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張藝謀的《英雄》色彩美學賞析

2021-02-12 古風手繪art

    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逕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並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讚譽它。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導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裡,《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很多人被影片頗具新意的故事格局所深深吸引,也有很多人被影片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所深深震撼,卻鮮有人知:影片中美輪美奐的色彩所代表的象徵性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溫經典——《英雄》的色彩美學賞析!

在本片中,張藝謀主要運用了藍黑色的色彩基調,和紅色、藍色、白色、綠色四種顏色依次作為重點色。

其實在這部電影裡,藍黑色的色彩基調,並沒有在時間長度上,佔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在出現藍黑色的鏡頭裡,還是佔據了很大的空間面積,之所以把藍黑色定位本片的色彩基調,因為影片開始和結尾都是在這樣的色調中完成,中途也數次回到那個藍黑色的大殿。張藝謀使用這個色彩作為基調,就給本片賦予了一種沉重感以及帶有個人犧牲精神的悲壯感。此外,這個顏色主要出現在秦國的宮殿裡以及秦國戰士的服裝上,藍黑色的一片使觀眾感到了一種重量感和力量感,張藝謀有效地用色彩形象揭示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強大。

  是的,只是紅,藍,綠,白,黑,這幾個顏色,簡單而純淨,但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久揮不去。不得不說,在色彩的搭配和使用上,同年上映的影片之中《英雄》可稱得上一魁首。借用一句名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影片先後出現了五種色彩,每種畫面色調都有不同的喻意,對推動故事發展,刻畫人物性格都起到了強烈的烘託作用。張藝謀導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或許若干年後,人們不再能記得起影片的情節,但是提到《英雄》,就會聯想到在一片金黃的落葉林中,兩個身著大紅衣裝的女子在紛紛落葉中旋轉起舞,又或者會想到在茫茫的鏡湖之上,那個獨享著寂寞和深思的劍客,那個和天水均可融為一體的身影。

  的確,影片中每個不同的場景都搭配了最相襯的顏色,而且都是最純正的顏色,似乎隱隱之中也暗含著《英雄》的含義——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

紅色,集中出現在無名第一次對他到趙國找殘劍和飛雪的敘述中,整個書館裡所有的人穿的衣服,所有的物件,全是紅色,在此,紅色其實是無名此時內心的色彩,因為他編造整個故事,其實目的是前來刺秦,刺殺就意味著要流血,而紅色是血的顏色,除此之外,紅色還是火的顏色,無名因自己的家人被秦軍所殺,所以一直懷恨在心,這十年間,無名練就了一套劍法,只要在十步之內,就絕不可能失手,而這十年間,支撐著無名苦練劍法的原因,其實就是家人被秦軍所殺,自己心中的憤怒之火。所以張藝謀在這個段落裡運用紅色,恰好對應了無名的情緒基調。同時也刺激了觀眾的視覺神經,使觀眾開始興奮起來。

   同時,這紅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怒火和痛苦,以及赤膽忠心。在趙國書院的那一幕,殘劍與飛雪之間的愛恨情仇將這點紅色渲染得越來越濃,象徵的彼此欺騙折磨的兩人心中的痛苦越來越深,到最後徹底化為一片血色……

  秦軍到,萬弩飛射。飛雪一人獨當著千軍萬馬。在密如蜂芒般的箭弩中,一襲紅色的身影飛越而出,在箭矢之中飛速穿越,抵擋著來自敵國的襲擊。軟紅十丈,包裹著馳騁在六國疆土上的強弓利劍。然而,萬裡長空,只有她一人起舞……寂寞麼?大概是的吧……

