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英國著名作家E.M.Forster(福斯特)寫下了頗具自傳色彩的小說《莫裡斯的情人》(Maurice),然而直到他逝世後,這部小說才得以出版。1987年,英國唯美派電影公司Merchant-Ivory將原著小說搬上了大銀幕。影片講述了兩個來自貴族家庭的劍橋學生克裡夫和莫裡斯,偶然相識,相知,相愛,最後分開的故事。風景優美的劍橋,怦然心動的故事和美得驚心動魄的演員,讓這部電影成為後來的同志電影難以超越的高峰。該片由顏值巔峰期的休·格蘭特(Hugh Grant)、詹姆斯·威爾比(James Wilby)和魯珀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主演,修復版五月在美國紐約的Quad Cinema上映。2017年也就是今年晚些時候還會發行30周年修復版藍光。
《莫裡斯的情人》被認為是福斯特好友D. H. 勞倫斯的那部禁書《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的同志版。兩部作品都涉及了等級制度,反映了工業時代下對原始的本性,對純粹愛戀的追求。福斯特在創作《莫裡斯的情人》的時候,勞倫斯的小說因大量情愛描寫,在英美及中國被長期禁止發行,奧斯卡·王爾德也因同性戀被送上法庭。
E.M. Forster
這種情況下,《莫裡斯的情人》要想公開出版,可能性幾乎為零。福斯特甚至鄭重聲明:《莫裡斯的情人》一書只能在作者去世後發表,可想而知當時他遭受的指責和背負的壓力。1969年,英國取消了對同性戀愛行使的處罰。福斯特去世後,1971年,《莫裡斯的情人》這本完成於1914年的同性愛小說終於在半個多世紀後正式出版。
故事可以算是Happy ending:莫裡斯在克裡夫家裡認識了克裡夫的家僕桑德,寂寞無助的莫裡斯需要一個可以寄託的對象。一天深夜,桑德爬窗進了莫裡斯的房間,和他擁在了一起。莫裡斯重新找到了愛情,熱情叛逆的桑德快速填滿了莫裡斯那顆為情所困的心。來自不同階級的兩個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這部小說的深刻意義就在於讚頌了純潔的感情。
小說作者福斯特是英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曾榮獲英國最古老的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作者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加入了一個「交談俱樂部」劍橋使徒(劍橋大學的一個秘密社團,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諾貝爾獎獲得者霍奇金爵士都參加是劍橋使徒的成員,社團很多次議題都和同性戀和性愛有關)。
福斯特熱愛使徒社,迷戀其內部友愛的氛圍和其成員的毫不妥協的知識分子氣質。他與新實在論哲學家穆爾和古典學者狄金遜來往談心,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南歐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氣氛中。
1913年,福斯特訪問英國詩人兼同性戀運動先鋒愛德華·卡賓特,這成為小說創作的直接靈感。福斯特的戀愛經歷也為自己的創作靈感和自我成長添磚加瓦。1917年開始的和電車司機默罕默德兩年的戀愛是他仿佛經歷了「《莫利斯》的續集」,真正成為「一位成熟的人」。
1930年福斯特結識了二十八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這段情誼維持了四十年之久。他這樣評論這段交往:「快樂可以來源於人的本性,而不必象宗教人士所說的只能通過奇蹟來獲得」。20世紀初的英國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社會各個領域都陷入了深刻的危機。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小說家必然會將社會的變革自我的思考記錄在文學作品中。《莫裡斯的情人》結局底層階級的桑德贏得了了中層階級莫裡斯的愛,也反映了作者對等級制度的反感和打破階級界限的勇氣。
以下影評文字來源於作家「微豆」
