件賠償,既不是活該倒黴。再者一不小心碰到一個比自己的豪車還貴一千萬的豪車身上,既不賠了夫人又折兵,千思萬想都不合算。四是香港是快節奏地區,香港精神聞名世界。大街小巷的人們目不斜視、行色匆匆、忙著升官發財搶老闆。開車族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與人與車發生摩擦,等待相互論理、相互打架、相互不相讓耗著等交警處理。


(二)

一包裝有兩個掏耳朵的棉鑑,到底能值多少錢?答案是肯定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香港的酒店裡,我見到了內地酒店較為鮮見,稱為「須刨」的一次性胡刀,還有棉鑑、針線包等小得不起眼的一些東西。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正是這些小物小件,讓出門在外的遊子有了家的感覺,倍感溫暖。香港酒店的盥洗間牆面配有一個可旋轉的小圓鏡,一面可照見真實的面容,一面哈哈鏡一樣,可照見一個放大誇張的面容。想得真周到,一真一假間,便於女士精心化汝打扮,給世界一份愉悅和美麗。便於男士刮刨鬍鬚,給自己一份自信和清爽。盥洗間還設計一個梳妝檯,臺前放著一個凳子,便於男女客人坐著梳頭打扮,或自我欣賞、或自我陶醉。

在香港借留期間,不小心將酒店的一張房卡丟失了。如果在內地,處理的辦法就是客人離開時總會罰款了結,以儆效尤。房卡丟失後,我對同宿的朋友說,沒關係,香港人民不會難為我們。退房時給服務員說了房卡丟失之事,結果,服務員同志真的微笑著說:沒關係。讓我把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百元港幣裝回到口袋,留作了此次香港之行的紀念。就此,讓我心情好了數天,對香港不由得還是高看了一眼。


(三)

天地之間,少了一炷香,缺少一個跪拜。這一缺便可能使人無法無天,毫無規矩了。世道就是這樣暗下來的。這是一位學者的話,讓我過目不忘。

走進香港,就會發現一種濃烈的宗教氛圍包圍著你。香港被英國殖民了一百五十多年,影響深遠。有許多的學校屬教會學校,和一般學校的區別是多了一些宗教,還有一些宗教儀式。如佛教要念佛經,基督教、天主教要誦聖經等等。

教會學校一般設有禮堂兼教堂,有十字架、天主塑像、擺放聖經、懸掛旗幟等一些宗教有形的東西。兩個禮拜上一節宗教課,或每天早晨讓學生在教堂留片刻時間或靜默或唱讚美詩。有的學校上課下課時師生齊說:願上主保佑你等等,總會讓人們浮躁的心在最短的時間沉靜下來。

香港的一些大名人、大商人都是宗教人士。如劉德華、林青霞、成龍、謝霆鋒等等。如李嘉誠、李兆基、邵逸夫、田家炳等等。有幸和幾位香港著名學者、校長一桌吃飯時,飯前總有人神情肅然,念念有詞。笑問念叨什麼?答說感謝萬能的上帝賜予陽光、賜予食物、賜予生命。讓我自我惶恐,自我慚愧,自我虛無。

宗教的存在,使人們的心中有了寄託,總給人一種向上的精神動力,使人們更加樂觀的創造美好的生活,使人們更加心懷大愛,多幹些實事,多幹些善事。這就是宗教的意義。

燒香拜佛,不等於求佛求菩薩保佑。燒香拜佛,是在尋求一種心靈的溝通,內心的體驗,心靈的解脫。尤其是現在的社會這麼浮躁,更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洗滌。

香港,總有一種信仰。佛教的菩薩和基督教的神父,就像是人們心靈的導師。總教育訓導著人們明白人生的真理,見賢思齊,積極向上。總誘導著人們明白生活的道理,心存善念,多做善事。