再說藍,秦王發現了無名真實的意圖時,心態依然能保持平穩,英雄惜英雄時所想像的完美的殘劍飛雪的故事;藍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靜、愛情、犧牲,在無名和殘劍水上的激鬥後殘劍守護在飛雪身邊時達到極致。與其說是藍,其實不如說是青色更確切一些,因為這一段的感覺並沒有藍色那麼純澈,反而帶有著青色的憂鬱。在鏡湖的一戰,水天一色,泛著淡淡的青。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青色代表著憂鬱深沉的心理狀態,暗含著迷茫和無奈。在這一段落裡,同樣是徹底的藍,從人物服裝到道具的顏色。這藍色,顯然是秦王所賦予給這幾個刺客的顏色,因為藍色具有一種憂鬱、深沉的情感特徵,在秦王看來無論是長空、飛雪、殘劍,還是此時跪在他面前僅十步之遙的無名,都有一種他摸不透的神秘的感覺,在秦王看來,他們是憂鬱的,因為他們整天心理想的都是如何刺秦,同時他們是深不見底的,要不是什麼樣的心懷和胸襟能夠捨生取義,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就無名的刺秦,所以此時的藍色,表現了在秦王心中對這幾名刺客的猜測和揣摩,同時也使觀眾在此時感到了一種不確定感,產生了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青色承襲了綠色的鮮活生命力,就像殘劍飛雪曾經單槍匹馬殺入秦宮時的樣子。但是在見到秦王之後,殘劍迷惑了,他放棄了刺殺秦王的機會和念頭。陷入了對自我,對天下,對王者的深思。何為英雄?何謂英雄?是問天下又有幾人能說清。殘劍一直在參悟這個問題,在沒有悟透之前,他的天地是青色的,總帶著一絲晦暗不明。但是在無名找到他和飛雪的時候,他悟透了,並將他的想法融於書法之中,希冀秦王能夠體會到。所以在影片的後半段,殘劍的身影籠著淡淡的藍。看透了一切,清澈,乾淨的藍色。

綠色,集中出現在殘劍的回憶這一片段中,其實在本片中諸多人物中,和綠色最配的,便是殘劍了,因為綠色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就是它象徵著生命,從殘劍近在咫尺卻放秦王一馬,從他顧全的「天下」,我都能感覺到他是一個顧全大局,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此外,綠色的波長介於最長的紅色和最短的藍色之間,看到綠色,人們的視網膜既不會擴張也不會收縮,是一種舒適的顏色,它象徵了一種平靜、幽靜的感覺,而殘劍的個性特徵就給人一種心如止水、崇尚隱居的返璞歸真的感覺,從他不願刺殺秦王,從他嚮往的和飛雪一起回到飛雪的家鄉,那個沒有紛爭,只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地方。應該說,張藝謀賦予殘劍的綠,是非常準確和巧妙的。

   綠色和藍色相輔相成,就像剛剛所說,年少時初識飛雪的殘劍年少氣盛,其中亦包含了柔和與寬容,所以不僅僅是輕狂。這一色彩在殘劍放棄刺殺秦王,秦宮無盡的綠紗緩緩落下時達到了極致。最後來說黑與白。在美術上這是兩種極端的顏色,這也分明的出現在影片裡。其實這就是最大的一個故事,也這是張藝謀給我們講的故事。

   白色出現在無名真實的敘述中和殘劍飛雪的結局上,蕭瑟的大漠之中,兩個身著白衣的人影在高崖上守望。滾滾無際的黃沙之中,這一抹白色是那麼的強眼。好像翱翔在天空之中的雪鷹一般,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相傳雪鷹是痴情的生物,一隻雪鷹終其一生只會有一個伴侶。如果它的愛侶不幸身亡,那麼剩下的那只會在愛人亡故之地的上空不住盤旋哀鳴,直至力竭而亡。守護著殘劍屍身的飛雪心裡會想什麼呢?她在等待,連著愛人的份一起等待,其實要的只是一個答案。無論無名是否依約刺秦成功,我想,飛雪都不會獨活。所以在看到老者帶回象徵失敗的旗子之後,飛雪哭了——欲哭無淚。恐怕這時飛雪心中不再有恨,有的只是淡淡的遺憾。並不是遺憾刺秦的失敗,而是遺憾愛人無法和自己一起看到故事的結局。

這一對如雪鷹般的人兒,就這樣被一把利劍同時穿身而過,即便是死,依然是相依相偎。

   最後的黑色則是一開始就已經看到的顏色,秦王的軍隊,盡著黑色的鎧甲,背著閃著黑耀石般光澤的寶劍,有如黑潮一般,席捲著九州方原。

   秦國的皇宮,依然是黑色的,象徵的秦王的冰冷和無情。冷硬的大殿之上,靜得似乎連呼吸都出現了回聲。或許正是這鐵一般的規則塑造了不可一世的嬴政——那個妄想千秋萬世永為帝君的始皇帝。

    黑色無情,黑色冰冷,黑色同樣也代表著包容,就像盛開的鮮花會凋謝,明亮的星辰會隕落,無論是地球,太陽,乃至整個宇宙,鬥中會有毀滅的那一天。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比起來,簡直是太渺小,太短暫了。但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之中,會有愛,有恨,有爭鬥,有悲傷,有寬容,最後這一切,終將場面與死亡的懷抱之中。所以,黑色象徵的死亡,同樣也昭示著毀滅之後的重生。就像古希臘先哲所預言:「死亡,僅僅是一個開始。」 秦王從殘劍留下的字中體會到了這個道理。所謂天下之王者,意為不殺。殺與不殺,一念之間,差之千裡。能悟到不殺者,方為天下之王。始皇悟到了,但終歸晚了一步。

