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拒絕崇洋 反思臺灣民主

2021-02-07 海峽新幹線

崇洋,在20世紀幾乎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那是一個對中國而言,幽暗的一百年,古老文明徹底被西方新文明所支配,而真正毀滅自己傳統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

回首百年,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吹起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改變的疾風迅速在青年階層掀起巨浪,兩年後總結成「五四運動」,在思想上,我們便從此揮別了舊時代。在當時,「崇洋」不只是一場運動,更是救亡圖存的政治正確。

百年後,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中國年輕一代不再崇洋,在他們心裡,中國已然是個偉大的國家。相對的,美國人一直堅信,只要與西方充分接觸,中國人終究會接受西方價值,事實卻是,中國年輕一代認為西方值得複製到中國的東西並不多。

就筆者對大陸青年的觀察,拒絕崇洋的根源從表面上看,是硬實力構築出了大國自信,但從思想上看,「一切都應該透過徹底的辯證」,這才是民族自信的深層原因。

在唯物思考的風氣下,大陸人更傾向於相信客觀數據、事實、能被量化的結論,並據此對抽象知識展開辯證,如民主制度,社會價值,歷史視野等。更不用說,對科學與科技的忠貞信仰了。

結論如何尚且不談,在辯證過程中,青年學習到的是證據的追尋,邏輯思維,與對客觀事實的尊重。

在臺灣,對民主制度的辯證,遠少於大陸,因為我們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接受了西式民主,但在對岸,卻反而有機會去辯證民主的本質。臺灣民主的負面經驗,已經成大陸青年批判西式民主的絕佳教材,少了文化語言的隔閡,此岸的民主亂象,意識形態的爭端,自由言論的偏激發展,更透明地呈現在普羅大陸青年眼中。

現階段,許多大陸青年心知中國在軟實力上,還落後於西方,但他們堅信硬實力只要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帶動軟實力的增長。在達到此目標之前,文科的青年學生較為辛苦,因為大眾仍然比較重視理工如何推升進步,並也已確實在科學、科技上看到紮實的傲人成果。

臺灣人不能不知的是,大陸青年世代也在鞭策著社會軟實力的進步,無論是文學,藝術,通俗娛樂,人權價值,或是文明素質。許多大陸青年仍認為臺灣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我認為,臺灣「被學習」的時間不多了,優勢項目也在快速減少中。

誠然,相對於臺灣,大陸青年的民族主義思維較為高張,但這必須從一個相對落後,發展到富強國度的心理狀態中去理解:中國人的富強夢,已然做了百來年,也是時候再度超前世界了。

從胡適的時代與今日中國的比較,不可否認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巨大影響力,一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富強的國度,當然可以擺脫崇洋心態,尤其,中國不乏豐富的歷史經驗,去辯證為何今日的西方文明千瘡百孔。