英國人不管是寫作也好,拍電影也好,人物故事都在其次,重要的是一種腔調——英國腔調,永遠地置身事外因此保持一成不變的從容。英國電影和英國文學非常接近,我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就如同讀一本英國小說,《莫裡斯的情人》也是如此,只是更激情一些。
最能代表英國文學腔的莫過於簡奧斯丁,無傷大雅但也著實讓人難堪的小玩笑,一絲不苟地盡紳士和淑女該盡的責任,緘默時要讓所有人知道自己必須保持緘默, 「我知道但我就不告訴你」的「找抽」行為讓他們有極大的滿足感,但並不妨礙他們私底下散播些流言蜚語並聲稱是在確信不會傷害到當事人的情況下才透露的。總之,都像是在說別人的事,透著事不關己的冷靜,或是冷漠。在英國人的審美裡,因為含蓄,所以優雅。像艾米莉•勃朗那樣的另類作家簡直是英國文壇的一朵奇葩。
一板一眼,拿腔作勢,刻板守禮,悶騷到死,全世界的人都有理由不喜歡英國男人,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因為完全相同的理由而喜歡英國男人。因為人生總會有一個階段是喜歡點到為止、浮光掠影的愛情的。克制的激情,隱忍的放縱。毛姆在評價簡奧斯丁時說:「你總覺得明天就要發生什麼大事了,可是等到明天過去,什麼事都沒發生。」真是搔到了癢處,在英國的故事裡,不會真的發生什麼。沒有海誓山盟,沒有不顧一切,沒有真情告白,沒有遠走高飛。
但就是這樣的點到即止同樣能把人撩撥到坐立不安。紅磨坊的女郎們要靠撩起裙子讓男人瘋狂,倫敦郊區的淑女們裹得嚴嚴實實照樣能讓你面紅耳赤,這是英國式的性感。
在不動聲色的冷靜中,英國電影和演員習慣了不溫不火的狀態。《莫裡斯的情人》算得上是有激情的了,它比起導演的上一部作品《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要帶勁得多。特別是莫裡斯在雨夜把上身探出窗外,讓大雨把自己澆透的那一幕。
我和很多人一樣,鍾情於克萊和莫裡斯在劍橋學習的那一個段落,最美的不是真的發生了什麼,而是那些可能發生什麼的瞬間。是的,我就是這麼搔情。英國是崇尚精英文化的,莫裡斯和克萊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出身貴族,求學劍橋,克萊更是就讀於傳奇的三一學院。這些美少年的日常生活就是躺在羊絨地毯上談論詩歌,在有鋼琴的宿舍裡彈柴可夫斯基,在精緻的6人小課堂上朗讀古希臘經典,在碧綠的康河泛舟討論雅典社會和基督教義。那個時代的牛津劍橋是同性戀的溫床(牛津不就走出了個王爾德嗎),男孩們正處在他們「最好」的時候,克萊那雙深情而又不安分的眼睛,還有莫裡斯那一頭過分耀眼的金髮,兩個人都美得不可方物。他們朝夕相伴、打打鬧鬧、耳鬢廝磨、暗生情愫,不正像是當年的你和我嗎?「恰同學少年」,為彼此的青澀和張揚所吸引,感受到愛,表達了愛,得到了同樣的回應,還有比這更欣喜的嗎?不管對方是男孩還是女孩。
是克萊啟發了莫裡斯,他陪他彈鋼琴,把咬了一口的蘋果遞給他,他在教堂外傻等著他,他跟他抱怨自己的家庭糾紛,他甚至先說了「我愛你」,但是莫裡斯後發制人,他醒悟的晚,但更激進更熱情。
不難理解克萊後來為什麼要拒絕莫裡斯,作為情人莫裡斯太過熱情,熱情的都不像一個紳士了,但他又那麼執著,不管是情人還是朋友,無論在你家或我家,只要能留在你身邊就好,這種百折不撓的執拗倒是地道的英倫作派。
不能把愛人留在身邊,就把自己留在愛人身邊好了。
電影前半段耽美,後半段糾結。在克萊結婚以後,莫裡斯與他以朋友身份交往的那段時光最是銷魂。每當莫裡斯出現在畫面中,都能讓人感受到作為一個成年男人和一個成熟男人他所壓抑的情慾和渴望。他要的那麼少,但在克萊看來已經是太多了。
依然是不動聲色地吃飯打獵,不動聲色地喝酒玩牌,莫裡斯內心狂躁但外表平靜地愛著克萊。這樣的莫裡斯很男人,或者說雄性十足。詹姆斯威爾比的首次銀幕秀就如此出神入化。紳士的溫文與冷靜,愛人的狂熱與深沉,男人的強悍與隱忍,這幾種看似互相矛盾的氣質在他身上渾然天成,把莫裡斯塑造成一個十足的紳士,純粹的愛人,絕對的爺們!
風華正茂的休格蘭特扮演的克萊不愧是調情高手。他彈悲愴給莫裡斯聽,推薦會飲篇給他看,以求莫裡斯領會自己的心意(「悲愴」是柴可夫斯基寫給他的侄子,同時也是他的同性愛人的作品,「會飲篇」則記述了柏拉圖對亦男亦女的「陰陽人」的觀點);在草地上打滾時他拒絕吻莫裡斯,說這樣只會讓兩人越陷越深;他冷著臉讓莫裡斯幫他解開袖扣,漫不經心地扯下莫裡斯的領結,賭氣把他關在門外,只為懲罰莫裡斯未經他同意就蓄了鬍子;暈倒在莫裡斯家裡的那個晚上,他像個被寵壞了的孩子一樣硬是把莫裡斯趕出房間。任性、冷酷、淘氣,這樣一個情人,誰能不愛呢?
