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主 問題何在?

2021-02-19 東方財經雜誌

民主不只是制度,如果臺灣人民對於「依法行政」「行政中立」有深刻的認識,自然會形成一種適合於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文化。

許多人從電視畫面,看到臺灣政治場域似乎有點荒腔走板,因此斷言美國式的民主不適合華人社會,但是這樣的說法過於武斷;問題不完全是華人不適合民主,而是「民主」必須在合適的土壤中才能成長茁壯;也就是說,臺灣實施民主政治的問題是:適合於民主政治的文化尚未成熟。

臺灣的民主政治確實不完美,可是如果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社會從威權走向開放,短短幾十年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是一種奇蹟。事實上要真正實現成熟的民主政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美國,這些年的政治表現也出現不少弊病,但是我們能就此下結論「民主政治不適合美國」嗎?

其實「民主」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古希臘雅典是第一個實施民主政治的城邦,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著名的對話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分析五種政治形態,最差的是獨裁,倒數第二就是民主,柏拉圖說獨裁是暴君、民主是暴民;尤其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下,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並沒有犯什麼罪,最多只是不討人喜歡,因為他一天到晚帶著一群學生(柏拉圖當然是其中之一),在街頭和人家討論和辯論,許多社會賢達都在論辯中敗下陣來,老羞成怒,一狀告到法院,最後蘇格拉底被定死罪的理由是:汙染青年人的心靈。這是「莫須有」的罪名,卻是民主政治多數決運作的結果,因此柏拉圖痛恨民主政治,理由充分:多數不一定是對的;愚笨的決策不會因為多數而變得明智。從此兩千多年,民主並不是西方社會的主流。

■   「中華民國憲法」立基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民主政治的邏輯非常簡單,就是多數決,不論政策、法令,只要多數人贊成就是決策。但是多數贊成的政策不一定正確,甚至可能對社會整體產生災難性的結果;除非人民具有足夠的知識,並普遍具有反思、批判和推理的能力,否則民主決策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當代民主政治知道「民主」可能成為一隻怪獸,所以必須在這隻怪獸身上添加一些限制,才不會傷害自己,因此當代的民主稱為「自由主義式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或「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就是用憲法來規定民主的運作。譬如:一個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言論、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的自由,在憲法裡得到保障,不受一般多數決的影響;此外,憲法裡的政府機構是基於監督制衡的設計,不論英美國家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或孫中山先生的五權分立,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種權力過度膨脹,造成濫權。當然,如果人民缺乏足夠的民主素養以及公民品德,即使再好的民主制度設計,也無法成熟運轉。換句話說,當代理想的民主政治,已經不只是投票、多數決,還包括有效的制衡機制和公民素養。

「中華民國憲法」立基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所以在制度設計上,符合監督制衡的精神,所以臺灣目前的缺失,主要不是制度而是公民素養。我從公民的民主常識和公民品德兩個面向,來分析臺灣當前的問題。

民主政治的基本常識至少有兩點:(一)依法行政;(二)行政中立。當代民主政治對「民主」怪獸最重要的限制就是「法律」——依法行政,要求任何政黨即使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而取得政權,也不能為所欲為。民主不只需要法治,民主就是法治,有權力者無法濫權的關鍵就是他們必須依法行政。管中閔先生今年元月當選臺灣大學校長,卻一直無法上任,民進黨找各種理由「卡管」,並要求臺大遴選委員會重啟遴選,但是臺大拒絕接受,理由很簡單:整個遴選過程並沒有違法。臺大曾經為了這件事,召開兩次臨時校務會議,最後的決定都是要求民進黨政府「儘速聘任管中閔」。如果臺灣人民普遍知道「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民意的怒吼一定會逼民進黨就範;可惜,「依法行政」的理念並沒有深入民心,否則臺大早就有校長了。

前《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打算利用職權攻擊國民黨在新北市的參選人侯友宜,還自詡為「東廠」。事件經媒體曝光後,張天欽立刻成為全民公敵,他的作為違反「行政中立」,背離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所以民進黨也不敢袒護。張天欽在第一時間辭職,民進黨馬上對外聲明:「張天欽是個案」,這表示張天欽的作為是民主政治所不容,這已經是臺灣人民的共識。

■  違反「行政中立」的張天欽成為全民公敵。

但是在另一件事情上,證明臺灣人民對「行政中立」的敏銳度仍然不足。為了年底選舉,國民黨推出三個公投案,每一件公投案的連署人數都在45萬左右。案件在八月底送進「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中選會主委陳英鈐在九月上旬就對媒體說:「部分戶政機關表示,國民黨的公投案有六成的連署不合格。」然而在他講話時,還有許多地方的戶政機關根本尚未進行連署人的審查工作,在沒有完成全部的審查之前就對外放話,陳英鈐的作為顯然是為了打擊國民黨的威信,事後證明國民黨三個公投案都通過連署條件,並沒有六成的不合格率。然而陳英鈐急於表態、討好民進黨的離譜行徑,臺灣人民似乎沒有什麼感覺,這證明他們普遍對於「行政中立」一知半解。