只要不停止自省,相信不久的將來,世界最優秀的文明,確實就是在中國。

(本文摘自臺灣《中國時報》,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可是在教育制度的箝制下,不得不眼看著他眼鏡愈戴愈厚、書愈讀愈死、精神愈逼愈緊張。如果有機會,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能逃過這個制度?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父母送子女出國,我們不沉痛地檢討教育制度的缺失,問為什麼臺灣留不住人,反而拿出「崇洋」的帽子來指責,這不是也很奇怪嗎?
  • 臺灣民主 問題何在?
    許多人從電視畫面,看到臺灣政治場域似乎有點荒腔走板,因此斷言美國式的民主不適合華人社會,但是這樣的說法過於武斷;問題不完全是華人不適合民主,而是「民主」必須在合適的土壤中才能成長茁壯;也就是說,臺灣實施民主政治的問題是:適合於民主政治的文化尚未成熟
  • 崇洋
    他別彆扭扭的拒絕了,顯得十分拘謹。 「你變的我都快不認識了。」我來到崇洋租的小出租屋裡,又小又溼,泡麵盒堆在屋裡的角落,一個不小心,就會打翻崇洋放在各個地方的啤酒瓶,一陣陣難聞的氣味夾雜著腐臭撲鼻而來。
  • 李兵:被扭曲的臺灣「民主」
    自1987年國民黨開啟「政治革新」以來,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已經歷了20多年。但是,由於西方民主本身存在的諸多弊端,加上「臺獨」分裂勢力的惡意操弄,多黨競爭、言論自由、普選制度等民主形式被嚴重扭曲,「統獨爭議」、「黑金政治」、「民粹主義」等民主亂象折射出臺灣「民主」政治嚴重異化的現實。
  • 崇洋反洋,本質上區別不大
    說臺灣非常崇洋?好像是的。      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
  • 龍應臺|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說臺灣非常崇洋?好像是的。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走進豪華大飯店,侍者對外國客人殷勤備至,對自己的同胞卻往往視而不見。有難題存在,總要打上「有礙國際觀瞻」的字號才能得到快速的解決。在教育上,當年背誦「床前明月光」和「臣密言、臣以險釁」的一代,現在忙著送下一代到英語幼稚園讀「哈羅,你好嗎」。
  •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文/龍應臺 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走進豪華大飯店,侍者對外國客人殷勤備至,對自己的同胞卻往往視而不見。有難題存在,總要打上「有礙國際觀瞻」的字號才能得到快速的解決。在教育上,當年背誦「床前明月光」和「臣密言、臣以險釁」的一代,現在忙著送下一代到英語幼稚園讀「哈羅,你好嗎」。
  • 臺灣民進黨正打著「守護民主」的旗號反民主
    (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的民進黨的全稱是民主進步黨,其黨名似乎具有追求民主進步的意涵,也賦予其追求民主進步的使命;而且該黨一直以「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當作口頭禪;其實際領導人蔡英文更是把「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掛在嘴邊,就連她爭取網絡社群的支持都要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一起守護民主。」其實,民進黨是「說一套,做一套」,打著「民主」的旗號,反對民主。
  • 知乎 臺灣「民主」有哪些失敗的地方?
    講臺灣的民主,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也分優質民主和劣質民主,臺灣作為華人世界民主試驗田,我認為這場試驗在可預見的將來是失敗的,但卻是有重大意義的。俗話說得好,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很短,三十年,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民主氣質的養成,為什麼是氣質,就是這三十年,臺灣可以把民主外形弄得富麗堂皇,就好比整容,把頭髮梳成民主模樣,你的氣質,內在還停留在低水平,沒有內化進民族精神,有點像閏土,三十年這個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成功的西方主要國家的民主進程,都是百年或者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優質民主的氣質是要沉澱的,臺灣是個小朋友,一口吃一個東北大饅頭
