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屬蓄薇科,落葉喬木或灌木,性喜乾燥而耐寒,發花於嚴風冰雪之中。梅花白色或粉紅色,在冬末春初,先於葉開放,佔百花之先;其色澤之美,香韻之清,品性之高,皆在眾花之上,因此,被譽為「國花」,有「花中魁首」之稱。在漫天風雪,梅花傲幹吐蕊,配以翠竹,蒼松,構成一幅天然圖畫,有「歲寒三友」的雅號。
梅花不僅以豔麗芬芳的花質著稱,而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梅花富含揮髮油、油中含有異丁香酚,安息香醛,安息香酸等,是提取貴重香料的重要原料。花蕾、果實、根均可人藥。花蕾能開胃散瘀,安神解毒;果實有除煩解熱、徵咳祛痰、鈺嘔驅蟲、斂肺澀腸之功效。果實含有大量構橡酸,是提取構橡酸的重要原料。
梅花是我國的特產名花,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詩經》中已有關於梅花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很盛,到了漢朝初年,已出現重瓣梅花。南北朝時,楊州,南京都是植梅的盛地。隋唐時代,植梅詠梅之風更盛。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代就已聞名於世。梅花的壽命很長,山西五臺山國清寺裡的隋代古梅,.江杭州超山的宋梅,時至今日,仍然綻放新蕾。
梅花的品種很多。漢代有候梅、牛梅、紫花梅;唐代時,又增添了大紅梅、硃砂梅等品種。南宋詩人範成大曾對梅起了九十九種名稱。到了今天,梅的品種更多,根據花型、花瓣、葉片,共分骨裡紅、綠、合閣、鶴頂、垂枝、江梅、龍梅、綿梅、常梅、和杏梅等十個品系,基本上分為食用梅和觀賞梅兩大類。在觀賞梅中,最著名的有純綠薯片的綠薯梅,雪白重瓣的重葉梅,深紅色重瓣的紅梅,枝條扭曲異常的龍梅,花朵朝下的照水梅,花中有花的合閣梅,富麗繁茂的宮粉梅等。
我國賞梅的盛地很多,廣東大庚嶺的羅浮山,杭州西湖的孤山,武昌東湖的梅嶺,蘇州的鄧尉,無錫的梅園,等地。梅花的栽培,在長江流域特盛,在華北等地多為溫室栽培或瓶插賞花。瓶插時,應以火燒焦切口,則可耐久。
梅花的主要栽養技術:
一、選地
梅花性喜溫暖向陽,抗寒性較強。適合於排水良好、疏鬆的砂質土壤中生長。以傾斜向陽的坡地較為理想,平地、庭院均可栽培。
二、繁殖
繁殖可用播種、打插、嫁接、壓條等法,一般常用嫁接法進行芽接。在白露前後進行,以山桃為估木。用「單開門」法,將梅花的芽片接在山桃幹基距地約3寸處,接後20多天可成活,成活率達90%以上。芽接前後不宜灌水,不施基肥。次年春分,在芽接上方一寸處截去估木上部。小滿摘心,以促進側芽生長。
三、移栽
梅花如裁在庭院裡,宜選5~6年生而達開花期的樹苗,在春秋兩季,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方掘穴栽種。穴底先施腐熟堆肥,蓋土而後種植。以後常用人糞作為補肥,每年春、秋各施一次.在根部劃一直徑約2~3尺的周圍,掘成淺溝,澆入人糞尿,然後用土壅沒。肥料施足,管理周到,便會生長旺盛,開花豐滿。梅花怕澇,雨後要排積水。過幹時下午澆水,但也不宜澆得過溼。
四、修剪
若要梅花開得好,開得多,修剪很重要。修剪之前,先得了解它的開花習性。梅花的花芽,雖多生在當,年的新枝上,但當年生長旺盛的長枝很少有花芽,短枝上則常常花芽多。老的梅芽上常有隱芽,發生為短枝而能開花。梅的主枝生長旺盛,不易產生花芽,但主枝上的葉芽,次年生長成枝,在這些枝上便能生出許多花芽。
因此,冬季宜把主枝留2尺左右截斷,促使它次年發生側枝;這些側枝,如果生長正常,便可產生花芽,到了冬季,可不加修剪,任它開放。倘若生長不良,往往不生花芽,那麼就留6~8芽,將它剪斷;次年在它先端的1~2芽,將會抽出旺盛的枝條,其下部的芽也各抽枝,一般都會生長正常,產生花芽,稱為花枝。到了冬季,保留基部1~2個花枝,而將上部花枝剪去。如此,花枝上的花芽膨大,到了春天,就能開出茂盛的梅花。
五、盆裁
冬季取河泥,放在露地冰凍,使土質變松;再取稻田土各半混和,打碎篩過,裝於盆內,然後栽上三年生的梅枝,澆足糞水,放於通風向陽、高燥的地方,離地1尺左右,使它充分接受陽光。
盆土乾燥時即澆以清水,並隨時觀察生長情況,如葉色轉黃,顯示虛弱現象時,應追施腐熟的人糞尿;枝條疏密不均或有病態,可以稍稍修剪一下。早春便可開花。花謝之後,即行翻盆,將無用的枝條全部剪去,或剪去大部而殘留0.5寸左右,僅使它帶有2~3個芽;枯根也要剪去。然後放在太陽下曝曬半天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