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地圖上,廣東廣州和新疆喀什相隔將近六千公裡,因為一群人使得兩地產生了割捨不斷的情緣。2020年3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畢偉副主任醫師作為廣東第四批「組團式」援疆醫療隊的一員,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在邊疆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
一年來,畢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藉助後方醫院先進管理制度和服務理念,助力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喀地一院)獲得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授牌,建成喀什地區首家帕金森病診療中心,實現神經內科科室整合、為科室制訂十四五發展規劃……他把希格拉底誓言深深地烙印在這座邊疆小鎮,踐行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為邊疆人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團隊,造福本地患者。
從「輸血」到「造血」
初到喀什,畢偉第一時間來到當地科室積極開展學科調研,迅速為科室發展「把脈問診」。通過調研,畢偉了解到科內存在亞專科發展不平衡、神經電生理科不完善、學歷層次偏低、科研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如何利用已經成熟的「腦血管病中心及醫聯體」經驗和輻射力為基礎,對神經內科進行立體化、點到面的精準幫扶成為畢偉援疆的首要任務。
多學科MDT共同討論患者病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給喀什人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畢偉決定以人才培養為著力點,構建神經內科亞專業人才梯隊,為神經內科亞專業發展奠定基礎,力圖將自己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學術經驗以及臨床經驗傳輸給當地醫生,實現輸血到造血轉換。
畢偉根據科室醫生意願,收了三名徒弟,盡心帶教,為建立帕金森病臨床亞專業培養人才奠定基礎,同時藉助醫院「天山英才」團隊對神經內科科研團隊進行培養。他常規開展每周一次教學查房、每周一次帕金森病業務學習、每周一次疑難病例討論、每兩周一次帕金森病MDT活動,並首次提出聯合影像科實行綜合影像的集體閱片制度,為保證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水平和診斷質量、促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發展提供新方向。
畢偉在會議中作發言
在畢偉看來,「師帶徒」是幫助青年醫師快速成長的一種方式,這種「一幫一」的過程,既有利於徒弟的進步,也給師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傅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豐富的臨床、教學、科研經驗,與徒弟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畢偉說。
此外,鑑於神經內科三個科室之間存在協作不足,在臨床、科研、教學等方面參差不齊,造成資源浪費,不利於學科總體發展和人才梯隊的全面建設等局面,畢偉積極響應醫院「十四五」規劃,積極開展神經內科科室整合,實現醫教研資源的整合,形成優勢學科群,強化科室醫生的科研及團隊協作能力。
加強學科建設,填補帕金森病診療空白
帕金森病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疾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長期以來,南疆地區對帕金森的診斷、治療極不規範,90%以上患者均未得到規範化診療,帕金森病亞專業醫生僅分布在烏魯木齊的幾所大型三級甲等醫院內,其它地州醫院僅有神經內科醫生從事帕金森的診療工作,尚未組建帕金森病亞專業團隊,帕金森病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基本為零。援疆過程中,他結合自身優勢,對帕金森病亞專科建設開展精準幫扶,填補了喀什地區帕金森病診療空白。
學科建設是帕金森病亞專科發展的基石。畢偉結合喀什地區帕金森病患者特點及流行病學特點,首次在南疆開展帕金森病患者非運動症狀症候群研究,並根據南疆地區和內地帕金森病患者嗅覺功能差異首次開展病例觀察研究。同時,他利用已經成熟的「腦血管病中心及醫聯體」經驗和輻射力為基礎,建立了以喀地一院為中心輻射周邊縣區的帕金森病中心診治醫聯體,並採用遠程會診平臺、線下會議學習交流等多種方式,提升基層帕金森規範化診治能力,構建喀什地區帕金森病資料庫和標本庫,為今後開展帕金森病臨床、轉化及基礎研究奠定基礎。
喀地一院召開帕金森病中心推進會
此外,畢偉整合喀地一院神經內科、精神科、康復科、泌尿外科、中醫科、消化內科、神經外科等相關專業科室資源,建立了南疆地區首個帕金森病診療中心,並組織開展了首次帕金森病MDT多學科聯合會診。通過不同學科的碰撞,不斷提升神經內科對帕金森病患者的診療水平。
帕金森病患者的全程管理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為了實現對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細化管理,畢偉用自己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厚的臨床經驗指導臨床工作,他就地取材,用饢、羊肉、胡蘿蔔、皮牙子等通俗易懂的話語來打比方,通過簡單調整患者飲食習慣、服藥時間就可以使患者取得神奇的療效,受到同行和患者的一致讚譽。為了加強醫患溝通,他還組織開展醫護一體化查房,建立喀什地區畢偉教授帕金森病俱樂部微信群,形成了醫患雙方雙向長效管理機制。
喀什的疫情給援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畢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次與各大醫院相聚在「雲端」,開展業務交流,擴大疆內影響力。在負責完成日常工作之餘,他積極響應中組部號召,下基層走社區,開展義診工作、給基層醫生進行專科培訓。在疫情面前敢擔當,有作為,他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展現了援疆人的責任擔當,生動書寫了新時代「援疆精神」。
春華秋實,收穫碩果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從春天到冬天,援疆工作接近尾聲之際,畢偉收穫了援疆碩果:醫院被國家腦卒中防治委員會順利授予高級卒中中心單位、神經內科已完成科室整合、設立7個亞專業組並劃分人員職責、建立完善了帕金森病中心科室職責及帕金森病會診制度,同時已完成多項科研項目的立項與申報。
喀地一院成功掛牌國家高級卒中中心
對於喀地一院神經內科的未來,畢偉教授充滿設想,他希望通過大家努力打造南疆地區腦病中心,形成基礎與臨床結合、臨床診療與研究強強合作模式,匯聚神經內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學科的實體化建設體系。同時,充分發揮醫聯體聯動功能,積極探索和嘗試 「大專科、小綜合」的醫聯體合作發展新方向,進一步有效促進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和輻射。通過搭建轉化醫學平臺、促進人員流動與培訓、加強前沿技術合作等,積極推動疑難危重罕見疾病與多發病的臨床診療和研究的規範化、標準化、同質化以及國際化,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和進步,切實推動和實施「建設『雙百』醫院 + 區域國際醫療中心」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