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臺灣「民主」有哪些失敗的地方?

2021-02-17 兩岸視點




出於人道主義考慮,特向臺灣朋友高能預警,心理承受力低者,請勿觀閱讀,承受力高者,選擇性閱讀,不服者,自由閱讀。儘量簡潔,可還是弄了個長篇,請耐心閱讀,希望看完能有所收穫,有所啟發。

講臺灣的民主,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也分優質民主和劣質民主,臺灣作為華人世界民主試驗田,我認為這場試驗在可預見的將來是失敗的,但卻是有重大意義的。俗話說得好,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很短,三十年,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民主氣質的養成,為什麼是氣質,就是這三十年,臺灣可以把民主外形弄得富麗堂皇,就好比整容,把頭髮梳成民主模樣,你的氣質,內在還停留在低水平,沒有內化進民族精神,有點像閏土,三十年這個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成功的西方主要國家的民主進程,都是百年或者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優質民主的氣質是要沉澱的,臺灣是個小朋友,一口吃一個東北大饅頭,結果可能是撐死,日不落是幾百年煉成的老妖精,一點一點的消化,才煉成成功的西方優質民主。

二十世紀末期至今,經過很多次戰爭,美國強行推進西方民主,結果挫折不斷,很多人反思,胖子能一口吃成嗎?就現在而言,結論是否定的,大信息化時代,西方民主思想不斷滲透,他的核心自由,平等,人權思想深入人心,這是有好處的,帶來思想解放嘛,可是負面還是很多的,英美自身的民主化是循序漸進的,可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以前溫和的民主化進程突然就像核聚變,劇烈的反應,因為大資訊時代也在這二十年興起,所以以我的觀點,就是大資訊時代和泛民主化進程協調進行並且完成於同一時空,這就有問題啦,發生了一點異化,他們還是太年輕,多讀讀馬克思就行啦,典型的西方崇拜讓很多非民主國家看到西方國家的上層建築,彎彎懂不懂上層建築自己去了解,我不多講,所以忽略了經濟基礎,看到了形式民主,忽略了實質民主的探索,看看土共多愛讀書,看穿啦,然後因為大資訊時代,大部分很無知的人以為得到了靈丹妙藥,真正清醒者很少,這大部分無知的人不自知,以個人覺醒為由高度參與政治,就是民粹在民主思想外衣下,大行其道,學到了形,沒學到實,拿臺灣舉一個適當的例子,選票,臺灣人津津樂道,這就是最明顯的形式範疇,選票的實,代議制的公民共同意志,臺灣人貌似一點都不理解?才會發生衝撞立法院這種優質民主國家絕對罕見的事,不管他是9趴還是50趴,標榜為民主國家,民選總統要給予普遍尊重,所以現在的臺灣,國家職權作用降到冰點,弱行政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政府公信力由理想主義砌成,建的高,倒得快,活在夢裡真的不是一句風涼話,道出了很多呆彎人心理狀態。雖然我不願意傷害對岸人民的情感,但是我必須要講,臺灣的民主,是徹頭徹尾的劣質民主,下面會進一步闡述,集全球劣質民主之大成,竟然隱隱有搞個文革壓壓驚趨勢,我堅信現在的臺灣模式將會在全球範圍內很知名,成為臺灣走向國際的第二張名片,第一張是四小龍,會被將來的民主學術研究者當作反面教材反反覆覆研究透徹,為現在的中東,北非,東歐民主亂局提供活靈活現的反面民主政治生態,絕對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特別是這種劣質民主和不仁政客結合,絕對是王八看綠豆,政客不仁,百姓為芻狗生動演繹,如果不信,那我告訴你,我講這個問題不是講給沒有前瞻性的人看的,對於沒有預見性的人,我只能讓時間給你答案。

可以這樣說,臺灣以前取得的絕大多數成就,不是靠民主得來的,以我的看法是國際背景加威權政治加務實領袖加中國文化內核綜合的結果。

第一現在的臺灣國際背景,反服貿,反亞投行,我覺得這是現在臺灣難得的國際機遇,臺灣人真的不要局限於島內,那一畝三分地對gdp增長限制是巨大的,要大顯身手不要自我孤立,錯失戰略機遇,我不知道十年或者二十年後這些年輕世代不惑之年,是否不惑。