歐州一國家的政要預言:五十年後,中國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民族,因為人們普遍沒有信仰。有信仰,那怕是宗教,至少是一種歸宿和依靠。深深的跪下去,點燃中華文明的香火,真的刻不容緩。


(四)

香港,總會看到一些和內地不同的習慣習俗,似乎拉長了我的目光。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面帶微笑。不論男女,早晨見面總會面帶微笑點頭問候說聲早。十二天時間,特定的環境之中,讓我也學會用微笑迎接每個新的一天。用微笑迎接每一個相遇的有緣人,讓我從心理、思維和氣質都有了一定的改觀。當我返回謀生的小城,遇見熟人時總說,走了一趟香港變年輕了。雖屬應酬恭維的話,但至少說明短期內我學會面帶微笑了。

一些細節總是無法,也不願意忘記。無論是聽報告還是參觀學校,到處都是一種非常友好的氣氛,讓你能時刻的體會到一種尊重、自由、平等、民主、開放、包容的氣息。不會因語言的障礙,衣著的不入時,心裡的不陽光妄自菲薄,或望洋興嘆。一些時日的一些時刻,裝模作樣的走在香港的大街上,車水馬龍,歲月如歌,真的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地道的香港人。

因謀生在內地參加過不少的培訓學習,和香港之行比,真有許多不同之處。香港培訓密度大、容量足、節奏緊。讓一位年過五旬,狀態調整到悠閒模式的我,真的是徹底領教了何為香港精神。領教了西師大教授、香港大學教授、還有香港教育界人士的那種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敬業精神、職業操守和人格魅力。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人的那種對事業的痴迷、奉獻、情趣,到底是靠什麼力量來支撐的?精神或者物質?問天問地問自己,遠非我這樣一個僅僅為溫飽而奔走一生的小人物所能想像,所能感悟到的境界。


(五)

香港受訓的日子漸行漸遠。終於明白,雖然非常狂熱的崇拜香港,嚮往香港教育。儘管曾兩次抵達這塊神奇的土地,想著揭去神秘的面紗,一覽久違了的芳容,總是流於表面和形式,不能真正走進內心,了解她的精神世界和靈魂深處。

在港來去匆匆,每天被安排的學習、觀摩活動都是滿滿,乃至疲於奔命。雖為香港一過客,心有不安,還要留白來感受香港的人和事,點點滴滴,總讓人嚮往。如每天用的翻譯耳機,晚上總有人負責收走,第二天活動的地方,總按姓名整齊的擺放在桌面,讓每個人認領。為什麼不讓每個人,把自己的一個帶到活動結束,再一次性收回呢?每天按部就班的收一次,發一次,不是自找苦吃?想想大概一是為了避免丟失,造成浪費和環保問題。二來是為了晚上逐個檢查耳機的性能,看是否有斷線和電池耗損等情況,及時更換不影響第二天的事情。

不論是香港大學,還是其它中小學校,除正常的就餐外,總會擺放一些不同類型的蛋糕、點心之類的茶點,香蕉、葡萄之類水果,還有咖啡、飲料、開水、茶水、牛奶之類的飲品。活動間隙,組織者、專家教授總會提醒大家吃點喝點,填填肚子提提神。這種比較人性化的關懷和溫暖,在內地的同類型活動中並不多見,這就是香港,或者說香港的大方。

聽報告,或座談,或交流,或研討時,服務人員總會不時的給你發一頁黃色紙,便於大家把問題寫上,再收起來,供統一解答和分享。奇怪的是,當你沒有問題可提可寫時,服務人員大多又會收走發給你的那頁小黃紙。私下問,說為了環保。這就是香港,或者說香港的小氣。

一同參加活動的一位年輕教授留言:體驗也是一種學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行到香港,讓我知道了「八達通卡」的用途。知道了喝咖啡時除了加糖還可調牛奶。知道了一個我坐左邊的桌子,右邊的電視屏幕上還會出現另一個我。知道了吃西餐時,左手叉,右手刀,牛排要切成小塊,一塊一塊的慢慢吃。知道了香港還有田園、還有農村學校……知道了我真的是香港街頭一過客。

 

大家都在看

這個秘密噢!