民進黨任用的政務官在政治立場上支持民進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所以他們可以在下班或假日,以個人的身份支持或暢談民進黨的理念;但是他們在執行政務時,卻不能圖利民進黨,因為他們領的薪水並不是民進黨支付的,而是全體臺灣人民買單。所以「行政中立」的意義是:使用公共資源,就必須以全體人民利益為目標,不能因為個人的政黨偏好而公器私用。臺灣人民在這方面的民主常識,還有待加強。

民主不只是制度,如果臺灣人民對於「依法行政」「行政中立」有深刻的認識,自然會形成一種適合於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文化。

其次,民主政治的成熟也有賴公民具有一定民主的素養。臺灣長期在儒家教育的薰陶下,很容易形成唯我獨尊、排他的一元價值觀,傳統的儒家教化相信「道」是一,也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人們只要稟持良心,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為是非對錯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如果我摸著良心認為是對的事情,你卻認為是錯的,那一定是你沒有良心,因此攻擊、仇恨、羞辱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似乎具有道德正當性。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然而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基本的假設是價值多元,也就是說,許多事並不是「良心」可以決定的。兩個一樣真誠、有良心的人,對於同一件事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在一個言論、思想自由的社會是很正常的事。譬如:到底該不該繼續使用核能發電?支持或反對者的差異,並不是一個比較有良心,另一個比較沒有良心,而是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支持繼續使用核電的人可能比較在乎電源穩定,有利於經濟發展;反對者可能擔心安全或核廢料的處理。就像有人捨得把錢用來買衣服,有人比較捨得用在享受美食,沒有哪一個是正確的,只是價值觀不一樣而已。

在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人們最需要培養的品德就是容忍。所謂容忍,就是面對不同意見和想法的人,可以進行討論、辯論,如果最後還是無法形成共識,只能容忍,絕對不能採取身體或語言的暴力。採取任何形式的暴力對待異己,不但無法達成說服的目的,而且會製造仇恨,增強對立。臺灣社會目前的狀況,正是在一個儒家「標準答案」的想法還根深蒂固、容忍的精神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因此呈現在實踐民主過程中的種種負面戲碼,並不是民主本身的問題,而是民主公民的品德需要強化。

■  民主政治的成熟也有賴公民具有一定民主的素養。

如果仔細觀察臺灣三十多年來的民主進程,已經可以看到進步的痕跡。以我的親身經驗為例,1998年我幫馬英九先生競選臺北市長,擔任副總幹事兼發言人,由於我是團隊最早曝光的,而且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相對於馬英九是「外省人」,我這個「本省人」的力挺,讓民進黨頗為生氣,於是民進黨在滿街跑的公共汽車廣告上做文章,廣告文案上有四個人頭像,其中一個是我,旁邊的文字是「新賣臺集團」。這個文案不但挑起族群仇恨,也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見當時的社會,「民主」所帶來的是族群對立、社會分化和仇恨。但是我現在上電視的政論節目,每次提到這件事,和我一起參加節目的民進黨成員,都會對我表示歉意。我長期參與政治活動的經驗是:臺灣人民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仇恨的氛圍,已經逐漸緩和,所以我見證了臺灣民主政治的進步。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自由」一直是得來不易的,而「民主」則是經過不斷的修飾。成熟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人民真正有能力當家作主」,所以即使世界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真正的「民主」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趨近過程。臺灣的民主確實跌跌撞撞,但是如果「自己的前途自己作主」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我們現階段需要努力的是:將這樣的追求導入正軌。

