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最愛的美劇《矽谷》大結局竟然是這樣!

2021-02-15 極客吐司

編者註:本文作者胡鵬,一塊+開發者社區忠實愛好者。本文講述了他在觀影美劇《矽谷》後對區塊鏈、AI等前沿技術發展的思考。

  胡鵬  Photograph by Tony Li
溫馨提示:內容包含劇透,繼續閱讀可能影響觀影體驗  :)美劇《矽谷》終於迎來了大結局,看完讓我唏噓不已。就像所有偉大的喜劇作品,都存在一個複雜深刻的悲劇內核。就當我以為魔笛手(Pied Piper)的創業故事就像1999年的《矽谷傳奇》一樣創始人都現財富自由,編劇卻在最後一集強勢反轉,提出了一個更宏大的哲學命題——如果人類社會對某項科技還沒做好準備,你作為它的創造者該怎麼辦?一家估值近80億美元的公司,一夜之間歸零。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為什麼為用戶提供數據控制權的PiperNet會威脅到世界的和平,為什麼核心團隊放棄億萬身家和聲譽也要搞垮自己的公司?

想要看懂大結局(S6E7),可能需要回顧一下,從第一季以來魔笛手經歷的關鍵時刻。

 01 
 發散壓縮算法(Middle-Out Algorithm) 

整個系列的起源是,不滿足於在大公司狐力(Hooli)上班的程式設計師理察(Richard),業餘時間找了幾個朋友,創辦了一家叫做魔笛手的公司,開發出一款音樂版權檢索應用,但沒能打動投資人。無心插柳,他為這款應用發明的壓縮算法,比行業最佳算法要優秀數倍——實際上,劇中虛構了一個衡量壓縮能力的指數,維斯曼評分(Weissman score),理察的算法使得他接近理論的極限(2.9)達到2.89分。這一算法獲得了老東家狐力和天使投資人彼特(Peter Gregory)的青睞。理察選擇接受了天使投資的錢,辭掉大公司的工作,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創業之旅。在第一季的結局,魔笛手的算法引擎被狐力逆向工程,後者打造出性能相同但功能更豐富的產品(近幾年國內網際網路也一直爆出類似的巨頭抄襲門事件)。在巨大的壓力下理察想出來一種新的算法Middle-Out(雖然idea來源很黃暴汙),突破了之前的理論極限,魔笛手立馬成為矽谷當紅炸子雞,似乎前途一片光明。理察在TechCrunch創業大賽上展示革命性的發散算法

 02 

 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 

在經歷過數次轉型失敗後,理察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一個新的網際網路——利用幾十億臺性能過剩的手機作為節點,建造一個去中心化、點到點、抗監管的網際網路。在調研中發現彼特在更早就有了類似的想法,建造一個不被巨頭控制的網際網路,一個「我們值得擁有的網際網路」,只是當時受限於壓縮算法的理論極限無法實現,而理察發明的發散算法剛好掃清了這一障礙。在魔笛手研發出第一代網絡後,他們說服了一家保險公司FGI購買自己的去中心化存儲網絡服務。在找到足夠的手機用戶之前,他們不得不把數據存儲在Azue雲上,成本居高不下。陰差陽錯,G神(Gilfoyle)在破解智能冰箱時,把魔笛手倉庫代碼植入到固件裡,這些代碼順著網絡升級了30000臺冰箱,組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存儲網絡,備份了FGI的數據,讓公司再次起死回生。第四季推出的時候是2017.4,加密貨幣正在醞釀著一輪爆發,這年下半年比特幣達到歷史高峰近2萬美元,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這季構想的網際網路形態和區塊鏈倡導的去中心網際網路理念不謀而合。而在第五季中,為了解決財務危機,甚至進行了首次代幣銷售——發行PiedPiperCoin。作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不得不為編劇的敏銳嗅覺和大膽實踐感到耳目一新。這不是巧合,這部劇的確請了很多區塊鏈領域的創始人擔當顧問,包括MaidSafe, Blockstack等。

