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文賦》中「綺靡」理論在詩歌創作中的得與失

2020-12-24 塵海問道

對於「詩緣情而綺靡」的詩學觀念,歷代學者似乎都更重視討論並肯定「緣情」說的意義,而對「綺靡」說則的肯定程度則遠不及「緣情」說。這一方面是因為「緣情」說自身的價值及其理論合理性要優於「綺靡」說;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綺靡」自身的難以把握性,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

(一)陸機「綺靡」說的含義

對於「綺靡」的含義,學術界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李周翰注《文選》將「綺靡」解釋為「好也」,唐人李善則解釋為「精妙之言」,而周汝昌先生則從「綺靡」二字的本源上進行探析,認為「『綺靡』一詞,不過是用織物來譬喻細而精的意思罷了」。由此看來,所謂「綺靡」,簡而言之就是精緻美妙之意。

陸機在《文賦》中明確提出為文「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而結合陸機的五言詩來看,陸機對「綺靡」的追求也主要表現在「會意」與「遣言」這兩個層面。「其會意也尚巧」,就是強調作詩之立意應當巧妙。在文學創作中必須要處理好文與意之間的關係,在立意之時,就當別出心裁,使文章之思想與客觀外物達到統一的同時又能與眾不同。

在具體的詩歌創作中陸機也一直都在實踐這一詩歌創作理念,如其《園葵詩》等五言詩,都是「會意尚巧」的代表。「其遣言也貴妍」的著重點是辭藻的運用需要優美典雅。《論語》中有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講的就是文採與質理的辯證關係。陸機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文賦》中說:「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也是在強調要做到文與質的統一。

自從漢末建安以來,詩歌一直都是沿著質樸之路發展的,而對於詩歌的創作技巧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儘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有過「詩賦欲麗」的說法,但是真正將「麗」作為一種文學藝術追求而大力宣揚的還是陸機,也正是因為有了陸機對詩歌創作「綺靡」的提倡,才會有南朝五言詩在平仄韻律上的進一步突破。所以,隨著西晉文學思潮的進一步發展,當文學從一般意義上的文字、文章當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自覺的藝術形式出現之後,人們對於文學的審美功能便開始重視了起來,追求「綺靡」的詩學主張也就隨之而生。

(二)「綺靡」的實踐追求對「緣情」創作方式的約束

藝術創作應當以追求全美為中心,也就是說在五言詩創作中應做到辭採與情志的結合,如若過分地追求辭藻的綺靡則很容易造成情感抒發的遲滯和情感力度的減弱。儘管陸機在五言詩創作中試圖努力實現文辭之綺靡與情感之飽滿的統一,但仍有部分詩作陷入到了多繁蕪之句和情感感染力較弱的情形。

對於這一點,後世詩論家早有注意。鍾嶸在《詩品》中說陸機之詩「尚規矩,不貴錯綺,有傷直致之奇」,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文學》中引孫綽之言:「潘文淺而淨,陸文深而蕪。」也是認為陸機詩歌創作中有刻意追求辭藻之綺麗而過多的鋪排物象,以至於經常出現累句的現象。明代陸時雍也批評他的詩「詩緣情而綺靡,病所流於蕪也。篇中累句,皆綺靡所為」。這種過於追求「繁縟」和「工巧」的詩歌創作追求確實導致了陸機詩歌在情感抒發上受到限制,這是無可諱言的。

同時,由於過分追求篇幅之長和對偶之工,陸機的五言詩也很容易陷入荒蕪的境地。例如他在《輓歌三首》(其三)中寫生死相隔的對立情形「昔居四民宅,今託萬鬼鄰。昔為七尺軀,今成灰與塵。金玉昔所佩,鴻毛今不振。豐肌饗螻蟻,妍骸永夷泯」,此段雖然從創作技巧上來看,想像豐富,構思奇巧,但就整段詩的情感抒發來講,確實顯得過多累句,缺乏文氣。