第二威權政治轉變為弱行政化趨勢,這個也很致命,弱行政難以有效行使國家職權,進行國家建設,造福民生,不能使社會矛盾在國家撕裂前得到有效的宣洩和釋放,國家治理能力低下,而且也很難制定一個宏觀的戰略構想,因為大家都活在當下,民眾普遍性短視以及對民選總統決策缺乏寬容和信心,我是這樣理解的,標榜民主,法治,多元,對自己民選總統都做不到寬容和理解,不值得深思嗎?所以很多戰略性決策很長時間才有收益,你和民眾解釋,他無法理解,比如亞投行,很多臺灣人不了解,政府也知道講了如果沒什麼實在的利益,幾十萬人上凱道還是很可怕的,所以也沒多講,很多大戰略執行不了,估計只能預防預防颱風等得到全民支持,可能有點誇大,但值得深思。

第三務實領袖變成嘴炮領袖,誰嘴巴大,誰無恥誰凍蒜,這可能危言聳聽,但是也能側面反映一點問題,現行的臺灣民主下,可能是務實政客的一種悲哀,在臺灣,我認為最大的務實就是承認一中,為什麼這麼講,因為現在的臺灣太弱,無法做到獨立,有多弱呢,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經濟發展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內需,以2015年為例,總gdp5200億美金,其中對中國大陸出口1400億美金,佔比高於五分之一,臺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可以想像他的經濟增長是多麼依賴中國,或許大家覺得大陸這麼大,這沒什麼奇怪的,那我就以深圳這個地方為例,如果有大陸人和臺灣人講,深圳經濟量是臺灣的半壁江山,很多臺灣人或許會恥笑你,我只能說這是保守的說法,2015年為例,深圳經濟總量3000億美金,確實超過半個臺灣很多,可預見的將來,一個深圳等於一個臺灣,不是天方夜譚的事,另外對自己第二故鄉重慶也很有信心。所以臺灣真的要解決經濟問題,先不談軍事,經濟你就不允許獨立,就算真獨立,你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大大縮水,美國也不允許,很多臺灣人迷信選票的力量,覺得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沒有意識到,在島內,選票確實能給你們尊嚴,但是過了島,沒有實力只有情懷,只有幽怨,只有劣質民主是走不遠的,對於獨立這件事,就算島內百分百民意支持,2300萬張票告訴你獨立,也做不到的,再者,臺灣社會高度政治化,不是我天馬行空瞎講,真的和十年浩劫很相似,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上升到政治高度,也就是我們講的上綱上線,政客啥事都幹不了,疲於應付政治選民,而經濟選民相對理性平和,政治選民好勇鬥狠非理性,兩者選其一,政治選民和一群政治立委沐猴而冠,粉墨登場,缺乏務實土壤,真乃悲哀,和大躍進有什麼實質區別?希望越大,落差越大,但是萬幸,臺灣實力有限,不然真有可能複製納粹德國。

第四中國文化內核隨著去中國化在年輕世代已經喪失的很嚴重,所以現在臺灣年輕人在文化認同真空期出現了一個民粹外衣下的臺灣民族意識覺醒,我的角度可以這樣理解這個意識覺醒,很簡單就是仇中反中排中的簡單機械的非理性支配的臺獨主義,這種極度不理性的土壤孕育的政治家和選民,我想大家也看在眼裡,不多贅述。

所有的總總自己理解,我說的很明白了,這個民主模式恰恰是國家發展的大阻力,如果說這種民主對臺灣島內硬是有什麼很大的價值,一是將來會作為典型的反面教材為世人所知,二大概是在全島範圍內滿足了所有選民的尊嚴,很奇怪是的,很多臺灣人的尊嚴是靠選票捍衛抑或是慰藉的,就好像一個小孩的快樂是一個玩具支撐起來的,這一點看看很多臺灣人提到選票時那個由內而外的自豪可見一斑,如獲至寶,但是坦率地講,投票我嫌麻煩,講到呆灣人的尊嚴,我不得不吐槽一個,有部分臺灣人喔,具體不知道這個群體到底有多大,但絕不是一個小群體,真的很自卑,自卑到骨頭裡,關於簡體字的,姑且我不講簡體字的由來,不講推行簡體字的歷史背景,不講推行簡體字取得的成就,雖然看一個政策好壞,不能著眼於政策本身,也不能著眼於人類的整個宏觀歷史,講了你也理解不了或者選擇性理解,我就單單講拿簡體字做文章這件事,一個群體是有多自卑才會在嘲笑別人文字上獲得優越感,這很匪夷所思,呆灣人不至於吧?納粹德國沒嘲笑過希伯來文,日本人沒嘲笑過簡體字,我們沒嘲笑過假名,這些人的格局也就到這裡了嗎?注意了,對號入座,我講的是一部分人,不是整個臺灣人,在非死不可上我真的很無奈,當我意識到這個之後,我再不和這部分臺灣人辯論了,你拿我們國家的貪腐,農村,衛生,服務,一黨製做文章,我還可以擼擼袖子比劃比劃,現在我懶得了,真的是懶得了,不好意思扯遠了,回到正題,很多時候我在思考,選票實質是什麼,選票是否優越,是否普遍適用,中國能不能推進全方位多層次,也就是橫縱覆蓋整個體制的普選,我的結論是悲觀的,不行,準確地講理論上是可行的,實踐上是難於登天的,我只提出一個困難,大家就解決不了,就是大,大,大,為什麼?疆域大,人口總量大,遷徙規模大,這三個大,就是很突出的困難,我曾比較過印度模式,我發現印度和中國相比,人口流動的特點是規模小,範圍窄,其他國家很難有想像數以億計的人口在距離家鄉數千公裡外工作,這就有個問題,是就地普選還是戶籍普選,總之越想越頭疼,而且印度國土人口也比中國小,所以我對中國高層次的普選不符合我們國家國情,我們沒必要唯選票,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不必把別人的四不像當作香餑餑。

