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蒼山,面向洱海。腳踏地,頭頂天,山川被我震懾,雲霄為我衝破。海拔2090米是我的起點,而終點只有天才能看得見。我就是我,大唐方塔一座!
縱觀全國,大唐方塔尚有幾座?大小雁塔高度不及於我。真定須彌塔雖威震河朔,但現存塔為清代重做。而早於我者,規模卻遠遜於我!
彩雲之南,群山之巔。蒼山洱海間,雲南大理是我的居所。正因為此,世人皆說我乃古代大理的產物,我相信有這種想法的人,定不知南詔所謂何物。更有甚者,說我是少數民族風格?身為唐塔風格的我,竟不知該如何解說!遊客的疑惑令我頗為不解,我仰天三聲長嘆,道出三處埋怨。
我之心事,欲付瑤琴,愁知音少。芸芸眾生,庸才多過英才。都說沒文化的迷信神鬼,有文化的尊崇權威。愛思考的愛引經據典,欠考慮的愛道聽途說。來膜拜我者,無知者眾多。只知有宋之大理國,不知有唐之南詔國,更況乎漢之益州郡了。我所居彩雲之南的大理區域,在強漢時已屬中國益州郡,在盛唐時為南詔政權,得大唐冊封,與大唐爭執,最終歸順中央。我的居所古城大理曾稱羊苴咩城,後屢經內變(902-937期間),先後有鄭氏大長和、趙氏大天興、楊氏大義寧政權。與此同時,中原也不安寧,大唐已滅亡,中國陷入五代十國亂局。後晉時期,段氏建大理,享國300餘年(937-1354)。蒙宋戰爭時,蒙古採取斷南宋側翼的戰略,先攻滅我大理國。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軍隊消滅盤踞在雲南的親蒙勢力,並在此建立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我的大理重新納入中原漢族政權懷抱。1644年甲申之變,貳臣吳三桂棄山海關,引滿清入關。甘為滿洲鷹犬,剿殺起義軍,屠戮中原並禍及我雲南。大漢奸「四順王——孔吳尚耿」四人瘋狂捕殺各地抗清力量,除孔有德被南明李定國擊敗,覺得慚愧且恐懼於清廷從而自盡,來不及被未來的康熙清算外,其餘三藩最終全部落下被滿清生剮活剝的下場,真是貳臣二心、嗚呼哀哉!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後,大雲南緊隨其後,脫離滿清而獨立,遂成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也。以上便是我的前世今生,喜歡我就要了解我,不是嗎?
我之心事,欲付瑤琴,怨知音少。如果你愛我,更要深入地了解我。眾塔皆為塵世中之獨行者,而我是有左膀右臂的塔中王者。南北小塔,伴我左右,陪我度過千年春秋。我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共16層,為密簷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在我南北兩側之小塔均為十層,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簷式空心磚塔。兩塔與我呈鼎足之勢,我居中,而兩小塔做兩側拱衛之狀。唐之後的地方政要、文人墨客、天涯遊者都曾拜訪過我,有名有姓的甚多,更有耳熟能詳者,如徐霞客、李元陽等等。《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十七》中曾對我如此記錄:「是寺在第十峰之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層,故今名為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壯;而四壁已頹,簷瓦半脫,已岌岌矣。樓中有鍾極大,徑可丈餘,而厚及尺,為蒙氏時即南詔統治時期鑄,其聲聞可八十裡...」。「史上白族第一文人」李元陽先生隱居大理40餘年,寄情於蒼山洱海之間,總不時充滿對我的盛讚,「錯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進入20世紀中期的1961年,我更是被評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列當年入選的77處古建築之一。
我之心事,欲付瑤琴,恨知音少。世人皆謂吾乃少數民族所作之風格,我相信比我誤解更深者,乃新疆也。我很詫異,眾人竟有隻知新疆不知有西域者也,我也懷疑有此認知者小學歷史怎麼學的?我所居雲南大理,地處中國之西南一隅,偏遠於中原。故日本伊東忠太先生與我國梁思成先生各著的《中國建築史》均未見對我之描述,這是稍顯遺憾之處。好在劉敦楨先生的著述《中國古代建築史》對我進行了細緻的講述,讓我有一種突然進入中原之感。故我禁不住要做一番引述,並附上中華民國時期關於我的靚圖一幅。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建築,第四節 寺、塔、石窟是如此說的:「唐朝密簷塔的典型有雲南大理崇聖寺的千尋塔、河南嵩山的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等。這些塔和公元六世紀初建造的登封嵩嶽寺塔相比,除了塔的正面採用正方形這一重要差別外,在唐代的所有密簷塔中,多數只有樸素無飾但具有顯著收分的塔身從扁矮的臺基上建立起來,塔身以上是層層密疊的疊澀簷;相對地面上的出簷比較長,而且整座塔的卷殺在中段比較凸出而頂部收殺比較緩和,這就使得唐朝的密簷塔的外形比北魏的嵩嶽寺塔更加挺拔。千尋塔建於南詔國後期,是現存唐代最高的磚塔之一。方形平面,密簷十六層,位置在崇聖寺前部,和位於稍後的左右兩座宋朝(大理國)的小塔合成一組,在點蒼山的襯託下,顯得格外秀麗。」
我定居大理已有1200餘年,我知道你對我有過多留戀,希望今後我們再次相見,哪怕再等一千年。 你說你的壽命恐怕不足100年,那怎麼辦?只好讓你的後人替你這個先人再看我一眼…
山海坐,分與合,你我都來過,只不過我要說:
汝等皆為過客,吾乃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