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幫扶如何真見效——廣東創新產業援疆方式調查

2021-01-15 中國經濟網

在對東西部對口幫扶的採訪中,記者觀察到,產業幫扶始終是一劑最有效的扶貧藥方,也是各地最花力氣的幫扶措施之一。在廣東產業援疆過程中,「造血」式產業幫扶是重要抓手,也頗具特色。2020年12月底,經濟日報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採訪調查廣東創新性產業援疆的獨到之處。

美麗而貧困,是上世紀80年代末記者到南疆遊歷時留下的深刻印象。30多年過去了,南疆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受歷史、地理、人口結構、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依然相對落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下稱「三師圖市」)北鄰天山,西依帕米爾高原,南連喀喇崑崙山脈,東接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轄區面積最大的師市。2010年全國實施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廣東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伽師縣和三師圖市,其中,以東莞市牽頭,集珠三角部分發達地市和省直有關部門之力對口支援三師圖市,又稱「組團式援疆」。

在廣東產業援疆過程中,產業幫扶是最見成效的幫扶措施之一。如何實現有效的「造血」式幫扶?產業援疆中有哪些路徑值得持續堅持?2020年12月21日至26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三師圖市的廣大團場和連隊,深入調查廣東產業援疆的創新探索。

輸入紡織產業鏈

剛走進41團草湖產業園,記者就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東純興集團100萬錠紡織項目已於2020年6月實現全部投產。

遙想2015年8月記者入疆採訪時,該項目一期廠房的第一批樁剛剛打下,前景可期。現如今,共三期總投資40億元建成的16個3萬平方米現代化紡紗車間,全部開足馬力生產。

「現在訂單很滿,不愁銷路。」東純興集團董事長凌力告訴記者,自2017年第一期項目投產以來,截至2019年底,東純興集團累計產銷各類紗線約2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約40億元,為三師圖市累計上繳稅費4534萬元。凌力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三期工廠銷售收入為17.5億元,2021年預計可達到25億元。

在東純興集團紡紗車間,雖然機聲隆隆,但員工麥麗克扎提·亞庫普的喜悅還是讓人聽得很真切:「東純興讓我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她告訴記者,她在東純興已工作4年,見證著企業的發展,自己也從普通員工成長為一名前紡質檢員,現在每月可以拿到3200元以上的收入。

據凌力介紹,公司目前有4168名員工,七成多是少數民族;共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209人;通過校企合作,每年為三師圖市定向培養高技能人才100多人。

產業援疆要想起到精準扶貧的效果,不僅需要「真感情、大資金」,更需要「好眼光」。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產業大省,在對口援疆時抓住「促就業」這個核心,因地制宜,著力選擇既符合地方特色優勢,又能大量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的產業。

基於這樣的思路,紡織服裝業成為首選。一來因該產業勞動密集型特徵突出,二來因為新疆具有國內最為優質的棉花資源。新疆棉花產量約佔全國八成,其中三師圖市棉花年產量約達15萬噸,可被東純興集團100萬錠紡織項目全部消納。

2014年6月,廣東省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定共建兵團草湖廣東紡織服裝產業園,並決定由東莞實業投資控股集團、三師圖市前海集團兩家國有企業,以及東莞以純集團、山東德州恆豐集團兩家民營企業共同建設東純興集團100萬錠紡織項目。

隨著100萬錠紡織項目全面投產,三師圖市的紡織產業鏈正在向下遊延伸。2020年,一個織襪新項目被援疆工作隊引進——新疆唐錦紡織有限公司落戶三師圖市達坂山工業園,2020年5月開建,當年10月就建成投產。

記者來到唐錦公司車間,只見數百臺織襪機正有序運轉,100多名員工在機器前忙碌。該公司副總經理李峰告訴記者,公司投產僅3個月,產值已達2000多萬元;未來3年唐錦計劃投資約15億元,引進1萬臺織襪機及橡筋、包紗、襪產品包裝等生產配套設備。「達產後,公司可年產13億多雙中高檔棉襪,年產值可達約25億元,出口創匯可達3億美元。不僅如此,還將解決1萬人就業,帶動當地群眾致富。」李峰說。

