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丨龍應臺

2021-03-03 稻草人視界



日本風格濃鬱的臺北西門町

每一件事作客觀冷靜的、不自卑不自大、不情緒反應的探討,中國人才有可能從西方巨大的陰影中自己站出來。

文丨龍應臺

說臺灣非常崇洋?好像是的。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走進豪華大飯店,侍者對外國客人殷勤備至,對自己的同胞卻往往視而不見。有難題存在,總要打上「有礙國際觀瞻」的字號才能得到快速的解決,如果有政客來訪,記者最強調的,是此人對臺灣印象好不好。

在教育上,當年背誦「床前明月光」和「臣密言、臣以險釁」的一代,現在忙著送下一代到英語幼稚園讀「哈羅,你好嗎」。每年夏天一批一批優秀或不優秀的青年乘著一架又一架的七四七到西方去接受頭腦與精神的改造。到了彼岸,大部分就不再回頭。

可是臺灣真的祟洋嗎?好像又不是。一個金髮朋友在動物園裡看檻欄裡的猴子,旁邊一個年輕人突然大聲說:「哇塞!猴子看猴子!」周圍的人愉快地大笑。這位中文非常好的朋友一句話不說地走開。認為西方人是猴子、鬼子、蠻子的中國人可還真不少。中國菜世界第一,中國人會用筷子真聰明,中國人講禮義廉恥、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卻功利現實、人情澆薄。中國的夫妻一夜就有百世的恩情,西方的男女輕薄隨便,道德敗壞。中國人在制禮作樂的時候,西方人還在茹毛飲血呢!

如果說臺灣祟洋的心理很深,那麼「反洋」的情緒卻一點兒也不弱。寫文章的A,一旦提到西方的優點,就得趕忙下個註解:「我不是祟洋!」作為招架之用。「祟洋」這個辭本身就是個罵人的話,表示我們的社會一方面深深受西方文明的吸引,一方面心底又有很深的排拒感。在這兩種衝突的情緒左右之下,就產生許多奇怪的現象。

譬如說,如果某個生在臺灣的金髮小孩說,「我要作中國人,我不要回美國」,或是哪個傳教士說,「我熱愛中華文化,我把一生獻給中國」,我們的報紙會大加喧騰,每個中國人都覺得得意。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生於美國的中國孩子說,「我不要作中國人」,或一個留學生膽敢宣布「我熱愛美國文化,我要獻身美國」,恐怕很少中國人不氣憤填胸,罵這個人是數典忘祖的叛徒。也就是說,別人仰慕我們理所當然,我們卻絕對不可以欽佩別人。這個心理怎麼解釋?

許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把兒女送到國外,以逃避臺灣的聯考制度。這些父母被指責為祟洋媚外。而事實上,在臺灣凡是作父母的,大概心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結:希望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可是在教育制度的箝制下,不得不眼看著他眼鏡愈戴愈厚、書愈讀愈死、精神愈逼愈緊張。如果有機會,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能逃過這個制度?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父母送子女出國,我們不沉痛地檢討教育制度的缺失,問為什麼臺灣留不住人,反而拿出「崇洋」的帽子來指責,這不是也很奇怪嗎?

掙扎在祟洋與排外兩種心態之間,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同時具有自卑感與自大狂的個人。對人,做不到不卑不亢。許多人對金髮碧眼的人固然是討好賠笑,過度的諂媚,也有許多人特意地表現自尊而故意以傲慢無禮的態度相對。我們的駐外人員有時在籤證手續土刁難外人,所採的大概就是『我偏要整你」的心理。在自卑與自大的攪混之下,對事我們就做不到客觀冷靜。 

在討論臺灣種種社會問題時,常發現三種直覺的反應。其一是:「怎麼,老說咱們不好,西方就沒這些問題嗎?」

我可不懂,臺灣有的缺點,與西方有什麼關係?難道說,好,義大利也髒,所以臺灣髒得有道理?墨西哥的汙染也很嚴重,所以我們汙染沒有關係?別的國家有相似的問題,於是我們的問題就可以隨它去?不管西方有沒有類似的問題,我們仍舊得正視自己的缺陷,不是嗎?

