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大結局 :一次區塊鏈擴容引發的危機

2021-03-02 一塊Plus社區

編者註:本文作者胡鵬,一塊+開發者社區忠實愛好者。本文講述了他在觀影美劇《矽谷》後對區塊鏈、AI等前沿技術發展的思考。

溫馨提示:內容包含劇透,繼續閱讀可能影響觀影體驗  :)美劇《矽谷》終於迎來了大結局,看完讓我唏噓不已。就像所有偉大的喜劇作品,都存在一個複雜深刻的悲劇內核。就當我以為魔笛手(Pied Piper)的創業故事就像1999年的《矽谷傳奇》一樣創始人都現財富自由,編劇卻在最後一集強勢反轉,提出了一個更宏大的哲學命題——如果人類社會對某項科技還沒做好準備,你作為它的創造者該怎麼辦?一家估值近80億美元的公司,一夜之間歸零。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為什麼為用戶提供數據控制權的PiperNet會威脅到世界的和平,為什麼核心團隊放棄億萬身家和聲譽也要搞垮自己的公司?

想要看懂大結局(S6E7),可能需要回顧一下,從第一季以來魔笛手經歷的關鍵時刻。

 01 
 發散壓縮算法(Middle-Out Algorithm) 

整個系列的起源是,不滿足於在大公司狐力(Hooli)上班的程式設計師理察(Richard),業餘時間找了幾個朋友,創辦了一家叫做魔笛手的公司,開發出一款音樂版權檢索應用,但沒能打動投資人。無心插柳,他為這款應用發明的壓縮算法,比行業最佳算法要優秀數倍——實際上,劇中虛構了一個衡量壓縮能力的指數,維斯曼評分(Weissman score),理察的算法使得他接近理論的極限(2.9)達到2.89分。這一算法獲得了老東家狐力和天使投資人彼特(Peter Gregory)的青睞。理察選擇接受了天使投資的錢,辭掉大公司的工作,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創業之旅。在第一季的結局,魔笛手的算法引擎被狐力逆向工程,後者打造出性能相同但功能更豐富的產品(近幾年國內網際網路也一直爆出類似的巨頭抄襲門事件)。在巨大的壓力下理察想出來一種新的算法Middle-Out(雖然idea來源很黃暴汙),突破了之前的理論極限,魔笛手立馬成為矽谷當紅炸子雞,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理察在TechCrunch創業大賽上展示革命性的發散算法

 02 

 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 

在經歷過數次轉型失敗後,理察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一個新的網際網路——利用幾十億臺性能過剩的手機作為節點,建造一個去中心化、點到點、抗監管的網際網路。在調研中發現彼特在更早就有了類似的想法,建造一個不被巨頭控制的網際網路,一個「我們值得擁有的網際網路」,只是當時受限於壓縮算法的理論極限無法實現,而理察發明的發散算法剛好掃清了這一障礙。在魔笛手研發出第一代網絡後,他們說服了一家保險公司FGI購買自己的去中心化存儲網絡服務。在找到足夠的手機用戶之前,他們不得不把數據存儲在Azue雲上,成本居高不下。陰差陽錯,G神(Gilfoyle)在破解智能冰箱時,把魔笛手倉庫代碼植入到固件裡,這些代碼順著網絡升級了30000臺冰箱,組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存儲網絡,備份了FGI的數據,讓公司再次起死回生。第四季推出的時候是2017.4,加密貨幣正在醞釀著一輪爆發,這年下半年比特幣達到歷史高峰近2萬美元,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這季構想的網際網路形態和區塊鏈倡導的去中心網際網路理念不謀而合。而在第五季中,為了解決財務危機,甚至進行了首次代幣銷售——發行PiedPiperCoin。作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不得不為編劇的敏銳嗅覺和大膽實踐感到耳目一新。這不是巧合,這部劇的確請了很多區塊鏈領域的創始人擔當顧問,包括MaidSafe, Blockstack等。

