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高,戰國時齊國人,其所著的《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引發了人們對「大一統」的思考和討論。
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有人常常把「大一統」解釋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君主專制、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意味著思想、觀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大一統」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小」的「大」,「一統」被理解為「統一」「同一」。
要正本清源地理解「大一統」:這裡「大」本是尊崇、重視,有褒獎、尊美之義;「一」是元,本源、根本之意;「統」本來指絲之頭緒,許慎《說文解字》釋曰:「統,紀也。……紀,別絲也。」段玉裁注曰:「眾絲皆得其首,是為統。」後來又引申為總領、統管、統合、綱紀等義。「大一統」的本意就是尊崇自下而上的立元正始。從公羊家的解釋來看,一是元,統是始,一統就是元始,元始就是天地萬物,包括政治社會的形而上根基,用今天的話就是本體。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大一統」與「大統一」有本質不同,前者是儒家推崇的王道政治理想;後者是法家實踐的霸道政治模式。
「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中國歷史上看,「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過,對於一些細節,學界也有不同說法。顧頡剛說:「中國的統一始於秦」。他的觀點影響很大,幾乎成為學界主流。也有學者認為「大一統」源於西周封建,從歷史上看,夏商周三代遞嬗演變,「大一統」觀念逐漸形成、發展,至西周形成了「大一統」思想。「周代的『大一統』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產物,它源於西周分封諸侯的歷史實際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認同觀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華夷之辨的民族認同、尊尚禮樂的文化認同。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觀念由西周封建所開創,是西周王朝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之一」。
追根溯源,司馬遷寫《史記》將黃帝作為五帝之首,後人將黃帝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以炎黃子孫自居,就有了追求共同的血緣和文化根源的意識。《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天下平定,他把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區域,稱為九州,標誌著嚮往「大一統」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狀態已經有了明確的地理載體。到商周時期,「天下一統」意識已十分明確,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王者即天子。
孔子對「一匡天下」的肯定
春秋時期,孔子針對天下無道,「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的混亂局面,提出重建「禮樂徵伐自天子出」,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會秩序。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王道政治,但他對春秋時期霸道興起,客觀上維護了周天子的地位和夏夷「大一統」也表示認同,儘管他批評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但對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合乎他心目中的仁道。孔子對管仲的肯定實質就是對「一匡天下」的肯定,實質上就是肯定其對維護西周「大一統」的貢獻。
孟子的「定於一」
由春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到戰國無禮無天,戰亂不休,孟子針對諸侯之間徵戰不休,周天子名存實亡,道德大廢,上下失序,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殘酷現實,主張「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惡乎定」的問題時,孟子回答:「定於一。」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裡的「一」不是「政治統一」之意,而是如何使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社會維繫於本始、本源之意,在此基礎上建立理想的王道政治。
荀子的「以一持萬」
荀子處於戰國末期,在思想上以儒為主,綜合百家,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國家設計了「以一持萬」「無為而治」的理想治道:「法後王,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萬。」他把「天下」歸於「大一統」作為最高學術和政治追求,主張「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這似乎是在期待現實中出現一位能夠效法古代聖王的君主,「以一持萬」,統一天下,普天之下,莫不服從。在他心目中,古代聖王還是「大一統」的理想和標準,他對湯武之世稱頌有加,認為「一天下」者,可「名配堯、禹」。
公羊家的「大一統」尊崇的「一」,也就是「道」
《春秋公羊傳》繼承發展了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大一統」這個概念就首見於《公羊傳》,「大一統」思想也成為公羊學派的核心思想。魯隱公元年,《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元年是什麼意思?是諸侯國國君執政的第一年。春是什麼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的是誰?說的是假設出來的符合道德禮義的「文王」。為什麼先說王然後才說正月?因為是文王所頒布的曆法的正月。為什麼說是「王正月」?是為了強調王道統一於元(道)、天下統一於王。何休在《解詁》中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統者,始也,總系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施政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繫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唐朝徐彥《公羊傳疏》:「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今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唐顏師古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子,不得自專也。」所以,公羊家的「大一統」就是尊崇宇宙初始那個天地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本源、本始的「一」,也就是「道」,具體到政治上就是指王者(天子)秉受天命,歸依於形而上的本體(元)推行政教,從而使錯綜複雜的政治活動能夠一統於超越的價值源頭,獲得超越的存在價值,並以此作為新的一統天下的開端。
「大一統」的思想實質是尊崇王道,高揚王道政治理想。公羊家認為,在天下無道,王道衰微的時代,要重建王道政治理想。
漢代董仲舒論證「大一統」是以王道政治為理想的
漢代董仲舒系統發揮《春秋》大一統思想,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這是說,《春秋》經的大一統是天地古今的常道常法,天經地義,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針對當時社會現實,他認為有了大一統的國家,必須具有適應這種大一統國家的思想,只有上下統一,才能保證法制號令規章制度的暢行。不過,如果我們把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看成是意識形態和政治的統一,那就簡單化了。如果理解成維護封建專制,那又誤解更深了。其實,董仲舒論證「大一統」是以《春秋》公羊學為基礎,以王道政治為理想的。在給漢武帝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發揮《春秋》的思想,他說:「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臣仔細考察《春秋》裡「春王正月」的意思,尋求王道的開端,得到了「正」。「正」次於「王」,「王」次於「春」。春是天的作為。正是王的作為。它的意思是說,君主上面奉承天的作為,下面用來端正自己的行為,「正」是王道的開端啊。
(原標題 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大一統」辯證)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流程編輯 u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