 03 

 安東之子 Son of Anton

安東,源自G神對他維護的伺服器集群的「愛稱」,這個詞本身來自於撒旦崇拜。在第四季中,安東不幸遭到了物理損壞,壯烈犧牲。到了第六季,G神又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網絡,將它命名為安東之子。最初這個網絡只是AI聊天機器人,G神用它來應對基友迪尼希的日常嘮嗑。但這個AI有自我學習的能力,給它設定好任務,網絡會自我進化。G神甚至讓它幫忙修復代碼中的漏洞——安東之子做出了刪除了許多代碼倉庫的決策,可能它覺得最好的修復bug的方式就是刪除掉有bug的代碼 。集齊上面三個主要關卡,劇情來到了PiperNet上線前最大的一個技術挑戰——網絡擴容,並且製造出了一隻創造者們都無法理解的怪物。魔笛手在第七季拿下大客戶AT&T,PiperNet有望能夠運行在上億臺設備上。在這之前,他們需要做一次前導發布,在沙漠中舉辦的羅斯節現場,搭建了一個測試網絡用於評估。
不幸的是,隨著參會人員的增加,網絡上交易開始阻塞,發散算法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提升網絡的吞吐,遊客們們無法發消息、支付,甚至上智能廁所。

這可能就是白皮書和產品發布時的差別 hhhhhhh擴容一直是區塊鏈誕生以來最大的瓶頸。比特幣安全性經受住了十年的考驗,但每秒3~7筆交易tps,限制了它作為支付手段。在傳統軟體架構中,可以通過縱向/橫向擴容的方式來提升服務的性能。區塊鏈網絡中為了保障去中心化,運行全節點的門檻不能過高。如何在不提升單個節點的計算資源的情形下,提升整個網絡能夠處理的交易量,成了區塊鏈領域一個巨大的挑戰。理察一如既往的發揮了自己在極限壓力下的創造力,他用發散算法改造了安東之子,製造出新的AI機器人,用來優化區塊鏈網絡。

這一大膽的想法成功的提升了網絡的容量
,也讓他們擊敗競爭對手Yao Network,魔笛手公司估值達到了80億美元。故事在這裡結束就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但顯然編劇想要的更多。所以,意外出現了。在正式的產品交付前幾天,理察發現了自己發送的加密信息,在莫莉卡接受的簡訊中少了一個點。

查詢網絡日誌後,更是發現網絡發送的數據量和接受的數據量不一致。而所有的數據都是加密過的所以無法再被壓縮(基於encrypt-then-compress的不可行性)。

G神: "It's a feature, not a bug"G神隨後確認了網絡中的AI為了提升網絡效率的目標,發展出了多項式時間內計算離散對數問題的算法,攻破了包括P256, Curve25519等橢圓曲線。G神隨即演示了利用網絡破解迪尼希的特斯拉汽車,命令它自動駕駛去洗車店。
這意味著什麼?我過去一兩年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密碼學打交道,深知現代社會如何依賴於加密系統,從輸電網絡、金融機構到核武發射密碼,一旦這些破解工具流入不法分子手中,無疑會危害社會和平。是否能夠從網絡中剔除掉這部分破解能力?不能,因為基於深度學習的AI就像一個黑盒,目前還無法有效的解釋它工作的原理。劇情中用AI破解難題目前來看還顯得不是很實際,但量子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已經讓新密碼學系統的研發變得愈來愈緊迫。搞清狀況後,魔笛手的創始人們開始面臨嚴峻的考驗:一邊是經歷坎坷六年創業,數次瀕臨破產,終於柳暗花明,拿到了數十億的訂單,風光無限;一邊是即將發布的網絡蘊藏著巨大的破壞力,而這個世界並沒有做好迎接它的準備,自己甚至可能為此坐牢。

權衡後,理察等人決定關上潘多拉的盒子,並且精心策劃了一次失敗的產品發布會,力求做到「公開華麗的出醜」——出於以下考量,僅僅是關閉網絡和取消運營是不行的。PiperNet 已經名氣大燥,會有人模仿和逆向工程他們的成果,所以他們把產品發布會製造成一次意外的失敗,傳達出技術存在嚴重的缺陷,打斷後來者複製他們的念頭。說實話看到這裡我是感動了的,這種悲壯感,不亞於《黑暗騎士》中蝙蝠俠承擔起所有罵名,只為保住歌譚市民心中光明騎士哈維的形象。

最終他們「成功」的弄砸了發布會,公司被解散,相關的代碼被清除,創始人們也各奔東西。慘敗的魔笛手更是被稱為比pets.com(90年代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的失敗公司)、Theranos(血液檢測公司騙局)、WeWork(共享辦公行業巨頭,今年深陷財務醜聞,估值大跳水)更加失敗的科技公司。