   無名死了,替天下人而死。

 紅色的狹隘、藍色的憂鬱、綠色的激蕩到最後白色的殊途同歸,一點點偉大起來。白色象徵最美麗的死亡,藍色象徵最崇高的較量,紅色象徵最熾熱的生命,綠色象徵最寧靜的回憶,黑色象徵最博大的胸懷。這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印象。而用人物渲染上色彩講故事,則是張藝謀在電影拍攝手法上的一個創舉。無論外界評價如何,《英雄》在色彩上的手法運用標新立異,帶給了我們豐富的視覺享受和審美情趣,是我們不能忘懷的經典回憶!好啦,今天內容有點嘮叨,小編就到此為止啦!

佳作賞析—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色彩美學賞析

從張藝謀的《影》,看水墨風在作品中的色彩運用!

相關焦點

  • 影評|《英雄》——張藝謀式的色彩美學
    《英雄》是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由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以及甄子丹主演,於2002年
  • 豆瓣8.4《紅高粱》的色彩渲染 | 淺談張藝謀電影對色彩運用的研究
    今天我們再回看這部經典的電影, 無論從哪一個維度去賞析, 色彩渲染都是電影《紅高粱》最具表現張力的因子。01《紅高粱》中張藝謀色彩運用的特點縱觀張藝謀電影的發展, 他所執導的每一部電影不管是在思想情意上, 還是在電影的美學探索上,濃重的色彩在他的電影中早已成為一種符號,一次又一次地帶給世界心靈和視覺的震撼與衝擊
  • 張藝謀的《英雄》被罵了15年!如今卻成為經典!影迷呼籲重新上映
    而當國師張藝謀首次「屈尊」拍攝商業大片時,很多人就會給蓋上「追逐名利」的帽子!認為你不再「為民」拍電影,開始「為錢」拍電影了。同時,居然還有人拿商業大片《英雄》和張藝謀早期經典《活著》相比!說《英雄》華而不實,沒有內涵!WTF!?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老謀子是攝影師出身,攝影要素有用光、色彩、構圖、運動, 他對色彩最是敏感。史匹柏說:「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張藝謀的《英雄》。」《英雄》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樹林決鬥的戲美到令人窒息,但在拍攝時,由於不能摘掉取景地樹上的葉子,張藝謀只能出奇招,發動老鄉撿拾樹葉。
  • 導演篇|《英雄》:張藝謀用色彩把一個簡單故事講複雜了
    縱覽全片,《英雄》最令人稱道的表現形式是張藝謀對色彩出神入化的運用。史匹柏曾說自己不懂中文,但是靠著色彩就能理解電影故事。那麼趙山河就從色彩為切入點,跟大家分析下張藝謀的創作特色。1.5種顏色,講述俠客為蒼生的故事《英雄》有點像《羅生門》,借著不同人物之口拼出事情的全貌。
  • 《影》:張藝謀的不破不立,電影藝術探求極簡主義美學
    色彩&34;:黯淡了濃墨重彩,物化了水墨丹青國師以往的電影作品,《紅高粱》《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誇張、具象化的色彩均為視覺表達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僅能夠映現極佳的視覺質感尤其在《英雄》裡,色彩除了情感表達(人物)和氛圍渲染(場景)兩項基礎層面的作用之外,在情節推動、邏輯形成上的效用也稱得上舉足輕重。
  • 《英雄》背後的「色彩語言」
    但國內對於張藝謀《英雄》的討伐卻從未停止,有人說它是張藝謀向資本與市場妥協的產物,有人說影片劇情毫無創意,缺乏故事性,情節空洞缺乏靈魂。而站在中國導演一線的張藝謀曾經用色彩、構圖的精心設計與傳統敘事模式服務於傳統文化、習俗以及中國的內在精神,《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活著》,生動而真實地展現了一代人的生存氣息,這些都是純粹的藝術作品。
  • 影視色彩藝術分析——張藝謀《英雄》
  •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片中的色彩美學,講述了舊社會女人的命運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直到現在這一部影片依然可以稱得上經典。具有濃厚的個人風格,他使用了張藝謀最擅長的色彩美學和象徵手法。顏色構造張藝謀的電影總是躲不過色彩美學,這一個片子也是他運用色彩美學最完美的一部電影,昏黃的色調以及鮮豔的紅色讓人感覺很壓抑,在電影當中運用色彩最多的就是紅色,這是導演最擅長的一個顏色。
  • 張藝謀的《英雄》:被國外奉為神作,為何在國內卻被踩得一無是處
    影片裡如同中國潑墨畫的一幀幀影像,是帶有詩意的暴力美學;古中國式的論功,營造了東方特有的俠者之情。 喜憂交加,毀譽參半 提起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國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電影作品《臥虎藏龍》。