面對部分達產產能,唐錦也積極創新模式,開設「衛星工廠」帶動兵團群眾致富,將翻襪、縫頭、定型等後道工序分散到周邊團場的居民區裡,許多當地婦女足不出戶就能在家掙錢。

37歲的阿孜古麗·米吉提是3個孩子的母親,如今她在51團一個由安居房改造而成的「車間」裡上班。「在這上班很方便。每天工作六七個小時,每月能賺2000元左右。」阿孜古麗·米吉提一邊麻利地縫著襪子一邊對記者說。

一團小棉花,勾連著廣袤土地上的棉農和現代化工廠的紡紗工、織襪工,正逐步成為南疆兵團人口集聚、致富的大產業。僅以東純興集團所在的41團草湖產業園為例,2017年至2020年3年間,該團鎮的註冊企業數、GDP、工業增加值、團鎮總人口均實現了翻番增長。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目前三師圖市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仍然較為單一、脆弱。基於此,東實集團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三師等共同出資設立了「新疆草湖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金」。其中,東實集團作為東莞市政府指定出資合伙人,在紡織服裝發展基金中計劃出資3億元,希望發揮撬動作用,進一步完善三師圖市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吸納更多就業人口。

除了紡織服裝產業,廣東還通過多種方式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僅2017年至2019年,就先後引進70多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90億元,累計為三師圖市新增就業崗位1.3萬個。

多年來,圍繞三師圖市的產業配套建設,廣東援疆資金一直發揮積極作用。僅2020年就投入22958.6萬元,其中投入草湖鎮產業促進就業基地建設的資金達9000萬元。

培育本地致富「頭雁」

通過招引項目建起新工廠、培育大產業,固然是見效快的產業援疆之策,但東莞援疆工作隊認識到,相較於「輸入」式的工業產業,立足南疆農牧業及傳統手工業等「貼著地面」、建在家門口的特色產業,培育少數民族致富能手,助其做大做強,從而帶動更多鄉親鄰裡脫貧致富,也是一條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

事實上,南疆的深度貧困地區不乏致富能人。開爾旺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艾尼·吐孫10年前還是一名散養戶,家裡最多不過五六頭牛和30多隻羊。2014年起創辦合作社經營牛羊生產銷售、幼苗繁育、農家肥銷售、農家樂業務,現在合作社一年能賣出800多頭牛、500多隻羊,淨賺約300萬元。更重要的是,他通過羊羔託養、貧困戶就業、養殖技能培訓、兜底銷售等方式帶動了周邊貧困戶脫貧增收。伽師總場的古麗斯坦·米吉提是一名製衣高手,在兵團婦聯幫助下建立了裁縫廠和合作社,帶動了數十名當地少數民族婦女就業。44團吾斯曼·吾布裡製作的葫蘆烙畫廣受好評,市場也不錯。近年來,他主動招收貧困戶子女,手藝過硬的徒弟每月固定收入2000元至3000元,為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新出路。

為進一步發揮致富能人的「頭雁」效應,提升當地特色產業檔次,帶領更多群眾穩定致富,廣東援疆工作隊2020年起創新性地實施「培育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項目」。2020年9月,經過評選、考察和評分等環節,最終選出艾尼·吐孫、阿依甫·庫瓦等6人為致富帶頭人培育對象,涵蓋養殖、傳統手工、工藝品加工三大特色行業。隨後,援疆幹部迅速與相關團場對接,根據實際情況形成「一人一策」的培育方案。

據廣東省援疆指揮部駐三師圖市工作隊副隊長高佐達介紹,每個項目培育期約3年,分為「啟動、加快培育、驗收推廣以及總結提升」四個階段進行,總投入約400萬元。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工作。啟動期預算培育經費每人10萬元到30萬元不等,現已撥付到每位致富帶頭人手中,幫助他們迅速推動項目啟動。

走進託雲牧場,記者已感受到這個貧困的高寒山區正隨著兩名致富帶頭人培育項目的實施變得溫暖而有希望。託雲牧場位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是三師圖市唯一的邊境一線牧場。近年來,阿依甫·庫瓦的卡拉布拉克養殖合作社和吐孔·沙熱的帕米爾刺繡合作社在託雲牧場發展得不錯,帶動了不少人脫貧,但要進一步發展,卻面臨著許多瓶頸。

