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2021-02-07 獨立視點8

每一件事作客觀冷靜的、不自卑不自大、不情緒反應的探討,中國人才有可能從西方巨大的陰影中自己站出來。否則,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文/龍應臺


 
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走進豪華大飯店,侍者對外國客人殷勤備至,對自己的同胞卻往往視而不見。有難題存在,總要打上「有礙國際觀瞻」的字號才能得到快速的解決。
在教育上,當年背誦「床前明月光」和「臣密言、臣以險釁」的一代,現在忙著送下一代到英語幼稚園讀「哈羅,你好嗎」。每年夏天一批一批優秀或不優秀的青年,乘著一架又一架的七四七到西方去接受頭腦與精神的改造。到了彼岸,大部分就不再回頭。
一個金髮朋友在動物園裡看檻欄裡的猴子,旁邊一個年輕人突然大聲說:「哇塞!猴子看猴子!」周圍的人愉快地大笑,這位中文非常好的朋友一句話不說地走開。
認為西方人是猴子、鬼子、蠻子的中國人可還真不少。中國菜世界第一;中國人會用筷子真聰明;中國人講禮義廉恥、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卻功利現實、人情澆薄;中國的夫妻一夜就有百世的恩情,西方的男女輕薄隨便,道德敗壞;中國人在制禮作樂的時候,西方人還在茹毛飲血呢!如果說臺灣祟洋的心理很深,那麼「反洋」的情緒卻一點兒也不弱。寫文章的A,一旦提到西方的優點,就得趕忙下個註解:「我不是祟洋!」作為招架之用。 
「祟洋」這個辭本身就是個罵人的話,表示我們的社會一方面深受西方文明的吸引,一方面心底又有很深的排拒感。在這兩種衝突的情緒左右之下,就產生許多奇怪的現象。 
譬如說,如果某個生在臺灣的金髮小孩說,「我要作中國人,我不要回美國」,或是哪個傳教士說,「我熱愛中華文化,我把一生獻給中國」,我們的報紙會大加喧騰,每個中國人都覺得得意。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生於美國的中國孩子說,「我不要作中國人」,或一個留學生膽敢宣布「我熱愛美國文化,我要獻身美國」,恐怕很少中國人不氣憤填胸,罵這個人是數典忘祖的叛徒。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 
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可是在教育制度的箝制下,不得不眼看著他眼鏡愈戴愈厚、書愈讀愈死、精神愈逼愈緊張。如果有機會,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能逃過這個制度?
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父母送子女出國,我們不沉痛地檢討教育制度的缺失,問為什麼臺灣留不住人,反而拿出「崇洋」的帽子來指責,這不是也很奇怪嗎? 
掙扎在祟洋與排外兩種心態之間,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同時具有自卑感與自大狂的個人。對人,做不到不卑不亢。許多人對金髮碧眼的人固然是討好賠笑,過度的諂媚,也有許多人特意地表現自尊而故意以傲慢無禮的態度相對。
我們的駐外人員有時在籤證手續上刁難外人,所採的大概就是『我偏要整你」的心理。在自卑與自大的攪混之下,對事我們就做不到客觀冷靜。


4


其一是,「怎麼,老說咱們不好,西方就沒這些問題嗎?」
我可不懂,臺灣有的缺點,與西方有什麼關係?難道說,好,義大利也髒,所以臺灣髒得有道理?墨西哥的汙染也很嚴重,所以我們汙染沒有關係?別的國家有相似的問題,於是我們的問題就可以隨它去?不管西方有沒有類似的問題,我們仍舊得正視自己的缺陷,不是嗎?
如果有人說歐洲乾淨,那么正常的反應應該是,第一問,歐洲乾淨是否事實?第二問,「乾淨」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問答案都屬肯定,那麼第三問:我們如何效法,做到「乾淨「?整個程序和祟洋不祟洋扯不上一丁點的關係。
第三種常出現的反應,尤其來自官方,是說:「那是西方的,不合臺灣實情!」
這「不合臺灣實情」是個很重的大帽子,一方面罵人家崇洋,一方面罵人家不切實際,一方面也擋住了改革的呼求。
什麼建議或觀念,只要加上「西方」的標幟,就容易以「不合臺灣實情」來打發掉。而事實上凡是「西方」的,不一定就「不合臺灣實情」,「不合臺灣實情」也不表示不能作。公德心不合臺灣實情吧?我們要不要公德心?
這三種反應都很情緒化;「我們應該關切的是歐美一些價值觀念或行為值不值得我們擷取。如果值得,那麼不管西方不西方,都應該見賢思齊,努力地去「祟洋」。如果不值得,那麼不管西方不西方,我們都不要受誘惑。
但是我們若不能清除掉對西方的情緒作用——盲目地媚洋也好,義和團式的反洋也好——我們就永遠不可能面對西方,就事論事,作客觀而合理的判斷。當一個西方人說:「在臺灣吃東西有中毒的危險,過街有被撞死的可能。中國人髒、亂、嘈雜、粗魯」的時候,大概沒有幾個中國人不勃然大怒的,但是我不,因為我知道,當中國人從東南亞或其他地區回來的時候,他們也說:「哇!那邊好落後,吃東西有中毒的危險,上街會被撞死。他們又髒、又亂、又吵,真受不了!」 
「他們」聽了又如何?用自家一把尺量天下的,不僅只西方人而已。這個世界,有醜陋的美國人,也有醜陋的日本人、德國人、法國人,你想,就少得了醜陋的中國人嗎?
更何況,聽到別人批評時,正常合理的反應應該是,先問他說的是否真有其事?若真有其事,如何改進?在聽到西方人的批評之後,或者因民族情緒高漲而勃然大怒,或者特別為了討好西方而快馬加鞭,都是不正常的心理表現。
今天好像這個現象很普遍:紐約有地下車的塗鴉畫,臺北也要有,不管有多難看。美國有自由女神,咱們也來個孔子大像,不管是否實際。這是心理上的奴隸。