臺灣民主在我看來雖然失敗,但是我們中國大陸要體會到重大意義,這個不講了。最後,非政治學專業,對每一個看完的人表示感謝,此答案亦為興趣淺作,內容深度有限,手碼不易,有贊點讚,無贊請勿相互傷害。



先分析一個現象:

臺灣實現普選後的兩位總統陳水扁和馬英九有個共同點,上任時滿意度都高達七八成堪稱萬民擁戴,但任期將近結束時滿意度都只剩一成多還人人喊打。無論前後哪個在當今世界都是頗為罕見,一方面我似乎只記得普京的滿意度曾經有超過70%,另一方面小布希執政末期的滿意度號稱是創了美國歷任總統最低記錄,這樣都還保持在30%之上。


臺灣很神奇,居然讓這兩種本來都很罕見的奇觀同時發生——看臺灣總統的民調大起大落簡直就跟坐過山車似得。


我嘗試解釋下原因,臺灣人在內心賦予了民選總統不切實際的過高希望,過於迷信一人一票改變命運,瘋狂造星。然後政客上臺以後民眾會發現根本無法實現他們所渴望的生活,怎麼陳水扁當選臺灣也沒有獨立社會也沒有向上提升呢,怎麼馬英九當選我的工資也沒有漲中華民國也沒有揚眉吐氣呢(馬英九身為一屆庸才,做的確實很爛,但也沒有爛到千夫所指之境界,任內還是有不少成就的,雖然我也懶得數)。


臺灣式民主其實更像是魯迅描述的傳統順民思想在民主時代的特色體現——渴望強人政治,極易對政客形成偶像崇拜,然後幻想自己幸福地生活在偉人政治下。可是民選時代誕生的領導者基本不具備梟雄的氣魄和格局,也無法承擔民眾對其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希望,這時民眾就會選擇造一個新的政治明星來打垮舊人。


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傳統中華獨裁思維的變種。




接下來概括我的態度:
1、民主本身是好的,但臺灣的民主確實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2、臺灣的民主這二十年進步的很不明顯,仍然需要鍛鍊。

撰寫本文主要是看到了當時的最高票楊鑫宇的觀點,完全不能認同於是出來反對。


先評價以楊為代表的這種「民主再怎樣也好過專制」觀點。

民主最主要的好處之一,就是不管質量高低,總不會比一個糟糕的獨裁者獨斷專行更爛。

如果只是要求不比糟糕的獨裁者獨斷專行更爛,這個要求未免也太低了,難不成是要跟封建社會比?


即使是臺灣人看不起的不民主的你兔都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上臺需要擺平黨內絕大部分勢力,得到支持或者至少能得到默許,而你兔作出決策也必須要說服高層決策集團,一個人根本無法完全做主。


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搞不清獨裁和威權的區別。

今天的臺灣,大家抱怨的是日子過得不夠好,但在戒嚴時代,大家抱怨的是根本沒有正常日子可以過。


其一,蔣光頭時代在臺灣搞戒嚴的根源是戰爭危機以及國共高度敵對造成的危機。

實行民主的前提是社會穩定沒有戰亂之虞,你看英國在二戰中搞不搞民主?以自由民主為口號的雅各賓派在法國執政後搞不搞民主?追逐自由民主之雅各賓派殺的人可比蔣光頭在臺灣殺的人多的多。

在那個老毛隨時有可能任性派兵打老蔣,間諜橫行的時候,民主根本沒有實行的空間與環境,蔣光頭已經被你兔趕到小島上了,不搞點恐怖平衡怕是要晚節不保,沒準會被你兔弄成戰犯遊街的。

老蔣的名言攘外必先安內,我認為是真理,中國曆朝歷代所有統治者也都是這麼幹的。

其二,蔣光頭之後的小蔣時代,同樣還是戒嚴,但臺灣的人均GDP已經可以碾壓大陸了,還需要討論有沒有正常日子可過?