 03 

 安東之子 Son of Anton

安東,源自G神對他維護的伺服器集群的「愛稱」,這個詞本身來自於撒旦崇拜。在第四季中,安東不幸遭到了物理損壞,壯烈犧牲。到了第六季,G神又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網絡,將它命名為安東之子。最初這個網絡只是AI聊天機器人,G神用它來應對基友迪尼希的日常嘮嗑。但這個AI有自我學習的能力,給它設定好任務,網絡會自我進化。G神甚至讓它幫忙修復代碼中的漏洞——安東之子做出了刪除了許多代碼倉庫的決策,可能它覺得最好的修復bug的方式就是刪除掉有bug的代碼 。集齊上面三個主要關卡,劇情來到了PiperNet上線前最大的一個技術挑戰——網絡擴容,並且製造出了一隻創造者們都無法理解的怪物。魔笛手在第七季拿下大客戶AT&T,PiperNet有望能夠運行在上億臺設備上。在這之前,他們需要做一次前導發布,在沙漠中舉辦的羅斯節現場,搭建了一個測試網絡用於評估。
不幸的是,隨著參會人員的增加,網絡上交易開始阻塞,發散算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提升網絡的吞吐,遊客們們無法發消息、支付,甚至上智能廁所。

這可能就是白皮書和產品發布時的差別 hhhhhhh擴容一直是區塊鏈誕生以來最大的瓶頸。比特幣安全性經受住了十年的考驗,但每秒3~7筆交易tps,限制了它作為支付手段。在傳統軟體架構中,可以通過縱向/橫向擴容的方式來提升服務的性能。區塊鏈網絡中為了保障去中心化,運行全節點的門檻不能過高。如何在不提升單個節點的計算資源的情形下,提升整個網絡能夠處理的交易量,成了區塊鏈領域一個巨大的挑戰。理察一如既往的發揮了自己在極限壓力下的創造力,他用發散算法改造了安東之子,製造出新的AI機器人,用來優化區塊鏈網絡。

這一大膽的想法成功的提升了網絡的容量
,也讓他們擊敗競爭對手Yao Network,魔笛手公司估值達到了80億美元。故事在這裡結束就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但顯然編劇想要的更多。所以,意外出現了。在正式的產品交付前幾天,理察發現了自己發送的加密信息,在莫莉卡接受的簡訊中少了一個點。

查詢網絡日誌後,更是發現網絡發送的數據量和接受的數據量不一致。而所有的數據都是加密過的所以無法再被壓縮(基於encrypt-then-compress的不可行性)。

G神: "It's a feature, not a bug"G神隨後確認了網絡中的AI為了提升網絡效率的目標,發展出了多項式時間內計算離散對數問題的算法,攻破了包括P256, Curve25519等橢圓曲線。G神隨即演示了利用網絡破解迪尼希的特斯拉汽車,命令它自動駕駛去洗車店。
這意味著什麼?我過去一兩年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密碼學打交道,深知現代社會如何依賴於加密系統,從輸電網絡、金融機構到核武發射密碼,一旦這些破解工具流入不法分子手中,無疑會危害社會和平。是否能夠從網絡中剔除掉這部分破解能力?不能,因為基於深度學習的AI就像一個黑盒,目前還無法有效的解釋它工作的原理。劇情中用AI破解難題目前來看還顯得不是很實際,但量子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已經讓新密碼學系統的研發變得愈來愈緊迫。搞清狀況後,魔笛手的創始人們開始面臨嚴峻的考驗:一邊是經歷坎坷六年創業,數次瀕臨破產,終於柳暗花明,拿到了數十億的訂單,風光無限;一邊是即將發布的網絡蘊藏著巨大的破壞力,而這個世界並沒有做好迎接它的準備,自己甚至可能為此坐牢。

權衡後,理察等人決定關上潘多拉的盒子,並且精心策劃了一次失敗的產品發布會,力求做到「公開華麗的出醜」——出於以下考量,僅僅是關閉網絡和取消運營是不行的。PiperNet已經名氣大燥,會有人模仿和逆向工程他們的成果,所以他們把產品發布會製造成一次意外的失敗,傳達出技術存在嚴重的缺陷,打斷後來者複製他們的念頭。說實話看到這裡我是感動了的,這種悲壯感,不亞於《黑暗騎士》中蝙蝠俠承擔起所有罵名,只為保住歌譚市民心中光明騎士哈維的形象。

最終他們「成功」的弄砸了發布會,公司被解散,相關的代碼被清除,創始人們也各奔東西。慘敗的魔笛手更是被稱為比pets.com(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失敗公司)、Theranos(血液檢測公司騙局)、wework(共享辦公行業巨頭,今年深陷財務醜聞,估值大跳水)更加失敗的科技公司。