所謂「晉室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採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儘管陸機在詩歌創作中存在「綺靡」的傾向,但這並未影響他在太康文壇上的地位,而南朝的詩歌創作也在沿著陸機所開創的這一詩歌創作風貌繼續發展,為五言詩的「勃而復興」開闢了道路。

對此,徐公持先生在《陸機論》中評價道:「後期的潘嶽、陸機、左思等,都有追求巧麗、崇尚繁褥的傾向,亦即重文輕質的傾向,其中以潘、陸二人為最。此種傾向,有得有失,不可一概肯定或否定;然無論如何,陸機為當時文學主流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為時尚風氣之領先者,蓋無疑義。」

所以,儘管陸機在文學創作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就如清人劉熙載所言:「有累句,無輕句,便是大家品位。」作為一代詩學大家,陸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焦點

  • 淺析陸機「詩緣情而綺靡」說
    摘 要:陸機的《文賦》被譽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理論專著,他在比較各種文體特點時所提出的「詩緣情而綺靡」說在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更具有特殊的意義。陸機《文賦》認為文因情生,情以物感是創作過程的起點,因此他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詩論。與傳統的「詩言志」理論不同的是,「詩緣情而綺靡」強調了詩歌這一文體的抒情特質。
  • 詩緣情而綺靡
    作者:吳相洲(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一句因準確揭示出詩歌特徵而備受後人關注。然而對該句含義,學人理解各異,且古今不同。盛唐以前,「綺靡」普遍被當作正面評價,盛唐以後轉為負面,甚者被認為壞了詩教。
  • 比較陸機與劉勰的創作構思過程
    一、陸機的創作構思:1、構思準備構思準備時陸機認為首先要保持「虛靜」,文賦裡有「仁中區以玄覽,移情志於典墳」,「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整澄心以凝思」等等,都是強調藝術構思前要做好心理準備,保持一種虛靜寧神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順利的進行藝術構思活動。
  • 《吳趨行》講述了真正的陸機和古代的蘇州
    西晉名士陸機,寫下的詩篇《吳趨行》,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為的是謳歌古代的蘇州。吳區趨,也就是古代的吳門,大概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地區。陸機在這首詩歌裡,從閶門這個這個地點為著手處,描繪了古代蘇州高大的城牆,壯觀的建築。同時,還回顧了早在那個時候之前的蘇州就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同時還介紹了當時蘇州地區士族的興盛以及燦爛的文化。最後描述了蘇州地區物產豐富,民風淳樸。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名門之後 文章冠世陸機字士衡,出生於三國孫吳永安四年(261年),是江東高門大族陸家子弟,其祖父就是當年在夷陵之戰中一把火燒得劉備大敗而歸以致病死白帝城的丞相陸遜;其父陸抗任大司馬,曾率三萬吳軍大破西晉八萬強兵。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名門之後 文章冠世陸機字士衡,出生於三國孫吳永安四年(261年),是江東高門大族陸家子弟,其祖父就是當年在夷陵之戰中一把火燒得劉備大敗而歸以致病死白帝城的丞相陸遜;其父陸抗任大司馬,曾率三萬吳軍大破西晉八萬強兵。
  • 海外館藏:文徵明小楷《文賦》手卷,字字珠璣,筆筆不懈
    文徵明楷書陸機《文賦》手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這件墨跡高二十三釐米,橫一百一十七釐米,書家在卷後識云:「嘉靖甲辰三月過補庵先生緣筠寓,出楮索書此賦。書三日,未及伴而歸。至是再過為補書之,已三易寒暑矣。日就昏耄,指弱不工,不足觀也。丁未二年,徵明識。」