(作者系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相關焦點

  • 李兵:被扭曲的臺灣「民主」
    3.美國對臺灣的幹涉與控制臺灣問題從一開始就摻雜著美國的影響,是美國長期頑固堅持冷戰思維、執行「以臺制華」錯誤政策的結果。美國根據自身利益的要求,在不同時期對臺灣進行的政策調整,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臺灣「民主」發展的方向、性質與進程,是臺灣「民主」演變的外在動因之一。首先,主導臺灣「民主」的進程。
  • 知乎 臺灣「民主」有哪些失敗的地方?
    講臺灣的民主,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也分優質民主和劣質民主,臺灣作為華人世界民主試驗田,我認為這場試驗在可預見的將來是失敗的,但卻是有重大意義的。第三務實領袖變成嘴炮領袖,誰嘴巴大,誰無恥誰凍蒜,這可能危言聳聽,但是也能側面反映一點問題,現行的臺灣民主下,可能是務實政客的一種悲哀,在臺灣,我認為最大的務實就是承認一中,為什麼這麼講,因為現在的臺灣太弱,無法做到獨立,有多弱呢,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經濟發展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內需,以2015年為例,總gdp5200億美金,其中對中國大陸出口1400億美金,佔比高於五分之一,臺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
  • 與清華學生談民主:民主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包括經濟和民主的關係我也問過。他們說民主就是解決一個權力的來源問題,權力的合法性問題和產生問題,它應該和腐敗是沒有關係的。我個人感覺應該說是經濟發展是解決腐敗的根本的原因。你們看一下西方在經濟起飛階段的時候,也非常非常的腐敗。像羅斯福總統,老羅斯福總統,他競選的時候被揭發受賄,他馬上在報紙上承認是受賄了,但辯解說不是索賄。就因為承認他不是索賄他又當選了。
  • 臺灣民進黨正打著「守護民主」的旗號反民主
    (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的民進黨的全稱是民主進步黨,其黨名似乎具有追求民主進步的意涵,也賦予其追求民主進步的使命;而且該黨一直以「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當作口頭禪;其實際領導人蔡英文更是把「捍衛民主」或者「守護民主」掛在嘴邊,就連她爭取網絡社群的支持都要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一起守護民主。」其實,民進黨是「說一套,做一套」,打著「民主」的旗號,反對民主。
  • 臺灣的民主之歌
    臺灣作為一個從威權走到民主的島嶼,其流行音樂確實部分反映了歷史的光亮與陰暗。戰後初始到解嚴之間,政府對於歌曲發行嚴格審查,因此有無數首「禁歌」,這些歌曲之所以被禁,大部分並非因為他們直接批評政治,而是因各種荒誕理由被視為影射政治、為「匪」宣傳或者危害社會民心。那是統治者的脆弱與恐懼。所有統治者都是。
  • 臺灣民主究竟什麼樣
    核心提示:在臺灣已經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選舉氛圍中的「黑金」色彩仍然蕩之不去,從各競選團隊的文宣看,對手不是「黑道」、「流氓」即是「傀儡」,一時間仿佛墜身黑社會叢林。沒有任何一個藝文演出可以有如此持久和普及的影響力,這是民主政治在地化的魔力。將其比作一場嘉年華,並無不妥;這只是表面的風光,內在品質如何,還需細作打量。5年前,我曾在臺灣觀摩過一次「立委」補選,感慨頗多(稿見南都2009年10月14日《雲林黑金天地,選舉叄國演義》)。那裡素以黑金聞名,幾乎可以算是臺灣最契合劉德華、梁家輝主演香港電影《黑金》的區域。
  • 大陸人並不羨慕「臺灣民主」!
    很多臺灣人想當然的認為大陸對於「臺灣民主」是充滿了羨慕的。這從臺灣官民的各種言談行為中都可以體現的出來。然而不得不說,這或許只是臺灣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民進黨某立委就大陸限制自由行竟然說「此舉是因為擔心遊客羨慕只有臺灣才有的'自由選舉'和'自由空氣',這顯然只能引起大陸輿論的嘲笑。
  • 「大陸人十分羨慕臺灣民主!」
    很多臺灣人想當然的認為大陸對於「臺灣民主」是充滿了羨慕的。這從臺灣官民的各種言談行為中都可以體現的出來。然而不得不說,這或許只是臺灣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民進黨某立委就大陸限制自由行竟然說「此舉是因為擔心遊客羨慕只有臺灣才有的'自由選舉'和'自由空氣',這顯然只能引起大陸輿論的嘲笑。
  • 田飛龍:臺灣民主鞏固與兩岸和平焦慮
    如此,時間似乎又在臺灣一邊,而且臺灣民主的鞏固不僅是臺灣自身的政治現代化成就,更是對大陸的政治示範與誘導。無疑,臺灣民主的政治示範效應是存在的,民主文化與威權體制、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理性至少在臺灣個案上是可以期待與擴展的。這給予了中國致力於民主改革的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以必要的信念與信心。