有朋友和我討論時提出觀點:「這不該是一個技術、科學家團隊可能的選擇.這算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劇情漏洞吧」。的確,如果事情真的發展到這一步,尤其是區塊鏈領域,想要掩蓋甚至抹除這些痕跡是很難的。作為一部虛構的劇,《矽谷》劇情存在很多的邏輯漏洞,但它提出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代表著人們對日漸黑盒化的科技的擔憂。魔笛手創業六載,風雨兼程,寫滿了艱辛。公司經歷數次轉型,從音樂版權應用,到雲端存儲服務,從視頻聊天軟體,到去中心化網際網路;每一季都有CEO理察去找醫生檢查身體、傾訴煩惱的場景,真實反映出了創業者面臨的巨大身心壓力。

《矽谷》從14年開播,那時我還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學徒,從MIPS處理器到C語言編譯器,為一個個課設熬夜編程;魔笛手創業風雨六載,而這六年正是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階段,從移動網際網路到人工智慧,再到時下方興未艾的區塊鏈,吸引著一批批年輕人投身浪潮之中。

我有幸從學生年代就開始參與到創業過程,參與了從十幾個人的小作坊到融資上億的突破;畢業後也在數萬員工規模的O2O巨頭做過「螺絲釘」;而最近一兩年,則在新生的區塊鏈行業,探索有趣的事物。《矽谷》雖然發生在大洋彼岸,但身處相同快節奏、高密度信息流的行業中,中國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很容易感同身受,不管是成就,還是挫敗。比起90年代的中國人——可能無法理解《矽谷傳奇》中,幾個大學輟學生從車庫起步,建造出蘋果、微軟帝國這樣的傳奇——我們是幸福的。這一部分針對部分對技術感興趣的讀者,考證一下劇中涉及的技術設定的合理性。
維斯曼評分(Weissman Score)是個虛構的衡量無損壓縮的性能指標,由《矽谷》的技術顧問、同時也是史丹福大學的維斯曼教授本人定義。它主要結合了壓縮率(compression ratio,r)和壓縮時間(time, T)兩個指標,帶上劃線的是標準的壓縮器,簡單來說就是壓縮率越高,壓縮時間越短,維斯曼評分越高。數據壓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數據的統計冗餘,一個不準確但直觀的例子是「aaaab"可以用"4ab"表示。

無損(lossless)是指壓縮後信息完整性不受損,包含兩個基本的步驟:
1. 生成統計數據的統計模型;
2.利用統計模型將高頻字符用較短的比特序列表示,低頻字符用較長的比特序列表示。最經典的編碼算法大概就是霍夫曼編碼。很難說哪種壓縮算法是最好的——學者或者更關係壓縮的底層理論,工程師更關心壓縮的綜合性能。有時候壓縮比更高的算法運行時間過長,也會影響工業界的應用。維斯曼評分雖然是在劇中虛構的,但是它把壓縮比和時間兩個緯度都納入考量,所以開始得到現實中工業界和學術界的認真對待,甚至斯坦福和加州大學的課堂上也開始有它的身影。劇中聲稱,AI安東之子找到了離散對數難題的多項式時間解法,因而破解了一系列密碼學基礎設施。

對非計算機專業的朋友來說,這裡可能比較陌生,甚至有一些誤解:
1. 破解了離散對數問題,則證明了P=NP;
2. 真是如此,所有的密碼學系統都不再安全。

這裡做一些說明:首先,離散對數問題現在被認為是困難的——在經典圖靈機模型下,至今還沒有找到多項式時間內的算法——但它並不是一個NP-complete問題,只有找到了NP-complete問題的多項式解,才能證明所有的P=NP問題;P和NP問題的歐拉圖

其次,劇中列出的橢圓曲線密碼學基於離散對數問題的困難性,比如被G神認為過時的P256、迪尼希提到的最安全的Curve25519,這些橢圓曲線上的計算都可以轉換成有限域上的循環群,構造出離散對數難題。(這裡有個著名的梗,就是P256曲線的參數由NIST制定,密碼學屆擔心是否存在後門,所以包括比特幣在內的絕大多數的加密貨幣不予採用。) 