第二種反應是:「你老說歐美文明進步,你崇洋!」這種說辭完全是感情用事。如果有人說歐洲乾淨,那么正常的反應應該是,第一問,歐洲乾淨是否事實?第二問,「乾淨」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問答案都屬肯定,那麼第三問:我們如何效法,做到「乾淨「?整個程序和祟洋不祟洋扯不上一丁點的關係。

第三種常出現的反應,尤其來自官方,是說:「那是西方的,不合臺灣實情!」這「不合臺灣實情」是個很重的大帽子,一方面罵人家崇洋、一方面罵人家不切實際,一方面也擋住了改革的呼求。什麼建議或觀念,只要加上「西方」的標幟,就容易以「不合臺灣實情」來打發掉、而事實上凡是「西方」的,不一定就「不合臺灣實情」,「不合臺灣實情」也不表示不能作。公德心不合臺灣實情吧?我們要不要公德心?近一代民主是西方的,我們要不要民主?守法似乎也不合臺灣實情,我們要不要守法?

這三種反應都很情緒化。我們應該關切的是歐美一些價值觀念或行為值不值得我們擷取。如果值得,那麼不管西方不西方,都應該見賢思齊,努力地去「祟洋」。如果不值得,那麼不管西方不西方,我們都不要受誘惑。但是我們若不能清除掉對西方的情緒作用——盲目地媚洋也好,義和團式的反洋也好——我們就永遠不可能面對西方,就事論事,作客觀而合理的判斷。

當一個西方人說「在臺灣吃東西有中毒的危險,過街有被撞死的可能。中國人髒、亂、嘈雜、粗魯」的時候,大概沒有幾個中國人不勃然大怒的,但是我不,因為我知道,當中國人從東南亞或其他地區回來的時候,他們也說:「哇!那邊好落後,吃東西有中毒的危險,上街會被撞死。他們又髒、又亂、又吵,真受不了!」「他們」聽了又如何?用自家一把尺量天下的,不僅只西方人而已。這個世界,有醜陋的美國人,也有醜陋的日本人、德國人、法國人,你想,就少得了醜陋的中國人嗎?

更何況,聽到別人批評時,正常合理的反應應該是,先問他說的是否真有其事?若真有其事,如何改進?在聽到西方人的批評之後,或者因民族情緒高漲而勃然大怒,或者特別為了討好西方而快馬加鞭,都是不正常的心理表現。

收音機裡聽到立法委員說:「我們出去考察,發覺歐美國會議員都有助理,我們沒有,害我們很不好意思……」說得理直氣壯,我聽得一頭霧水:因為他們有,所以我們也要——這是什麼邏輯?但是今天好像這個現象很普遍:紐約有地下車的塗鴉畫,臺北也要有,不管有多難看。美國有自由女神,咱們也來個孔子大像,不管是否實際。這是心理上的奴隸。反過來,別人出國深造,我偏不出去,我愛國。西方講開放容忍,我就偏講保守的美德;西方人談尊重個人,我就偏說團隊至上。西方愈怎麼樣,我就愈是不怎麼樣。這,也是心理上的奴隸。

我們必須除去這個心魔,才能正眼看著西方——他們反核,我們要不要?他們反汙染,我們要不要?他們有休假制度,我們要不要?他們講性開放,我們要不要?每一件事作客觀冷靜的、不自卑不自大、不情緒反應的探討,中國人才有可能從西方巨大的陰影中自己站出來。否則,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 END -