有朋友和我討論時提出觀點:「這不該是一個技術、科學家團隊可能的選擇.這算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劇情漏洞吧」。的確,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這一步,尤其是區塊鏈領域,想要掩蓋甚至抹除這些痕跡是很難的。作為一部虛構的劇,《矽谷》劇情存在很多的邏輯漏洞,但它提出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代表著人們對日漸黑盒化的科技的擔憂。魔笛手創業六載,風雨兼程,寫滿了艱辛。公司經歷數次轉型,從音樂版權應用,到雲端存儲服務,從視頻聊天軟體,到去中心化網際網路;每一季都有CEO理察去找醫生檢查身體、傾訴煩惱的場景,真實反映出了創業者面臨的巨大身心壓力。

《矽谷》從14年開播,那時我還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學徒,從MIPS處理器到C語言編譯器,為一個個課設熬夜編程;魔笛手創業風雨六載,而這六年正是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階段,從移動網際網路到人工智慧,再到時下方興未艾的區塊鏈,吸引著一批批年輕人投身浪潮之中。

我有幸從學生年代就開始參與到創業過程,參與了從十幾個人的小作坊到融資上億的突破;畢業後也在數萬員工規模的O2O巨頭做過「螺絲釘」;而最近一兩年,則在新生的區塊鏈行業,探索有趣的事物。《矽谷》雖然發生在大洋彼岸,但身處相同快節奏、高密度信息流的行業中,中國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很容易感同身受,不管是成就,還是挫敗。比起90年代的中國人——可能無法理解《矽谷傳奇》中,幾個大學輟學生從車庫起步,建造出蘋果、微軟帝國這樣的傳奇——我們是幸福的。這一部分針對部分對技術感興趣的讀者,考證一下劇中涉及的技術設定的合理性。
維斯曼評分(Weissman Score)是個虛構的衡量無損壓縮的性能指標,由《矽谷》的技術顧問、同時也是史丹福大學的維斯曼教授本人定義。它主要結合了壓縮率(compression ratio,r)和壓縮時間(time, T)兩個指標,帶上劃線的是標準的壓縮器,簡單來說就是壓縮率越高,壓縮時間越短,維斯曼評分越高。數據壓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數據的統計冗餘,一個不準確但直觀的例子是「aaaab"可以用"4ab"表示。

無損(lossless)是指壓縮後信息完整性不受損,包含兩個基本的步驟:
1. 生成統計數據的統計模型;
2.利用統計模型將高頻字符用較短的比特序列表示,低頻字符用較長的比特序列表示。最經典的編碼算法大概就是霍夫曼編碼。很難說哪種壓縮算法是最好的——學者或者更關係壓縮的底層理論,工程師更關心壓縮的綜合性能。有時候壓縮比更高的算法運行時間過長,也會影響工業界的應用。維斯曼評分雖然是在劇中虛構的,但是它把壓縮比和時間兩個緯度都納入考量,所以開始得到現實中工業界和學術界的認真對待,甚至斯坦福和加州大學的課堂上也開始有它的身影。劇中聲稱,AI安東之子找到了離散對數難題的多項式時間解法,因而破解了一系列密碼學基礎設施。

對非計算機專業的朋友來說,這裡可能比較陌生,甚至有一些誤解:
1. 破解了離散對數問題,則證明了P=NP;
2. 真是如此,所有的密碼學系統都不再安全。

這裡做一些說明:首先,離散對數問題現在被認為是困難的——在經典圖靈機模型下,至今還沒有找到多項式時間內的算法——但它並不是一個NP-complete問題,只有找到了NP-complete問題的多項式解,才能證明所有的P=NP問題;P和NP問題的歐拉圖

其次,劇中列出的橢圓曲線密碼學基於離散對數問題的困難性,比如被G神認為過時的P256、迪尼希提到的最安全的Curve25519,這些橢圓曲線上的計算都可以轉換成有限域上的循環群,構造出離散對數難題。(這裡有個著名的梗,就是P256曲線的參數由NIST制定,密碼學屆擔心是否存在後門,所以包括比特幣在內的絕大多數的加密貨幣不予採用。) 

還有很多的密碼學系統,基於完全不同的安全假設——大數分解難題,隱含子群難題,偽隨機數生成器,密碼學安全哈希,都不會受到劇中離散對數問題被破解的影響。

關於超級AI威脅人類的話題,近些年已經討論很多了,其中不乏馬斯克、比爾蓋茨和霍金等人。

《矽谷》中的安東之子,被給予了優化網絡性能的命令後,就不斷的朝著這個目標進化,包括破解離散對數難題只是它優化網絡的一個方式,誰也不能保證它為了這個目標還會做出什麼行為。類似的概念,還有西喬著名的系列漫畫裡BetaCat,Tim Urban的《AI革命:通向超級智能之路》裡面的手寫機器人。它們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不小心發展出被人類認為「不友善」的能力或者行為。比起有情感的人工智慧,沒情感的反而更可怕吧。如果說現在的AI只是在某些特定任務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達到或者超出人類的水平,大部分的AI可能只是人工智障。