誠然蔣經國任內的確有打擊極端搞臺獨的人士,對不起,按照中華民國憲法,你主張臺獨在當時的環境下就是違憲和叛國的,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既然激烈臺獨人士想要衝撞體制,想要以違法的形式開展革命,那就是知道也是認可這些所作所為是要付出代價的。更不要說民進黨起初那些人還以被國民黨抓去坐牢為榮,主動積極踩政治紅線——以悲情作為選舉主軸,選票自然滾滾而來。
另外我也想吐槽一下臺獨者們祥林嫂一般控訴的悲情,哪個革命不流血不犧牲?可在臺灣除了一個自己把自己燒死的鄭南榕還有誰犧牲了?(其實鄭南榕之死老實說爭議也頗多,這裡就不展開了)


其三,臺灣有現在的經濟底子跟與民主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民主不僅沒有拉動經濟,某些程度還限制了。


臺灣經濟的起飛是在自由民主時期嗎?錯,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是蔣經國執政的非民主時代,蔣經國不需要騙選票,其所作的很多長遠規劃促成了臺灣七十年代開始的騰飛,那是臺灣最好的年代。


臺灣於1996年開始民選總統,而9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經濟就已經處於停滯狀態,一直到今天還是沒起來。


馬英九時期在全球大環境下之所以沒有出現經濟大衰退,很大原因是大陸冤大頭一般的讓利輸血,但這也只是經濟數據完全沒有崩潰而已,掀開表面蓋子,臺灣的經濟還是那樣。

知乎噴子說有多爛,那就有多爛咯,反正你們高興就好。

誠然這個問題一開始的確是嚴重釣魚,我也很懷疑提問者到底是不是臺灣人。
但,上面這種話就是一個正在耳濡目染自由民主氛圍的有志之士面對反對意見的態度?

——————————————————————————————————

身為一個偽公知,我認為臺灣民主走過這20年還是有進步的,但顯然進步的不明顯,有些地方甚至還在倒退。


1、族群對立嚴重,政治矛盾深刻,投票率病態般的極高。

臺灣歷年大選投票率都極高,巔峰達到八成,2012年因為投票日臨近春節部分人沒有返鄉投票,即使這樣依然有高達74%的投票率。通緝犯即使知道去投票站意味著會被抓去坐牢也要去,很多家庭、情侶會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分手、家庭破裂。

對比一下,美國12年大選投票率不到五成,德國和日本就更低——通常我們認為投票率越低代表民主機制越成熟,不管哪個黨上臺都不會做太過分的事,也不會影響到選民的基本生活,因而普通人對政治的熱衷度偏低,畢竟大部分人在乎自己的收入遠過於在乎國家大局,因此參與政治的一般都是有相當程度認知和主張,有超越基礎性民生的訴求。

但在臺灣,不管懂不懂政治,看不看候選人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會去投票,要麼是政治立場極為堅定鐵打不動者,要麼是對現狀充滿憤怒與不滿者,自然又導致了社會對立衝突嚴重,政治立場不同者不能相互理性看待。

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柯文哲最主要的口號就是打倒藍綠高牆,這一句話之所以能拉到很多票,原因在於藍綠的高牆真的太高太深。雖然選完柯文哲一直在繼續加深藍綠隔閡。

2、候選人只要靠反對就可以當選,選民根本不在乎政見是什麼

2000陳水扁靠一句「打倒國民黨」當選,2008年馬英九又靠一句「懲罰陳水扁和民進黨」當選,2016年蔡英文即將靠「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當選。

在野黨只要連續罵執政黨就可以當選,這是件神奇的事情,選民的投票動力似乎只在於換掉執政黨。

舉個例子,蔡英文說要廢除核電實現非核家園,又說十年內不會漲電價,這麼衝突的兩個政見放一起選民居然完全不在乎——在臺灣核電成本一度是新臺幣一塊多,火電成本一度是五塊多,除了用愛發電我實在是沒法替蔡英文找到廢核還不漲電價的方法,除非蔡英文以後搞限時斷電。

臺灣人已經習慣了反對,但似乎不會去想光會反對解決不了問題。

而在1、2的基礎之上我們去想,如果靠操作族群對立、政治撕逼和反對就可以當選,誰還願意花心思去搞經濟民生國家發展?