反過來,別人出國深造,我偏不出去,我愛國。西方講開放容忍,我就偏講保守的美德;西方人談尊重個人,我就偏說團隊至上。西方愈怎麼樣,我就愈是不怎麼樣。這,也是心理上的奴隸。我們必須除去這個心魔,才能正眼看著西方——他們反核,我們要不要?他們反汙染,我們要不要?他們有休假制度,我們要不要?他們講性開放,我們要不要?
每一件事作客觀冷靜的、不自卑不自大、不情緒反應的探討,中國人才有可能從西方巨大的陰影中自己站出來。

相關焦點

  • 龍應臺|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3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 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
  • 龍應臺: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生於美國的中國孩子說,「我不要作中國人」,或一個留學生膽敢宣布「我熱愛美國文化,我要獻身美國」,恐怕很少中國人不氣憤填胸,罵這個人是數典忘祖的叛徒。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 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
  • 龍應臺: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  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可是在教育制度的箝制下,不得不眼看著他眼鏡愈戴愈厚、書愈讀愈死、精神愈逼愈緊張。如果有機會,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能逃過這個制度?
  • 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丨龍應臺
    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可是在教育制度的箝制下,不得不眼看著他眼鏡愈戴愈厚、書愈讀愈死、精神愈逼愈緊張。如果有機會,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能逃過這個制度?
  • 崇洋反洋,本質上區別不大
    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3    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     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可是在教育制度的箝制下,不得不眼看著他眼鏡愈戴愈厚、書愈讀愈死、精神愈逼愈緊張。
  • 崇洋
    晚上九點三十五,我們到了餐廳,我叮囑他們在我們進餐時間不要進來打擾我們,把紅酒換成青稞酒。當年我們村子裡突然得了一種病,得了這種病的人眼球會慢慢泛白,直到眼球完全白了,這人就死了,我們叫這種病為異瞳「我們明天吃肉吧,老朋友帶了很多肉給我。」「小饞貓,都聽你的。」
  • 陸青拒絕崇洋 反思臺灣民主
    ,古老文明徹底被西方新文明所支配,而真正毀滅自己傳統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回首百年,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吹起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改變的疾風迅速在青年階層掀起巨浪,兩年後總結成「五四運動」,在思想上,我們便從此揮別了舊時代。
  • 崇洋和排外
    看見洋人就六神無主,直不起腰來,甚至無原則下跪,這叫崇洋。
  • 孔亞雷 | 我們是奴隸
    我們是房子的奴隸,工作的奴隸,欲望的奴隸,我們甚至是愛的奴隸。
  •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我們(靈修分享)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只是今天的我們都沒有做過真正的奴隸,甚至真正的僕人也沒有做過。記得以前父母經常給我講過去的【打長年】,也就是過去家裡的僕人,吃住都是在主人家裡。類似今天的住家保姆,但又有很多不一樣。今天的保姆雖然也是服侍這個家的主人,但是享有很多的自由和權利,而在聖經時代的【僕人】大多就是奴隸,雖然也有不同身份的奴隸。
  • 「心理奴隸」面面觀
    現代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覺中讓別人掌握、控制著,扮演著「心理奴隸」的角色,他們從事自己憎惡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歡的環境裡,做著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下面具體介紹「心理奴隸」的5種類型和防治方法。
