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印象中,西漢王朝似乎是因為王莽篡位而戛然而止。很多人認為導致西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王莽,如果沒有王莽的出現,西漢王朝還能繼續延續下去。但實際情況卻跟大家的印象大相逕庭!
一、西漢滅亡的徵兆早在王莽當權前已經非常明顯了,連皇帝本人都差點「放棄治療」了。
漢哀帝時,民變四起。關中民眾經常暴亂,他們縱橫京畿、三輔,還曾縱火燃燒漢武帝茂陵,連在未央宮都能看到濃煙滾滾。
連皇帝本人對西漢王朝的未來極其絕望,絕望到竟然相信有些方士儒生根據「五德終始」說而編造出的「漢運將終,應更受命」的說法。
於是哀帝決定實行「再受命」的改制。建平二年,哀帝宣布「再受命」,改元為太初元將,自號「陳聖劉太平皇帝」。表示劉漢政權又重新受命於天,以便起死回生。
為什麼改成「陳聖」呢,因為漢朝被視為唐堯之後,陳為虞舜之後。堯舜相承,正好適應天命。
一個皇帝居然聽信子虛烏有的「五德終始」,連自己的祖宗都改認了,只為了能保住劉漢江山。可見對時局是多麼的絕望。
二、王莽的「王田制」和「廢除奴隸制」改革並非是什麼穿越者的先進思想,只不過是哀帝時期「限田」、「限奴」改革嘗試的升級版。
王莽仿照《周禮》的井田制推行新政王田制,將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
王田制: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制,不得私自買賣;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畝;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過九百畝者,須將多出部分分給宗族鄰裡;原來沒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
廢奴運動:將奴婢改稱「私屬」,不得買賣。
這兩項改革其實在哀帝時期已經有雛形了。
哀帝時,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土地兼併和以奴婢為藉口隱蔽勞動力數量造成中央財政收入枯竭),師丹建議限田、限奴婢。規定諸王、列候以至吏民佔田以30頃為限;佔奴婢則諸王最多不超過200人,列候、公主100人,以下至吏民30人;
相比而言,王莽改革更激進,但是殊途同歸,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限制土地兼併和減少戶籍隱瞞。
三、西漢滅亡的根因:土地兼併和蓄奴,為何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
有人就疑惑了,為什麼土地兼併和奴婢制這麼令皇帝討厭嗎?我們教科書上不是老是講皇帝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嗎?皇帝三宮六院,奴婢更不少。難道自己反對自己?
這就是目前歷史教科書的缺陷了,只說現象,不做進一步分析。
首先,皇帝和地主階級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對抗」大於「合作」。對於封建皇帝而言,土地兼併,奴婢成群本身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地主豪強們兼併完土地隱蔽田地面積和以「奴婢」為藉口隱蔽勞動人口數量,以此逃避朝廷的田稅和人頭稅,那就是天大的問題了。
我在前面幾篇文章都反覆強調決定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興衰取決於中央朝廷的財政收支是否平衡,而這個平衡的核心公式:
稅收(國庫)=官僚激勵+抗虜軍費+水利救災
當這個等式平衡時,王朝就會興旺發展,當等式失衡時,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出現動蕩甚至改朝換代。
依據竺可楨先生的研討,西漢末年正是中國歷史氣候變化,由溫暖期向冰冷期過度的一個階段。史書記載,這一時期天災頻發,常有旱、澇、蝗、瘟疫等。
這就意味著西漢末期,朝廷在水利救災方面的財政支出會暴增,但是因為地主豪強兼併土地和蓄奴,朝廷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田稅和人頭稅,卻在不斷減少。這就導致朝廷無法及時給予受災民眾有效救助,這就會引起災民造反,而為了鎮壓民變,軍費開支暴增,又不得不加大對普通農民的賦稅徵收,導致更多農民加入起義。如此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系統崩潰!
四、真正導致西漢滅亡的並非王莽,恰恰是以「劉秀」為代表的地方地主豪強。
劉秀家族就是非常典型的地主豪強,史書記載當時劉秀隱匿亡命之徒,官吏都不敢上門捉拿,由此可見劉秀家族在當地的勢力有多強橫。
再看看劉秀身邊的親朋好友:
劉秀的舅舅樊宏,擁有三百多頃的土地,是南陽湖陽縣著名的鄉裡大族。
劉秀的姐夫鄧晨,世代為兩千石層級的高官,是南陽新野縣的一方望族。
劉秀的結髮妻子陰麗華,出身新野的巨富之家陰氏,擁有土地七百餘頃,奴僕車駕的規模堪比一方諸侯。
而鼓動劉秀起兵的李通,出身世代經商的富豪大族,是宛城的一方豪強。
如果這些還不能讓你認清劉秀豪強集團的實力的恐怖,那你只需想想一個件事。這個集團一不開心,就能組織起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對抗王莽政府,換成今天世界首富恐怕都沒有這個實力吧,而劉秀集團還只是西漢末年全國眾多豪強中的普通一員。
由此可見,西漢末年,朝廷和地主豪強的力量對比已經嚴重失衡,即使沒有王莽篡位,這個遊戲也註定玩不了多久了。
從這個意義來看,王莽只不過是被局勢逼上臺前又自以為能力挽狂瀾的「背鍋俠」罷了!
五、財政失衡的矛盾繼續延續到東漢,引發東漢初年的「度田之變」
其實導致西漢滅亡的根因,並沒有因為新朝的覆滅,東漢的建立而有本質性的改變。
奪得天下的劉秀對此是看得最清楚的,雖然自己原來就是豪強,並且靠著其他眾多豪強集團的支持建立了東漢。但是真當自己爬上皇帝的寶座後,屁股決定腦袋,原來自己要維護的利益集團恰恰變成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東漢建立後,土地兼併和偷稅漏稅的情況變得更嚴重了。
豪強地主為逃避賦稅,往往隱瞞自己的土地數量和勞動力數量,嚴重削減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了加強對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劉秀頒詔,下令各州、郡官吏清查土地、戶口,這就是「度田」。
光武帝以霹靂手段在全國範圍內度田,他首先以「度田不實」的罪名重罰舞弊的官吏,將大司徒歐陽歙、河南尹張等十餘人處死,並重申嚴格核實田畝和人口。
劉秀從來是聲稱以寬仁治國,為什麼在度田事件中表現得跟「暴君」一樣呢?因為作為豪強出身的劉秀恰恰最能切身體會到地主豪強隱瞞土地和人口對朝廷的巨大危害性。所以王莽和劉秀對西漢滅亡的根因認知判斷都是非常正確的,只是他們使用的手段有所不同。
劉秀作為豪強造反出身,比王莽更能了解地主豪強,知己知彼,採取的手段軟硬兼備,在以不突破豪強集團的底線為前提情況下為朝廷爭取利益。
通俗來說,王莽的王田制是要沒收地主豪強的土地財產,人家幾代人積累的財富你說搶就搶,那擱誰都受不了,不跟你拼命才怪。而劉秀的度田政策是,你的田還是你的田,你留著,我不搶你的,但是你有多少田就要交多少稅,你吃肉,朝廷也要喝點湯,儘管地主豪強也不情願,但總不至於跟朝廷拼命,這也是為什麼劉秀最終成功了而王莽最終失敗了。
但也是因為劉秀的手段治標不治本,並不能真正從根子上剷除豪強勢力,才導致了整個東漢時期,豪強外戚勢力一直尾大不掉,東漢朝廷跟地主豪強的力量維持著脆弱的平衡,而這種脆弱的平衡在190年後被打破,進入豪強割據的三國時代!
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關注我,了解更多歷史、經濟現象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