在阿依甫·庫瓦看來,養殖場規模及品牌知名度等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再加上高原牧草稀缺,限制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而對於吐孔·沙熱來說,缺少專業培訓的師資和機會,限制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得益於培育致富帶頭人項目,「一人一策」的培育方案將更精準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的經營發展難題。

例如,針對阿依甫·庫瓦的養殖合作社的情況,培育計劃將聚焦擴大現有養殖專業合作社產銷規模,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塑造優質畜牧產品品牌。而阿依甫·庫瓦關心的冬季牧草問題,工作隊也將投入35萬元,在放牧荒灘上新建人工草場200畝,保障牛羊冬季飼養需求。阿依甫·庫瓦告訴記者,他很感謝援疆工作隊給予的扶持,希望在本次培育項目幫助下,能夠把牧場牛羊肉推廣出去,帶領身邊更多牧民增收致富。

藉助廣東援疆資金和平臺資源優勢,吐孔·沙熱的帕米爾刺繡合作社的產銷規模也將得以擴大。培育方案將著重為吐孔·沙熱及合作社60名「繡娘」提升生產水平和設計水平,並為合作社開拓市場銷路,提升品牌影響力,帶動託雲牧場職工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合作社,幫扶低收入群眾穩定增收。

在大漠深處,這項花錢不多但情感濃厚的培育項目使少數民族致富能手找到了「組織」,燃起創新創業的火種,使產業援疆更具現實性和根植性。

培訓合格產業工人

「工廠易建,合格的產業工人難求!」這是援疆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

生產出三師圖市第一根數據線的新疆粵通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紅陽說:「少數民族工人如果不懂普通話和漢字,機器上的提示文字就看不懂,也不易交流,必然影響生產。」

為適應企業發展之需,使產業項目又好又快地發揮扶貧效應,近年來,廣東援疆指揮部及時推出「一十百千萬」工程,其中「千」「萬」工程是指培訓千名少數民族技術型人才,教會萬名少數民族群眾流利說普通話。駐三師圖市工作隊則安排援疆教師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單獨制定教學手冊,並定期深入企業指導開展普通話培訓。

凌力介紹,2016年5月東純興集團第一期30萬錠紡織項目投產後,首批60多名少數民族員工就由於語言不通、技術培訓聽不懂而無法表達需求,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率和各工種的協作。東莞援疆工作隊在了解情況後,迅速提出解決方案,撥付專項資金幫助企業開展黨建引領下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2016年6月,東純興集團第一個員工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班正式成立。開班以來,公司迅速掀起學習熱潮,從最初的一個班只有60多人,到現在擁有20多個培訓班2300餘人,如今東純興集團已成為南疆地區規模最大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中心。

在採訪中,麥麗克扎提·亞庫普用流利的普通話告訴記者,入職4年來她持續參加公司的普通話培訓,水平不斷提高,在工作中的交流更加順暢,同時學到了更多技能。業餘時間,她還兼職做公司的普通話講師。

為響應援疆工作隊的「千」工程要求,全面提升生產一線員工操作技能和綜合素養,粵通公司從2020年5月起開設技能培訓課程,到11月底共培訓571人。公司還不定時進行「技能大比武」。該公司員工西艾力說:「通過培訓,我了解了許多專業技術知識,也找到了工作的方向與意義,為今後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很多幫助。」

知識與技能正在改變當地青年的命運。注塑組員工木沙江·買海提在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後,回到團場一直以打短工、務農為生,粵通公司正式投產後,他進入企業工作。「剛開始我什麼都不懂,但通過公司的技能培訓,很快掌握了注塑技巧,如今我成了一名合格的產業工人。」現在,木沙江·買海提已是生產線成型組的一名小組長,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培訓擴大了工廠員工知識面,全面提高了專業技術素養。與東莞同等規模的生產線相比,培訓後這裡的工廠能達到東莞工廠60%的產能,在培訓前這一數字僅為10%。」陳紅陽表示,未來3年電子產業園將打造成年產值3億元的線材基地,計劃用工總人數約1500人。

