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在20世紀幾乎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那是一個對中國而言,幽暗的一百年,古老文明徹底被西方新文明所支配,而真正毀滅自己傳統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
回首百年,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吹起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改變的疾風迅速在青年階層掀起巨浪,兩年後總結成「五四運動」,在思想上,我們便從此揮別了舊時代。在當時,「崇洋」不只是一場運動,更是救亡圖存的政治正確。
百年後,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中國年輕一代不再崇洋,在他們心裡,中國已然是個偉大的國家。相對的,美國人一直堅信,只要與西方充分接觸,中國人終究會接受西方價值,事實卻是,中國年輕一代認為西方值得複製到中國的東西並不多。
就筆者對大陸青年的觀察,拒絕崇洋的根源從表面上看,是硬實力構築出了大國自信,但從思想上看,「一切都應該透過徹底的辯證」,這才是民族自信的深層原因。
在唯物思考的風氣下,大陸人更傾向於相信客觀數據、事實、能被量化的結論,並據此對抽象知識展開辯證,如民主制度,社會價值,歷史視野等。更不用說,對科學與科技的忠貞信仰了。
結論如何尚且不談,在辯證過程中,青年學習到的是證據的追尋,邏輯思維,與對客觀事實的尊重。
在臺灣,對民主制度的辯證,遠少於大陸,因為我們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接受了西式民主,但在對岸,卻反而有機會去辯證民主的本質。臺灣民主的負面經驗,已經成大陸青年批判西式民主的絕佳教材,少了文化語言的隔閡,此岸的民主亂象,意識形態的爭端,自由言論的偏激發展,更透明地呈現在普羅大陸青年眼中。
現階段,許多大陸青年心知中國在軟實力上,還落後於西方,但他們堅信硬實力只要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帶動軟實力的增長。在達到此目標之前,文科的青年學生較為辛苦,因為大眾仍然比較重視理工如何推升進步,並也已確實在科學、科技上看到紮實的傲人成果。
臺灣人不能不知的是,大陸青年世代也在鞭策著社會軟實力的進步,無論是文學,藝術,通俗娛樂,人權價值,或是文明素質。許多大陸青年仍認為臺灣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我認為,臺灣「被學習」的時間不多了,優勢項目也在快速減少中。
誠然,相對於臺灣,大陸青年的民族主義思維較為高張,但這必須從一個相對落後,發展到富強國度的心理狀態中去理解:中國人的富強夢,已然做了百來年,也是時候再度超前世界了。
從胡適的時代與今日中國的比較,不可否認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巨大影響力,一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富強的國度,當然可以擺脫崇洋心態,尤其,中國不乏豐富的歷史經驗,去辯證為何今日的西方文明千瘡百孔。
只要不停止自省,相信不久的將來,世界最優秀的文明,確實就是在中國。
(本文摘自臺灣《中國時報》,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