還有很多的密碼學系統,基於完全不同的安全假設——大數分解難題,隱含子群難題,偽隨機數生成器,密碼學安全哈希,都不會受到劇中離散對數問題被破解的影響。

關於超級AI威脅人類的話題,近些年已經討論很多了,其中不乏馬斯克、比爾蓋茨和霍金等人。

《矽谷》中的安東之子,被給予了優化網絡性能的命令後,就不斷的朝著這個目標進化,包括破解離散對數難題只是它優化網絡的一個方式,誰也不能保證它為了這個目標還會做出什麼行為。類似的概念,還有西喬著名的系列漫畫裡BetaCat,Tim Urban的《AI革命:通向超級智能之路》裡面的手寫機器人。它們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不小心發展出被人類認為「不友善」的能力或者行為。比起有情感的人工智慧,沒情感的反而更可怕吧。如果說現在的AI只是在某些特定任務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達到或者超出人類的水平,大部分的AI可能只是人工智障。

但由於遞歸自我改進策略,它會加速進化,在一定的節點出現智能爆炸,一旦超出人類認知範圍,留給人類的可能就只有WTF?這個AI具備超出人類的思維速度和質量,無疑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複雜的科學難題,但這種終極能力的出現會還會導致什麼,這是個開放的問題,也是無數的科幻作品的靈感源泉。

特別深入的創業者交流分享活動 Geek Talk 系列

  阿德 Sigma News 

史洋 hyperSity |  Aaron Li Qokka

Mark Pavlyukovskyy Piper Inc. |  Venture Gurukool  Ntasha 

AAA Chain 劉松  | CryptoHero 唐飛虎(小島)

以太修 劉輝  | 開 PA  清風

Google Home 張逸嘉  | 神策數據 桑文鋒

NewsDog 陳彧堃  | EduTech 徐磊

BetterWorks Luna | Advance.ai 壽棟

Jimit Doshi  InMobi  | 顧嘉唯 東方網力

Dan Grover  FaceBook  | 向光 數問技術

莊明浩 熊貓TV  |  劉鐵峰 海豚瀏覽器

陳粲然 北極光創投 | 張溪夢 GrowingIO

孫勇 tag Design | 王碩 aeris

Victor Jakubluk | Hartmut Esslinger  frog Design

覃超 峰瑞資本 | 焦慮 | 陳鋼 WeGene

範榮超 種瓜得瓜 | 餘鵬 Airbnb

董飛 Cousrea  | 趙晶 Flipboard

肖軍濤 東成新維 & BloomSky 

特別精彩的創業者微紀錄片 Geek Jam 系列

種瓜得瓜 範榮超 | 無界空間 萬柳朔

aeris 王碩 | SAY 清風

Flipboard 趙晶 | 渡鴉科技 呂騁

長亭科技 陳宇森 | NoiseBridge 黑客空間

時差 中國式創業 | 時差 董飛 | 白日夢  VR (預告)