❶點擊右上分享到:QQ空間朋友圈

❷投稿視頻⊙新聞廣告⊙交流微信280615328

搜索公眾號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會寧人關注

相關焦點

  • 《遠去的二中》連載一 || 作者 曹治中
    點上方藍字【天南地北會寧人】免費關注《遠去的二中》連載一作者    ‖    曹治中
  • 曹治中||電視劇《新上海灘》觀後感(好文薦讀)
    電視劇《新上海灘》觀後感文    /    曹治中
  • 關於香港的記憶
    但不變的是,看來看去永遠都是一些香港電影。那個時候對於香港,所有的概念都來源於已經過時的港片。到我真正踏上香港,卻花了十幾年時間。二〇一一年的七月一日,我第一次到港。那一次的香港之旅極其匆忙,全然為了Kylie Minogue的演唱會而來。
  •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從香港淪陷記憶談起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2016-12-15 09:03:2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 大飛機的香港記憶!
    1日,香港回歸20周年讓我們共同慶祝這特殊的一天!2016年9月24日,由國家科技部支持舉辦的「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在香港開幕。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張曉明,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出席開幕式。
  • 【香港記憶】雪糕車·天星碼頭·明天
    【香港記憶】雪糕車·天星碼頭·明天本文為鄭義林發表於2006年1月博客文章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東西,可能很久沒在你面前出現;又或許你久久未再去找尋,於是以為淡忘了。新的浪漫還會出現,只是,"蘇絲黃的故事"不會再發生,因為21世紀有21世紀的故事。有人說,這就是香港,一個永遠從未停止改變的城市,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當然,也有人說,政府不懂得珍惜香港美好的東西,正在把我們的記憶一點點抹去。 傷感也好,指責也好,豁達也好,那天晚上,感動我的還有-雪糕車。
  • 電影記憶(作者:楊錫高)
    江灣電影院看得多了也就看出了一些名堂,有的影院海報以粗獷見長,有的影院海報以細膩為特色,而我最喜歡的是位於長壽路上的燎原電影院海報,每一次都不是簡單的描摹,或故事的複述,在簡潔的線條和明快的色彩背後滲透著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以及對電影故事的深邃解讀
  • 80後香港沙田人的鏡頭記憶
    沙田的歷史、沙田的風貌、沙田的文化,不僅僅存留在老一代人的記憶中,也成為了青年一代香港人對在地文化的一份珍愛與思考。
  • 一代人的記憶:《老夫子》作者王家禧逝世
    綜合臺媒報導,老夫子官網 1 月 3 日證實,著名漫畫家、《老夫子》的作者王家禧(筆名王澤)於當地時間 2017 年 1 月 1 日凌晨 5 點在美國去世
  • 致我們記憶中的香港味道
    但在這樣一種期待、激動的情緒中,又免不了會被結束的某些事物勾起往日記憶而感慨萬分。2019年的最後一天,香港一家營業超過50年的「中國冰室」由於無人接手而選擇結業。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沒有一比一建造的影視基地,也沒有多少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更多的是街頭巷尾中,大大小小充滿煙火氣的飲食空間。在過去那個港產片輝煌的年代,導演們用鏡頭記錄下那些地方的人生百態,塑造了一代人的光影記憶。
  • 這有一份關於香港的獨家記憶,喜歡香港的你一定要看!