本文原載於1985年5月1日《中國時報》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如果說臺灣祟洋的心理很深,那麼「反洋」的情緒卻一點兒也不弱。寫文章的A,一旦提到西方的優點,就得趕忙下個註解:「我不是祟洋!」作為招架之用。「祟洋」這個辭本身就是個罵人的話,表示我們的社會一方面深深受西方文明的吸引,一方面心底又有很深的排拒感。在這兩種衝突的情緒左右之下,就產生許多奇怪的現象。
  • 龍應臺|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2如果說臺灣祟洋的心理很深,那麼「反洋」的情緒卻一點兒也不弱。寫文章的A,一旦提到西方的優點,就得趕忙下個註解:「我不是祟洋!」作為招架之用。 「祟洋」這個辭本身就是個罵人的話,表示我們的社會一方面深受西方文明的吸引,一方面心底又有很深的排拒感。
  • 龍應臺: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中國菜世界第一,中國人會用筷子真聰明,中國人講禮義廉恥、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卻功利現實、人情澆薄。中國的夫妻一夜就有百世的恩情,西方的男女輕薄隨便,道德敗壞。中國人在制禮作樂的時候,西方人還在茹毛飲血呢! 如果說臺灣祟洋的心理很深,那麼「反洋」的情緒卻一點兒也不弱。寫文章的A,一旦提到西方的優點,就得趕忙下個註解:「我不是祟洋!」
  • 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
    否則,祟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崇洋或反洋,我們都是別人的奴隸文/龍應臺 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走進豪華大飯店,侍者對外國客人殷勤備至,對自己的同胞卻往往視而不見。有難題存在,總要打上「有礙國際觀瞻」的字號才能得到快速的解決。
  • 崇洋反洋,本質上區別不大
    2      如果說臺灣祟洋的心理很深,那麼「反洋」的情緒卻一點兒也不弱。寫文章的A,一旦提到西方的優點,就得趕忙下個註解:「我不是祟洋!」作為招架之用。 「祟洋」這個辭本身就是個罵人的話,表示我們的社會一方面深受西方文明的吸引,一方面心底又有很深的排拒感。在這兩種衝突的情緒左右之下,就產生許多奇怪的現象。
  • 龍應臺丨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朋友
    於是就有了這一幕:我們三人坐在那個黃昏的客廳裡,你的手臂包紮著白色紗布,悽慘地吊在胸前。你是人證,我是法官,面前坐著這個低著頭的八十歲小男孩,我伸手,說:「鑰匙給我。」他順從地把鑰匙放在我手心,然後,把準備好的行車執照放在茶几上。完全沒有抵抗。我是個多麼明白事理又有決斷的女兒啊。他哪天撞死了人怎麼辦。交出鑰匙,以後想出去玩就叫計程車,兒女出錢。
  • 龍應臺:自由不自由都是我的選擇
    對蔡榮光來說,這是迎接「長官」的到來,更是老友的重逢。13年前,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臺和他時常碰面,共同參加文化局長會議,他們當時戲稱為「同學會」。一個月前,龍應臺找到他說:「不如我們再搞一個『同學會』?」於是,全臺灣各縣市22位文化局長,還有即將合併入「文化部」的「新聞局」、「研考會」等單位,都收到了龍應臺的一張「同學會」邀請函。
  • 龍應臺《野火集》經典語錄
    莊嚴的變成嘲諷,瑣碎的突然偉大,真誠可能叫做懦弱,虛偽的可能叫做務實,每一個文集中簡單的細節,都需要十倍的註腳。《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聽說要推行綠化運動,好,把樹林都砍了,水泥鋪上去,再用綠色的油漆把水泥塗綠。《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沒有過去,我們就無從體認現在,創造未來。
  • 作家龍應臺:反對之前,我們有沒有認真傾聽?
    差別在於我們是否給他人訴說的機會。我們不見得每次都能接受他人的聲音,但是我們敢不敢誠實地回答:在反對之前,我們究竟有沒有認真地傾聽?南方周末: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你視野所及,覺得「正史」(無論西方、東方;中國、日本)的敘述存在哪些缺憾?戰爭中的哪些面向沒有被顧及?
  • 龍應臺的官場
    我看到電視裡有個女的憤憤不平:我們也不願來這裡「佔用公共空間」,「有礙觀瞻」,但休息天我們想出去的話,還能去哪裡?這件事被視為侵害了外勞的人權,遭到輿論廣泛批評。龍應臺「敏感於人權」,與「交通部長」商議後,特別在議事會上強調邀請外勞參與「釋放」。但不知什麼緣故,頭一場只見舞者,不見弱者。第二天,即使溫和派報紙也表達了「一個車站,兩種標準」的婉轉批評,暗暗指向車站管理部門,這不是龍應臺希望看到的。