時差 BitTiger 馮沁原  |  白日夢 Pinta Studios

WeMedia 李巖 陳中  |  親見 大叔創業 

BloomSky 肖軍濤  |  白日夢 戴若犁

時差 錢坤 | 時差 陳清源

時差 張寧夏 | 時差 黃振宇

易贊 青龍老賊 |  易贊 契約

特別炫酷的科技大會現場 Geek Now 系列


谷歌開發者大會中國 | 美國科技公司巡禮 | TechShop

無人駕駛 | 變形金剛 | 無人機格鬥 | iPhone 7

可穿戴的藍牙鍵盤 | HAX Demo Day | PS VR

Twilio | Maker Faire | 美國發現之旅 | CES VR 爆款

相關焦點

  • 美劇《矽谷》:創業者的孤獨
    今日推薦文章《〈矽谷〉告訴你,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可能是另一種孤獨》,來自頭條號造就。《矽谷》(Silicon Valley)可能是一部諷刺劇,但對科技行業和初創公司的人來說,HBO的這部電視劇可謂擊中了要害。別的不談,它生動地展現了科技世界對於共享辦公空間的痴迷。
  • 矽谷:一部美劇
    前段時間去了一趟矽谷,在路上,看完了美劇《矽谷》的前兩季,回家之後,把第三季也看了。
  • HBO新劇《矽谷》:終於有部美劇講科技圈和碼農了!
  • 美劇|《矽谷》:此劇慎追,毒性很大
    所以今天,我要給大家暴力推薦這部美劇——《矽谷》。以及不要怪我沒提醒你,此劇非常有毒,中毒上癮我可不管了。因為都是這麼過來的。而《矽谷》全劇最有名、也是觀眾反響最高的一集,就是第一季的最終集。這一集,奠定了它的「神劇」地位。(大概是神經病的神吧……)一句話總結出來就是:假如你要給800個人擼一發,需要花多長時間?
  • 比爾蓋茨客串美劇《矽谷》:飾演「比爾蓋茨」
    來源:IT之家 作者:騎士今天美劇《矽谷》第六季迎來了大結局,比爾蓋茨客串了其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他自己,作為微軟創始人及前執行長,比爾蓋茨表達了對劇中 Piper 創業失敗原因的困惑。美劇《矽谷》描述了四個不善社交但絕頂聰明的電腦程式員受到依靠網際網路站發家的百萬富翁的特殊照顧。他們可以免費住在他家中,但他們的項目日後如果獲得成功,他要拿 10% 的股份。剛開始這些人沒能說動一名億萬富翁投資他們的項目,於是各自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這名億萬富翁和其中一名電腦程式員供職的公司很快意識到他們的新型文件壓縮算法則具有無法估量的商業潛力,於是一場白熱化的爭奪戰開始了。
  • 打破「次元壁」:比爾·蓋茨客串美劇《矽谷》飾演自己
    【CNMO新聞】12月12日,HBO出品的情景喜劇《矽谷(Silicon Valley)》迎來第六季大結局——《退出事件》。微軟(現實中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真身出現在劇中,坐在自己西雅圖的辦公室裡,煞有介事地露了個臉,並表達了對劇中Pied Piper創業失敗原因的困惑。
  • 《矽谷》碼農必看的一部美劇
    這部劇給出了一些只有圈內人才懂的笑話來更多的反映發生在矽谷這座世界科技之都,其真實文化的文化氛圍。同時,劇中還出現了許多類似於現實中的科技巨頭企業,Hooli公司就是依據Google而創造的。網友點評:紐約客上上有篇文章中寫到:《矽谷》是電視上最有趣的劇集之一;它也是第一部立志於揭示加州北部當下社會文化趨勢的頗具雄心的諷刺劇。
  • 有戲有料有野心,一部反映矽谷創業的美劇是怎麼煉成的?
    HBO的情景喜劇《矽谷》(Silicon Valley)今年已經播到第三季,自播出以來少見地俘獲了一批程序猿乃至科技圈大佬的心。一群貌似只懂程序的攻城獅,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矽谷真實的創業圈生態?這篇文章告訴你,戲裡有時比現實更真實,因為對創業者來說,向來都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
  • 美劇《矽谷》也要ICO?別拿戲份當事實
    微軟中國公共事業部戰略合作總監劉潤美劇愛好者們肯定都聽過《矽谷》這部神劇,不僅對於細節有著出色打磨,而且劇情都與時俱進與現實生活密切貼合。每一集的片頭都有著劇組的良苦用心,如Lyft和Uber的氣球正面碰撞,暗示兩家共享出行企業的激烈競爭;出現阿里巴巴和滴滴的logo,象徵著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在矽谷的擴張,而在第5季還出現了一家數字貨幣交易平臺Coinbase的logo。(下圖右下角黃色圓柱上)
  • 從美劇《矽谷》,我看到了一種可怕的偏見與自我催眠
    文 | 鄒煜Joey你看過 《矽谷》這部美劇嗎?毋庸置疑,是一部非常棒的美劇,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網際網路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實際工作現狀,用Snap CEO的話說,這基本就是一部紀錄片。劇裡的各種梗,相信熟悉網際網路行業的朋友看了都能會心一笑,一個行業的特性是如此地超越國界。