3、喜歡造神,賦予政治人物不可能實現的希望與夢想,而在夢想破滅後迅速由愛生恨,轉而造下一個神。

這個觀點前文已經闡述過。

4、全民小清新化,換句話說也就是民粹化。

全民小清新化的體現在哪裡呢,缺乏國際觀,格局狹隘,思維盲目。

國際觀這種東西不是說你出國留學就能有的,我舉個例子好了,有位長期擔任民進黨發言人的徐佳青小姐是蔡英文的重要嫡系,是留美碩士,她丈夫還是美國人,擔任過臺北市多屆議員——這樣的資歷看起來應該很有國際觀吧?

but,徐佳青2011年在TVBS節目上和陳文茜有一場經典的辯論——徐先是說臺灣與大陸的貿易出現嚴重逆差抨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被陳文茜和趙少康無情打臉她才知道臺灣對大陸是大順超。接下來徐毫不氣餒又表示跟大陸貿易額佔比過高對臺灣是傷害,高分貝表示雞蛋不能全放在一個籃子裡,而當陳文茜問多少的比例比較合適時候,徐回答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較好,當場被陳文茜打臉說那時候正好是40%——這還是民進黨發言人這般精英人士,你能想像秦剛或者洪磊犯這種低級錯誤的後果嗎?

太容易擁有的一般都不會看重,相較於牆內的大陸,沒有牆的臺灣人似乎並沒有了解世界的欲望與行動,大部分臺灣人對大陸的認知遠不如大陸人對臺灣的認知。你乎每次討論臺灣的問題雖然也有很多噴子,可理性探討深入分析的是主流。

而如果去看一下臺灣網絡最有影響力的PTT之格局,我只能說不忍直視。罵大陸人的某些極端字眼就不提了,他們對大陸的評價依然只停留在專制國家這一點上,鄙人評價馬習會的帖子被人轉到PTT後,遺憾看到的最多回復居然是「太監有什麼資格評價別人的性生活」——不對文章分析內容的好壞進行評價,而是玩這種扣帽子的遊戲。

說到格局,被臺灣人迷一般追捧的太陽花在你乎已經被說的太多,我謹認為這種「我喜歡的就是真民主,我不喜歡的就是假民主」很可悲。

誠然太陽花的爆發有各方面原因,但究竟對政治有多狂熱的民眾才會如此追捧學生霸佔國會的行為?

不是說青年人參與政治不好,但有些事情沒有一定的閱歷和積澱真的做不來。
我中學時候在課桌上都還寫過抵制日貨,如果讓那時候的我從事政治,我肯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要中國跟日本死磕,因為彼時我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天天高舉民主自由大旗的臺灣依然做不到真正的言論自由,政治主導言論,臺灣還是沒有學會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意見。

法理學上有個兩個經典論述,第一句是反對意見永遠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第二是理性並深刻理解反對的聲音,社會才能更好。

放到臺灣來說兩點這兩點都沒做好——三十年前在臺灣不能自由討論臺獨,經過臺獨主義者二十多年的浴血奮鬥,現在臺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能談政治正確的東西了,臺灣人好不容易才有了換總統的權利,你怎麼能說民主不好?你愚昧無知!深綠群體艱難爭取到自由談論臺獨的權利,你怎麼能不贊同臺灣主體意識?你親中賣臺!

主張統一的人(雖然比例的確不多)隨時都會被臺獨者通過網絡、媒體、公共場所等各個途徑瘋狂圍剿和打壓,導致親共和深藍的人群完全沒辦法發聲,以致媒體上你只能看到臺灣主體意識,這委實不是民主自由之勢。

再補充一點,臺灣現在法律嚴格限制中資進入臺灣,尤其在媒體界,理由是中國式專制國家。這是不是限制言論自由?臺灣島內那麼多親綠的電視臺有極其穩定的收視群體和強烈的輿論導向性,為什麼中天電視臺的收購案只是因為背後涉及中資的影子就通不過,為什麼大陸的聲音就不能自由的在臺灣發出?如果臺灣的自由民主真的如其想像般強大,中資進入臺灣媒體難道不是只能被邊緣化嗎,還是說臺灣根本就對自己的國民沒信心。

6、東林黨人加速了大明朝的傾覆,擺在當代的臺灣就是名嘴誤國,唯收視率和政治立場至上的政論節目產生了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

