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更新暑假遊記的,這個工程有點大,容我再懶上一懶。
2003年,香港開放自由行籤證的第一天,我就在上海當時還位於吳淞路的出入境籤證中心。很多兩地的媒體已早早守候。我在香港記者的話筒上看到了翡翠臺和亞視的標誌。這個如此具有新聞話題的時刻,他們當然不想錯過合適的採訪對象。彼時,我剛畢業沒多久,在參與一份青少年雜誌的創刊,帶頭老闆概念領先,所以毫無借鑑,100頁的創刊號,一周內可以改四稿。加班到半夜,和設計兄弟分食七斤小龍蝦,搭地鐵回家,第二天繼續滾來上班。一個月薪水三千塊。能這麼拼,當然因為年輕,也因為偽單身。馬暑假(為什麼起這個名氣在之前的推文裡有說明,這個是本篇的代號)在香港讀書,我過去有難度,一般就是他回來。他回來吧還有負罪感,不能讓爹媽知道。長輩的心思我理解,談戀愛影響深造,我可以變智障,不能變路障。自由行一開放,直接給我們這種異地戀打通了海底隧道。當天媒體如果抓到我,幾句話一問,哇塞,千裡追男友啊!我就怕這套路,也怕上了鏡頭被未來公婆看到,拒絕了一切採訪,辦完證火速撤退。下一個鏡頭就是我坐上京九線,一路南下,體驗了一把火車過關。出了紅磡站,馬暑假笑嘻嘻地迎上來,帶我去轉地鐵。地鐵門快關上的那幾秒,這傢伙忽然加速,大喊:快點快點!接著連行李箱帶人,一把把我拽了進去。地鐵內超凡的冷氣,是我對香港的第一體感。這麼多年,一聽人說香港地鐵裡好冷好冷啊,我就想起被拽進地鐵那一刻。冷的,冷得好像現在冷清的銅鑼灣廣場。坐KCR到大學站,出站後,我等在小巴站,他去實驗室拿東西。
那一刻,我算是定下神來,正兒八經地感受下香港。有人說,出國後見識的第一個國家,奠定的是你對牆外世界的第一印象。香港都不算出國,卻也是理論上的第一次走出「牆外」,是我人生中深刻且清晰的一筆。即便是大洋彼岸徘徊生活過的美國,玩耍能實現人民幣自由的東南亞,帶著女兒遊玩多個城市的歐洲,地位都不可等同。那個在山腳下等男朋友的大陸姑娘,還不太明白世界是什麼模樣,先來到了香港。她坐在校內小巴站臺的欄杆上,看著學生們上車下車,小巴停了又開。那個下午晴朗清澈,滿目青翠,空氣中還有一種混合了清潔劑,植被或是噴了香水的體味的芳香。此後的幾年,我略有些頻繁地進出香港,從沒錢的時候坐火車,到有錢了坐飛機到深圳過崗,再到直飛香港。工資都化作機票,牛丸,魚蛋,維它菊花茶,許留山,旺角波鞋電器,sasa面霜,沙田拍檔,還有銅鑼灣小店裡的各種新奇好玩。香港當然不只是吃吃吃,買買買,它還可以上山入海。馬暑假後來和我說,他起初真的是很不喜歡這個「鬼地方」,規矩多,廣東話聽不懂,吃食也貴。復旦食堂一塊幾的大排吃慣了,中大食堂十蚊一份的肉蛋餐他都覺得離譜!但是當他解鎖了廣東話,再加上為了帶我耍,才逐漸發現香港是個好地方。我們去海邊,有地鐵加巴士可到的石澳,也有冷門到要翻山穿小徑的無人海灘。去爬山,一座山接著一座山。去劃獨木舟,第一次摸了海參,看它吐出白絲。也出船去,在能收到深圳手機信號的邊界,被阿sir攔下看身份證。這些十幾年前的記憶都有些模糊了,但它是我們一窮二白的年紀,最珍貴的記憶。只是,這些記憶也只是屬於兩個和香港有一些交集的大陸年輕人漫長人生中的一部分。在石澳海邊,我們看著遠處半山豪宅燈光亮起,猜房子一平要價多少。儘管我有買房危機意識,但彼時有膽沒錢,上海房價馬上就要一漲再漲,當然也料不到,香港的房價貴成了那樣,還會漲,漲到讓現在的年輕人感覺白活了一場。在太平山頂的pacific coffee,眼底璀璨燈光,耀眼過天上的星空萬丈。走下山,路邊吃一碗粉面,飲一杯凍鴛鴦,在心裡再說一遍:香港真是個好地方。就是這樣一個好地方,成了這副模樣。女兒都在問我們:香港怎麼了。事件發酵後,我翻牆出去,我沒有想到的是,我所有的,不包括未發聲的fb上的香港朋友們,全部撐上街。他們或不斷表達著憤怒,或不斷轉發著那些被切割編輯的視頻圖片。這些人中,有曾經共事過的同行,有工作中略有交集的乙方助理,有原來公司的實習生小朋友,有一面之緣的朋友的朋友。他們是我眼中香港人的一部分群像,規矩,踏實,勤奮,努力做這份工,讓我把他們和現在屏幕上動武罵粗的黑衣人聯繫起來?我做不到。我眼前又晃過那些年在香港,等過馬路時,伴隨著熟悉的滴聲,迎面走來的對街的人群。當年流行twins斜劉海削長發,一眾香港女生全部同款。流行手錶搭手鍊玲琅滿目,香港酒店前臺女生,伸出手來一個模樣。兩道扶梯,左邊塞人,右邊空道,多數人只選左邊。這些也不過是我個人所見所感,不足以代表任何。另一點我們幾乎都有共識,香港人對做有錢人的渴望,從未冷卻。因為有錢才能買得起樓。一如黃子華調侃的那般:是不是香港人?就問你的樓是買還是租啊?被大家說濫的優越感,香港人當然有。這種優越感來自哪裡?來自這座城市給他們的底氣,它曾經代表著整潔,有序,禮貌,克制,敬業,努力做一份工的踏踏實實,還有看得透,大風大浪不要緊,先吃碗麵呀!16年後的今天,當年那個雙腳晃在欄杆上大陸妹,進入中年,她帶著女兒去過更遠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吃過不同的牛丸魚蛋,也看過不同的海,但她終惦記香港旺角十幾蚊的那一碗。那麼惦記,卻邁不開腿。一聽我想去香港,「哎呀,你幹嘛啦!」
我想念那個香港,那個香港人磕磕絆絆卻努力想和我們說的普通話,想念中環路邊行色匆匆被我們拉住問路,一路帶到目的地的年輕人,最後,容我想念這隻沙田拍檔的乳鴿。如果沒記錯,這隻乳鴿已經在相片裡停留了15年。
謝謝收看
願你今天的人參吃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