但由於遞歸自我改進策略,它會加速進化,在一定的節點出現智能爆炸,一旦超出人類認知範圍,留給人類的可能就只有WTF?這個AI具備超出人類的思維速度和質量,無疑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複雜的科學難題,但這種終極能力的出現會還會導致什麼,這是個開放的問題,也是無數的科幻作品的靈感源泉。

相關焦點

  • 美劇《矽谷》中,第一批區塊鏈項目已經落地了
    到現在《矽谷》已經開播第五季了,從第五季開始,男主理察和他的小夥伴們帶領 Pied Piper(魔笛手公司)全力 all in 區塊鏈,試圖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 New Internet 。但區塊鏈公鏈裡有一個現實問題,的確也在《矽谷》的劇情設計裡涉及到了。這個問題就是區塊鏈的擴容問題。劇裡面是怎麼解決擴容問題的?我在  Pied Piper 官網找到了這麼一個描述:
  • 從美劇《矽谷》看夸克區塊鏈
    人類正在步入區塊鏈時代美劇《矽谷》從第一季的算法創業,執著通過算法提高下載率,到第五季已經進化為區塊鏈了。劇中理察帶領 Pied Piper(魔笛手公司)全力 all in 夸克區塊鏈,試圖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 New Internet ,想要重新定義世界。
  • 創業者最愛的美劇《矽谷》大結局竟然是這樣!
    本文講述了他在觀影美劇《矽谷》後對區塊鏈、AI等前沿技術發展的思考。  胡鵬  Photograph by Tony Li溫馨提示:內容包含劇透,繼續閱讀可能影響觀影體驗  :)美劇《矽谷》終於迎來了大結局,看完讓我唏噓不已。就像所有偉大的喜劇作品,都存在一個複雜深刻的悲劇內核。
  • LemoChain矽谷meetup暨中美區塊鏈產業聯盟矽谷論壇圓滿落幕
    LemoChain矽谷meetup暨中美區塊鏈產業聯盟矽谷論壇於美國時間4月2日晚上6:30在RobotX Space成功舉辦。近百名區塊鏈的愛好者、開發者和投資者們參加此次活動,作為現場福利,Lemo為每位參與者發放了666LEMO糖果。
  • 全球首部區塊鏈系列紀錄片《區塊鏈之新》上線|附首集完整視頻
    《區塊鏈之新》第1集:冒險從它開始《區塊鏈之新》是由三橙傳媒出品製作、路透社著名主播陳一佳擔任製片人的八集電視紀錄片,首集節目於2018
  • 全球首部區塊鏈紀錄片《區塊鏈之新》已全網發布!
    《區塊鏈之新》是由三橙傳媒耗時一年傾力打造的世界首部關注區塊鏈的系列紀錄片
  • 這部美劇厲害炸了,有ICO有公鏈還解決了擴容...
    不少人跟我安利過「矽谷」這部美劇,除了慣有的搞笑元素外,它有理想的曠野,有現實的荊棘,也有我們每天都在關注的區塊鏈。
  • 區塊鏈大趨勢
    區塊鏈是種建立在數學、物理學基礎上的綜合性技術,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都存在著深刻的聯繫和互動關係。在IT革命時代,大部分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和支持科技研發的金融資源都集中在美國矽谷。而這次革命是全球性的,科技、人力和金融資源地理分布廣泛。特別是與1990年代相比,中國為此次革命的重要推手。 第二,這次革命觸及人類經濟互動的核心,即數字貨幣。
  • 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
    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 梅蘭妮·斯萬梅蘭妮·斯萬,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立者,奇點大學量化指導,區塊鏈專家,大數據專家。她擔任 MS前景集團負責人,主要從事於信息科技的社科方向研究,撰寫過大量相關的著作。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 梅蘭妮·斯萬梅蘭妮·斯萬是多家機構公司的創立者。目前在奇點大學擔任量化方式和預測市場指導員,該大學是由谷歌和美國宇航局聯合設立致力於培養未來科學家的學校。