  • 圖解|【我和我的23個奴隸】輸了就當奴隸,做什麼都可以那種······
    瑛亞完全不信,認為佑嘉是覺得自己智商感人.女僕妹子心想,輸到我們時兩個人都出2,已經收回一隻手的人出1,這樣一來勝率就能從1/9提高到1/4。(說的我暈)= =奴隸跟別人比賽,輸了的話不會連累主人。樹裡亞勸說佑嘉加入自己的小分隊(成為奴隸)
  • 這兩本輕小說都出現了蘿莉奴隸,但一本被奴隸升華為佳作,一本被奴隸毀成廁紙
    我們都知道,中世紀或者異世界類的幻想故事,總是少不了奴隸制度的存在。奴隸要素基本成為了後宮類作品必不可少的老婆來源之一,勇者在路上冒險,要不就是在城鎮裡解救了被貴族欺壓的奴隸,要不就是從奴隸商人手裡買來奴隸,總之就是要獲得一個「奴隸」類型的角色。
  • 讓你體驗一下當奴隸的感覺---奴隸區,我和我的23個奴隸.
    所謂的奴隸,就是別人讓你做什麼,你就要做什麼,不能反抗,不能有怨言,只能服從命令。
  • 瑞典承認群體免疫破產,崇洋跪美的公知臉疼嗎?
    魔幻的是,即便「每分鐘都有一到兩人死於新冠肺炎」,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媒體依然緊抱可笑的優越感,大言不慚自稱「抗疫主力」。比如,NBC新聞網就大張旗鼓宣稱,美國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接種新冠疫苗是「諾曼第時刻」。如此類比,何其荒謬可笑。作為最先遭到疫情襲擊的國家,中國早就控制住疫情並公開分享抗疫經驗,說什麼「疫苗出來才是向病毒宣戰」的人,難道良心不會痛嗎?
  • 如何理解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等於牲口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解的內容是如何理解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等於牲口!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奴隸的來源其實就兩個,一個是靠戰爭擄獲,一個是靠金錢購買!不管是把戰爭擄獲來的人口變成奴隸,還是奴隸主花錢買來的奴隸,在奴隸主眼中這些奴隸的身份都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都是屬於自己的財產或者說是財物!
  • 用心點綴聖誕節平安夜,卻大喊除夕夜春節無聊的人,你們崇洋了!
    那是十來年前了,那時候我們中國人的沒現在過得好,面對每一個國外的人,又好奇,又有點慕強,感覺每一個西洋國家都很厲害。記得大學時,一個外國人邀請我去過聖誕節,還是很激動,雖然最後沒去,也足見那時候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影響。但是今非昔比,外國人司空見慣,祖國國力不斷強大,西方國家虛偽面貌日益展現,我們心態發生了變化。但是,社會氛圍,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還是沒變。
  • 柏楊 | 有些勢利眼天天盼望別人垮,為了富貴功名而人性泯滅
    不過他閣下理論中最糟的是「責備賢者」,他閣下為啥產生了這種畸形觀念,我們不知道,可能是勉勵「賢者」更上一層樓吧。君不見父母打孩子乎,孩子哭得肝腸寸斷,可是老頭卻氣壯山河曰:「你是我的兒子,我才打你呀,別人的孩子三跪九叩叫我打,我還不打哩。」無他,俗不云乎:「打是親,罵是恩,不打不罵是仇人。」你是賢者,我才表演自由心證兼誅心之論;你如果不是賢者,而是地痞流氓不入流下三濫,請我責備你,我都不屑責備你。
  • 在古羅馬, 奴隸主買來的奴隸是怎麼生活的?
    點擊標題下藍字「 真情老照片」關注,由此開啟精彩閱讀,我們將不遺余力為您提供有價值的文章。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最野蠻的時期,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古代,部族之間為了生存會經常發生爭鬥,從而讓財富開始迅速集中到強者手中,同時也因為戰爭而產生了俘虜,他們是奴隸的最初來源。而且這些奴隸是允許像牛馬等牲畜一樣買賣的,因為奴隸沒人任何人權和自由,他們只是奴隸主的附屬品而已,不僅可以隨意買賣,有的甚至會被奴隸主直接殺害。那麼,在古羅馬,奴隸主買來的奴隸都是怎麼生活的呢?可以這麼說,古羅馬的奴隸活的是豬狗不如。
  • 心理學:洞悉人性上的這四大弱點,才不會輕易淪為別人的「奴隸」
    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會有人性上的缺點,我們可能會過於敏感、脆弱,可能會自私、只顧自己,也可能會猜疑、沒有安全感。多種多樣的性格弱點,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一些機會,丟棄一些能力,甚至逐漸被別人所掌控。生活中,為了避免我們淪為別人的「奴隸」,一定要及時認清並改掉自己的這四種人性弱點。自私貪婪,容易被蠅頭小利吸引自私與貪婪往往是把一個人吞沒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