  • 關掉中天,臺灣民主迎來至暗時刻!
    11月18日,被臺灣島內認為是臺灣民主最黑暗的一天。當天,立場被認為偏藍的中天電視臺遭到當局NCC(臺灣「傳播通訊委員會」)宣布不予換照處理。■中天電視確定關張NCC以委員數7比0全票通過封殺了中天新聞臺換照申請。
  • 從「罷韓」看臺灣「民主政治」
    「罷韓」投票結束了,最終韓國瑜被罷免高雄市長一職,成為臺灣政治史上第一位被成功罷免的縣市首長。韓是否該被罷免,這裡不多做評論,但「罷韓」以來發生的種種事件,足以揭示臺灣的「民主政治」漏洞百出,而這些漏洞恐將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對本就畸形的臺灣政治、社會生態產生更大的打擊。
  • 臺灣人的自戀,「大陸人十分羨慕臺灣民主!」
    很多臺灣人想當然的認為大陸對於「臺灣民主」是充滿了羨慕的。這從臺灣官民的各種言談行為中都可以體現的出來。然而不得不說,這或許只是臺灣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民進黨某立委就大陸限制自由行竟然說「此舉是因為擔心遊客羨慕只有臺灣才有的'自由選舉'和'自由空氣',這顯然只能引起大陸輿論的嘲笑。
  • 大選之日看臺灣:民主的燈塔照不亮臺灣的未來
    更多精彩歡迎登陸網站:www.gelonghui.com在很多國人看來,人民倘若有了一張選票,民主便已成事實。不過對於臺灣這個偏安一隅的小島而言,這樣的選票,在民主的實踐上卻顯得有點乏力。當年的「末代」獨裁者蔣經國將臺灣帶入輝煌,如今號稱民主時代的這些人,卻把臺灣變得如此糟糕,這樣的民主,真的有未來嗎?現如今,臺灣藍綠相鬥,民主公義的選票背後也只不過是他們各自為政,互相攻訐的一場場政治對決,這個社會也就這樣,早已被撕扯的凌亂不堪。不禁讓人感慨,當以族群和地域劃分的政黨將臺灣深深撕裂時,這樣的民主燈塔之下,所發出的光芒真的能照亮什麼未來嗎?
  • 石之瑜:臺灣接受一國兩制才有真民主
    蔡政府的立法院長蘇嘉全率民進黨訪問團赴日,攜家帶眷猶如旅遊團。這些既荒唐又囂張的表現,反映了不可一世的氣焰。這些是風格問題。蔡政府又堅持通過立法,針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在行政院設立有司法調查性質的機構,同時破壞法律普遍性與司法獨立性。蔡政府的國史館更對陸港澳學者設限,製造種族主義式的歧視。這些是價值問題。
  • 陸青拒絕崇洋 反思臺灣民主
    在唯物思考的風氣下,大陸人更傾向於相信客觀數據、事實、能被量化的結論,並據此對抽象知識展開辯證,如民主制度,社會價值,歷史視野等。更不用說,對科學與科技的忠貞信仰了。結論如何尚且不談,在辯證過程中,青年學習到的是證據的追尋,邏輯思維,與對客觀事實的尊重。
  • 2020臺灣這一年|從「臺灣民主」到「民選獨裁」
    二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威瑪憲法」被公認是最完備的一部民主憲法,但是納粹的希特勒卻藉由憲法中緊急命令權力的漏洞,一步步的把原本最民主的憲法,變成極權的法西斯制度,最後並釀起二次大戰的人類大災難。臺灣地區在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李登輝也透過7次的修「憲」,希望為臺灣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民主制度,讓臺灣能夠長治久安。但是,徒法不能以自行,這正如孟子所說的:「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還兩岸「和平」,劉沛勳:臺灣民主已死
    近期,臺灣國際洪門南華山在臺北舉辦了成立八十九周年的慶典,作為在臺灣擁有廣泛影響力的老牌民間組織,國際洪門世界總會主席劉沛勳對臺當局的政策方向提出批評,並呼籲臺當局應該儘早回歸「九二共識」,還兩岸以和平。
  • 歷史上的「臺灣民主國」,關於「臺灣民主國「的由來
    (「臺灣民主國」國旗)臺灣民主國是清朝的藩屬國,年號永清,意思是永遠隸屬於清朝。臺灣民主國的國旗是黃虎旗,為什麼用虎,而不用龍?表示永遠隸屬於清朝,因為清帝國的國旗是黃龍旗。臺灣民主國成立以後,清政府是第一個承認臺灣民主國的。
  • 【好文】臺灣民主地圖之旅
    就在國民黨中央政府來臺之前,五月二十日臺灣開始實施全面戒嚴,為戰後臺灣政治拉下了濃厚沈重的巨大黑幕。  在那個黑幕下,是一條坎珂蜿蜒的一條民主抗爭長流,水上漂著的是腐爛的青春之花,沉在河底的是流淌著鮮血的肉體。  數千人因為政治理想,或因為錯假冤案,死於獨裁體制的暴力之下;另外幾千人被囚禁、被虐待、耗盡他們的青春與生命。
  • 搞壞臺灣民主,民進黨最該被「轉型正義」
    蔡英文在臺東跑行程時說,民進黨是民主的政黨,「執政」價值不變,臺灣民主質量會愈來愈好。如果只把韓國瑜所說「民進黨把臺灣民主搞壞了」、郭臺銘所言「蔡當局朝獨裁之路靠近」,或朱立倫所指「民進黨口口聲聲捍衛民主,實際上做的都是反民主」,都視為黨派之見,那麼至少賴清德的椎心之痛,不會是無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