最有趣的一段對手戲是克萊誤以為莫裡斯交了女朋友而醋勁十足地跑去祝賀。他自說自話,任誰都看出了他的言不由衷。什麼「你到底感覺到女人的好了」,「看來我們總算把事情給了解了」,其實總結歸納為一句話就是:你膽敢背著我交女朋友,我嫉妒死了!他說「我從未忘記過去,只是不想再提起」,然後出其不意地突襲了莫裡斯的手背,之後更是不依不饒地要莫裡斯還他一個吻!還有比這更堂皇的調情嗎?還有比這更露骨的表白嗎?克萊每次的拒絕都是一種殘忍的試探,看莫裡斯的愛能堅忍到什麼程度。克萊享受這種遊戲,被愛者掌握主動權,向來如此。這是克萊結婚後兩人為數不多的一場獨處戲,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是,每一秒,只要莫裡斯少一分克制就會引爆激情,而假使克萊多一分軟弱就是一場纏綿!
瞧瞧我們一根筋的莫裡斯都被他撩撥成什麼樣子了?半夜爬窗潛入克萊的房間;為了跟克萊約會而得罪學監被迫退學;當著自己母親的面親吻克萊;把親妹妹當成假象情敵而差點把她撕成碎片;吵鬧,耍賴,不依不饒,摔桌子砸板凳,但最後還是乖乖來參加克萊的婚禮了;每次見面都要忍受愛人近在咫尺而不能纏綿的煎熬,但繼續頻繁出入克萊的莊園;莫裡斯的愛是如此陽剛,他精力充沛,動作迅速,點菸抽菸的樣子如此貴族,笑起來如此爽朗明媚,一掃同性戀在我們印象中的優柔和陰鬱,成功為同性愛人們正名!
儘管備受折磨,我寧願莫裡斯就那樣一直愛克萊下去,而不被亞歷克誘惑,不跟亞歷克私奔。背叛者縱有千錯萬錯,留守者也應該堅持他愛情上的操節,不是嗎?
默默地愛了一個人很多年而得不到回應,是有權再去選擇別人的。可是,我們有時都會不太現實,不是嗎?希望愛了就是一輩子的事。
我可以不愛你,但親愛的,請你繼續愛我吧。
我是生克萊的氣,因為他的始亂終棄,因為他的怯懦無情。但他又能怎麼辦呢?那個時代的英國,同性愛是要受牢獄之災的,會把兩個人都毀了。克萊何嘗不愛他這個率真的小情人?每次莫裡斯離開莊園時,克萊都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儘快趕回來(as soon as you can),因為忍受不了分離;每次送莫裡斯都要送到最後,無論是在站臺還是在雨中,因為不舍;每次莫裡斯對別的男人感興趣,他就會說那人的壞話,因為嫉妒。
有一次演講回來,看到莫裡斯和亞克力板球打得正歡,克萊的表情是極度不爽,衣服都不換就跑上場了,他忍受不了莫裡斯跟除他之外的人有那種默契。導演在展現三角關係時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雖然之前也有過三人同時出現的場景,但這是唯一一次新歡舊愛的正面衝突,依然是什麼都沒挑明,但一切都再清楚不過了,5分鐘的戲煞是好看。
不過比起三角關係,我更願意回味那些只屬於莫裡斯和克萊的畫面。克萊總是到處走動,喋喋不休,莫裡斯則喜歡獨坐一旁,靜靜抽菸。克萊結婚以後兩人很少單獨相處,但無論在場有多少人都只是活動背景而已,兩個男人藉著這一點「距離」談情說愛,兩人甚至不交談,不對視,但就是讓人覺得情意綿綿。每一場對手戲都耐人尋味,明明是拒絕的人卻分明在挑逗,偏偏是給予的人卻一直在防守。一動一靜,好像漲潮時分海浪與巖石的較量,每次都筋疲力盡,轉天又重新來過!
當莫裡斯最後告訴克萊他決定和亞歷克一起生活時,我跟莫裡斯一樣感到一種報復的快感,有那么半分鐘,莫裡斯甚至是在窮追猛打,而可憐的克萊已經招架無力。看到對方痛了,以證明對方還在愛著自己,這不是我們常用的技倆嗎?並不斷從中得到滿足。在愛的角力中,唯一的一次,莫裡斯勝出,而且是完勝!一分鐘,克萊出局,再無翻盤機會。克萊不過是娶了個女兒,而莫裡斯是給自己找了個男人。
在這一刻我也不能免俗地希望克萊去挽回莫裡斯,而莫裡斯也真的會為他留下。但是,這不是偶像劇。愛或不愛是一樣的絕望,任誰都拿自己沒辦法。
克萊的慌張和笨拙,他的口不擇言和六神無主,已經讓我和莫裡斯都得到了滿足,不能要求太多,不是嗎?失去是一瞬間的事,快感和痛感都只是0.01秒的腦波振動,無論逃避還是享受,我們都措手不及。
當克萊望著窗外喃喃自語時,迷茫的眼神證明他信守了對莫裡斯的承諾:如果有一天你離開我,我將在半夢半醒中度過餘生。
王爾德說,世上只有兩種悲劇:一是想要而得不到;二是得到了。
所幸,莫裡斯和克萊屬於前者。
歐洲文藝
帶你了解
西歐
東歐 南歐 北歐 中歐
最有意思的文化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