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妞:
今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意見》,正式宣布將音樂藝術全面納入中考改革。
其實音樂進中高考,有部分省份和地區已經實行過一段時間了。
早在2017年,江蘇就嘗試將音樂、美術納入中考,並將考核結果計入中考總分。
2018年,山東也將體育和藝術納入了中考:
音樂終於得到了重視,這肯定是一件好事情。但實施起來會這麼理想嗎?又不免讓人有些擔憂。
今天我們收到了一篇來稿,作者是一位縣城高中的老師,她表達了她對「音樂進中考」的擔憂:
「對中國大多數地方普通縣城的普通學生來說,音樂依然很遠,但高考很近。所有為了提高青少年音樂素養的美好願景和宏偉藍圖,落實到基層,也不過是高考大省內卷而下額外的幾分。」
以下為來稿正文:
1.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音樂的「音樂特長生」
我在河北某地(非衡水地區,咳咳)某縣城的一所普通高中工作。其實所謂「普通高中」的潛臺詞,就是「好生源都是重點高中挑剩下的」,這裡的學生,平均中考成績不到三百分。
全校每個年級有大約1600名學生,15-20個行政班,每個班大概有75-85人。但是,教師只有三百多人,有些主科老師甚至要帶三個班的課。這就是縣城地區普通高中典型的現狀:班多,班容量大,師資力量不足,生源質量普(很)通(差)。
因為生源質量實在太差,學校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在升學率上採取「曲線救國」的戰術——大力發展藝術特長生,爭取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高一下升學率,並且吸收一些擁有各類天賦特長的生源,打造學校特色。
「有特長的發展特長,沒特長的,也要創造特長出來發展。」這是我們校長的原話。
在這樣的戰略下,學校一夜之間就多出了許多「音體美特長生」……而體育吃天賦,美術又燒錢,所以音樂一項,就成為了那些文化課成績堪憂的孩子們「創造特長」的首選。
各位可能沒想到還能有這種操作,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我班上就有這樣的「音樂特長生」。某天晚自習,我看到她的時候,她正拿出背誦英語單詞的勁頭,捧著一本《基礎樂理入門》(學校統一購買的音樂特長生教材),一個音一個音地數著五線譜上的格子,嘴裡念念有詞:四分音符,二分音符,do re mi ……
然而她告訴我,在成為特長生之前,她沒有學過一天樂理,也沒有碰過一件樂器。
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很想知道她內心真實的想法。
我問:「你喜歡音樂嗎?」
「嗯……還算喜歡吧。我也不知道怎樣算喜歡。聽說走特長生道路好加分,壓力要小一些,我就報了音樂特長。」
看來,她也不太確定。
像她這樣的「特長生」,我們學校還有很多。
當音樂進中考之後,這樣的「特長生」會越來越多嗎?
2.缺席的音樂課
我們的課表上每周有一節音樂課,但實際上總被各種主科佔用。音樂老師除了輔導特長生時會現身之外,永遠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狀態。學生們的音樂教材,一學期下來都是嶄新的——如果沒有被撕了疊飛機的話。
更別說讓學生參與必要的音樂實踐,比如組一個小型合唱團之類的了。我們的一位音樂老師直言:「樂隊什麼的,不要想了。我們沒有人,更沒有琴。」
根據我對班上學生的觀察,影響他們音樂品味的,主要是QQ音樂、網易雲的各種歌單,身邊同齡人的口味,還有抖音。有一次我問他們喜歡什麼音樂,得到的答案分別是:Taylor Swift、吳亦凡、王俊凱……還有「抖音快手火什麼,我就聽什麼」。
當我追問他們喜歡什麼樣的音樂類型時,他們的回答開始變得模糊而廣泛:
「好聽的就行。」
「英文歌。」
「一些舒緩的吧。」
「我偶像的。」
「電音!」
「都有什麼類型啊?」
課間的時候,我偶爾會在班裡的多媒體放音樂。如果放的是抖音上的熱門歌曲,學生們的情緒會瞬間高漲起來。但放起一些千禧年的流行歌曲,或者是國外的搖滾經典時,則難免知音寥寥的窘境。有一次甚至有幾個學生指著屏幕上的五月天問我:「這是什麼樂隊?」
當時放的那首歌是《倔強》,要知道千禧年間,不知有多少初中高中生把它下載到內存只有128M的mp3裡,作為書山題海裡奮戰的熱血BGM……又有多少班集體把它當作班歌,在集體活動時高唱,連最後副歌的啦啦啦都唱得熱血沸騰……
我班上的孩子的音樂喜好,大致可以分為3類:
1、盲目跟風,對抖音、快手當下最火的網紅熱曲如數家珍,但熱度過去之後就立馬忘記。這個類型的孩子是大多數。
2、口味垂直、圈層化。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的網紅翻唱歌手和B站唱見,我都沒聽說過;有的是二次元廚,喜歡古風社團、日系歌姬。
3、最後一類同學,似乎對音樂根本沒有興趣,聽歌和不聽歌對他而言並沒有什麼區別。
和我們那時候相比,這一代的孩子們有了更多元、更廣泛的選擇(比如小眾的古風唱見);但與此同時,像抖音快手這樣「下沉「的平臺,讓很多粗製濫造又保質期短的「神曲」們,成為了一代小縣城孩子青春期的音樂底色。
但是,當這種熱鬧的流量風潮過去後,卻再難留下一首像「我和我最後的倔強」一樣,前奏一響起就能瞬間夢回熱血中學時代的青春經典。
這似乎是一對不可避免的矛盾。擁抱了多元的渠道,就必須承擔下沉的代價。
而本該發揮起引導和薰陶作用的音樂課,缺席了他們的學生時代。
3.