偉大的東林黨人在明末付出了辛勤的工作,每天罵人,罵人,罵人。

崇禎想與滿清議和,罵,崇禎想遷都南京,罵。本來可以為大明續命的兩個關鍵政策全部都被荒誕停擺,這些罵崇禎罵朝廷罵社會的言官除了罵以外幾乎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意見。隨後一場鼠患葬送北京十萬守軍性命,再然後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滿清入關後東林黨煙消雲散,唯剩黨首錢謙益靠一句「水太涼」名垂千古。

由此說到臺灣現在的政論節目,我要說的是名嘴誤國——臺灣的政論節目有兩大特色,唯收視率至上,唯立場至上。

唯收視率至上,導致怎麼說話有噱頭就怎麼說,怎麼有爆點節目怎麼編排,最後走向基本都是唯恐天下不亂。

曾經也被問過不少次臺灣哪個政論節目比較客觀中立,我的回答一般都是:基本沒有。因為政論節目的收視主體基本都是政治狂熱分子,帶有政治傾向的節目才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同。區別只在於政治立場極端堅定的政論節目和偽裝成政治立場不那麼堅定的政論節目。

政論節目的主要來賓是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所謂「資深媒體人」,也就是所謂的名嘴。這部分人學基本是學新聞和政治的,卻每天在各種電視上聲嘶力竭地扮演治世能臣角色,名嘴們一般都有如下共通點:

(1)凡事必稱有所本,我說的是有依據的,來源是什麼對不起我不能告訴你。

(2)財稅教育軍事外交無一不談,仿佛這些人坐擁數不盡的碩博學位,政府不重用他們簡直是瞎了眼。

(3)演技直逼奧斯卡影帝影后,想哭就哭,哭完妝容依舊完好無損,隨時可以來個獅子吼,政府都在睡覺只有他們醒著。

(4)所有的發言可以總結為:國家沒救了,政府沒救了,只有他們這些資深媒體人能救,怎麼救先不告訴你們。只要是政府的決策一定都是錯的,政府的政策團隊專業人士做出來的決策都不如他們新聞人看的深看得遠。
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所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政府所作所為都舉步維艱,好政策壞政策全部都推不動。

