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英雄》是張藝謀最具爭議的電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國內外之大相逕庭的評價和口碑。國內的影評人和觀眾對這部電影多持負面態度,統一的認為這部電影缺少內在精神價值判斷,充斥藝術靈魂的空洞,華麗有餘而內容不足;而西方媒體和觀眾卻視這部電影為神作,並用「無盡的詩意」和「純粹的藝術想像」去讚譽它。官方信息來看,美國《紐約時報》曾用整整兩個版面報導這部電影,稱「《英雄》這部電影經典得就像中國的《紅樓夢》,也是我們美國奧斯卡的無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裡,《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很多人被影片頗具新意的故事格局所深深吸引,也有很多人被影片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所深深震撼,卻鮮有人知:影片中美輪美奐的色彩所代表的象徵性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溫經典——《英雄》的色彩美學賞析!
在本片中,張藝謀主要運用了藍黑色的色彩基調,和紅色、藍色、白色、綠色四種顏色依次作為重點色。
其實在這部電影裡,藍黑色的色彩基調,並沒有在時間長度上,佔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在出現藍黑色的鏡頭裡,還是佔據了很大的空間面積,之所以把藍黑色定位本片的色彩基調,因為影片開始和結尾都是在這樣的色調中完成,中途也數次回到那個藍黑色的大殿。張藝謀使用這個色彩作為基調,就給本片賦予了一種沉重感以及帶有個人犧牲精神的悲壯感。此外,這個顏色主要出現在秦國的宮殿裡以及秦國戰士的服裝上,藍黑色的一片使觀眾感到了一種重量感和力量感,張藝謀有效地用色彩形象揭示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強大。
是的,只是紅,藍,綠,白,黑,這幾個顏色,簡單而純淨,但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久揮不去。不得不說,在色彩的搭配和使用上,同年上映的影片之中《英雄》可稱得上一魁首。借用一句名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影片先後出現了五種色彩,每種畫面色調都有不同的喻意,對推動故事發展,刻畫人物性格都起到了強烈的烘託作用。張藝謀導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或許若干年後,人們不再能記得起影片的情節,但是提到《英雄》,就會聯想到在一片金黃的落葉林中,兩個身著大紅衣裝的女子在紛紛落葉中旋轉起舞,又或者會想到在茫茫的鏡湖之上,那個獨享著寂寞和深思的劍客,那個和天水均可融為一體的身影。
的確,影片中每個不同的場景都搭配了最相襯的顏色,而且都是最純正的顏色,似乎隱隱之中也暗含著《英雄》的含義——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
紅色,集中出現在無名第一次對他到趙國找殘劍和飛雪的敘述中,整個書館裡所有的人穿的衣服,所有的物件,全是紅色,在此,紅色其實是無名此時內心的色彩,因為他編造整個故事,其實目的是前來刺秦,刺殺就意味著要流血,而紅色是血的顏色,除此之外,紅色還是火的顏色,無名因自己的家人被秦軍所殺,所以一直懷恨在心,這十年間,無名練就了一套劍法,只要在十步之內,就絕不可能失手,而這十年間,支撐著無名苦練劍法的原因,其實就是家人被秦軍所殺,自己心中的憤怒之火。所以張藝謀在這個段落裡運用紅色,恰好對應了無名的情緒基調。同時也刺激了觀眾的視覺神經,使觀眾開始興奮起來。
同時,這紅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怒火和痛苦,以及赤膽忠心。在趙國書院的那一幕,殘劍與飛雪之間的愛恨情仇將這點紅色渲染得越來越濃,象徵的彼此欺騙折磨的兩人心中的痛苦越來越深,到最後徹底化為一片血色……
秦軍到,萬弩飛射。飛雪一人獨當著千軍萬馬。在密如蜂芒般的箭弩中,一襲紅色的身影飛越而出,在箭矢之中飛速穿越,抵擋著來自敵國的襲擊。軟紅十丈,包裹著馳騁在六國疆土上的強弓利劍。然而,萬裡長空,只有她一人起舞……寂寞麼?大概是的吧……
