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嫁人不嫁「鳳凰男」,娶妻不娶「扶弟魔」,這話雖然有點絕對,但在現實中,因為原生家庭、親人手足之間引起的家庭矛盾,真的不在少數。
陳萍和許偉是一對普通的夫妻,兩人在福州經營著一家文具店,每月有一萬元的收入,生活平靜。步入中年的夫妻,如果生活上沒有大的波瀾,應該會就這樣平平淡淡地走下去吧。
但兩年多前,陳萍的弟弟阿峰,想在市區買一套房子,買房子意味著安家,男人有了家,才會更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為了家庭更好的未來努力打拼。經過比較和選擇,阿峰在市區定下了一套總價不到兩百萬的房子,全家人都為他高興。
房子是貸款購買的,但在銀行做貸款手續的時候,發現阿峰的個人徵信有點問題,銀行不支持貸款。怎麼辦?
全家人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把房子掛在姐姐陳萍的名下,以陳萍的名義來貸款,每月的月供由弟弟打款給姐姐。
都是一家人,陳萍和許偉也沒多想,同意了弟弟的方案。但沒過多久,弟弟因為做生意虧空,手裡沒錢,月供成了難題。
為了幫助弟弟,陳萍主動擔負起那套房子的月供、裝修貸還款、車位費等各種費用,每月支出兩萬多元。
兩年時間過去了,弟弟還是沒有能力自己還房貸,陳萍和許偉卻因為這件事鬧得不可開交,幾乎到了離婚的地步。
面對著記者的鏡頭,許偉忍不住痛哭不止,他說很希望妻子多考慮一下自己的家庭,不要只想著幫助弟弟,卻不顧家裡的實際情況。
但妻子陳萍卻說,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是娘家義無反顧地伸出了援手,現在正是她回報娘家的時候,她不能不管弟弟的事。
許偉告訴記者,他們每月一萬的收入,自己還要生活,但那套房子每月還貸就要兩萬多,他只能從各個借款平臺東拼西湊,兩年下來,已經欠債四十多萬,他們自己的家庭早已不堪重負。
1、是善良還是自私?
從這件事裡,其實不難看出,陳萍是個善良的女人,娘家在她困難的時候幫助她,而她懂得知恩圖報,回饋娘家的恩情。
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陳萍已經有自己的家庭,有丈夫和孩子,也應該有對自己家庭的責任,當我們在讚賞她的善良的同時,不免也會疑惑,她對她的丈夫和孩子,是不是太自私了呢?
陳萍自己也承認,她現在經濟壓力很大,也就是說她也知道,幫弟弟還貸這件事,已經超出了她的能力範圍,但她為了親情,為了娘家的恩情,還是不忍心拒絕。
幫助親人是美德,但任何幫助都應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進行,否則只會連累更多人。
2、原生家庭與再生家庭的矛盾
在記者的採訪中,陳萍提到,娘家和婆家對她截然不同的態度,我猜,在一個女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婆家袖手旁觀對她的打擊,是比想像中更大的坎。
所以陳萍始終感恩娘家的援手,也總是強調,現在就是她報恩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陳萍給予了最多的愛和最大的回饋,但對自己的再生家庭,她卻顯得力不從心。
陳萍的老公許偉說,他們辛辛苦苦做生意,也是希望多賺點錢過好日子,希望家庭和睦孩子幸福。但現在因為弟弟那套房子的問題,負債四十多萬,小家庭的壓力太大,導致兩個人只會吵架,不要說和睦,連好好說話都很難。
而這樣的家庭環境,每個家人都不開心,孩子的教育也受到影響。在他們這個小家庭裡,顯然是矛盾重重的。
原生家庭是我們人生的出處,我們應該對父母、手足保持關愛,應該懂得回饋父母的恩情。但再生家庭是我們的未來,這個未來包括我們的伴侶、孩子,和對未來的期待。
我們應該儘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在保證我們的再生家庭和睦的情況下,才幫助原生家庭,因為真正愛我們的父母,也會希望我們擁有幸福的小家。
3、界限,就是自由
其實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陳萍大概是個「扶弟魔」,由此想到了以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裡面的「樊勝美」,不顧自己死活,全心全力幫助父母、哥嫂。
父母每月的生活費、哥哥的房子首付、月供、小侄子上學,全家所有的費用幾乎都是樊勝美出。當時很奇怪,樊勝美自己都快撐不住了,為什麼還會答應父母的要求呢?
後來才發現,在父母的眼裡,重男輕女對女孩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小到大,越是不受待見的女孩,越想通過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且,被重男輕女思想左右的家庭,往往不理解「界限」的意義。
在父母的眼裡,女孩就是要無條件幫助家裡的,不管是單身的時候還是結婚以後,只要家裡有需要,她就要做出犧牲。
而在女孩的眼裡,「界限」意味著決裂,這是很多女孩不曾悟到的道理。其實,「界限」即是自由,女孩子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與原生家庭不是共生的,才能明白,自己是自由的。
但很多女孩,即使結婚了,也不會懂得獨立,更不會跟原生家庭保持「界限」,只會在自己的小家和原生家庭之間拉扯。
所以很多家庭矛盾,其實就是因為原生家庭與再生家庭界限不清導致的,就像新聞中的姐姐陳萍。
陳萍的丈夫許偉求助記者,大概是希望通過第三方去勸說妻子,讓妻子明白他們的小家庭的重要,最終結果怎樣,我們不知道,但我覺得,如果陳萍不明白,只有自己的生活過好了,才能有更多能力幫助別人,那她的小家庭,依然很難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