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4:《莫裡斯:除了帥還有什麼?!》
荔枝/小宇宙app/podcast 搜索:佛4
英國,老「腐國」了:無數優秀LGBT電影,無數優秀的LGBT演員,無數經典的LGBT形象。而在這無數的經典中——《莫裡斯》,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莫裡斯》的三個主演Hugh Grant,James Wilby,Rupert Graves,個個都是」撕漫「級美型男,尤其是休叔,完全顏值巔峰、傾國傾城。標準的「天降vs竹馬」的替身文,最後還是甜蜜HE;更要命的還是全片無處不在散發的弄弄的禁慾氣息,英倫風情,黑金cp——這片完全就是自帶無數讓我這個資深腐女為之瘋狂的元素!
但是,《莫裡斯》的魅力並不僅僅只浮於影片表面的這些「配置」;如果將這個故事,放進長達100多年的英國LGBT運動的進程中,還會更加動人:
1885年,英國頒布完全禁止男同性戀的法令。男同性戀被稱為bugger,sodomite(雞姦犯),可以直接被判道德敗壞罪而入刑。
王爾德被判「不道德罪」,入獄兩年就是在1895年,另一英國電影《王爾德(1997)》講述的就是這段故事。在電影中,王爾德稱同性之間的愛情是「不敢說出的愛(the love that dare not to speak its name)」,因為當時的確不承認同性之間的感情是「愛」。
1897年《莫裡斯》原著開始成型,和王爾德是同一時期,當Clive向Maurice挑明自己的感情時說:「我們都讀了柏拉圖的《會飲篇》,你應該知道現在你我之間正在發生的是什麼……我愛你,Maurice。」——在劍橋的象牙塔中,Clive無知無畏,只可惜他只在這段感情剛開始的時候勇敢了這麼一下下。
以現代女性的眼光看來,柏拉圖的《會飲篇》其實是非常「厭女」的,柏拉圖認為:
只有和男人在一起的少男才是最優秀的,因為他們的行為時處於勇敢、雄壯、剛陽,被同聲同氣的人吸引。
柏拉圖甚至認為,人類生活方式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學加上同性間的愛戀。
對同性戀的道德審判、法律懲罰,一直持續到二戰後,整個世界進入了一種嚴峻又逼仄的國際形勢。1951年兩個出身牛津大學的英國間諜被俄羅斯策反,帶著國家機密叛逃俄羅斯。一時間英國人民群情激憤,對同性戀深惡痛絕,同性戀基本上等同於叛國,整個英國從上到下都開始了一場「大清洗」,要把同性戀清除出軍隊、政府等重要崗位,甚至會有警察「釣魚執法」,故意勾引男性、試探對方是不是同性戀——這一段歷史,在《莫裡斯》中通過Mark Tandy扮演的Risley親王重現。
Risley親王是Maurice和Clive在劍橋大學一起研究英國文學的同學,畢業後的一天,Risley親王在酒吧裡受到士兵的引誘而暴露了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在接受審判之前,他請求Clive為他作證,但Clive為了保全自己的聲譽而拒絕了他;不過最終Risley親王並沒有入獄,但是因為被坐實了同性戀的身份而身敗名裂。
這一段故事其實設置得非常巧妙,首先它揭示了當時嚴峻的社會形勢,同性戀生存的環境非常惡劣;其次,Risley親王身敗名裂的結果把Clive嚇到暈倒,直接影響了之後Clive和Maurice的感情走向;同時,面對同一件事情,Clive和Maurice截然相反的反應也揭示了他們不同的性格——Clive拒絕為Risley出庭,表現出他的懦弱和虛偽;而Maurice在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憤怒,關心Risley事件的進展並且主動提出自己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表明了Maurice是一個非常真誠、善良而且勇敢的人。
最重要的是,Risley親王最終並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其實也是一個伏筆,因為當Maurice「指責」Alec是在仙人跳時威脅他說:「你這麼做的結果對你自己沒有好處;我最終不會入罪,因為警察會幫我們這樣的人,來對付你們這樣的人。」這個說法,指的就是針對同性戀的道德和法律審判,針對不同階層的人,也有不同的懲罰力度——這為兩人最終的感情爆發做了鋪墊。