  • 孔亞雷 | 我們是奴隸
    我們是房子的奴隸,工作的奴隸,欲望的奴隸,我們甚至是愛的奴隸。
  • 龍應臺18句話講透臺灣的自由與民主丨森林精選
    本期文章由森林讀書會書友「小英」推薦推薦及投稿可留言或發郵件:2479791180@QQ.COM龍應臺談臺灣的自由與民主文 龍應臺編選 小英 1文明和民主都是你一句我一句罵出來的。但是如果十年民主後的臺灣顯得混亂,我們的結論不該是民主制度不好,而是我們的民主體制不夠成熟,不夠健全。3 我不否認我也喜歡有較好的物質生活,不過最重要的,美國那樣的社會比較可以讓我專心而孤獨地生活。我只想看書、寫作、思考,其他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過問,只作我自己。在蘇聯,這辦不到。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我願意放緩腳步陪你長大,感受你為我的生活帶來的每一份細微的感動與美好。 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 每個人都需要龍應臺 ——《野火集》讀後感
    而龍應臺,她是在黑屋子裡點起火把,誓要將屋子燒毀,帶領全部人馬衝出去尋找光明的人。《野火集》就是她帶領我們衝出黑暗尋找光明世界的火把。《野火集》成書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揭露批判的是八十年代臺灣的種種弊端。可,時隔三十年後,你會發現,今天的大陸就是當年的臺灣,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更需要這樣的野火來燒一燒。
  • 龍應臺人生三書
    > 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而《孩子你慢慢來》卻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我們驚嘆於她的文字也可以如此這般地娓娓道來,細膩溫柔。   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 劍網3家園同款實體周邊上線 狗狗祟祟來襲
    還有趣味十足的狗狗祟祟立牌與電腦貼等精美家園系列周邊,7月27日20:05登錄劍網3遊戲內商城預售,首發七日更有限量家園周邊優惠大禮包,全套僅需233元,快(沙)樂(雕)四件套一次抱回家。 家園周邊好禮大禮包上架詳情:7月27日20:05首批上架500組(電信400雙線100),7月27日至8月2日七天特價233元,8月2日後恢復原價266元。
  • 龍應臺:給我們一個政治家 | 重讀
    龍應臺:給我們一個政治家 | 重讀龍應臺 2008年陳水扁下臺、選舉前夕,龍應臺寫「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
  • 龍應臺 | 我們的父母,到底是在哪一刻突然老了呢?
    真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慧的小孩。她性格裡有一種狂放不羈。我記得年輕的時候,她笑起來,不是那種掩嘴巧笑,她是豪放地大笑,拍著大腿,笑得簡直要在地上打滾。她比我愛美,比我講究,出門一定要穿旗袍。她那黑色的緞質旗袍,開襟裡頭要塞一條小小的白色的手絹,而且一定要灑香水。
  •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我們(靈修分享)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唱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只是今天的我們都沒有做過真正的奴隸,甚至真正的僕人也沒有做過。記得以前父母經常給我講過去的【打長年】,也就是過去家裡的僕人,吃住都是在主人家裡。類似今天的住家保姆,但又有很多不一樣。今天的保姆雖然也是服侍這個家的主人,但是享有很多的自由和權利,而在聖經時代的【僕人】大多就是奴隸,雖然也有不同身份的奴隸。
  • 龍應臺:天長地久
    >龍應臺形容是自己對母親的懺悔是太遲太遲的覺悟每個人心裡都有愛但很少人意識到,愛要及時一旦錯過,就是永遠「學校裡不會教的生死課」每個人都得自己學,你怎麼對你的上一代你的下一代就怎麼對你」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是龍應臺回到屏東悉心照料母親之餘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