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電影中的佼佼者!難得!

2021-01-09 真影視地平線

關於日本武士電影的印象,最早大概來自於黑澤明的《七武士》。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中,武士的精神與智慧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只是,這場輝煌戰役,卻更像是武士精神的迴光返照。最後,武士被冷落後的落寞身影與農民的忘我狂歡形成鮮明對比,這不得不讓人心生涼意。

如果說,黑澤明的《七武士》是對武士精神最後的維護,那麼,小林正樹的《切腹》則是徹底揭開了武士精神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作為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尾並稱為「日本影壇四騎士」之一的小林正樹,作品產量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切腹》絕對算得上是武士電影中的傑作。

一個時代的逝去總是伴隨著一種精神的消亡,而當把積極向上的精神寄托在毫無生氣的外物身上時,總是試圖寄希望於形式上的繼承與發揚,終究面臨著初心丟棄的困境。於是,本應該與現實生活同步發展的精神,最終卻以一種刻板且虛偽的偽裝,繼續著自欺欺人的行為。

《切腹》這部電影擁有著一個碎片拼湊的故事線,卻因為不同人站立的視角與持有的觀點,而形成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故事版本。這並非是自相矛盾的敘事,而是透過各種表象最終看到本質後的分析與思考。

以千千巖求女的切腹為出發點,以津雲上門的控訴為貫穿線,最終,當貴族群體戴在臉上的面具被無情撕下,露出了早已千瘡百孔的蒼白精神時,我想,那具長期被貴族群體供奉在高堂之上的先輩盔甲,早就失去了精神傳遞的意義,成為了籠絡人心滿足私慾的工具。

小林正樹執導的《切腹》這部電影,並沒有對於武士道精神進行大肆宣揚,反而採用一種謹慎批判的態度,深刻揭露了武士道精神的虛偽存在。並以此質問著那些借武士道精神行惡的利己主義者,所以,電影傳遞出的,是導演愛恨交織的情緒表達。

這不禁讓人在結合實際生活的反思中,產生這樣的一個疑問: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生存與精神之間的矛盾,在時代發展中又該如何抉擇呢?

1

中央集權的加強,造成日本很多貴族群體的沒落,於是,看家護院的武士就此淪為無家可歸的浪人。當在生存壓力中苦苦掙扎時,那曾經引以為傲的精神,在自我迷失的前提下,不斷地凋敝和丟棄,這是《切腹》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武士為了能夠混口飯吃,不得不去貴族那裡,利用借院子切腹的理由,求得貴族金錢的施捨。這已經成為了當時社會習以為常的規則。為了能夠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井伊家決定將計就計地滿足上門浪人的切腹要求,於是,千千巖求女就成為了這個替死鬼。

在電影裡,導演採用的是插敘和回敘的拍攝手法,而觀眾在看電影初期,總會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影情緒,對於導演前面剛剛呈現的故事內容進行道德上的審判,這其實正是導演為了能夠達到情感互動所埋下的伏筆。

當一件事情沒有得到全面展示之前,僅憑一面之詞,是永遠無法接近事實的真相。而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思考,最終會在自詡正義的裁決中,慢慢迷失原有的初心。在這裡,初心也可以理解為最初篤定的精神信仰。

千千巖求女屬於故事的回憶部分,津雲屬於故事的現實部分。當千千巖求女懇求切腹緩兩天未果後,在井伊家逼迫之下,只能用自己帶著的竹刀,痛苦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電影中,千千巖求女的切腹過程極其痛苦,而站在一旁的武士們表情卻是大義凜然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的這種逼迫,正是維護武士道精神的純粹行動,而此時,觀眾的想法恐怕和熒幕裡那些看客們是一樣的。

所以,導演在電影的後半部分安排了多次反轉,目的就是為了戳破電影前半部分的種種虛偽行徑,而津雲的出現便是真相還原的關鍵。

當借著津雲的口,把千千巖求女整個切腹事情的前因後果都呈現出來時,熒幕裡的武士和熒幕外的觀眾才恍然大悟。在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後,是小人物在時代中掙扎的不幸,以及自詡精神傳道士總在橫行的私慾與貪念。

