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一個大陸妹的香港記憶

2021-02-13 中年婦女人參指南

其實要更新暑假遊記的,這個工程有點大,容我再懶上一懶。

2003年,香港開放自由行籤證的第一天,我就在上海當時還位於吳淞路的出入境籤證中心。很多兩地的媒體已早早守候。我在香港記者的話筒上看到了翡翠臺和亞視的標誌。這個如此具有新聞話題的時刻,他們當然不想錯過合適的採訪對象。彼時,我剛畢業沒多久,在參與一份青少年雜誌的創刊,帶頭老闆概念領先,所以毫無借鑑,100頁的創刊號,一周內可以改四稿。加班到半夜,和設計兄弟分食七斤小龍蝦,搭地鐵回家,第二天繼續滾來上班。一個月薪水三千塊。能這麼拼,當然因為年輕,也因為偽單身。馬暑假(為什麼起這個名氣在之前的推文裡有說明,這個是本篇的代號)在香港讀書,我過去有難度,一般就是他回來。他回來吧還有負罪感,不能讓爹媽知道。長輩的心思我理解,談戀愛影響深造,我可以變智障,不能變路障。自由行一開放,直接給我們這種異地戀打通了海底隧道。當天媒體如果抓到我,幾句話一問,哇塞,千裡追男友啊!我就怕這套路,也怕上了鏡頭被未來公婆看到,拒絕了一切採訪,辦完證火速撤退。下一個鏡頭就是我坐上京九線,一路南下,體驗了一把火車過關。出了紅磡站,馬暑假笑嘻嘻地迎上來,帶我去轉地鐵。地鐵門快關上的那幾秒,這傢伙忽然加速,大喊:快點快點!接著連行李箱帶人,一把把我拽了進去。地鐵內超凡的冷氣,是我對香港的第一體感。這麼多年,一聽人說香港地鐵裡好冷好冷啊,我就想起被拽進地鐵那一刻。冷的,冷得好像現在冷清的銅鑼灣廣場。坐KCR到大學站,出站後,我等在小巴站,他去實驗室拿東西。