  • 2020,那些矽谷返鄉的創業者們丨深氪Lite
    周逵被視為紅杉中國的「二號人物」——作為這家中國最頂級VC的關鍵合伙人,他是每一位創業者都想見到的人。與他同時出席的還有紅杉中國合伙人吳茗、曹曦,以及副總裁公元,可見這場活動規格之高,還有近600位來自不同時區的準創業者們同時在線。活動雖名曰「中國前沿科技投資趨勢分享會」,但紅杉更希望傳遞的信號是:回國創業找紅杉。 此刻正是一個微妙的節點。
  • 《矽谷》大結局 :一次區塊鏈擴容引發的危機
    本文講述了他在觀影美劇《矽谷》後對區塊鏈、AI等前沿技術發展的思考。 溫馨提示:內容包含劇透,繼續閱讀可能影響觀影體驗  :)美劇《矽谷》終於迎來了大結局,看完讓我唏噓不已。就像所有偉大的喜劇作品,都存在一個複雜深刻的悲劇內核。
  • 一周美劇追蹤:《太空無垠》第四季強勢回歸!《矽谷》大結局
    這周有哪些好看的美劇正在播出?馬上幫你一網打盡。
  • 商業大佬經驗:創業者需要什麼樣的伴侶|賈伯斯|甘迺迪|矽谷|馬斯克...
    在矽谷這個地方,大部分人都像Mark Zuckerberg一樣常年穿人字拖和毛衫,而Dorsey卻不一樣,他總是在服裝上凸顯自己的品味,他也被認為是最懂時尚的IT人士。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穿衣品味。在公開場合下,他一直保持著這個風格:藍色牛仔褲,白色Dior襯衫和黑色緊身外套。他對市場的追求,也催生了他的另一家企業:Square。這個支付企業跟時尚有何關係?
  • 《矽谷 第六季》愛每一個未變成惡龍的屠龍少年
    第六季也是最終季的《矽谷》完結了,六年的創業歷程至此也劃上了一個句點。忘記是什麼時候開始追《矽谷》的,只知道一追就停不下來。這部在豆瓣均分不下9的美劇帶給觀眾的除了大洋彼岸那個科技天堂最前沿的科技,也有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著的值得辛辣嘲諷的一切。其實前幾季很多劇情大多已經記不清了。
  • 美劇《矽谷》中,第一批區塊鏈項目已經落地了
    美劇《矽谷》不僅緊跟當下網際網路正在發生的風口潮流,同時在片頭、劇情的細節設計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彩蛋,而且在最新的一季談到了男主和他的團隊試圖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 New Internet,那本文主要結合《矽谷》來談談關於區塊鏈是什麼。
  • 比爾蓋茨客串美劇《矽谷》
    愛生活、愛數碼,我是蔣小魚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比爾·蓋茨曾經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福布斯》雜誌2014年美國富豪排名,比爾·蓋茨以812億美元資產重登榜首。美劇《矽谷》是美國HBO電視網於2014年播出的電視喜劇。目前已經播出5季,前五季豆瓣得分均高於9分,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2019年10月27日,播出該劇的最終季——第6季,也就是這一季,比爾蓋茨客串美劇《矽谷》,出演比爾蓋茨……矽谷為什麼是矽谷?矽谷,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美國加州聖克拉拉谷的別稱,矽谷是目前最領先的科技公司的代名詞,矽谷本身是現代新機基礎半導體的發源地。
  • 美劇《矽谷》第三季即將回歸,來看我們獨家的幕後大爆料!還有精彩視頻花絮曝光
    4月24日,美劇《矽谷》(Silicon Valley)第三季就要開播了。在2014年,它在西南偏南科技音樂節(SXSW)上舉行了自己的首映式。被矽谷大佬批評說「蠢爆了」雖然在劇集裡對矽谷進行了瘋狂的吐槽,但是Jared的扮演者Zack Woods認為這不妨礙矽谷的人們熱烈追捧這個劇。就說,「只要我們說的是準確的,人們還是很樂意被取笑的。」比如,在舊金山的時候,創業者們總會跑到他面前說,「電視劇裡演的那些我都經歷過!」
  • 看美劇《矽谷》,深度解析創業和融資的那些坑
    《矽谷》雖然只是一部美劇,創業的情節好像開了掛一樣,但有一點值得肯定:劇中所展現的風險投資在企業不同階段的作用,還是很符合現實的
  • 【美劇】【喜劇】矽谷 第1-5季
    【美劇】【喜劇】矽谷 第1-5季 Silicon Valley Season 1-5導演: 邁克·喬吉 / 亞力克·博格 / 瑪姬·凱瑞 / 翠西亞·布洛克編劇: 邁克·喬吉 / 約翰·奧茨舒勒(港) / 矽谷群英(港) / 矽谷群瞎傳(臺) / 矽谷黑歷史IMDb連結: tt2575988《矽谷》為半小時HBO全新原創自製喜劇影集,場景設定在充滿淘金色彩的美國矽谷,在那裡,最有辦 法成功的人們往往卻是最沒辦法處理其「功成名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