  • 張藝謀的《英雄》:被國外奉為神作,為何在國內卻被踩得一無是處
    在時代周刊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佳電影」裡,榮登第一的電影《英雄》,亦是如此。影片裡如同中國潑墨畫的一幀幀影像,是帶有詩意的暴力美學;古中國式的論功,營造了東方特有的俠者之情。他們是秦王最為忌憚的刺客,更是武藝高強的反抗暴秦的英雄。身為英雄,便承擔英雄的義務——他們是旨在完成多數人無法完成的事,承擔多數人不願承擔的責任。暴力美學的運用司馬遷的《史記》中曾這樣描述秦朝——伐無道,誅暴秦。
  • 這些玩轉色彩的導演,他們的作品都有多驚豔?
    每到聖誕節,打開電影片單,都會想重溫一部具有節日色彩的影片,看著電影裡的蠟燭、烤鴨、聖誕樹,這個節也算是熱熱鬧鬧過了~這部定格動畫完美的體現出了韋斯·安德森通過色彩美學搭配日式風格玩出的獨特的黑色幽默感。
  • 張藝謀的《紅高粱》,30年前沒看懂,30年後才明白到底有多經典
    張藝謀是大家公認的一個非常善於運用色彩的導演,他對色彩美學有著獨到的了解和準確地運用,他所拍攝的電影畫面都體現出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藝術效果。30年前,他的導演處女作《紅高粱》火遍了大江南北,在30年後才明白《紅高粱》有多經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電影。
  • 每周一講 | 賞析《小王子》音樂劇 重溫經典童話
    5月18日,社會文化公益講壇第五十期「音樂劇《小王子》賞析會」在青島市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如期舉辦。
  • 《英雄》——推薦2002年張藝謀導演 中國大片開河之作
    《英雄》是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由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於2002年12月14日上映。電影主要講述戰國末期,七雄並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為對抗秦國的吞併,六國各地俠客欲刺殺秦王的故事 。
  • 被資本裹挾16年,攜《影》歸來,張藝謀還是那個色彩運用大師
    作為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對於色彩一直都有自己獨特的運用。典型的例子就在《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電影中,當劇情在父母溫馨而美好的回憶中的時候,色彩是溫暖而豐富;但是當回到冰冷的現實,畫面的色彩就成了黑白並單調。還有在《英雄》中,殘劍和飛雪服飾的不同色系,代表了兩人不同的性格等等。
  • Imdb上張藝謀電影評分,外國人居然認為這部才是影史經典?
    由於張藝謀早年作品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國內外拿獎無數,甚至讓事實上,很多外國人是從英雄開始認識到「wuxia」(武俠)和「tianxia」(天下)這兩個詞的,在那之前,他們了解的都是kongfu(功夫),武俠電影這種帶有一定幻想、誇張元素和浪漫主義色彩的中式動作片,對他們是一種非常新鮮的東西,畢竟金庸古龍在西方並不流行。當然,後來有一些人看多了中國的小說,已經分得清武俠、仙俠、玄幻的區別了,這是另一個話題。
  • 色彩藝術在張藝謀電影中的應用及思考
    二、張藝謀電影中色彩的運用特點與地位   (一)張藝謀影片中色彩的運用特點   1.紅色是張藝謀影片的主色調   紅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它象徵著喜悅、吉祥和喜慶,給人以熱情、激動、蓬勃向上的視覺感受。
  • 百年電影史,十部最好的美學電影作品
    今天推薦10部巔峰美學電影作品,感受一下什麼叫「極致美學」。文章  | 場庫     圖 | 網絡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 十部巔峰美學電影作品這是亞歷山大·索科諾夫的作品,整部影片90分鐘,只有一個長鏡頭,這樣的拍攝手法對導演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堅如磐石》的「硬派」美學,會是張藝謀的一張「王牌」嗎?
    此時張藝謀導演新作《堅如磐石》的首發預告則是這一連串積極信號中的重磅彩蛋,「我們需要一些標誌性的優秀作品讓大家重新走入電影院,很有可能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會承擔這一作用」,索亞斌點評道。《堅如磐石》有著演員陣容、「硬派」警匪題材及「視覺美學」三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