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位於雲南西部地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唐朝的天寶年間,其時南詔王閣邏鳳在此築城,名為羊苴咩城,並將其定為新都。
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文獻樓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樓額懸掛的「文獻名邦」匾額是雲南提督偏圖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題。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白族建築特色。
古城五華樓最早是南詔王的國賓館,元世祖忽必烈徵服大理時,曾在此樓前駐軍。明朝初年,五華樓在戰亂中被燒毀。明洪武年間,重修大理古城時,在五華樓舊址上修了鐘鼓樓。
古城門上「大理」兩字是1961年郭沫若先生遊覽大理古城時親筆提寫。「大理」作為國號,取意「大治大理,富國興邦」。
大理古城有三條南北向大街,五六條東西向小巷。城內房屋都是土木結構瓦頂民居,街道上多由青石板鋪砌而成。
古城大多數街道流淌著引自蒼山的泉水,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形成「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特有景象。
崇聖寺三塔即大理三塔,是我國著名的佛塔之一,三塔位於大理北面蒼山應樂峰下。主塔名「千尋塔」,高69米多,為方形密簷式磚塔,共有16層。
主塔南、北各有一座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
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此建塔而鎮之。
藍天白雲下碧波蕩漾的洱海。
藍天、白天、翠綠交相輝映。
大理城內有解放軍駐地,駐地建有建軍60周年紀念廣場。
白劇是流行在大理地區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它由吹吹腔和曲藝大本曲發展而來,同時融進部份白族民歌、舞蹈。
玩手鼓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