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承千年,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獨特的文化脈絡。既有上層政治的縱橫捭闔,也有才子佳人的淺吟低唱。而作為婚姻生活的前奏曲,年輕男女的戀愛觀念也是由來已久。
《詩經》開篇就是關雎之唱,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於純真戀情的嚮往和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到了秦漢時期,男女戀愛觀念也由於政治局勢和社會生活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戀愛時的柔腸百轉逐漸變為了「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將自己的情愫寄託於天上的繁星,將自己的本體融入社會生活的部分,在生活中逐漸體會酸甜苦辣。而到了唐代,社會秩序逐步定型。雖然有「越女新妝出鏡心,一曲菱歌敵萬金」的自由,但是戀愛、婚姻、生活之間的關係越發緊密。不僅出現了「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愛情悲劇,也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冷酷寂寞。直到宋代時期,三綱五常的推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為了社會生活的主流,古人的戀愛觀念也就隨之不斷消散。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古代婚姻
從先秦到唐代時期的社會秩序與婚戀習俗先秦時期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社會,士庶之間的分別是非常明顯的。在貴族階層,按照禮法規定的婚姻形態已經出現。根據《禮記》的記載:
「納採,用雁。主人筵於戶西,西上,右幾。使者玄端至。擯者出請事,入告。主人如賓服,迎於門外,再拜,賓不答拜。揖入。至於廟門,揖入;三揖,至於階,三讓。主人以賓升,西面。賓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主人阼階上北面再拜;授於楹間,南面。賓降,出。主人降,授老雁。擯者出請。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
這就從側面表明,在婚姻之前的男女方應該是沒有見過面的。這也是納採問名的原因,所以這類婚姻關係應該是缺乏前期的情感基礎的。
傳統婚姻的禮儀
而在當時的民間社會中則出現了比較開放的婚戀形式,男女雙方不僅在事先非常熟識,而且應該已經有了相應的感情基礎。比如《詩經·氓》當中就描述了這樣的一段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總的來說,這就是一段青年男女之間的戀愛過程,包括了相識和相知。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秦時期的普通民間婚姻也需要「媒」的存在,但是更大程度上是仰賴於術數佔卜的層面,判斷二人的禍福休咎。雖然這段婚姻最後不甚幸福,但是它依舊為我們展示了先秦時期的戀愛觀念。簡而言之,先秦時期的婚戀觀念體現為平民的自由戀愛和貴族的禮法婚姻。前者有感情基礎,但是往往被婚後的生活所拖累。後者可以享受較好的物質生活,但是缺乏感情基礎的鋪墊。
到了漢代,國家從社會層面基本推翻了先秦時期的貴族婚姻模式,民間的風氣逐漸開放,無論士庶都有較為自由的婚姻和戀愛觀念。女子可以再嫁,得不到家族祝福的婚戀雙方甚至可以私奔,這都是前代所不允許的。比如《漢書》中記載:「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昏姻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這就是漢代官方對於婚姻的要求與設定。在這種規則下,婚姻的外部環境是較為寬鬆的。而漢代民間流傳下來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有言及婚戀的詩歌存在。比較著名的就是《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漢代時期的婚戀情感已經不似先秦時期的理想浪漫,多了一些對於市民生活的記錄和理解。漢代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穩定的時期,社會在這一時期得以發展定型。純真美好的戀情也在這一時期轉變為了日常的生活勞作和情感的簡單抒發,由感性逐漸走到了理性。
相敬如賓
而為後人廣為流傳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中,市民生活的細節也躍然於紙上。在《漢書》中記載:
「相如與(卓文君)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乃令文君當盧。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既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與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司馬相如才為世出,但是也要面臨生活的艱辛。由文學上的風花雪月逐漸轉變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惱,卓文君當壚賣酒也多了幾絲煙火之氣。總體說來,漢代的婚戀觀念可以視為由理想到物質的轉變,雖然在婚姻過程中上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已經成為了社會當中的無法迴避的問題。
司馬相如