是美育,還是應試教育?
在聽說音樂即將納入中考之後,我的學生們紛紛表示還好自己早生幾年,無法想像會是什麼樣的考試。(我教的是高中)
我班上有一個戴眼鏡的小個子女生,在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最先擔心的居然是自己的歌喉:「如果要考的話,我可咋辦啊。考唱歌我可不行,我從小就五音不全!」
她的同桌反駁道:「肯定不會考唱歌的,只會讓你背很多東西,就像語文一樣。」
不得不說,她的同桌的理解,似乎更接近問題的本質。
在我看來,標準化的音樂考試,除了增加教學內容之外,並不能讓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本身增添什麼熱情。該聽抖音神曲的還是會去聽,不愛聽歌的也還一樣不聽。標準化考試反而會加劇一些學生和家長的逆反心理,認為音樂又是一項和高考相關、需要多方投入的負擔。
如果題目真是如此的話,只要你的「背功」過硬,都可以輕鬆過關,哪怕你並沒有聽過多少音樂,也並不懂題目裡提到的樂器。
當音樂教育也成了應試教育,學生們從語文課本上背會了貝多芬的生平;為了應付音樂聽力題,記住了如何分辨長笛和單簧管。
但他們會花時間好好聽一聽這些試題裡出現的音樂嗎?
他們也許也再不會想買一把吉他,花一個又一個下午只為苦練《晴天》的前奏,更不會想試一試自己能用這把吉他寫出怎樣的十七歲,哪怕只是先寫一個最簡單的C和弦和四四拍——「那樣的東西對考試有什麼用呢?」
會不會有孩子對音樂的熱情與愛,被應試飛速消磨掉?
這才是這種模式背後我最擔心的事。
4.為了藝術測評,「買」音樂會票根
今年初,南京有一群家長在認真鑽研了公文之後,單方面認為音樂會票根對孩子藝術素質測評有用,於是四處求助親朋好友索要票根,甚至有家長「買票根」。
儘管這件事後來被證實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但我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卻感到很是擔憂。這麼荒誕的事情都會發生,只能說明在如今這樣高強度的教育競爭下,家長們只能什麼都試一試。
為了文化科高分,課餘時間帶著孩子去輔導班上課;
為了藝術素質測評,「買」音樂會票根;
那麼以後可能會怎麼樣?
為了體育分,……
為了音樂分,……
還有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荒誕新聞呢?
而且當我看到我班上的縣城孩子們,又不免想:城市裡的父母有資本有能力,可以為孩子做這些,那這些縣城的孩子又該怎麼辦?
5.除了「一考了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現階段,最能掌控學生的時間精力分配的,就是「中考高考」這根指揮棒。想要基層學生去學什麼、關注什麼,只要「納入中高考」就可以了。至於考試過後會如何,則似乎並不重要。
但是,除了「一考了之」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能真正讓音樂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結合起來呢?
我想,更應當被認真思考的是,應該是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教育和環境:
不止是「寫作業BGM」的音樂課;
一個可親可敬的、專業的音樂老師;
一臺能給班級合唱伴奏的鋼琴;
社團活動、校園音樂會、音樂節、歌唱比賽;
從學校到家庭對自己玩音樂的支持和幫助……
然而作為小縣城高中老師的我,眼下或許唯一能做的,只有在課間有限的幾分鐘裡,硬著頭皮打開多媒體, 默默切掉學生的抖音DJ歌單,放一兩首Beatles或Queen。
「如果校長過來,就說我們在學英語。」
(完)
本文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