借著正義之名,行著罪惡之事,自以為是精神的高尚者,卻不自覺地暴露出迷茫彷徨背後的精神困境。武士們很聽話,貴族們很虛偽,於是,想要將精神變通的千千巖求女就成了犧牲者。

2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中國儒家文化中推崇的「仁義禮智信」很相似,它講究的也是自我素養的提升,以及在現實社會中身體力行的自我約束。

電影中,導演重點刻畫的津雲,便是武士道精神的維護者和踐行者。在自己朋友自殺後,他遵守諾言,繼續撫養著朋友的兒子,也就是千千巖求女,這是講信用;在千千巖求女被逼自殺後,他去找仇人復仇,這是講義氣;而對於仇人並沒有趕盡殺絕,而只是削去他們的髮髻,這是講仁心。

只是,當現實中的那些穿戴整齊吃香喝辣的武士,將原本單純且堅定的精神信仰,慢慢扭曲成只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時,人性的善良與正直最終成為了貪婪與虛偽的犧牲品,此時,丟棄的不僅僅是精神信仰,更是對於自我清晰的認知。

在電影一開始,導演用很多的空鏡頭,展示著井伊家奢華的房間裝飾,而那個祖上流傳下來的盔甲,至今都被奉為井伊家精神的象徵。

雖然破舊不堪卻被供奉在高處,而跪拜在這件遺物下面的,都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武士。作為崇高精神以及堅定信仰的化身,盔甲總被賦予極其重要的現實啟迪意義,其實,這也從側面充分暴露出,武士們自我內部的精神空虛,必須依託外物才能達到滿足。

相互欺騙發展成自我欺騙,從自我精神的丟棄發展成群體精神的丟棄,這種可怕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就象那具被反覆擦拭供奉的盔甲一樣,扒開外表的裝飾,最終呈現出的完全就是空洞內核。

我想,盔甲不僅僅代表著逝去的武士道精神,更是代表著過去從來沒有自我精神的武士生存狀態。依附權貴的行為,讓他們成為了失去自我精神的奴隸,一旦權貴分崩離析,他們就茫然失措,甚至失去了面對生活殘酷的勇氣。

看這部電影時,我的感覺很是無助的。那些被時代裹挾的個人,從來沒有真正爭取過話語權,或者說,從來沒有真正思考過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代表身份的刀和盔甲?還是不斷提升自我精神和加強自我約束的踐行?

導演安排津雲最後用傳統的切腹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死了,在生存環境與精神堅守面臨雙重考驗時,他仍舊選擇了維護篤定的精神信仰。當然,這不能否認之前千千巖求女為了妻女,低聲下氣的行為,就是對於精神的踐踏。

在我看來,所謂的精神,其實就是選擇如何面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它很縹緲,卻總是體現在人的一言一行中。所以,堅持你所堅持的,相信你所相信的,正直且善良,仁愛且勇敢,至於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就看每個人的選擇了。