那一刻,我算是定下神來,正兒八經地感受下香港。有人說,出國後見識的第一個國家,奠定的是你對牆外世界的第一印象。香港都不算出國,卻也是理論上的第一次走出「牆外」,是我人生中深刻且清晰的一筆。即便是大洋彼岸徘徊生活過的美國,玩耍能實現人民幣自由的東南亞,帶著女兒遊玩多個城市的歐洲,地位都不可等同。那個在山腳下等男朋友的大陸姑娘,還不太明白世界是什麼模樣,先來到了香港。她坐在校內小巴站臺的欄杆上,看著學生們上車下車,小巴停了又開。那個下午晴朗清澈,滿目青翠,空氣中還有一種混合了清潔劑,植被或是噴了香水的體味的芳香。此後的幾年,我略有些頻繁地進出香港,從沒錢的時候坐火車,到有錢了坐飛機到深圳過崗,再到直飛香港。工資都化作機票,牛丸,魚蛋,維它菊花茶,許留山,旺角波鞋電器,sasa面霜,沙田拍檔,還有銅鑼灣小店裡的各種新奇好玩。香港當然不只是吃吃吃,買買買,它還可以上山入海。馬暑假後來和我說,他起初真的是很不喜歡這個「鬼地方」,規矩多,廣東話聽不懂,吃食也貴。復旦食堂一塊幾的大排吃慣了,中大食堂十蚊一份的肉蛋餐他都覺得離譜!但是當他解鎖了廣東話,再加上為了帶我耍,才逐漸發現香港是個好地方。我們去海邊,有地鐵加巴士可到的石澳,也有冷門到要翻山穿小徑的無人海灘。去爬山,一座山接著一座山。去劃獨木舟,第一次摸了海參,看它吐出白絲。也出船去,在能收到深圳手機信號的邊界,被阿sir攔下看身份證。這些十幾年前的記憶都有些模糊了,但它是我們一窮二白的年紀,最珍貴的記憶。只是,這些記憶也只是屬於兩個和香港有一些交集的大陸年輕人漫長人生中的一部分。在石澳海邊,我們看著遠處半山豪宅燈光亮起,猜房子一平要價多少。儘管我有買房危機意識,但彼時有膽沒錢,上海房價馬上就要一漲再漲,當然也料不到,香港的房價貴成了那樣,還會漲,漲到讓現在的年輕人感覺白活了一場。在太平山頂的pacific coffee,眼底璀璨燈光,耀眼過天上的星空萬丈。走下山,路邊吃一碗粉面,飲一杯凍鴛鴦,在心裡再說一遍:香港真是個好地方。就是這樣一個好地方,成了這副模樣。女兒都在問我們:香港怎麼了。事件發酵後,我翻牆出去,我沒有想到的是,我所有的,不包括未發聲的fb上的香港朋友們,全部撐上街。他們或不斷表達著憤怒,或不斷轉發著那些被切割編輯的視頻圖片。這些人中,有曾經共事過的同行,有工作中略有交集的乙方助理,有原來公司的實習生小朋友,有一面之緣的朋友的朋友。他們是我眼中香港人的一部分群像,規矩,踏實,勤奮,努力做這份工,讓我把他們和現在屏幕上動武罵粗的黑衣人聯繫起來?我做不到。我眼前又晃過那些年在香港,等過馬路時,伴隨著熟悉的滴聲,迎面走來的對街的人群。當年流行twins斜劉海削長發,一眾香港女生全部同款。流行手錶搭手鍊玲琅滿目,香港酒店前臺女生,伸出手來一個模樣。兩道扶梯,左邊塞人,右邊空道,多數人只選左邊。這些也不過是我個人所見所感,不足以代表任何。另一點我們幾乎都有共識,香港人對做有錢人的渴望,從未冷卻。因為有錢才能買得起樓。一如黃子華調侃的那般:是不是香港人?就問你的樓是買還是租啊?被大家說濫的優越感,香港人當然有。這種優越感來自哪裡?來自這座城市給他們的底氣,它曾經代表著整潔,有序,禮貌,克制,敬業,努力做一份工的踏踏實實,還有看得透,大風大浪不要緊,先吃碗麵呀!16年後的今天,當年那個雙腳晃在欄杆上大陸妹,進入中年,她帶著女兒去過更遠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吃過不同的牛丸魚蛋,也看過不同的海,但她終惦記香港旺角十幾蚊的那一碗。那麼惦記,卻邁不開腿。一聽我想去香港,「哎呀,你幹嘛啦!」

我想念那個香港,那個香港人磕磕絆絆卻努力想和我們說的普通話,想念中環路邊行色匆匆被我們拉住問路,一路帶到目的地的年輕人,最後,容我想念這隻沙田拍檔的乳鴿。如果沒記錯,這隻乳鴿已經在相片裡停留了15年。

謝謝收看

願你今天的人參吃飽了!

