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一些朋友總會問我,為什麼身為90後的你,對飛碟唱片的音樂作品有如此興趣,其實不僅僅是興趣使然,而是當我們回溯整個華語流行音樂發展史,飛碟是一抹避不開的閃光點,因此在我和它初次「遇見」之後,就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而結果就和大家料想的一樣,成為了它忠實的追隨者和研究者。2012年,時值蝦米音樂在做飛碟唱片作品回顧系列專題,有些朋友在看到我在微博上的文字之後,推薦我到蝦米應該把內心的感想匯聚成文字,與更多的人分享,就這樣《一個90後的飛碟情緣》成了我最早發表的有關與「飛碟」的文字,也是我公眾號開張的首篇推文。今天就帶著大家溫習我這篇舊作,一起守候屬於我們共同的飛碟記憶。
說起我和飛碟唱片之間的情緣,時間瞬即倒回十年前。2003年9月,剛踏入初中校園的我,每天都沉寂在同學隨身聽裡所傳來的旋律當中。一天從同學的口中得知了小虎隊這個傳奇的偶像組合,雖然是第一次聽說,但仿佛在記憶中卻早已熟悉,於是買一盤小虎隊卡帶的想法便浮現在腦海裡了。由於學生時代的零花錢很少,所以我只能把目標鎖定在翻版磁帶上,最後幾經周折終於在市區一家盜版商那裡以4元錢購得。這盤《小虎隊 完美精選》的卡帶是我迄今為止最早接觸飛碟唱片旗下藝人的音樂作品,不過那個時候我聽歌對唱片公司還沒有形成概念上的意義,雖然如此,這盤小虎隊的卡帶還是在我的複讀機裡停留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漸漸地隨著本地盜版音像店的逐步消失加之自己零用錢的數量增多,購買唱片的渠道逐漸走向正軌。同時本地廣播節目也開始增加正版音像店的銷量榜單,這樣立體化的宣傳方式也成為我購買唱片的一個風向標。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知道了福茂、滾石、種子、海蝶、BMG、EMI、環球等諸多唱片公司以及它們旗下歌手的音樂作品。與此同時,自己也開始大舉購買正版的音樂卡帶。2007年當我拿到孫燕姿《逆光》卡帶專輯後,我決定放棄卡帶載體開始收藏CD載體式的唱片。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午後,閒來無事的我走進音像店,隨心所欲的擺弄著唱片架上的專輯。當我走到「華語經典唱片」專區時,我被蘇芮那張帶有滄桑感的封面所吸引,走近一看原來是蘇芮第20張專輯《牽手》,我毫不猶豫的將這張被上海音像引進的專輯買了下來,回去的路上一直被封底的飛碟唱片LOGO所吸引,在自己的印象中從未聽說過這家唱片公司,因此讓我對它產生了好奇心。到家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網絡,查詢有關飛碟唱片的資料。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啊。原來我曾經所熟知的那些經典歌曲都出自這家叫做飛碟的唱片公司。於是乎,那段時期我幾乎都從網絡上大量查詢有關飛碟唱片的資料和下載飛碟唱片旗下藝人的音樂作品來充電學習,通過自己大量的收集唱片和聆聽網絡上的資源漸漸的知道了蘇芮、葉歡、蔡幸娟、葉倩文、呂方、張雨生、鄭智化等一批出自飛碟唱片的唱將歌手,同時也把其中一些好的音樂作品向本地電臺一些經典音樂欄目推薦。
對飛碟唱片有更深入的了解是通過社交平臺---微博,並結識了姚驊等一群對飛碟唱片深有研究的資深人士。通過他們的微博我漸漸的知道了飛碟唱片的詳實情況,以及為飛碟唱片保駕護航的幕後音樂人,鈕大可、戚小戀、李子恆、陳志遠、陳樂融等。2012年飛碟唱片的歷史邁入第三十個年頭,這年4月無意間聽到昆明一家音樂電臺所做的紀念飛碟唱片30周年系列節目,聽到這樣熟悉的旋律也激發了我想為飛碟唱片製作誕生30周年特別節目的念頭。於是自己從7月起開始策劃編寫稿件,由於當時缺乏一些涉及節目的具體資料,所以委託姚驊幫我查找,在他的協助和自己的多方努力下,12月這檔六集的《值得收藏的飛碟聲音》系列節目在本地交通音樂廣播以每天半小時的節目時長順利播出,節目播出後在本地的影響雖然反應平淡,但在網絡上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同時也圓滿完成了我的一個夢想。2016年我又將這六集節目在自己的網絡電臺「悅動調頻」重新製作播出,再度引起一陣飛碟的音樂風潮。
時間進入2020年,統籌製作《飛碟唱片音樂紀念冊》又成為了我本年度的重大目標計劃之一,想想這一路有飛碟音樂為伴的後青春時代,何止是簡單的緣分可言,那一張張銘刻著歲月痕跡的經典唱片,既有著復古的藝術氣息更夾雜著無數令人怦然心動的跳躍音符。這些閃耀著飛碟情愫的音樂作品,不管時隔多久,它依舊被更多的人所記得,記得那個一直值得我們收藏的飛碟聲音。
圖片來源 | 蝦米音樂 | 飛碟唱片
文案資料 | 小磊樂話 文字 | 統籌:小磊
版式設計 | 小磊工作室 編輯 | 出品:小磊樂話
ID:xiaoleidialect
微博/臉書/推特/YOUTUBE
@懷舊金曲撈
唱片 | 樂評 | 隨筆 | 分享
喜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