——————————————————————————————————

民主的本意是選出優秀者發揮其才能治理國家,而臺灣人卻希望領導者事事做民調來決定政策方針——選總統的意義何在。

與民主制度運行好壞密切相關的有三件事,法治環境、經濟環境、教育環境,恰恰這三點現在都是臺灣的軟肋。

臺灣的選舉制度和種種特殊環境造就了立法機構的低質、低效,立法委員格局太小,主要的工作是跑紅白帖和修路修燈。
.……
.…


【本文轉載自知乎,原作者保留權利】

編輯:淨飯

相關焦點

  • 「臺式民主」徹底失敗
    導讀:臺灣民眾一直都認為臺灣在民主自由方面能夠與西方國家媲美,對執政黨提出的意見都會被採納。可是從實際上來看,蔡英文執政之後,臺灣的權利正在被她掌握在手中,如今蔡英文完全可以用獨裁專政來形容。島內網友表示如今臺灣幾個重要部門負責人,幾乎都是蔡英文的人。難道只允許蔡英文批判他人「極權」,不允許其他人批判蔡英文「獨裁」麼?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陳一新表示,蘇貞昌這番話,凸顯了民進黨高級官員的「不學有術」,這些說法明顯就是欠考慮,連最為基本的常識以及價值觀都是欠缺的。民進黨內部大量的官員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人,在蔡英文和蘇貞昌獨掌大權的時候,其他人只能附和他們的想法。
  • 李兵:被扭曲的臺灣「民主」
    韓戰爆發,給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以喘息的機會。蔣介石總結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決定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休養生息,使耕者有其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初步鞏固了統治地位。隨後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發展加工貿易,獲得經濟騰飛,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經濟發展直接帶動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中產階級比例迅速擴大。
  • 「假謙卑,真獨裁」,蔡英文「穿龍袍」證「臺式民主」失敗
    多位兩岸學者認為,「民選獨裁」是對蔡英文最貼切的評語,也是民進黨及蔡英文甩不了的烙印,也佐證了所謂「臺式民主」在臺灣幾十年實踐的失敗,臺灣民眾要思考下次選舉時,是否還要投票給民進黨。《亞洲周刊》則發聲明反駁,直指蔡英文與民進黨不應借著「抹紅」來否定臺灣主流民意。 與蔡英文在民進黨黨內關係微妙的現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也在第一時間替蔡「擋槍」,他宣稱,民選就不可能「獨裁」,如果「獨裁」就不可能有此自由批評的權力。
  • 臺灣民主 問題何在?
    臺灣的民主政治確實不完美,可是如果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社會從威權走向開放,短短幾十年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是一種奇蹟。事實上要真正實現成熟的民主政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美國,這些年的政治表現也出現不少弊病,但是我們能就此下結論「民主政治不適合美國」嗎?
  • 田飛龍:臺灣民主鞏固與兩岸和平焦慮
    此次臺灣地區領導人第三次普選輪替,選民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拋棄了「百年老店」國民黨。聯繫之前的臺灣地方九合一選舉以及與總統換屆同步的立法院選舉,國民黨在臺灣的政治基本盤與權力基礎遭遇結構性解體,已喪失相對均衡的體制內外政黨制衡能力。以臺灣看臺灣,二十年來的普選已然在政治上有效馴化了臺灣所有政黨及社會力量,體現了選舉民主的「民主鞏固」效應。
  • 臺灣民進黨正打著「守護民主」的旗號反民主
    (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的民進黨的全稱是民主進步黨,其黨名似乎具有追求民主進步的意涵,也賦予其追求民主進步的使命;而且該黨一直以「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當作口頭禪;其實際領導人蔡英文更是把「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掛在嘴邊,就連她爭取網絡社群的支持都要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一起守護民主。」其實,民進黨是「說一套,做一套」,打著「民主」的旗號,反對民主。
  • 臺灣民主究竟什麼樣
    核心提示:在臺灣已經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選舉氛圍中的「黑金」色彩仍然蕩之不去,從各競選團隊的文宣看,對手不是「黑道」、「流氓」即是「傀儡」,一時間仿佛墜身黑社會叢林。沒有任何一個藝文演出可以有如此持久和普及的影響力,這是民主政治在地化的魔力。將其比作一場嘉年華,並無不妥;這只是表面的風光,內在品質如何,還需細作打量。5年前,我曾在臺灣觀摩過一次「立委」補選,感慨頗多(稿見南都2009年10月14日《雲林黑金天地,選舉叄國演義》)。那裡素以黑金聞名,幾乎可以算是臺灣最契合劉德華、梁家輝主演香港電影《黑金》的區域。
  • 大選之日看臺灣:民主的燈塔照不亮臺灣的未來
    更多精彩歡迎登陸網站:www.gelonghui.com在很多國人看來,人民倘若有了一張選票,民主便已成事實。不過對於臺灣這個偏安一隅的小島而言,這樣的選票,在民主的實踐上卻顯得有點乏力。當年的「末代」獨裁者蔣經國將臺灣帶入輝煌,如今號稱民主時代的這些人,卻把臺灣變得如此糟糕,這樣的民主,真的有未來嗎?現如今,臺灣藍綠相鬥,民主公義的選票背後也只不過是他們各自為政,互相攻訐的一場場政治對決,這個社會也就這樣,早已被撕扯的凌亂不堪。不禁讓人感慨,當以族群和地域劃分的政黨將臺灣深深撕裂時,這樣的民主燈塔之下,所發出的光芒真的能照亮什麼未來嗎?