到了隋唐時期,婚姻的觀念依舊十分開放。由於胡漢雜處的社會狀態,所以胡人和漢人的血緣界限在這一時期也被徹底打破,胡漢通婚不再鮮見。而且,婚姻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也被突破。隨著陰盛陽衰的政治局面出現,民間的婚姻形態中也有了類似的轉變。但是,唐代也是我國物質發展的高峰時期,人們對於物質的追逐超乎以往,社會秩序也已經完全固定。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婚戀觀念也開始變得越發注重實際和門當戶對。《唐律·戶婚》中也有了「同姓不婚,良賤不婚,尊卑不婚」等概念,對於婚姻的要求也逐漸增多了起來。自此之後,門當戶對的婚姻成為了主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基本上扼殺了婚姻之前的情感鋪墊。「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也成為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哀嘆。作為普通的平民階層,日常的生計和物質需求已經在唐代完全取代了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可以說,唐代之後的婚姻逐漸走向了固化,成為了生活瑣事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的婚戀觀念為何會有改變首先,婚戀觀念是社會意識中的範疇,而中國古代的社會意識往往與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簡而言之,一般物質發展比較落後,社會秩序比較鬆散,官方管理比較寬鬆的時代往往是婚戀較為自由的時期。從先秦時期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民間婚戀的關注點並非是物質,而是情感和信仰層面。「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當中所強調婚姻的基礎就是當兩人分離時牽腸掛肚的情感和佔卜兇吉的判斷。在物質方面僅僅是「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可以說在婚姻關係建立之前並不看重物質的條件。這也是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所致,當時的戰爭頻繁,人是最重要的社會基礎,而非是經濟物質。除了貴族和平民的禮法區別之外,平民婚姻所要考慮的方面就是在信仰和情感領域,簡單說來就是精神領域。因為經濟基礎在戰亂年代是非常脆弱的,兵鋒到處生靈塗炭,所有的物質財富很有可能在一瞬之間化為烏有。所以對於平民來說,情感更為重要。
氓
而漢代社會的政治秩序較為穩固,民眾長期處於國泰民安的狀態下。物質的需求就逐漸消磨了情感,人們開始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貧富貴賤。市民生活的背後體現的是政治決策領域要求社會平穩安定的方針指向。而當時的政治上層也逐漸陷入皇權與外戚勢力的鬥爭之中,這種情況也對於民間有所影響。所以,除了感情以外,漢代的政治上層也開始注重后妃以及外戚的德行,這也是務實的一種體現。據《漢書》記載:
「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至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後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後、許恭哀後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託舊恩,不敢縱恣,是以能全。」
上層皇室關注的是后妃的品德,而民間關注的則是物質發展程度。平民雖然不涉及到慘烈的政治鬥爭,但是生活瑣事也是每個家庭無法避免的問題。加上當時的社會氛圍,士族之間便開始出現了門當戶對的門第婚,並且延續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唐代政治經濟領域的進一步騰飛,婚姻方面也自然完全進入了物質時代。縱然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誓言終究也敵不過形勢的突變。馬嵬坡之變的最終結局就是唐代婚姻中情感完全讓位給利害衝突的證明。有了這樣明顯的例子,《琵琶行》中的哀嘆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長恨歌
婚戀觀念的轉變對於後代的發展社會觀念來源於生活,同時也對於生活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宋代以後,程朱理學逐漸成為主流思想。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否定了自由戀愛的正當性。但實際上,理學家也是看到了社會上的具體現象,才提出了這樣看似不近人情的理論。而這種觀念在宋代之後的普及,也說明這種思想實際上在民間是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的。宋代之後,國家的經濟生活不斷發展,並且逐步登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最高峰。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婚姻觀念自然也會受到物質欲望的影響和衝擊,情感受到了物質的汙染。因而後世最為教條的老夫子也認為「關雎之唱,曰思無邪」,就是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早期思想純粹,民間的青年戀愛和思慕完全發自本心。而隨著時間的消逝,這份純真便逐漸消散了。這實際上也是社會固化的結果,五代之後的中國再也沒有過長時間的分裂時代,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王朝。所以,在這樣的統治背景下,社會上的各種制度幾乎都是在按部就班地執行,沒有大幅度的改變。婚戀觀念也不例外,在這一時期,男尊女卑的家庭觀念也已經牢固樹立。無論是先秦時期的關雎之唱,還是漢代的「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都已經沒有了社會基礎。所以,婚戀觀念也就隨之步入了僵化的狀態之中。
《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
綜上所述,中國的婚姻觀念經歷了幾個發展時期。先秦時期,貴族上層嚴格遵循禮法,民間婚戀觀念自由。普通民眾更重視情感的積累而不重視物質條件的富足。漢代時期,婚姻觀念較為開放,但是對於貧富貴賤的要求已經進入了婚戀觀念之中。門第婚的雛形在漢代也已經顯現。到了唐代,雖然民風開放的程度未減,存在胡漢通婚的現象。可是由於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政治秩序的穩定,人們的婚戀觀念中更重視物質而非情感。無論是楊貴妃馬嵬坡自盡還是《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冷漠,都反映出當時的婚姻觀念已然轉變。而到了宋明之後,婚戀觀念已經徹底被壓制扼殺,整體也步入了黑暗和僵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