  • 大陸人並不羨慕「臺灣民主」!
    很多臺灣人想當然的認為大陸對於「臺灣民主」是充滿了羨慕的。這從臺灣官民的各種言談行為中都可以體現的出來。然而不得不說,這或許只是臺灣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民進黨某立委就大陸限制自由行竟然說「此舉是因為擔心遊客羨慕只有臺灣才有的'自由選舉'和'自由空氣',這顯然只能引起大陸輿論的嘲笑。
  • 臺灣的民主之歌
    臺灣作為一個從威權走到民主的島嶼,其流行音樂確實部分反映了歷史的光亮與陰暗。戰後初始到解嚴之間,政府對於歌曲發行嚴格審查,因此有無數首「禁歌」,這些歌曲之所以被禁,大部分並非因為他們直接批評政治,而是因各種荒誕理由被視為影射政治、為「匪」宣傳或者危害社會民心。那是統治者的脆弱與恐懼。所有統治者都是。
  • 「大陸人十分羨慕臺灣民主!」
    很多臺灣人想當然的認為大陸對於「臺灣民主」是充滿了羨慕的。這從臺灣官民的各種言談行為中都可以體現的出來。然而不得不說,這或許只是臺灣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民進黨某立委就大陸限制自由行竟然說「此舉是因為擔心遊客羨慕只有臺灣才有的'自由選舉'和'自由空氣',這顯然只能引起大陸輿論的嘲笑。
  • 臺灣民主究竟什麼樣
    核心提示:在臺灣已經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選舉氛圍中的「黑金」色彩仍然蕩之不去,從各競選團隊的文宣看,對手不是「黑道」、「流氓」即是「傀儡」,一時間仿佛墜身黑社會叢林。沒有任何一個藝文演出可以有如此持久和普及的影響力,這是民主政治在地化的魔力。將其比作一場嘉年華,並無不妥;這只是表面的風光,內在品質如何,還需細作打量。5年前,我曾在臺灣觀摩過一次「立委」補選,感慨頗多(稿見南都2009年10月14日《雲林黑金天地,選舉叄國演義》)。那裡素以黑金聞名,幾乎可以算是臺灣最契合劉德華、梁家輝主演香港電影《黑金》的區域。
  • 視點原創| 從「公投綁大選」看臺灣民主的異化
    導讀:由於修正後的「公民投票法」大幅降低投票門檻,臺灣各黨派紛紛推出「公投案」,與即將到來的「九合一」選舉進行綁定,為謀求政治利益和贏取民眾選票服務。打著「全民民主」招牌的「公投綁大選」淪為各黨派的催票工具,折射出在黨爭、民粹、「臺獨」中走向異化的臺灣民主。
  • 李志仁批評臺灣「總統」『選舉連署制度是假民主
    香港中國通訊社十一月二十五日臺北消息:臺灣「中華民族聯合陣線」主席李志仁今天批評,臺灣「總統」選舉的連署制度壓制民主,侵犯人權,剝奪了大部分無權無勢的有志參選者的參選權,也迫使選民不敢參加連署和表明自己的真實態度。
  • 崇洋和排外
    看見洋人就六神無主,直不起腰來,甚至無原則下跪,這叫崇洋。
  • 臺灣人的自戀,「大陸人十分羨慕臺灣民主!」
    很多臺灣人想當然的認為大陸對於「臺灣民主」是充滿了羨慕的。這從臺灣官民的各種言談行為中都可以體現的出來。然而不得不說,這或許只是臺灣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民進黨某立委就大陸限制自由行竟然說「此舉是因為擔心遊客羨慕只有臺灣才有的'自由選舉'和'自由空氣',這顯然只能引起大陸輿論的嘲笑。
  • 從謀殺25位同胞,看臺灣民主的態度!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整個輿論的反應,似乎沒有之前這麼強烈,這後面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呢? 上這個事情在剛爆發的時候,大家還在關注是不是意外?是不是事故?會不會存在其它的一些問題?但是沒有人把它往故意殺人這個方向去引。民主 、自由、平等的臺灣,它們在各個行政管理的措施上,應該是要比我們大陸這邊要嚴密得多得多,或者比其它的地方要嚴密得多得多。
  • 亞運兩岸記者衝突談臺灣民主
    據臺灣媒體報導,世跆盟秘書長梁振錫(韓國人)回答無法得到臺灣記者認同後(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梁振錫表示:這是個人隱私,無法說明原因。),連續發問,並出現英語粗口。這時大陸翻譯人員聽從大陸跆拳道官員趙磊指示,認為臺灣媒體的提問「意圖引發爭辯」,在記者會上公開拒絕翻譯。此舉引發臺灣媒體不滿,臺灣媒體大喊:「Is this fair(這公平嗎)?」、「我們不是來這裡聽這些屁話!」。
  • 【好文】臺灣民主地圖之旅
    就在國民黨中央政府來臺之前,五月二十日臺灣開始實施全面戒嚴,為戰後臺灣政治拉下了濃厚沈重的巨大黑幕。  在那個黑幕下,是一條坎珂蜿蜒的一條民主抗爭長流,水上漂著的是腐爛的青春之花,沉在河底的是流淌著鮮血的肉體。  數千人因為政治理想,或因為錯假冤案,死於獨裁體制的暴力之下;另外幾千人被囚禁、被虐待、耗盡他們的青春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