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或將開啟帕金森研究新時代

2020-12-23 澎湃新聞

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或將開啟帕金森研究新時代

2020-08-25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帕金森氏病(PD)是影響人體運動,目前進展最迅速的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且尚無治癒方法。在疾病初期,有的患者可能只是一隻手表現出微弱的震顫,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甚至難以走路和說話。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00萬人受到PD的影響,它是僅次於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第二大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氏病的特徵是特定的蛋白質 「錯誤摺疊」並變性失活,而其中,α-突觸核蛋白(αS)是目前PD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它是一種在人腦中含量豐富的蛋白質,也存在於其他身體組織中,如心臟、肌肉和腸道。通常情況下,αS呈現出波浪狀的結構,但在帕金森氏症中,αS蛋白錯配形成一個具有毒性的團塊或聚集體,稱為「路易體」,而「路易體」正是帕金森氏病的微觀標誌物。

近日,有科學家研究了在磷脂存在下αS如何錯誤摺疊,同時他們還觀察到了一系列以前從未見過的錯摺疊蛋白質結構。這一發現或許標誌著帕金森研究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該研究由英國巴斯大學的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系教授喬迪·梅森(Jody Mason)博士領導,並於8月19日發表在《自然合作期刊》-帕金森氏病(npj Parkinson's Disease),題為「A series of helical α-synuclein fibril polymorphs are populated in the presence of lipid vesicles」

目前,關於αS 結構及其在帕金森氏病中作用的相關研究有很多,但是實際上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試管中進行的,比如從細菌中純化蛋白質並進行分離研究。這類研究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在活的大腦中,αS纖維是在「磷脂」的存在下形成的,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肪質,在活細胞的結構和新陳代謝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喬迪·梅森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了在磷脂存在下αS如何錯誤摺疊。結果他們發現了一系列以前從未發現過的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結構。這些錯誤摺疊的αS纖維比以前報導的要大,並形狀各異:有扁平帶狀、長長的波浪螺旋狀、以及更緊湊更大的結構。

αS與DMPS脂質泡孵育後形成多種大型的原纖維晶型(這些結構是由100μMαS在30℃下200μM的DMPS脂質泡在190 h內聚集而成的)

研究人員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察到了這些結構,並發現在脂質囊泡存在下,會形成的更大的宏裝配體。此外,他們還發現,特定的膜相互作用在觸發αS從可溶性形式轉變為聚集形式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梅森教授說:「我們知道,這些錯誤摺疊的蛋白質與帕金森氏症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α-突觸核蛋白在神經傳遞和細胞信號傳遞中起著重要作用。鑑於其與腦細胞膜的相互作用,在磷脂存在下發現的這些結構可能對我們尋找致病形式的蛋白質具有深遠意義。」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加深我們對腦細胞內蛋白質的潛在不同結構的理解,這項研究有助於為開發阻止帕金森氏症進展的潛在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參考: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unique-protein-key-parkinson-disease.html

【2】https://www.genengnews.com/news/parkinsons-disease-treatment-may-be-unlocked-by-protein-structures/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1-020-00122-1