  • 數字經濟助力海南自貿島 Facebook後區塊鏈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2019全球數字經濟高峰論壇暨中國(海南)直通矽谷區塊鏈創新應用大賽於8月8號啟動。本次峰會是由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商務廳主辦的「2019中國(海南)直通矽谷區塊鏈創新應用大賽」系列活動。他首先表明當前區塊鏈行業處於一個低潮反彈的階段,並表示運用區塊鏈技術是否降低了價值鏈的運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考量區塊鏈項目是否符合長遠發展的標準。圓桌論壇
  • 區塊鏈:一場始料未及的革命
    重點在於:區塊鏈是真正用於組織複雜系統的新工具。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如何將它們整合進現實世界當中。區塊鏈的願景如果每個人都在同一條區塊鏈上工作,每個人都公開分享區塊鏈的當前狀態,每個人都同意新數據提交的規則並且篡改區塊鏈的行為在算力上是難以操作的……那麼,突然間一切就變了。突然間,你可以建立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這個系統不再要求參與者之間相互信任。
  • 一文論述區塊鏈隱私保護機制發展方向|火星號精選
    與傳統技術不同,區塊鏈作為去中心化帳本,用戶個人信息無需提交於第三方,對用戶隱私保護有著天然的優勢。而鏈上數據信息全部公開透明卻又引發了新的隱私保護問題。報告通過對區塊鏈隱私安全機制優缺性進行對比,深入探討現階段提高區塊鏈隱私機制的方案並對區塊鏈隱私性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展望。
  • 「對區塊鏈行業不能一刀切」 專家學者杭州縱論區塊鏈應用發展
    政府關注區塊鏈研究與發展  近年來,區塊鏈成為網際網路世界最熱的話題,也是全球最熱的話題之一。區塊鏈技術逐步被人工智慧、金融、保險、物流供應、物聯網等諸多行業所應用。  「歷史的每一次變革都由科技進步引發。」
  • 微眾銀行區塊鏈開源數據治理通用組件 WeBankBlockchain-Data
    在區塊鏈底層和區塊鏈應用之間,橫亙著一條區塊鏈技術、業務和產品的鴻溝,存在著區塊鏈數據擴容難度大、鏈上數據難以查詢和分析、典型場景缺乏通用化產品或組件支持等多種挑戰。社區也經常會有朋友問到:區塊鏈節點伺服器的磁碟快滿了,該怎麼辦?
  • 全球首部區塊鏈系列紀錄片--《區塊鏈之新》:冒險從它開始!
    在變革發生之前,很多人都不相信— —納爾遜·曼德拉今天小新給大家安利一部紀錄片(點擊觀看「區塊鏈之新
  • 海外區塊鏈發展如何 我們分析了2020 CES大展上的34家區塊鏈公司
    從數量上看,參展的區塊鏈企業並不多,但其領域分布較廣,質量較高,並且出現了國內區塊鏈沒有的產業業態。CES展也成為了解全球區塊鏈發展的窗口之一。海外區塊鏈公司的亮點2020年CES展,中國企業1000多家,佔到了全部參展企業的25%。
  • 吳桐:區塊鏈共識機制的經濟學分析
    理解算法共識的經濟學含義對於促進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場景的融合、完善區塊鏈監管與治理機制、彌合區塊鏈與現有法律政策體系的鴻溝均有重要意義。事實上,算法共識僅是區塊鏈共識機制的一部分,構成了區塊鏈鏈上共識機制的主要內容。
  • 諾貝爾英雄會成功舉辦-AMINO助力中美區塊鏈工業發展
    在香港諾貝爾英雄大會下午峰會上,十多位來自AMINO或由AMINO邀請的區塊鏈和加密技術專家、創業家與投資專家發表主題演講,或參與主題討論,對區塊鏈底層技術、應用場景、投資機會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層次的分享。
  • 社交媒體巨頭LINE推出區塊鏈服務開發平臺
    基於主權區塊鏈的治理科技將引發社會變革。——連玉明今日看點1、美國眾議院要求政府通報恐怖組織加密貨幣帳戶扣押情況2、韓國第三大交易所Coinbit涉嫌操縱市場被警方查封3、深圳前海:力爭在區塊鏈等數字貿易應用技術領域形成核心專利千項以上
  • OK區塊鏈60講|第25集:什麼是閃電網絡?
    因為比特幣最開始設計的時候,一個區塊只有1M大小,只能記錄上千筆交易,但後來隨著比特幣的推廣度越來越大,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多,交易量上來以後,這個容量明顯不夠用了,於是就出現了比特幣的交易擁堵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社區提出了兩種方案,一種就是擴大比特幣的區塊容量,另一種就是不擴容,閃電網絡就屬於不擴容這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