相關焦點

  • 臺灣,香港管我們大陸妹子叫「大陸妹」「北姑」
    前幾天,一個哥們剛去臺灣,香港玩了一圈回來。他要求我給他接風洗塵,我調侃他,就咱倆男的喝酒有啥意思啊?你也不說帶個美女來。
  • 劉嘉玲:「大陸妹」在香港娛樂圈的逆襲之路,雖辛酸卻也幸福
    可一個外地姑娘想踏入以人脈著稱的娛樂圈哪有這麼容易。到香港沒多久的她,因為一口蘇州話和土氣的打扮被部分排外的香港人戲稱"大陸妹",屢遭排擠。為了練就一口流利的粵語,她常常用蹩腳的粵語與香港人交流,被嘲笑也不在乎,短短幾個月練就本地人都聽不出錯的粵語。
  • 劉嘉玲:「大陸妹」在香港娛樂圈的逆襲之路,雖辛酸卻也幸福
    可一個外地姑娘想踏入以人脈著稱的娛樂圈哪有這麼容易。到香港沒多久的她,因為一口蘇州話和土氣的打扮被部分排外的香港人戲稱"大陸妹",屢遭排擠。為了練就一口流利的粵語,她常常用蹩腳的粵語與香港人交流,被嘲笑也不在乎,短短幾個月練就本地人都聽不出錯的粵語。
  • 蔥油萵苣與「大陸妹」之說
    有臺南朋友到訪「桉源堂」,我從方便,拌一碟蔥油味的萵苣筍絲,落座,變從菜葉說起:大陸人常稱作的「生菜」。在臺灣,「蚵仔煎」中,與蚵仔、番薯漿、萵苣葉構成缺一不可的「鐵三角」,又被稱為「萵仔菜」;「A」菜。近年又把萵苣葉稱:「大陸妹」的。是有歧視、糟棄大陸遠嫁臺灣女子的意思?不然。有臺灣學長出過專門的考據文章,說是誤解。「大陸妹」源於香港,在香港的這個詞,是有大陸女子在香港,「沉渣泛起」不被重視的意思。
  • 在港16年大陸妹的觀察:為什麼這麼多香港人被蠱惑?
    拿的是香港身份證,能說地道的粵語,每一年都交了不少的稅。我到底是大陸妹,還是香港人呢?這個問題,以前想得很少。反正,香港都是中國的。無論是大陸妹,還是香港人,都是中國人。可是,最近的香港、最近的香港人,突然變得特別陌生,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身份認同的問題來。很多朋友都來問我最近香港發生的一切,他們困惑「為什麼香港的年輕人會變成這樣?」
  • 「A菜」與大陸妹
    「A菜」,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作「萵仔菜」,指萵苣,葉子互生,全株無柄,分結球和不結球兩大類,也叫A仔菜妹仔菜媚仔菜麥仔菜由於臺灣閩南語「A仔菜」首音節與字母A聲音接近,將A讀為漢化字母音 [ei55],民間就寫成「A菜」了。臺灣農民將來自大陸的萵苣叫作「大陸A菜」,國語則稱為「大陸妹」「油麥菜」。
  • 嚴歌苓短篇小說《大陸妹》
    大陸妹當然不叫大陸妹,她名字太好,別讓我寫糟蹋了。大陸妹長得也好,就怕一寫也會寫俗掉。能說的就是她悄悄氣氣,靜比動多,動起來也像靜。大陸妹得到最大的恭維是「你真不像個大陸妹」。大陸妹一天到晚聽到這個讚美,回回她很領情地給個笑。人想,她沒笑出多少快活。 大陸妹是半年前從大陸來的。找上門時,自己介紹自己是這家已故某老二房妻的外孫女。
  • 《金雞2:》:一個魚蛋妹和四個男人的故事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3853/電影故事主要設定在2003年SARS肆虐香港的大環境下,描述啊金遇到的三個有情的香港男人,其中一個選擇燒炭自殺,也要替別人戴好防毒面具的茶餐廳老闆,一個因為愛得痴狂四處找尋老婆的神經病人,還有一個有家歸不得,因疫情遭遇家庭變故的前線醫生。
  • 致我們記憶中的香港味道
    王家衛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食物是有記憶的,我們身體對某些食物是有記憶的,有些時候,你碰到一些東西,你嘗了之後,很難說是什麼味道,它可能是一個生理的東西......電影很像食物,你吃後齒頰留香,卻很難用語言將那種味道準確地向他人形容出來,那是很抽象。」
  • [華盛亂燉] 有一種漂洋過海來美國的大陸妹
    賽琳娜的真名大概叫做羅魚鳳張慧妹之類的,但是,你在大街上叫她的中文名,她是不會回應的,她只允許人家叫她塞琳娜。第一個事件來自於阿曼達小姐。阿曼達小姐天生貌美如花,在一個聚會上碰見了一個高富帥的學長,高帥富學長也對她頗為有意,於是兩人在派對上熱舞一番。我和賽琳娜在吧檯點酒,賽琳娜用一種充滿不屑的眼神看著學長和阿曼達小姐,然後對我說:「你看,我最討厭的就是她這樣的。
  • 【文學】許知遠:大陸妹與美國牛