相關焦點

  • 另類的「武士」電影
    隨著日本幕府歷史的發展,武士不再僅僅是一開始的軍人集團,而是逐漸演變成一個特有的社會階層。武士一詞在日語中的原意為「侍者」(Samurai),正像西方文化中的「騎士」並不一定會騎馬,日本武士逐漸成為一個專指不事耕作而專為領主服務的特殊階層,在日本電影中同樣有著許多關於這些另類武士的電影。武士的食譜在江戶時代,專門為領主製作料理的人被稱為「菜刀武士」。
  • 另類的「武士」電影
    武士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一直在日本社會傳承。日本武士那種忠於職守、不畏艱難的性格也依然可以在現代日本人身上看到,武士道精神也是西方社會對於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家最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電影歷史上武士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黑澤明的《七武士》和《亂》等作品奠定了日本電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 在《對馬島之魂》中體驗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之魂
    在《對馬島之魂》中體驗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之魂 2018-09-24 06:09  17173遊戲
  • 從電影《武士的一分》看江戶時代武士的生活 015
    幾年前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日本導演山田洋次帶來了自己的古裝電影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武士的一分》參加角逐,受到了中國觀眾的一致好評。
  • 《混沌武士》混沌武士僅僅只是武士嗎
    混沌武士我很早就知道了,一開始看了一點沒多大興趣,後來在去年無事可做是就看了,結果一發不可收,感覺最大的就是三人行。三人行在很多作品都可見,像三劍客這樣的名著也是如此(不過形式不同),這個混沌武士的故事線很散,可能說不出什麼主線,硬要說就是他們在尋找向日葵武士,也就是風的父親。儘管故事主線不明顯,類似於日常番,但這作品比絕大多數的日常番要好。
  • 【武士映畫】《座頭市物語》:刀鞘中的武士
    導演三隅研次調動觀眾的功力由此可見一般。 不過我要說的並不僅止於此。第一次欣賞這個片段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導演三隅研次布置這段情節的用意,但在反覆的觀賞後我產生了一個模糊的念想:這部電影中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形式與內容統一之美。  座頭市為人謙遜有禮,但卻自有一種不怒而威的魄力,而他所使用的劍術則是以出其不意著稱的拔刀術。
  • 在「對馬島之魂」中體驗黑澤明電影中的武士之魂
    故事發生在1274年,那個時候的日本武士是日本強力的守護者,當時蒙古人大舉入侵日本,而玩家們所扮演的主角Jin Sakai是一位強大的武士,他要竭盡所能從蒙古帝國手中保衛自己的祖國。據介紹,Jin的冒險故事汲取了日本歷史和黑澤明武士電影中的標誌性元素,講述了一個有關復仇、權能、希望的故事。
  • 《七武士》武士的沒落與戰後日本電影的崛起
    ,人物眾多而不臉譜化,細節豐富而場面卻恢弘壯烈,還因為這部電影承載了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以及黑澤明個人對於武士精神的理解,相比那些模仿跟風的電影,這部《七武士》除了劇情高潮迭出、引人入勝之外,電影中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都跟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出場的所有武士都性格鮮明,甚至連村裡的幾個主要的農民都賦予了各自的性格特點,這部電影在視聽語言上也相當成熟,電影的每一分鐘都有可圈可點之處,3個多小時的電影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
  • 從《影子武士》中,看見黑澤明的攝影功力,被電影耽誤的攝影大師
    代表了東方最高導演水平的黑澤明在選擇拍攝電影為事業之前,就是一個畫家,這個武士家庭出身的大導演在一生的電影創作中,不斷都融入了對於畫面細節的個人化的藝術美感,和孜孜追求的日本文化與電影視覺美學的融合。《影子武士》就是黑澤明這位電影攝影視覺美學大家為我們呈現的經典作品,我們今天就從這部影片的攝影畫面中分析攝影藝術表達的具體方法和攝影創作可以借鑑的藝術元素。
  • 山田洋次的三部武士電影
    日本武士電影給人的也是這樣的感覺,似乎以武士為主角的故事,總是免不得一首悲歌。黑澤明與溝口健二偏好歷史正劇的厚重感,小林正樹則總以犧牲來作為道德批判,北野武嗜好純粹的血腥殺戮,三池崇史則重口味到飛上天……我還看過一部《武士狂想曲》,走了完全不同的戲路,MTV出身的導演中野裕之,拍出了一部搖滾韻律十足的精彩現代武裝戲劇,非常值得一看。
