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一個帶著東方詩意的名字。
英文名Maya Lin,在美國建築與藝術領域,這是個重量級的名字。
林瓔是家裡第二個孩子,父親林桓非常想要一個像自己姐姐一樣的女兒——林桓的姐姐,就是林徽因。
林家人多有藝術天分,正如林瓔父親曾說的:「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橫溢且心想事成。」
巧合的是,林徽因曾參與設計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林瓔則因設計了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而年少成名。
「這大概就是某種程度上的血緣。」林瓔說,就像是冥冥之中流動的一種遺傳因子,林瓔和她的中國姑姑一樣,走上了建築的道路。在她的作品裡,你能感受到許多屬於東方的思考方式。
事實上,林瓔在林徽因逝世四年後才出生,她與她這位著名的姑姑從未謀面。甚至,林瓔很晚才知道林徽因的存在。
21歲時,林瓔去華盛頓參加一次聚會,聽父親與中國大使聊天,這才知道,自己的爺爺叫林長民,在中國是個名人。也是後來才得知,自己的姑姑和姑父,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通過閱讀,她驚訝地發現,林徽因和自己一樣在耶魯念過書,專業是舞臺設計。
前輩的熱鬧輝煌終究與林瓔無關。
她憑藉著自己的才華與敏銳,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藝術家及環保人士。從華盛頓越戰紀念碑到公民權利紀念碑、美國華人博物館,再到如今大大小小遍布美國的藝術作品,林瓔被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之一,更成為了耶魯大學校董。
林 瓔_Maya Lin
(1959年10月 )
出生於俄亥俄州阿森斯,大學就讀於耶魯大學。21歲時設計了美國越戰紀念碑,1987年耶魯授予其榮譽博士學位。後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2009年,林瓔獲得了美國國家藝術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築師、藝術家和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親自為她頒獎,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林馬婭:堅定清晰的洞見),就是一部關於林瓔的紀錄片。
小時候的林瓔是個有些孤獨的女孩,從小出生成長在美國的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亞裔身份,在她的觀念裡,自己和俄亥俄州雅典市這座小城市裡的其他白人小孩並沒有區別。
林瓔一家
小時候的林瓔
發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是大學之後。當時,林瓔去歐洲遊學,被丹麥人當作了格林蘭島原住民,人們在公車上甚至離她遠遠的。
這一族裔意識在她設計華盛頓越戰紀念碑時引發爭議,被人不斷提出質疑後,變得愈發清晰。
那年的林瓔才21歲,是耶魯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
那是1980年秋天,林瓔和其他五名同學正要做一個關於「墓地建築」的功課,很偶然的,有一位同學發現了徵集越戰紀念碑設計方案的海報,於是他們想,何不將這件作業作為畢業設計,再去投稿呢?
這一決定是林瓔生命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那時單純完成一件作業的她又怎麼會想到,這件作品將懵懂的自己瞬間帶到了全美國的面前。
也正是沒抱著競爭的心思,林瓔將全部精力集中在了這件作品如何處理生死與人們之間的關係上,並未考慮評委會怎麼想。她甚至刻意沒有去閱讀關于越戰龐雜的歷史資料,繞開政治與辯論,將這一作品的意義落腳在了「人」上。
林瓔的設計稿 1026號參賽作品
1421件參賽作品,最終1026號脫穎而出——評委們順著地址猜到這大概來自學生宿舍,最後驚訝地發現,作者竟是一位大三女生,還是亞裔,就是林瓔。
意料之中地,這一極富突破性,在人們眼中違背常規的紀念建築,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有的老兵認為它就像一道醜陋的黑色疤痕,還有人說,這一設計看起來就像是回力鏢,預示著災難會再次重演。當時反對最為激烈的Tom Carhart還在《紐約時報》上發文,認為林瓔的設計簡直是「一道恥辱、悲哀的黑口子」,並認為這侮辱了所有參戰軍人。
對作品的批判又衍生至對林瓔身份的人身攻擊,「怎麼可以讓一個亞洲人設計一場亞洲戰爭的紀念碑?」「當第一批越戰軍人遺體運回來的時候,她還只有4歲。」
他們甚至向評審委員會施加壓力,試圖改換方案,最終,雙方在博弈中決定妥協,對原設計進行修改——在兩堵牆之間加上一組老兵塑像,並插上美國國旗。
不過,他們實在太小瞧了這個一米六的年輕女學生,林瓔站出來公開表態,這樣的修改將令她的設計毫無意義。她說,這樣的塑像就像是「在別人的畫像上畫鬍子」,完全是破壞行為。
即使是在施工期間,這一風波都從未平息。最後美術委員會決定,將雕塑和旗杆置於整個紀念園地的入口處,和紀念牆遠離,最大程度地維護了林瓔最初的設計。
林瓔在美國美術委員會前的陳詞,堅決捍衛自己的設計理念,並面對記者的提問與質疑。
最終建成的越戰紀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Washington, DC, 1982
所有的爭取、傷心和無奈,在紀念牆最終完成的那一刻都變得有意義了——林瓔發現,這一作品的最終實現是那麼地接近她心中所想。
時間也給出了答案。現在,越戰紀念牆已經成為全美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每年,400多萬人來到這裡,駐足、懷念,老兵們在反光黑色大理石中看到自己的面龐和逝去戰友的名字,潸然淚下。人們的悲傷情緒在這裡得到徹底地釋放。
關于越戰紀念碑非常著名的一幅畫
Vietnam Reflections,Lee Teter
這段裡程碑般一夜成名的經歷,花掉了林瓔太多力氣。
以至於身心疲憊的她無心念書,決定暫時休學,到波士頓一家建築公司工作。後來,她又繼續回到耶魯大學念研究所,並在1987年獲得耶魯大學美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林瓔又接手了民權運動紀念碑、以及耶魯女性紀念雕塑的設計建造項目。她在45歲前,收穫了大多數設計師一輩子望塵莫及的成就。
女子桌和北緯10度是林瓔早期的兩個作品,創意源自水桌,但是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演繹,以滿足設計和觀眾的特定需求。
耶魯大學於1701年建校,約兩個世紀後,即1873年才開始接收女學生。這個雕塑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來紀念耶魯大學的女性。橢圓桌上雕刻著數字,這些數字呈螺旋狀展開,記載著每年耶魯大學新生中的女生人數。螺旋形式標記著一個開始和一個開放的未來。這些簡單的數字向人們敘述著歷史,它們藉助這一藝術載體,讓人們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2009年,林瓔還接手了美國華人博物館的項目,似乎通過這個項目,林瓔再次確定了自己的華裔身份。
項目位於曼哈頓下城區,連接著傳統中國城與當代新Soho和Nolita藝術界之間的文化鴻溝。美洲華人博物館的落成標誌著國家制度的發展,從當地一個中國城歷史項目發展成為耀眼的在美華人國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的主入口位於中心大道上,用木材、水泥和青銅製成的新建築立面,成為街道一道優雅亮麗的風景。這個永久性展廳環繞著場地原有的內庭院,設計師特意保留內庭院的原狀,以營造新舊建築之間的對比,同時也隱喻著在美華人從19世紀到今天的歷史。庭院共有6個開口,放映移民華人不同的歷史和面貌的圖像。當觀眾從中心樓梯走向底層,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在美華人境況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