正是在Maurice和Alec感情糾結的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著名的王爾德布拉德事件,也就是為了紀念同性戀「去罪化」40周年而出品的電影《英倫性醜聞》裡的主角,Peter Wildeblood在「大清洗」運動中因「雞姦」入罪。當時Peter還是很小心的,每次寫信都叮囑他的海軍男友「閱後即焚」,但他的男友並沒有這麼做……最終事情敗露,兩人都被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當所有被審判的同性戀者都為了脫罪,而極儘可能地證明自己不是同性戀時,只有Peter Wildeblood,這個從一開始就小心謹慎的人,當法官問他「are you a homosexual」之後,他沉默了很長時間——長到連法官都問他是不是沒有聽清楚問題,最後他堅定又肯定地當庭回答:「Yes, sir, I'm a homosexual"。
1954年,Peter Wildeblood被叛入獄一年半,但是當他從法庭走出,市民們擁在法庭門口為他鼓掌、向他送花,說明當時已經有不少的英國人在反思「大清洗」運動,並且反對針對性少數群體的政治迫害了。
1955年,出獄後的Peter Wildeblood寫書抨擊同性戀法律,觸發了英國的同性戀權利運動。1957年,Wolfenden組織的委員會發表了《同性戀犯罪和麥銀問題調查委員會報告》提議保護同性戀的人權,Peter Wildeblood是唯一一個實名參與的同性戀。
1967年《性犯罪法》頒布——至此,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同性戀完成了「非刑事化」進程,為消除針對LGBT人士在道德上歧視和迫害,在社會層面的運動持續進行。
在這一百多年來的英國歷史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法律和社會對待LGBT群體方式和態度的轉變,優秀的英國電影人們也將這些融入了很多影視作品中——英國之所以被稱為「腐國」,其實是他們不斷對LGBT群體的人權狀況進行反思的結果。
了解了這些背景之後,《莫裡斯》這個故事就變得更加完整了:橫亙在Clive、Maurice、Alec之間「不可說出的愛」,以及他們對時代枷鎖的恐懼、想要掙脫的欲望和努力,夾雜著他們各自複雜而緩慢的自我覺醒,籠罩在歷史巨輪下的白色恐怖,和讓人又愛又恨的英格蘭文化中的偽善和懦弱中……飽滿豐富的性張力,從140分鐘的影片中緩緩飄出屏幕,哪怕不在電影院裡,觀影體驗也足夠讓人回味悠長。
故事的最開始,Clive先說了「愛」,但是當時Maurice並沒有第一時間反應過來,於是Clive就退縮了,請求Maurice當自己是在發瘋。不過當Maurice反應過來,當晚就搭著梯子、從窗戶爬進了Clive的臥室,給了他一個深情的吻!——太蘇了!Maurice是什麼現世羅密歐?
就這樣,兩人開始了沒羞沒躁的戀愛生活,就是在這個Clive說出了那句最著名的臺詞:
假如你高抬貴手放過我,我會半夢半醒地過完這一生。
一直以來大家都在討論這句話的含義,到底什麼是」夢「、什麼是」醒「。有的人認為Clive的意思是說如果Maurice沒有跟他在一起,他這一生都會過的渾渾噩噩、不得所愛;也有人認為Clive是在說和Maurice的相愛如夢一般的美好——而我傾向於認為Clive是在說,Maurice讓他認清了自己的愛/性向,這裡的」醒「指的是自我覺醒,正視真實的自我、自己內心真實的欲望——但可惜的是,Clive一生也沒能勇敢地承認和追求真實的自我;他沒能睡著,也終生沒能真的醒過來。
Risley親王被發現是同性戀而身敗名裂時,Clive正在Maurice家做客,嚇得當場暈倒在地,後來還把想要照顧他的Maurice趕出了房間,第二天就連夜逃回家了——慫,真的太慫了!
這裡還有一段戲被刪減了:Clive把Maurice趕出房間之後,又大半夜的把Maurice喊回房間,對Maurice說:「你可以抱住我嗎?因為我這麼孤獨、害怕、無助……」但是當Maurice抱住他,Clive又推開了Maurice……其實這時我覺得Clive也很可憐,他確實愛Maurice,但是他又沒有Maurice勇敢,所以他一直徘徊著想愛、又不敢愛的邊緣。
Risley親王出事之後,慫到爆的Clive火速結婚,還請了Maurice來婚禮,電話通知Maurice的時候,還要故意說:「你是我們打電話的第八個了。」可憐的Maurice還喃喃自語:「我怎麼是第八個……?」——渣,真的太渣了!
然而一邊抗拒Maurice,Clive又一邊引誘他,自己結婚了,卻還要佔著Maurice的注意力、不讓他離開。當Clive以為Maurice有了女朋友之後,還主動去找Maurice,在他的臥室裡親他的手臂,還非要Maurice親回來,才肯罷休。
在Clive的PUA下,無論再怎麼愛,Maurice也有點受不了了,在親完Clive的手臂之後,便坐到窗臺上去淋雨——正是這樣的一幕,被Clive的家丁Alec看見了,並且立刻就愛上了!