  • 盤點電視劇之武士的食譜,網友:日本的主旋律電影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電視劇之武士的食譜,網友:日本的主旋律電影,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一部電視劇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武士的食譜 武士の獻立 (2013)劇情簡介:在早已逝去的江戶時代,武士階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就是專為將軍或者藩主準備料理的菜刀武士(包丁侍),雖然無法上陣殺敵,但手中的菜刀確實絲毫不亞於武士刀的重要存在。加賀藩首屈一指料理人舟木傳內(西田敏行 飾)年事已高,原本作為繼承人的長子突然病逝,而次子安信(高良健吾 飾)專愛舞刀弄劍,廚藝卻令人不敢恭維。
  • 日本老電影中,武士比武,為何在擂臺上掛「鯉魚旗」
    最近閒來無事,看了一部日本老電影《大菩薩嶺》。這部電影是岡本喜八導演的作品,主演是仲代達矢。講述機龍之助是個劍術絕倫的武士,可他卻擁有一顆邪惡陰暗之心。在一次劍術比賽前夕,對手宇津木文之丞的妻子阿濱懇求他敗給自己的丈夫,機龍之助趁機卻要了她的身子,然而在次日的對決中,機龍之助又將阿濱的丈夫殺死。電影咱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的朋友可以找找這部電影,今天我們的話題是在機龍之助比武的時後,擂臺上空迎風飄揚的魚形旗是什麼意思?
  • 平成電影30年:武士謝幕
    三池確實是平成導演中,鏡頭語言最能讓人感覺到武士風骨的人。三池崇史和李相日的拿來主義,雖然在某些時刻讓人感受到了廝殺的快感,缺少原創的電影,根本談不上為日漸凋零的武士片續上一口氣。新選組這個組織,由一群鄉下道館的野路子武士組成,歷史上他們為效忠的幕府戰至最後一人,在民間人氣極高。大島渚卻在人盡皆知的故事中,整了一出藍顏禍水,讓一群大老爺們為了一個美少年欲痴欲狂。
  • 武士電影十選之《黃昏的清兵衛》
    時間:2002年導演:山田洋次編劇:朝間義隆/山田洋次主演:宮澤理惠/真田廣之 此片為山田洋次改編自藤澤周平小說的「武士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與與之前充滿打鬥場面的武士電影不同的是,山田洋次這部《黃昏的清兵衛》,敘事平和緩慢,以日常瑣細為主,打鬥情節極少,且沒有誇張刻畫,而是儘量寫實,可說是開創了新時代的武士電影風格。
  • 《星球大戰》中的 絕地武士關係圖
    絕地大師中最傑出的12個人組成絕地委員會。絕地委員會(Jedi Council )是絕地武士的最高機構,也是絕地與共和國政府間溝通的橋梁。1、尤達大師(Master Yoda)尤達大師(Master Yoda,舊譯:猶大、猶達),電影《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中的人物,絕地委員會大師,德高望重,隱居在行星達戈巴的沼澤中度過了他的餘生。
  • 電影《最後的武士》武士都幹了啥,女人要服侍殺死自己丈夫的男人
    這裡是小離聊電影,今天給大家聊一部日本電影《最後的武士》,看看武士都幹了啥。電影開始,是男主歐仁窩在軍火販子那裡給軍火販子做軍火營銷。他是美國西進運動的英雄,但是當初的殺戮使得他內心充滿了愧疚。當他走出售賣大廳,等在門口的小夥伴把他介紹給了日本首相大村。
  • 平成電影30年:武士謝幕-虎嗅網
    所以賽爾喬·萊昂內翻拍黑澤明的電影可以無縫對接,喬治·盧卡斯也讓西洋面孔像模像樣舞起了光劍。而前些年三池崇史翻拍武士片成癮時,選擇了工藤榮一和小林正樹。三池確實是平成導演中,鏡頭語言最能讓人感覺到武士風骨的人。
  • 武士的食譜 武士の獻立 (2013)
    武士的食譜的劇情簡介 · · · · · ·  在早已逝去的江戶時代,武士階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就是專為將軍或者藩主準備料理的菜刀武士(包丁侍),雖然無法上陣殺敵,但手中的菜刀確實絲毫不亞於武士刀的重要存在。
  • 我的電影之《最後的武士》
    片名:最後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 Bushi dou類型:動作/劇情/冒險/戰爭國家
  • 銀幕回眸|日本的武士電影反映的是真正的武士道麼?
    不錯,這一情節正是2003年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中的著名橋段,創作者把歷史與虛構巧妙融合一處,為影片的「舊日本武士」、「西洋新陸軍」之間的最終戰爭巧妙鋪設伏筆,頗具藝術氣息。「忠臣藏」故事在日本可謂是家喻戶曉,從江戶時代就有了歌舞伎劇本《假名手本忠臣藏》,後來形形色色的藝術形式更是豐富起來,劇作中表現出的「忠義」、「勇敢」、「隱忍」等特性也成為武士道的良好宣傳品,以大石良雄(大石內蔵助)為代表的47名武士也為後世傳頌。時至現代日本,「忠臣藏」依然是日本NHK大河劇翻拍次數最多的題材(4次),諸如《最後的忠臣藏》等武士電影也備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