    其實許多經典老歌的歌詞裡包含著不同人的香港記憶!比如……01感情沿著赤鱲角的彼岸,期待有情人奔往。此外,飛豬還和@香港旅遊發展局 等一眾品牌在微博上發起了#我的香港獨家記憶#話題,以抽獎的形式鼓勵大家參與活動。大家的記憶可以說是相當走心了。
  • 記憶中的香港TVB配音演員
    香港TVB,香港首家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臺,全天不斷播放節目,幕後培養出無數的華語影視製作團隊和演藝明星。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TVB中,讓無數人印象深刻的聲音——TVB配音演員。在80、90年代人的童年,香港電視劇正處於黃金年代,那時候的香港電視劇是大家最常看的,比如經典的金庸武俠作品翻拍電視劇系列《雪山飛狐》、《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等。經典古裝宮鬥劇的始祖《金枝欲孽》。還有一系列刑偵類型的電視劇,比如《談判專家》等。這些眾多的電視劇成就了TVB的黃金時代。
  • 記憶香港,TVB那些經典劇,80後永遠的記憶
    《射鵰英雄傳》主題曲再次響起,仿佛帶你穿越到兒時的記憶。溫美玲的離開也成為了黃蓉的絕筆。當年《神鵰俠侶》也因為陳玉蓮精彩演出大受歡迎,在香港收視率超過90%,成為香港創收視率記錄上,電視劇版中改編得最為成功的一次。
  • 21 | 一個大陸妹的香港記憶
    地鐵內超凡的冷氣,是我對香港的第一體感。這麼多年,一聽人說香港地鐵裡好冷好冷啊,我就想起被拽進地鐵那一刻。冷的,冷得好像現在冷清的銅鑼灣廣場。坐KCR到大學站,出站後,我等在小巴站,他去實驗室拿東西。那一刻,我算是定下神來,正兒八經地感受下香港。有人說,出國後見識的第一個國家,奠定的是你對牆外世界的第一印象。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性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
  • 香港回歸20年 | 香港女星的旗袍記憶
    上世紀二十年代,旗袍開始在香港流行。在六七十年代,女士們可是上街買菜都會穿著旗袍。相信你一定對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搖曳,路燈昏黃印象深刻。應該說,旗袍承載了幾代香港女性的記憶。(電影《花樣年華》王家衛)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美華旗袍坐落在香港上環,店鋪掌柜簡漢榮師傅每天笑容可掬地招呼著他的新老客戶。
  • 行攝香港,「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溼的」
    我就這般潛移默化地埋了下獨特的香港情結,出乎意料,我如今去香港的頻次比回家還要高。因為旅行轉機,香港幾乎成了必經之地,我既興奮又難過。點一杯茶,來幾籠流沙包、蒸鳳爪、點心,再加一碟腸粉,對於常年在外、久未歸家的我,這是難以拒絕的食慾誘惑;每次跟我媽通話說在香港,我的心中難免幾分失落,離家近了卻未歸家,這是遊子的思鄉之切。
  • 《香港製造》一夢已十年 作者北大對話港片迷
    作者與港片迷觀看香港電影集錦。這是一本凝聚了魏君子這一代港片迷們青年時期對港片的情意結、錄像廳的觀影記憶,以及十年來個人經歷變遷的散文集,裝幀特別,拿在手上仿佛拿著一盒錄像帶。「宋子文其實今天還發著高燒,但還是開了幾個小時的車,從河北趕來了。」魏君子說。這幾位自稱「人近中年」的港片迷,如今遇到和港片相關的事情,依然保持著和年青時不相上下的熱情。
  • 香港記憶中的「光輝歲月」
    新聞在線news         夜幕降臨,南寧建政路上,一場街邊的小型音樂會不期而至,很多人駐足聆聽,情不自禁回憶起青春記憶裡的「光輝歲月」。  ,內地受香港文化影響比較深,但香港回歸這20年,兩地文化交流更多的是雙向交流。
  • 慈善|「香港旗袍記憶」敬老公益活動回顧
    12月19日由香港旗袍會、港漂圈共同發起「香港旗袍記憶」系列敬老公益活動,向香港的老婆婆捐助旗袍、化妝及拍攝定妝照片,幫她們找回美麗記憶,留住美麗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