原標題:《【Nature合作刊】突破!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或將開啟帕金森研究新時代!》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嘗試「光療」帕金森病
    但它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狀嗎?今年秋天,法國將首次進行此類試驗,以找出答案。  研究人員在7名患者的大腦中,植入一根光纖,能把近紅外(NIR)光脈衝直接傳送到黑質,黑質是大腦深處的一個區域,因帕金森病會退化。Clinatec研究所神經外科醫生Alim- Louis Benabid領導的研究組希望光能保護那裡的細胞免於死亡。
  •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猴子也會患帕金森病
    通過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發現了一隻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食蟹猴。帕金森病是典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發病率接近2%。我國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保守估計約有400萬帕金森病患者,給人們健康與社會保障帶來巨大負擔。
  • 科學網—科學家嘗試「光療」帕金森病
    但它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狀嗎?今年秋天,法國將首次進行此類試驗,以找出答案。 研究人員在7名患者的大腦中,植入一根光纖,能把近紅外(NIR)光脈衝直接傳送到黑質,黑質是大腦深處的一個區域,因帕金森病會退化。Clinatec研究所神經外科醫生Alim- Louis Benabid領導的研究組希望光能保護那裡的細胞免於死亡。
  • 如何辨別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症候群?
    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症候群不完全是一回事。廣義而言,帕金森症候群包括了帕金森病、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又稱非典型帕金森病)、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以及遺傳性相關疾病。狹義的帕金森症候群僅指後三種。在應用帕金森症候群概念時,一般多指狹義的概念,以下均使用狹義概念。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來源:中國科學報原標題: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本報訊 猴子也會患上帕金森病嗎?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觀察到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案例。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 帕金森病患者音樂情緒認知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對於帕金森病患者情緒認知的研究, 迄今為止,絕大部分都是針對面孔和韻律情緒認知展開的, 而對其他形態的情緒認知領域甚少關注。音樂是一個強有力的可激發人類情感反應的工具。把音樂作為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情緒認知的工具會是一個更佳的選擇, 國內尚無相關報導。近期我們藉助音樂對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緒認知進行了研究, 以期明確其受損情況、與執行功能的關係及其影響因素.
  • 帕金森症的「前世今生」?
    如果發現自己或者親人朋友出現了多個上述症狀,請立刻去找相關醫生做諮詢和詳細檢查。為什麼會得帕金森?遺傳?傳染?誘發?網上一搜,就有各種文章說這樣、那樣的生活習慣容易得帕金森。其實,對大部分患者,還沒有國際公認、毫無爭議的研究,確切指認帕金森的病因。一些研究表示腦部損傷,以及殺蟲劑汙染會增加患病機率。但是總體來說,我們還不清楚到底這個病是怎麼發生的。
  • 研究開發「分子鑷子」,減緩不可治癒的帕金森
    然而,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雖然只能改善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也無法治癒疾病,這也讓帕金森病的早期預防性治療至關重要。帕金森病的一大特徵在於多巴胺神經元中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而這些有毒的蛋白質團塊最終殺死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導致通常與疾病相關的運動退化。
  • Stem Cell Rep:科學家有望利用一種細胞循環工具來治療帕金森疾病
    2020年9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分析了細胞中循環線粒體的分子機器,旨在闡明如何提升這種產生能量結構(線粒體)的產量,研究者表示,線粒體出現問題是帕金森疾病發生的一個關鍵方面,研究人員重點對神經元進行了研究,
  • PNAS|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澱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和帕金森病患者中研究了APOE4是否會影響α-突觸核蛋白病理,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帕金森病無國界,需國際通力合作
    中新社蘭州9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19日在中國蘭州通過網絡參加「雲會議」時說,帕金森病和新冠肺炎疫情一樣沒有國界,患病人數不斷攀升,影響全世界數百萬人,這更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研究,呼籲全球科學家合作找出病因和治療新技術。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研究關注的指標包括震顫幅度的變化、Fahn-Tolosa-Marin震顫量表、運動障礙學會-統一帕金森病評分量表(MDS-UPDRS)震顫相關評分、震顫相關生活質量問卷、感知虛弱的李克特評分和最大握力等。結果: 使用BoNT-A進行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震顫幅度(41.6%)、生活質量(23.0%)、UPDRS震顫評分(29.6%)和手臂功能(FTM C;24.6%)。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影像學研究表明,腦白質丟失和功能連通性的改變與帕金森視覺幻覺有關,但大腦網絡受影響的部分的選擇性脆弱的生物學因素尚不清楚。帕金森病幻覺的最新模型表明,它們的出現是由於不同網絡的相對影響發生了變化。了解結構連通性如何影響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機制。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後來,人們對該病進行了更為細緻的觀察,發現除了震顫外,尚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等其它症狀,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並沒有受損,認為稱麻痺並不合適,所以建議將該病命名為「帕金森病」。
  • 帕金森的早期症狀 吃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
    如果您發現自己扣紐扣、穿襪子、繫鞋帶等動作明顯變慢了,或者寫字越寫越小,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號。5、手臂擺幅小、面具臉。走路時,一側手臂擺動的幅度比另外一側擺動幅度小,也可能是早期帕金森病的表現。而當運動障礙發生在面部時,患者就好像帶了一副假面具,表情呆板、眨眼減少、雙眼凝視前方,醫學上稱為「面具臉」。6、抑鬱。
  • 新發現!帕金森綜合症或源於腸道再添新證據!
    而2019 年 6 月,Neuron 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海科·布拉克及其同事的假設。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發現α-突觸核蛋白會在迷走神經連接的腸道區域積聚,並隨時間逐漸擴散到各個大腦區域。最近,這一假設再添新證據。
  • 廣東醫生畢偉:接過援疆「接力棒」,開啟南疆帕金森病診療新徵程
    他常規開展每周一次教學查房、每周一次帕金森病業務學習、每周一次疑難病例討論、每兩周一次帕金森病MDT活動,並首次提出聯合影像科實行綜合影像的集體閱片制度,為保證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水平和診斷質量、促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發展提供新方向。
  • 帕金森病,時刻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一代偉人鄧小平患帕金森病的時間長達幾十年,拳王阿里也在42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帕金森病。隨著許多人口的總體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將繼續增加,此病的發病率處於不斷上升趨勢。據統計,帕金森病全人群患病率約為0.3%,65歲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為1%-2%、85歲以上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