    桌邊的臺北朋友、端菜的老闆娘,都說不清這青翠的菜怎會有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十多年前它從大陸引進時,也正是大量大陸女子來臺賣春時,它們(她們)都「好吃又便宜」?我記得自己腎上腺素的輕微上升,不知緣於我這大陸客的地域情緒,還是因為這名稱中含有的普遍性歧視,一個自認先進的地區對另一個落後地區的蔑視。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黃春明的小說《再見,莎揚娜拉》。
  • 曾公開侮辱大陸、「反服貿」的雞排妹被曝大陸拍戲 網友:不歡迎
    政治、演藝圈都樹敵不少,但若非得和一人在荒島共度,雞排妹寧可選擇蔡正元:「他是一個邏輯很奇妙的人,但他是有邏輯的,我們邏輯不一樣,立場不一樣,但我相信會滿有趣的。」但雞排妹在大陸參與哪部電影或電視劇作品的拍攝,臺灣媒體並沒有透露。 鄭家純,本名鄭佳甄,綽號「雞排妹」,臺灣女藝人,1993出生於臺北縣板橋(今新北市)。2013年改名為鄭家純。
  • 大飛機的香港記憶!
    1日,香港回歸20周年讓我們共同慶祝這特殊的一天!2016年10月21日,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到中國商飛訪問。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在香港展出時間為9月24至10月1日。短短7天時間,香港市民熱情高漲,展覽現場老人、學生、年輕爸媽帶著寶寶……每天都排隊入場,場場爆滿!
  • 雙周一李一劉,稱霸香港影壇的頂級巨星21世紀依然是頂梁柱!
    21世紀之後香港影壇開始沒落,大陸市場崛起,周星馳大陸上映的電影2004年功夫(大陸票房1.73億人民幣,年度冠軍)2008年長江七號(大陸票房2.03億人民幣,年度第四)2013年西遊降魔篇(大陸票房12.45億人民幣,年度冠軍)2016年美人魚(大陸票房33.91億,年度冠軍)2019年新喜劇之王(大陸票房6.28億,年度第29
  • A妹「浴後重生」現身香港!
    A妹轉型性感嬌媚的危險女人,是由裡到外的突破改變!拜拜小野貓,Hi成熟的兔女郎!除了音樂,在最新的各種電視秀特別是在SNL中,A妹的表現更加成熟自信,還多次展露奧斯卡影后級別演技,實力圈粉無數!A妹你的才華要溢出地球啦!
  • 香港重疾險對比大陸重疾險,香港賠,大陸不賠,為什麼?
    除了重疾險的保障數量上,香港除了比大陸保險多保20多種疾病之外,在同樣可保疾病上,對理賠條件的界定,香港和內地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在香港和內地買同一家保險公司的重疾險,作一不完全對比。不難看出,即便同一家保險公司,在香港和內地的差別之大,更何況不同的保險公司。香港:保障因輸血和職業而感染的愛滋病。大陸:一概不保。
  • 離開香港時,為什麼Beyond選擇了日本而不是大陸?
    本文來自果醬第三方投稿作者:中散後來,這片大陸天南地北的人都聽過他們的歌,但在討論「中國搖滾」的時候,總是會跳過他們的名字。
  • 大陸婚姻法和香港婚姻法的不同
    一、 婚姻締結實質要件的異同  1.香港法律規定的條件。  1)資格條件。香港《婚姻條例》規定,在香港註冊結婚,不論男女年齡應均滿16周歲;已滿16周歲不滿21周歲的人結婚,還要獲得其父母或合法監護人的同意,並且,給合的男女之間不存在禁止的近親屬的範圍。  2)註冊條件。
  • 香港城大內地女生遭女黑暴襲擊,被罵「大陸雞」
    就目前我們所知的, 香港的十幾所大學的學生會在前幾日的「迎新生」活動中,均採取了多種辦法對新生進行洗腦,極力污衊內地、攻擊國安法、宣揚港毒黑暴。有表示不服從的,就有可能遭到起底、私刑。這是港毒勢力對新生的手段,而對老生也一樣不放過。近日,就有一名內地大四的女生在香港的一所大學——城市大學,遭到港毒黑暴學生的襲擊。
  • 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對香港臺灣失去了興趣?
    對於80和90後來說,我們這一代人對香港和臺灣逐漸失去興趣,算是一個意料之中卻又值得探討的現象。 大陸的娛樂節目,至今仍更加熱衷邀請90和00年代TVB熱播劇集的演員們參與。新生代的港臺文化則像是斷層一般,能引起轟動和共鳴的少之又少。甚至諸如鄧紫棋、陳偉霆等關注度還不錯的香港藝人,實際上都是到了大陸的媒體環境下才真正的紅起來。 可見,大家更愛記憶中的港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