圍繞現代產業核心要素——產業工人,廣東援疆隊創新幫扶方式,用心用情做好普通話和技能培訓,使當地青年壯「志」強「智」,實現了從「0」向「1」的轉變,為南疆拔掉「窮根」夯實了人才基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龐彩霞)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從「輸血」到「造血」,東莞援疆交一份滿意答卷
    據三師圖市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工作隊副隊長陳暢介紹,2017年以來,工作隊從民生項目、產業扶持、教育醫療、扶貧攻堅、文化交流等方面,立體化、系統性地推進對口援疆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開展援疆工作的各類廣東援疆幹部人才共有137人,其中東莞有65人,他們當中既有黨政幹部,也有教師、醫生等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 2020「喀什光明行」啟動 手術教學+培訓實現「造血式」援疆
    ,大眾網·海報新聞、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喀什地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英吉沙縣人民政府、濟寧市援疆工作指揮部承辦,山東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山東先大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廣東東莞產業援疆:近百項目助師市健全產業體系
    已完成投資近3.5億元的第三師林業產業基地,重點打造原生態田園綜合體。 廖唯方 攝中新網東莞10月29日電 (李映民 李獲)記者29日從廣東東莞援疆工作隊獲悉,2017年以來,該隊先後協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以下簡稱「師市」)引進90多個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73.08億元,有效健全了師市的產業體系。
  • 組建聯盟夯實組團式支援,開展「一校為主,多校對一」結對幫扶——
    2014年,上海—喀什職教聯盟成立,兩地教育、人社部門創新機制,70餘家單位包括職校、企事業單位以及行業協會等自願組成聯合體,攜手推進職教援疆工作。2015年,上海—果洛職教聯盟成立,集合兩地58家單位力量為青海學生搭起成長成才的階梯。2016年,上海—遵義職教聯盟成立,11家上海市成員校與遵義地區15所中職學校全面結對幫扶。
  • 廣東醫生畢偉:接過援疆「接力棒」,開啟南疆帕金森病診療新徵程
    地圖上,廣東廣州和新疆喀什相隔將近六千公裡,因為一群人使得兩地產生了割捨不斷的情緣。2020年3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畢偉副主任醫師作為廣東第四批「組團式」援疆醫療隊的一員,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在邊疆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
  • 山西援疆故事:牢記援疆使命 不負眾望所託_十九大時光_山西新聞網...
    山西晚報:山西是文化大省,在文化援疆方面有哪些創造性經驗?     程銀鎖:山西充分發揮文化旅遊資源大省的優勢,著力實施先進文化傳播示範工程。大力助推受援地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把援和需對接起來,首創了「定製式」文化援疆模式,打造具有三晉魅力、新疆特色的文化藝術精品。積極選調《解放》《粉墨春秋》《一把酸棗》等精品劇目進疆巡演近百場次。
  • 廣州黃埔區對口幫扶的縣市全部脫貧摘帽——東呼西應奔小康
    廣東清遠連洲坪公路通車了,村民致富的「攔路虎」消失了;「黃埔三都民族技工班」的同學們正紮實學好技能、練好本領,助力黔貨出山;廣州生物島廠房天台的光伏電站吸熱發電,為西藏波密縣玉許鄉送去源源不斷的收益;新疆疏附縣託克扎克鎮衛生院,援疆幹部為即將投入使用的新大樓做著最後的準備……自2016年起,黃埔區對口幫扶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
  • 產業「造血」 科技幫扶——河北省平泉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紀實
    2017年底,平泉市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但兩年來,他們不鬆勁、不懈怠,堅持「脫貧不鬆勁、摘帽不摘責」,用創新助推產業發展,讓百姓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從「政府管」到「產業管」  鄒德富個子不高,一說話就笑。但4年前的他可不是這樣,走路低著頭,見人繞著走。由於貧困,妻子帶著孩子離開,備受打擊的他幾乎放棄了生活的希望。
  • 河南醫療援疆:醫者仁心 大愛無疆
    河南援疆醫生張衍、季玉陳、張繼兵三人聯合手術,經過15個小時的努力,成功挽救了張先生的生命。通過這臺手術,張衍對援疆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他說:「我希望通過援疆工作不僅帶好科室團隊,還要把技術留下來,造福哈密患者。」全國新一輪對口支援新疆工作開展以來,一批批河南醫務工作者走進哈密,用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譜寫出一曲氣勢恢宏的民族團結交融的新樂章。
