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型潛艇堪稱潛艇發展史上的裡程碑,現代潛艇的雛形,正是以該型艇為藍本,各國才在戰後逐步設計出了威力強大的核潛艇,足見其地位之重要。總計有121艘21型潛艇建成入役,但其中形成戰鬥力的則屈指可數。
二戰期間,潛艇在大洋中神出鬼沒,慘烈的大西洋之戰中,這種恐怖的兵器幾乎將英國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倘若21型潛艇早些成批入役,那麼大西洋上的盟國運輸船將慘遭屠戮。
隨著大西洋之戰以盟軍的勝利落下帷幕,德國已將新銳的21型潛艇視作救命稻草,未等樣艇試航便急不可耐地開始批量建造,為加快進度,德國方面決定採用分段建造法生產該型艇。
由於此前未進行任何樣艇測試,首批竣工的6艘21型潛艇根本無法投入實戰,只得轉為訓練用艇。事實上,21型潛艇的建造共需經歷3個階段:第1階段涉及32家船廠與結構工程單位,具體任務是將已由鋼廠切鍛成形的鋼板與龍骨構件組裝為耐壓艇體、外層艇殼與防水隔壁,而如此大規模的分散製造實際上也是盟軍轟炸下的無奈之選。第2階段,艇體構件製造完畢後便經由水路轉運至另外16家公司,由這些公司負責安裝纜線、管道及主、輔發動機。第3階段,舾裝完畢的艇體分段將由3家船廠負責進行整合焊接,並在交付海軍前對潛艇性能進行初步測試。
1944年5月下水的首艘21型潛艇U2501號因故無法執行作戰任務,直到1945年3月,該型艇才初步具備戰鬥力,而此時能夠出海作戰的也只有U2511號1艘。德國海軍一共訂購了740艘21型潛艇,只有21艘最終建成,而在宣告服役的55艘艇中,唯有2艘得以投入實戰。首艘參戰的U2511號後被部署至挪威的卑爾根港,並於5月初進行了服役生涯中唯一一次戰鬥巡邏。5月4日,該艇發現了1艘英國巡洋艦,有鑑於德國此時已投降在即,該艇艇長遂決定實施一次虛擬攻擊敷衍了事,從而避免了一場兩敗俱傷的塗炭慘禍。
21型潛艇擁有雙層艇殼,其水下航速較高,該型艇可在使用「爬行擋」電動機的情況下以3.5節的慢速進行低噪潛航。為增強艇體流線外形效果,21型潛艇的外層艇殼為輕金屬材質,而為彌補艇身強度,該型艇在內層艇殼上又敷設了厚度28~37毫米(1.1~1.45英寸)不等的滲碳鋼板。由於安裝了新型超輕電池組,21型潛艇1次充電便可以16節的航速連續潛航1小時,或以4節航速潛航整整3晝夜。
21型潛艇在戰後成為了盟軍方面的重點獵取對象。U2518號在向英軍投降後於1947年被引渡至法國,隨即更名為「羅蘭德·莫勒特」號,以此為藍本,法國海軍自1951年至1956年先後建造了5艘「獨角鯨」級潛艇,該級艇可憑藉其強續航力(單次巡航時間可長達7至14天)快速部署至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另一艘21型潛艇U2540號則在撈起修復後轉入聯邦德國海軍服役,艇名也隨之改為「威廉·鮑爾」號。
蘇聯戰後生產的第1款潛艇W級實際上就是以21型潛艇為基礎稍加改動的產物。從1949年到1957年,W級潛艇的建造數量竟高達236艘。
首艘21型潛艇U2501號服役後即在波羅的海承擔訓練任務。1945年5月3日,該艇被其艇員鑿沉於漢堡。只有6艘21型潛艇完整地倖存到了戰後,其中一艘被撈起後改為博物館,時至今日仍陳列在不萊梅港供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