  • 詩歌習作:與魚有關(二首)
    應該放下了畢竟夜已經太深那些鱗片丟了就丟了沒有人會在意當然,如果你願意的話那片海還在那陣風估計會來附:舊文一篇詩之隨想 很多年前,大概是十多年前吧,學校要求每個老師特別是新教師,要積極開設校本課程,我記得曾經開設過一門《詩歌導讀
  • 對聯理論與創作中的若干「誤區」
    根據周會長的要求,今天在這裡談一下在對聯理論和創作中的一些「誤區」,關於這些問題,我從前有過零零碎碎的感性認識,但沒系統去探究過,藉此機會也正好去深入思考了一下,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剛才我們花費了很多的語言進行鋪墊,下面,我們就利用這把尺子,選取對聯理論和創作中的若干問題,去一一進行分析和衡量。
  • 陸遜之孫,陸抗之子,稱「太康之英」的陸機,八王之亂中如何作為
    陸機雖為名將之後,更多的造詣還在於文學,他也是賈謐「二十四友」之一,其流傳下來共104首詩,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陸機的文採也深得後來的唐太宗欣賞,專門在《晉書》中為他撰文。陸機的一封給朋友的書信,後來被奉為中華第一書帖,即大名鼎鼎的《平復帖》,歷經宋徽宗等大家,最後輾轉落到和珅手中,被收藏於北京恭王府。
  • 楊文彪 小楷 《文賦》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 「鶴唳華亭」真正主人公 陸機的夾縫人生
    掃碼關注  江蘇文脈公眾號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鶴唳華亭》,把文脈君虐得肝腸寸斷。才緩過神來,文脈君又在浩瀚史料中讀到一段更為虐心的故事,講的正是「華亭鶴唳」這個成語的主人公——陸機。陸機,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所作《文賦》被人贊為「文書雙絕」。從鮮衣怒馬的「太康之英」,到走向人生終點時追憶「華亭鶴唳」,陸機經歷了怎樣的跌宕起伏?悲劇是如何一步步釀成的?在新近出版的江蘇文庫研究編《中古士人流遷與南北文化傳播》中,作者王永平通過大量史料,梳理、研究了「陸機兄弟之死和南北地域衝突」。
  • 香菱學詩:香菱生活中唯一的美好回憶,悲情結局中的一點紅
    陸機的《文賦》曾寫過「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在《紅樓夢》中不乏緣情賦詩的情節,但是其中有一節,雖然作者著墨不多,但是對於揭示人物命運卻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便是「香菱學詩」。我們高中的時候學習這一節的時候,大多覺得這一節算是《紅樓夢》中比較無聊的一節,都是黛玉教給香菱學詩,然後香菱讀完黛玉推薦的詩集,在黛玉的指點下詩文一次比一次出色。但是細究起來,香菱學詩和其悲劇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了。
  • 陸機為何感嘆不復聞「鶴唳華亭」
    如朗月之懸光,若重巖之積秀  陸機是西晉時期的著名文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歌、文章和書法都冠絕一時。  論詩,所謂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機、潘嶽為代表的西晉詩風,講究形式,辭採華麗,對唐朝前期的詩風有相當的影響。
  • 陸機的教訓
    但成都王司馬穎目光遠大些,認為陸機這人出自江南名門,文章又寫得好,應該作為棋子用一用再說,於是被釋放。陸機抓住機會,一心一意委身於司馬穎,司馬穎讓他參知大將軍軍事,任平原內史(後世遂稱他為「陸平原」)。 逃過一劫,陸機的頭腦更熱了。
  • 貝克特的詩歌創作與詩歌翻譯
    ,呈現其作品的一貫特徵,即力圖觸及智性與情感的中心。其存在的作品差異是與詩歌的理解有關,相關的評論也如此表現。這種差異的存在較為普遍,儘管表面上的差異並不大;另一方面,作品之間還存在時間上的差異,貝克特的詩歌主要創作在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後期有所表現,七十年代中期偶爾也有創作。小說和戲劇卻佔用貝克特一生的創作激情,詩歌重心有所偏移,其詩意的實質融入其它的創作軌道。研究貝克特的詩,讀者還得去探究詩歌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