Alec作為一個「下等人」,愛上Maurice之後,採取的求愛策略就是非常直接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不斷有意增加和Maurice接觸的機會。在Alec的「攻勢」下,Maurice也被弄得心煩意亂,甚至還出言侮辱Alec,好在Alec並沒有在意,反而也重新上演了Maurice曾經為Clive表演過的「爬窗求愛」——Maurice哪裡受得了這樣的攻勢?!當晚就和Alec xxoo了(畢竟誰能拒絕蘇格蘭場花?!)。
終於感受到兩情相悅的美好的Maurice,第二天邀請Alec以「下等人"的身份參與了板球比賽;而從競選地趕回來的Clive察覺出了兩人之間的波濤暗湧,穿著三件套就上場打球,硬把打得狀態超好的Alec換下了場;完全一副宣誓主權的樣子——就問這,渣不渣?!
當然,和Alec發生了關係之後,Maurice後知後覺後怕起來;當Alec再次邀請他去跟自己見面時,Maurice逃回了城裡。但是Alec會讓他就這麼跑掉嗎?!
當然不會!Alec又追到了城裡,而且有一個小細節超級動人,那就是Alec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因為他不知道進火車站需要檢票!但是為了Maurice,他勇敢地邁入了未知的遠方。
另一個被刪掉的片段:當Alec和Maurice過夜之後的第二天,Maurice問Alec:「你想像過你有個朋友,一個能一起生活一輩子的朋友嗎?」四捨五入這就是求婚了!而且還告訴Alec:「昨天你睡著了,我一直醒著,我一直在想,我們怎麼和他們戰鬥。」
「他們」當然是指那些反對他們在一起的人,會為他們相愛的事實打上「不道德」罪的人;而Maurice在和Alec在一起的第一個晚上就已經在想,今後怎麼跟Alec一起生活,怎麼和那些不讓他們在一起的人「戰鬥」!
同時,Alec也並沒有辜負Maurice的愛,作為一個沒什麼出路的下等人,冒著巨大的法律風險,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去阿根廷發展的機會——這相當於是他這樣的「下等人」可能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了;同時還拋棄了家庭,選擇留在了英國。而在做決定的時候,Alec甚至還不知道Maurice會不會真的和他在一起,他只是決定不登船離開,然後寫信給Maurice,請他去老地方船塢和他見面,他並不能肯定Maurice一定會去——可能當時他也下定了決心,即使Maurice沒有去船塢找他,他也不會對Maurice放手。
最後當Maurice炫耀一般地找到Clive,並且告訴他自己已經決定和Alec一起生活時,Clive甚至都不太相信(渣受給我虐一萬遍!);Maurice甚至告訴Clive自己和Alec已經發生過肉體關係了,Clive還避重就輕地說:「你瘋了嗎?紳士之愛應該是柏拉圖式的。」——你看,他到最後還是這麼偽善、這麼道貌岸然——真的太英國了!
當Maurice轉身離開後,Clive還不願置信似的對著Maurice離開的方向堅持不懈地約他周三來打橋牌——他太習慣Maurice卑微地求愛,到最後一刻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真的失去了Maurice;可惜回答他的只有空虛的黑暗。
影片的最後,Clive抱著自己的小嬌妻看向窗外,看到的卻是劍橋大學時年輕的Maurice在向他招手——似夢非醒,Maurice就是他的夢,他無法沉醉在夢裡,也無法徹底醒過來。
不得不說,英國電影真的拍得太細膩了,無數的小細節,細細思考之下,都磨得人心痒痒!比如,Maurice未經Clive允許就自己留了鬍子之後,Clive無理取鬧,讓Maurice幫他摘了袖口又把他關在門外;比如Alec幫Maurice冒雨拿行李,然後跟他說自己要的不是錢;比如Maurice不敢承認自己被Alec吸引,但是卻會去倫敦郊區的「下等人俱樂部」打拳,滿眼都是Alec的影子;比如Alec爬上Maurice的窗時問Maurice:「是你在呼喚我嗎,先生?"
Maurice對自己的心理醫生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憤懣時,說:「英國自古以來就不承認人性」,而我覺得恰恰是這種反思,讓英國的LGBT片拍得最豐滿、最細膩、也最人性。
👉 佛4:《莫裡斯:除了帥還有什麼?!》
荔枝/小宇宙app/podcast 搜索:佛4
微博:@烤泥回魂_佛4 @ 佛4-Soooe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