青色承襲了綠色的鮮活生命力,就像殘劍飛雪曾經單槍匹馬殺入秦宮時的樣子。但是在見到秦王之後,殘劍迷惑了,他放棄了刺殺秦王的機會和念頭。陷入了對自我,對天下,對王者的深思。何為英雄?何謂英雄?是問天下又有幾人能說清。殘劍一直在參悟這個問題,在沒有悟透之前,他的天地是青色的,總帶著一絲晦暗不明。但是在無名找到他和飛雪的時候,他悟透了,並將他的想法融於書法之中,希冀秦王能夠體會到。所以在影片的後半段,殘劍的身影籠著淡淡的藍。看透了一切,清澈,乾淨的藍色。
綠色,集中出現在殘劍的回憶這一片段中,其實在本片中諸多人物中,和綠色最配的,便是殘劍了,因為綠色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就是它象徵著生命,從殘劍近在咫尺卻放秦王一馬,從他顧全的「天下」,我都能感覺到他是一個顧全大局,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此外,綠色的波長介於最長的紅色和最短的藍色之間,看到綠色,人們的視網膜既不會擴張也不會收縮,是一種舒適的顏色,它象徵了一種平靜、幽靜的感覺,而殘劍的個性特徵就給人一種心如止水、崇尚隱居的返璞歸真的感覺,從他不願刺殺秦王,從他嚮往的和飛雪一起回到飛雪的家鄉,那個沒有紛爭,只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地方。應該說,張藝謀賦予殘劍的綠,是非常準確和巧妙的。
綠色和藍色相輔相成,就像剛剛所說,年少時初識飛雪的殘劍年少氣盛,其中亦包含了柔和與寬容,所以不僅僅是輕狂。這一色彩在殘劍放棄刺殺秦王,秦宮無盡的綠紗緩緩落下時達到了極致。最後來說黑與白。在美術上這是兩種極端的顏色,這也分明的出現在影片裡。其實這就是最大的一個故事,也這是張藝謀給我們講的故事。
白色出現在無名真實的敘述中和殘劍飛雪的結局上,蕭瑟的大漠之中,兩個身著白衣的人影在高崖上守望。滾滾無際的黃沙之中,這一抹白色是那麼的強眼。好像翱翔在天空之中的雪鷹一般,相依相伴,不離不棄。相傳雪鷹是痴情的生物,一隻雪鷹終其一生只會有一個伴侶。如果它的愛侶不幸身亡,那麼剩下的那只會在愛人亡故之地的上空不住盤旋哀鳴,直至力竭而亡。守護著殘劍屍身的飛雪心裡會想什麼呢?她在等待,連著愛人的份一起等待,其實要的只是一個答案。無論無名是否依約刺秦成功,我想,飛雪都不會獨活。所以在看到老者帶回象徵失敗的旗子之後,飛雪哭了——欲哭無淚。恐怕這時飛雪心中不再有恨,有的只是淡淡的遺憾。並不是遺憾刺秦的失敗,而是遺憾愛人無法和自己一起看到故事的結局。
這一對如雪鷹般的人兒,就這樣被一把利劍同時穿身而過,即便是死,依然是相依相偎。
最後的黑色則是一開始就已經看到的顏色,秦王的軍隊,盡著黑色的鎧甲,背著閃著黑耀石般光澤的寶劍,有如黑潮一般,席捲著九州方原。
秦國的皇宮,依然是黑色的,象徵的秦王的冰冷和無情。冷硬的大殿之上,靜得似乎連呼吸都出現了回聲。或許正是這鐵一般的規則塑造了不可一世的嬴政——那個妄想千秋萬世永為帝君的始皇帝。
黑色無情,黑色冰冷,黑色同樣也代表著包容,就像盛開的鮮花會凋謝,明亮的星辰會隕落,無論是地球,太陽,乃至整個宇宙,鬥中會有毀滅的那一天。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比起來,簡直是太渺小,太短暫了。但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之中,會有愛,有恨,有爭鬥,有悲傷,有寬容,最後這一切,終將場面與死亡的懷抱之中。所以,黑色象徵的死亡,同樣也昭示著毀滅之後的重生。就像古希臘先哲所預言:「死亡,僅僅是一個開始。」 秦王從殘劍留下的字中體會到了這個道理。所謂天下之王者,意為不殺。殺與不殺,一念之間,差之千裡。能悟到不殺者,方為天下之王。始皇悟到了,但終歸晚了一步。
無名死了,替天下人而死。
紅色的狹隘、藍色的憂鬱、綠色的激蕩到最後白色的殊途同歸,一點點偉大起來。白色象徵最美麗的死亡,藍色象徵最崇高的較量,紅色象徵最熾熱的生命,綠色象徵最寧靜的回憶,黑色象徵最博大的胸懷。這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印象。而用人物渲染上色彩講故事,則是張藝謀在電影拍攝手法上的一個創舉。無論外界評價如何,《英雄》在色彩上的手法運用標新立異,帶給了我們豐富的視覺享受和審美情趣,是我們不能忘懷的經典回憶!好啦,今天內容有點嘮叨,小編就到此為止啦!
佳作賞析—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色彩美學賞析
從張藝謀的《影》,看水墨風在作品中的色彩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