  • 【好文】臺灣民主地圖之旅
    從二零年代開始就展開各種政治運動:有要求設置臺灣議會的立憲主義,有為工人農民爭取權益的左翼運動,還有追求民族解放運動。  但當然並沒有成功。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政權接收臺灣,許多臺灣人原本興奮地期待回歸祖國,沒想到新的政權仍然如殖民統治般歧視與壓迫他們。
  • 陸青拒絕崇洋 反思臺灣民主
    在唯物思考的風氣下,大陸人更傾向於相信客觀數據、事實、能被量化的結論,並據此對抽象知識展開辯證,如民主制度,社會價值,歷史視野等。更不用說,對科學與科技的忠貞信仰了。結論如何尚且不談,在辯證過程中,青年學習到的是證據的追尋,邏輯思維,與對客觀事實的尊重。
  • 2020臺灣這一年|從「臺灣民主」到「民選獨裁」
    臺灣地區在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李登輝也透過7次的修「憲」,希望為臺灣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民主制度,讓臺灣能夠長治久安。但是,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正如孟子所說的:「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歷史上的「臺灣民主國」,關於「臺灣民主國「的由來
    (「臺灣民主國」國旗)臺灣民主國是清朝的藩屬國,年號永清,意思是永遠隸屬於清朝。臺灣民主國的國旗是黃虎旗,為什麼用虎,而不用龍?表示永遠隸屬於清朝,因為清帝國的國旗是黃龍旗。臺灣民主國成立以後,清政府是第一個承認臺灣民主國的。
  • 石之瑜:臺灣接受一國兩制才有真民主
    蔡政府的立法院長蘇嘉全率民進黨訪問團赴日,攜家帶眷猶如旅遊團。這些既荒唐又囂張的表現,反映了不可一世的氣焰。這些是風格問題。蔡政府又堅持通過立法,針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在行政院設立有司法調查性質的機構,同時破壞法律普遍性與司法獨立性。蔡政府的國史館更對陸港澳學者設限,製造種族主義式的歧視。這些是價值問題。
  • 大陸人並不羨慕「臺灣民主」!
    這種優越感成為了臺灣社會整體輕視,甚至鄙視大陸的一個「源」點。正因為有了這種「優越感」的存在,臺灣社會被動、選擇性甚至狹隘的認知大陸,就成為了一種常態。03在大陸人看起來,「臺灣民主」有以下幾項嚴重缺點。第一,「臺灣民主」無法凝聚全社會力量,因此臺灣很難明確大的戰略目標,更無法實現宏大的經濟發展。臺灣很難在長遠的發展中產生更強大的競爭力。同時久而久之,臺灣社會也喪失了大是大非的社會品質。
  • 「大陸人十分羨慕臺灣民主!」
    這種優越感成為了臺灣社會整體輕視,甚至鄙視大陸的一個「源」點。正因為有了這種「優越感」的存在,臺灣社會被動、選擇性甚至狹隘的認知大陸,就成為了一種常態。03在大陸人看起來,「臺灣民主」有以下幾項嚴重缺點。第一,「臺灣民主」無法凝聚全社會力量,因此臺灣很難明確大的戰略目標,更無法實現宏大的經濟發展。臺灣很難在長遠的發展中產生更強大的競爭力。同時久而久之,臺灣社會也喪失了大是大非的社會品質。
  • 臺灣的民主之歌
    臺灣作為一個從威權走到民主的島嶼,其流行音樂確實部分反映了歷史的光亮與陰暗。戰後初始到解嚴之間,政府對於歌曲發行嚴格審查,因此有無數首「禁歌」,這些歌曲之所以被禁,大部分並非因為他們直接批評政治,而是因各種荒誕理由被視為影射政治、為「匪」宣傳或者危害社會民心。那是統治者的脆弱與恐懼。所有統治者都是。
  • 臺灣人的自戀,「大陸人十分羨慕臺灣民主!」
    這種優越感成為了臺灣社會整體輕視,甚至鄙視大陸的一個「源」點。正因為有了這種「優越感」的存在,臺灣社會被動、選擇性甚至狹隘的認知大陸,就成為了一種常態。03在大陸人看起來,「臺灣民主」有以下幾項嚴重缺點。第一,「臺灣民主」無法凝聚全社會力量,因此臺灣很難明確大的戰略目標,更無法實現宏大的經濟發展。臺灣很難在長遠的發展中產生更強大的競爭力。同時久而久之,臺灣社會也喪失了大是大非的社會品質。
  • 亞運兩岸記者衝突談臺灣民主
    但考慮到大陸經過文革,現在又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確實有其歷史不可避免性。然而何以臺灣,這個沒有發生過文革(相反在同一時期還發起了以「傳統倫理道德建設」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已經完成工業化和經濟轉型、號稱亞洲民主燈塔(小布希語)的文明之地,竟然如此不堪?大陸記者「你們的素質怎麼這樣!」的感嘆已成為全體海內外華人揮之不去的疑問。臺灣的蔣經國時期,一直被臺灣民眾所懷念。
  • 臺灣院士朱雲漢: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經過多年的沉澱,他已經不再高捧民主與市場。他最近連續出書倡導新思路,大聲呼籲二十一世紀國家間競賽的主軸是國家能力建設。福山會有這樣的思路轉變是因為兩個趨勢:第一、很多新興民主國家並沒有步上良好治理的坦途,反而陷入惡質民主的困境進退不得;第二、在過去三十多年,在「自由化」、「市場化」與「私有化」的主導思維鞭策下,國家的職能不斷被消滅,逐漸失去了增進人民經濟福祉與維護社會公平的能力,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根本無力回應民眾的需求。福山提出一個簡潔有力的口號:「沒有優質國家,就沒有優質民主。」
  • 臺灣作家: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有功,歷史應當給他公道評價
    似在指陳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毫無貢獻。首先,筆者作此結論,乃是根據當時各項內外環境所得出,文中已有清楚說明,並非無的放矢。但改革必須兼顧守成與突破,新舊觀念的拔河與勢力的糾葛,讓改革之難往往甚於革命,所以才說:「所有改革都是被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