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一本書,正要開講的鐘美美,突然看到了一學生貌似在開小差,書一甩,說:我不用講了,講啥啊,有啥可講的啊,啊,我用講嗎?我講你們哪人聽呢?搗鼓啥呢?手裡的巧克力好吃嗎……?鍾美美模仿老師的表演可謂「唯妙唯肖」,走紅後被冠以「影帝」稱號。
鍾美美小朋友模仿老師的言行,引起熱烈討論,有網友覺得是侮辱老師,有網友覺得小朋友有表演天賦。
這件事情值得我們反思!
印光祖師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一個人是否有成就,關鍵在於他是否對老師恭敬】
哪怕老師並非天才,或許只是一個庸才,只要學生足夠恭敬,長大了也必成大器,為什麼?
心對老師恭敬,老師說的任何一句話,學生都放在心裡,盡心盡力去落實到位,不用人督促。他相信老師,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可以登堂入室,更上一層樓。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同一個老師,學生們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是否對老師恭敬。
比如,古時開漢朝基業之張子房,能成就偉業,就得益於恭敬老師。
黃石公為了試驗他的人品,看是否是可造之材,抑或是糞土之牆,特地試驗他,是否對長者恭敬,若對長者不恭敬,逞才現能,那麼一般可以知道,他也就這樣了,真正的高人不會傳授畢生的精華給這樣的人,小聰明妨礙了大智慧,與遇到明師就無緣了。
黃石公見張良對自己恭敬,試了又試,確實如此,才將《黃石公兵法》傳授給他,為什麼?
對傳授生存本領的師父都沒有恭敬之心,他對誰還有恭敬之心呢?沒有恭敬之心,心中沒有敬畏,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傳授高超的技術,未來智能禍國殃民。
明師深知此理,所以選擇學生首要就是德行,德行中最重要的,就是恭敬。
【恭敬還是中華文明的核心】
沒有恭敬,就沒有現在的中華文明,為什麼?
【恭敬從孝道來】
因為孝順父母,父母明理,深知孩子的未來在教育。孩子容易被身邊的負面環境汙染,養成不良的習慣,就要靠老師與父母一起合力糾正——像小樹長歪叉一樣,必須及時砍掉。所以明理的父母對老師恭敬,孩子看父母對老師恭敬,出於孝順與尊敬父母,就會把對父母的孝與敬轉化到老師身上。
隨著讀聖賢書的時間增長,明白了父母給到身體的生命,老師給到智慧的生命(非知識、技術),那麼自然就生發起對老師自主的恭敬心,越讀書,越明理,越明理,越恭敬,越恭敬,越用心讀書,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長大自然易成大器。
放眼望去,自古成大器,且人生能善始善終者,無不是對父母孝敬,對老師恭敬。(對老師不恭敬,人生前半段輝煌,後半段悽慘,就不說了,因為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不恭敬老師的行為擴散出去】
讓更多的孩子、學生看到,並被人們標為「勇敢、創新、有趣、反抗、反映現狀、促進教育提升」等等標籤,就是在鼓勵,提倡這種行為,必將引起更多人的模仿和嬉戲,那樣,老師的威嚴更將不再,恭敬更是愈來愈遠,教育事業將更加艱難。
切勿以為是兒戲,影響深遠悔不及。
本事件中的鐘美美,是被環境汙染了的可憐的孩子,我們用慈悲的心態看待,不批評不指責,只給到方向與方法,願孩子早日懂得恭敬,懂得人生幸福的真諦。
【如果老師本身有瑕疵怎麼辦?】
真正恭敬老師,無論老師是何等才幹,別人嬉笑我恭敬,必能成就。為什麼?
心正,看待事物正,老師雖有瑕疵,我自以之勉勵,以為警醒與督促,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正人」眼裡,一切人事物,都是我的老師,與老師有瑕疵何幹?
正心誠意有慧眼,結果自然是「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