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好心當作驢肝肺」,本以為這些話不會出自一個好心腸的人口中,可偏偏卻讓好心人失望。
人們總喜歡做有回報的事情,尤其是對等回報,付出多少收穫多少,至少心裡踏實。
而朋友情誼就是要拋開對等,去搭交情才能獲取利益。
有時候你幫助的人不會心存感激,甚至會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去埋怨你,這時候千萬不要再去幫助已經陷入困境的朋友,即使之前關係很好。
「死要面子活受罪」
正常社交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而平等交往則是關係發展的前提。
如果有一方在相處過程中,沒有尊重你,甚至對你侮辱、打擊,那麼你們的友誼很可能會失衡,所以在你尊重對方的同時,也要得到相應的尊重。
當你的朋友陷入困境,你於心不忍想幫助對方,並且提供了一些便捷。但是這種方式要經過雙方共同答應的基礎上實施才行。要知道對方的心裡不一定認為你這是在幫助自己,很有可能會誤以為你在變向「侮辱」。
我建議:當你想要幫助陷入困境的朋友時,要和對方進行溝通,同意後再實施幫助。
變本加厲地索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學家針對這情況進行了分析,覺得人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邊情況發生改變所致,一旦身邊所處環境改變,那麼社會關係也隨之發生改變。
真正的朋友,我們總會用「兩肋插刀」去形容一種關係與態度,有的人為了朋友甚至會不惜搭上人力物力。
關於朋友,你其實並不真正了解他的為人。儘管平日相處融洽、關係密切,但是為人處事時對方的性格與思想你並不是百分百能了解。當你傾盡所有去幫助他,他反過來會怎麼想你。
有的人在收到人的好處後,一開始會對你態度友好,但是久而久之會變得不滿足,甚至會明確抱怨說「你給我的還遠遠不夠,我不滿足!」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在接受你幫助後不知足,反而變本加厲地索要,那麼你也就沒必要再幫助他。
喪失行為能力後的人會對其他人的幫助產生依賴心理,短時間內很難獨立去思考與完成事情。
就像人在日常生活中會不由自主去模仿比人的言行舉止,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心態影響」。
我認為,如果我的朋友陷入困境,首先他自己要清楚現在的處境,並且心理要過於強大,禁得起打擊,我才會伸出援手。
一顆感激的心比任何回報都好得多,而你也要量力而行。
會變得忘恩負義
當你想要發善心時,也要保證自己的這份善念給到了值得給的情感中,而不是忘恩負義的人。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有些人,在接受你幫助後變得變本加厲,以至於主動向你討要。
一旦你的付出比上次少,或者達不到對方的預期,便會遭到對方的指責。
曾經一位粉絲留言,自己有資助貧困生的習慣,從十年前開始資助一名貧困山區的學生。可近年來自己的身體不好,看病住院花費許多錢,而他沒有放棄資助,只是錢少了些。本以為能得到那個孩子的感激,沒想到卻是一頓指責。
他很寒心,覺得自己的善意並沒有得到善念,反而成了人家變本加厲的籌碼,最後忘恩負義。
如果我們身邊的朋友近況不佳,那麼我們要在幫助上多注意技巧,不要一味地去幫助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更不要慣出一副「你就是欠我的」模樣。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