  • 廣東東莞對口支援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跨越萬裡的「牽手」
    『十三五』期間,通過以商引商等方式,先後協助引進了紡織服裝、農產品深加工、電子信息等領域共97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70億元,累計為受援地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5萬個。」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駐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工作隊副隊長高佐達稱,2020年成功籤約14個項目,籤約投資金額82.15億元。
  • 扶貧合作 | 扶貧不圖名 幫扶不添亂 實幹見真情 ——深圳援派幹部...
    範磊:種下「搖錢樹」,開滿「幸福花」範磊(右二)範磊,福田區委政法委副書記,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援疆,曾先後掛任深圳援疆前指產業發展處副處長、塔縣縣委副書記等職務。援疆期間,推動建成新疆首個犛牛良種改良中心,改良塔縣犛牛品質,打開國內市場。
  • 河池金城江:產業為「空殼村」「造血」
    「以前村裡的經濟收入基本沒有,就是個『空殼村』,這幾年在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扶持下,今年有7個村集體收入項目。」廣西銀保監局派駐第一書記杜陽對記者說。村兩委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作用,積極協調後盾單位、愛心企業和相關機構等,整合各類資金,持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輸血」。
  • 傾力幫扶 攜手共奔康
    經過詢問,得知這得益於深圳市鹽田區的傾力幫扶。韋軒 攝鹽田區投資在凌雲縣各鄉鎮建成532間總面積3.56萬平方米標準大蠶房,提供技術、資金、銷路等方面的支持,培育一批致富帶頭人,鼓勵、引導村民發展產業。目前,全縣桑園總面積達8.1萬畝,帶動貧困戶1329戶5979人種桑養蠶。
  • 雙捷鎮茶水村「造血式」硬核幫扶措施,打出一套扶貧「組合拳」!
    「造血式」硬核幫扶措施,讓該村貧困戶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2017年初,茶水村幫扶單位籌集幫扶資金和廣東蘇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發展綠蘿種植項目,並建成扶貧車間,組織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不便於外出打工的村民到扶貧車間就業。
  • 繁忙的蘋果生產線,幫扶「小種子」結出累累碩果
    廣東的幫扶工作組不僅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產業。12月21日,「粵滇扶貧協作」聯合主題採訪團來到昭通市昭陽區。在這裡的蘋果廠,記者看到工人們在流水線上忙碌著,他們把這批蘋果打包,準備銷往東南亞。「工廠每小時的產能是20噸,今年由於疫情影響,產能可能有3000噸,每一個蘋果我們都經過多道工序檢測,從外觀,含糖量,PH值等方面來挑選出最符合標準的。」
  • 中國建築學會組織農房設計幫扶 怒江州民房舊貌換新顏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等多年來履行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在脫貧攻堅這場持久戰中積極投入,通過多種方式,對甘肅隴西縣、四川涼山安寧河谷和雲南怒江地區進行了幫扶工作,其中在雲南怒江州的「造血式」幫扶,為農房改造提供了持久的動力。
  • 南京大學發揮人才、科技、創新優勢定點幫扶雲南雙柏
    2013年,雙柏縣成為南京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在「雙柏所需、南大所能」的原則下,南京大學一批批優秀學者、青年幹部紮根雙柏,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幫助當地提高「造血」能力。持續7年的接力攻堅使得最終幾個數字被定格:2019年4月,雙柏以零錯評、零錯退、零漏評、群眾認可度95.92%的成績實現脫貧摘帽,目前貧困發生率降至0.76%。
  • 創新法治實踐 如何「見效」?
    文/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法學會創新法治實踐 如何「見效」?——「1+4+N」助推法治杏花嶺提質增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行了總體部署。
  • 援疆十年 | 南通篇: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杏鄉伊寧
    他們以忠誠之心對黨、以真誠之心為民、以赤誠之心做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的援疆精神,為伊犁的穩定發展改革事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值此新一輪對口援疆十年之際,伊犁州黨委組織部「伊犁組工」微信公眾號特開設【援疆十年】專欄,回望對口援疆工作光輝歷程,致敬曾經和正在「塞外江南」真情奉獻的江蘇援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