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臺北電影節,有一部臺灣本土動畫片吸引了茄叔的注意力。
拿下了百萬首獎、最佳動畫片和觀眾票選獎。
在動畫產業並不繁榮的臺灣,能夠誕生這樣一部取得如此戰績的長片,無論如何值得喜悅。
我敢說,它會是茄叔2018年最愛的中文動畫,不推薦它真的會坐立難安——
幸福路上
《幸福路上》是宋欣穎導演執導的首部動畫長片,歷時四年完成。
聲優陣容很強大,給女主配音的是桂綸鎂,給女主表哥配音的是《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勝。
蔡依林還獻唱了同名主題曲,迥然於她過去的風格,舒緩動聽。
故事主角林淑琪,是一個在新莊土生土長的六年級女生。
她出生於 1975 年 5 月 4 日,這天對於臺灣人來說非比尋常:蔣公去世。
整部電影以她的視角,描繪從兒時到中年的成長心路。
已經是成年人的小琪,現在並不住在臺灣。
某天早晨接到家中打來的電話,得知阿嬤過世的消息,所以匆匆從美國趕回家奔喪,順便休息一段時間。
而回到熟悉的家鄉後,反而讓她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感到迷茫。
曾經圍繞稻田和工廠的鄉間小巷,逐漸變成商業住宅區。
人人一口練鄧卻充滿人情味的閩南語,變成客氣卻疏離的國語。
我們都知道時間不等人,但當你在觀影時,才會再次感嘆,時間真的過得很快。
小琪的成長過程,伴隨著許多臺灣政治與社會上發生的大事。
透過童年小琪的視角來檢視這段記憶。
原本嚴肅的議題用童趣的視角展現,刻畫溫柔而不批判,還原事情原貌的同時,也把深一層的思考留給觀眾。
那些曾經禁止方言、解嚴前、甚至黨禁報禁的日子,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卻又真實的很近。
其中,是歷史課本不曾告訴你的,屬於那一代人的回憶。
接續發生的921大地震,總統大選,政黨輪替.
本來只是回憶中的一點,電影用少量篇幅銜接,讓我們意識到這些事情一點一滴,影響著大環境,而無數臺灣人就在這場洪流中成長。
即使不是那一代人,也同樣有感觸。
故事線採用正敘與倒敘交錯,外加偶爾幻想的敘事進行。
當年長的林淑琪感到迷惘時,就會想起年幼的小琪看世界的樣子。
與曾經的自己和過世的阿嬤對話,都是在檢視自己現在的狀態。
小時候對事情似懂非懂,總覺得不是怪獸或壞人出現了,就是英雄王子最後拯救落難公主。
我們覺得好笑,那是因為我們知道事情的全貌。
長大的林淑琪也是這麼想。
但她不禁想問小時候的小琪,為什麼現在我看的越清楚,反而越難快樂呢?
這個問題,或許我們也都問過自己。
究竟,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小時候想的很簡單,容易滿足。
長大之後,事情看得清楚,心卻不清楚了。
這部片最讓我推薦的原因,並不是它多能代表這片土地。
而是通過導演細膩的觀察,帶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迷惘與困惑以及自我認同。
當你掙扎過,也努力過,最後走上你嚮往的生活時,你能肯定這就是你想要的嗎?
到達了理想的目標,難道就會幸福了嗎?
沒有誰能夠肯定。
我們從林淑琪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電影就好像一個開關,碰觸隱藏的憂慮,打開深層的共鳴。
這就是這部片最動人之處,它沒有浮誇的情節,卻能用最真實的日常激起層層的漣漪。
在片尾主題曲《幸福路上》響起後,最終變成浪花。
紮實的打進的心坎裡,久久不能回神。
如果你很喜歡麥兜故事系列,那你一定也會很享受這部作品。
片中充滿了日常,平淡卻絲毫不乏味。
角色人物雖不多,我們卻能在互動裡,日常對話中,找到那種熟悉的共鳴。
不需要華麗的美術,宏遠的分鏡。
質樸的描繪人物生活,就已完美呈現了這塊土地的樣貌。
同時,電影也是時間洪流的縮影,帶我們走過近30年來這塊土地發生的變化。
即使它在獨白、分鏡、配音以及時間線上掌控,仍有進步空間,但憑著它細膩的底蘊,絕對是瑕不掩瑜。
如同導演在片尾所述,此片獻給她最愛的家人與土地,她對這裡的珍視溢於言表。
因為只有真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並且熱愛它的人,才能夠這麼真實的呈現它的樣貌。
以女性視角,檢視每個人在社會環境下都會遇到的自我認同,細膩但不煽情,令人思考的同時,也在結尾賦予了新的意義。
這麼出色的動畫,雖然成為去年金馬54的閉幕片,卻沒有在去年最佳動畫中入圍,原來是因為製作時程趕不上報名時間。
臺灣本土動畫自《魔法阿嬤》以來持續低迷,反觀中國去年,有像大世界和大護法,這樣宏觀反應社會的優秀動畫,入圍去年金馬。
本來有點擔心本土動畫產業的發展。
還好,這部作品就像一場及時雨,相信金馬55能夠再次看到《幸福路上》的身影,也希望幸福路上能夠成功拿下獎項,為動畫電影開拓新的前景。
同時,把這部片推薦給大家。
「你相信是什麼,你的人生就會是什麼。」
「妹仔,幸福是沒有永遠的啦。」
幸福的答案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但希望,你在看完之後,可以釋懷的說出:我在路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