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機為何感嘆不復聞「鶴唳華亭」
它的主人公,就是西晉時的陸機。 詩云「陸機雄才豈自保」「華亭鶴唳詎可聞」,道出了陸機這位冠絕一時的才子因捲入西晉亂世的政治鬥爭而死於非命,給後世留下「鶴唳華亭」哀嘆的人生。西晉名士張華曾對陸機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葛洪稱讚陸機的文章:「猶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麗妍贍,英銳飄逸,亦一代之絕乎!」 論書法,陸機的作品更是一時之選,其章草作品《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
-
華亭鶴唳出處是什麼,有何典故?
華亭鶴唳出自庾信的《哀江南賦》: 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故國釣臺的移柳,不是困居玉門關的人可以望見;那華亭的鶴唳,更不是是魂斷河橋的人再能聽到的! 但是這只是出處,並不能解釋意思。
-
「鶴唳華亭」主人公陸機之死,背後折射的是什麼?
」將寒門學子比作澗底松,高門士族比作山上苗,由隱及顯,鮮明的指出這一制度不合理的現象。戰勝的晉朝世家大族理所當然的盤踞朝堂內外,北渡而來的南方舊族大勢已去,自然更是被牢牢的拒之門外。據史料記載,經歷太康元年楊駿事件後,陸機在太康元年至太康九年,一直在家中閉門求學。太康十年,陸機與其弟陸雲進入洛陽,只拜訪當世名士張華。
-
陸機的教訓
陸機家族,也不因屬舊朝遺老、老反革命而被列為戰犯或遭通緝,房產、田產也沒有充公。這一年,陸機十九周歲。 東吳易幟,作為破落貴族,陸機不想再呆在亡都南京了,於是就回了老家吳縣。反正衣食無憂,所以乾脆關起門來安心讀書了。埋頭讀書九年。期間他寫了傳世至今的《辨亡論》,為文氣勢磅礴。文中屢屢為孫權舊政權嘆息,又屢屢為陸家祖上吹牛,實為大而無當。
-
華亭鶴唳:古代文人的悲劇人生
而且「華亭鶴唳」作為一個成語,有慨嘆人世無常,悔入仕途之意,正符合主人公走向末路的心境。 《晉書·陸機傳》載由吳入晉的陸機歷經宦海浮沉之後兵敗被殺,臨刑之際:「繼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於軍中,時年四十三歲。」
-
「鶴唳華亭」真正主人公 陸機的夾縫人生
才緩過神來,文脈君又在浩瀚史料中讀到一段更為虐心的故事,講的正是「華亭鶴唳」這個成語的主人公——陸機。陸機,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所作《文賦》被人贊為「文書雙絕」。從鮮衣怒馬的「太康之英」,到走向人生終點時追憶「華亭鶴唳」,陸機經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悲劇是如何一步步釀成的?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該劇劇名出自成語「華亭鶴唳」,其意慨嘆人世無常,仕途難行。這一成語的主人公陸機當年走到人生終點時,即是如此心境,不勝其悔。而陸機之死的背後,還隱藏著西晉面對「五胡亂華」一敗塗地,導致北方中原淪陷數百年的深層原因,以及東晉立國江南將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的歷史密碼。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該劇劇名出自成語「華亭鶴唳」,其意慨嘆人世無常,仕途難行。這一成語的主人公陸機當年走到人生終點時,即是如此心境,不勝其悔。而陸機之死的背後,還隱藏著西晉面對「五胡亂華」一敗塗地,導致北方中原淪陷數百年的深層原因,以及東晉立國江南將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的歷史密碼。
-
《吳趨行》講述了真正的陸機和古代的蘇州
西晉名士陸機,寫下的詩篇《吳趨行》,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為的是謳歌古代的蘇州。吳區趨,也就是古代的吳門,大概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地區。陸機在這首詩歌裡,從閶門這個這個地點為著手處,描繪了古代蘇州高大的城牆,壯觀的建築。同時,還回顧了早在那個時候之前的蘇州就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同時還介紹了當時蘇州地區士族的興盛以及燦爛的文化。最後描述了蘇州地區物產豐富,民風淳樸。
-
狗狗|陸機的「黃耳」
晉之陸機1,畜2一犬,曰3「黃耳」。機官京師4,久無家信,疑有不測5。
-
來讀《世說新語》,一本名士的寫真
感謝那位比王羲之剛好晚生100年,文採出眾的南朝小王爺劉義慶,讓我們看到了一本「名士的寫真」。《晉書》說,「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可也是那個亂世,一些人卻活出了魏晉風度,令後世無限追慕。名士不得志,文化卻極富創造力;文人最不守規矩,但美文和美學最繁榮。後世的人們用許多的形容詞來表達對當時的讚嘆,比如曠達,比如不羈,比如深情,比如玄遠。從建安元年到劉裕建立宋王朝公元420年,這是魏晉風度的兩百年。
-
陸機《文賦》中「綺靡」理論在詩歌創作中的得與失
陸機在《文賦》中明確提出為文「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而結合陸機的五言詩來看,陸機對「綺靡」的追求也主要表現在「會意」與「遣言」這兩個層面。「其會意也尚巧」,就是強調作詩之立意應當巧妙。在文學創作中必須要處理好文與意之間的關係,在立意之時,就當別出心裁,使文章之思想與客觀外物達到統一的同時又能與眾不同。
-
陸遜不遜:東吳陸家的絕地反擊
這位陸閎有一位孫子叫陸續,堪稱東漢名士。陸續有一個兒子叫陸褒,陸褒有很多孩子,其中一位叫陸紆,另一位叫陸康。這個陸紆,就是陸遜的爺爺。漢獻帝時,陸康官至廬江太守。跟荀彧一樣,陸康是當時少有的仍對大漢王朝忠心耿耿的人,他雖不在京城,卻排除萬難堅持為天子進貢,為朝廷推薦孝廉,被破格加封忠義將軍,薪酬待遇也被直接提到九卿級別。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相繼死去許多名士,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
「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陸遜之孫陸機曾經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說。可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戎馬一生的曹操來說,這一年過得實在是太難了,以至於剛回到洛陽,曹操便頭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太多名士相繼死去,到底是巧合還是其它原因呢?其實,如果我們細細觀察那些名士,他們最後的歸宿大多集中在三個地方:漢中、荊州和魏郡鄴城。這樣,歷史的脈絡便清晰起來。
-
名士風流
魏晉的風流名士便是在此背景下與之相抗,脫穎而出。何謂風流,何謂名士?不僅是放浪形骸的隱士、奇人,更是能振臂高呼、廓清宇內,言人所不敢言的氣概高古之士,他們才是魏晉風流的真正源頭。有晉一代,天下士人專好黃老,醉心清談,以言皆玄遠為貴,因此逐漸形成了貴虛惡實的社會風氣。
-
淺析陸機「詩緣情而綺靡」說
「詩緣情而綺靡」,是陸機在《文賦》中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美學觀點。陸機把當時最重要的文體——詩歌的審美特徵概括為「詩緣情而綺靡」,成為千古名言。所謂「詩緣情」就是說詩歌是因情而發的,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感情的。陸機在《文賦》中高度概括了建安以來詩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發展的藝術規律而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