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我拼車到市區,車上的另外一位乘客與司機年齡相當,兩人便愉快地攀談起來,在他們的交談中我得知,司機大叔有一個正在上大學的兒子,他感到兒子年齡到了需要用更多的錢的時候了,讀書、談戀愛以及未來結婚都需要錢,所以他辭去了「混日子」的工作做起了計程車司機。我不經抬頭看了看他的後腦勺,猜測了下他的年紀,看上去四十多接近五十歲的樣子,身材不胖不瘦,從說話和動作敏捷上看身體還不錯。他說早在九幾年來到上海,進入了一家不錯的大型企業,公司早就給分了房子,這種同上海人一般的福利待遇可能真的讓人羨慕,「XX集團當個保安五年之後就有資格參與分房」,是的,上海的房子、車子都有了,真的容易讓人感到安逸和舒適,如果不是為了下一代,或許他還會繼續呆在這個舒適圈裡吧。不過我在內心感慨:我可不希望在他這樣的年紀還在為錢而奔波。
打工人什麼情況下適合辭職創業?
很多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辭職創業前不論是心理上的準備、物質資源上的準備都有很多方面,洋洋灑灑地講都夠寫出一本書了,其實創業無非就是希望多賺些錢,賺錢到底有哪些規律和底層邏輯?最近通過看書、觀察和實踐,我得出了幾條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說辭職創業前你至少要具備這些思維:
選對一個賺錢的行業再去努力。
你的技能有多不可替代,你才有多值錢。
產品再好不懂營銷,依舊關門大吉。
臉皮不夠厚別去創業。
別怕失敗,幹就完了。
有50%的把握就夠了。
01
選對一個賺錢的行業再去努力
努力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功,甚至絕大多數不會成功,賺錢這事更不是傻傻地努力就夠了,而是找到那些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的事情,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選擇大於努力」。就像《躍遷》這本書裡講到的: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持續做正確動作的人。創業其實也要具備類似投資人的眼光,投資人可能並不親力到創業的具體實踐中去,但他們所花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決策上,他們要精挑細選出那些符合趨勢的、在高價值區域的、具有成長性的、投資最少回報最大的企業做投資,所以在創業之前,不如先學會投資人的思維,用戰略眼光去看看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是否是高價值的,而不是僅僅從自己是否擅長作為出發點。
是否是「高價值」的行業,有幾點可以看:1.有沒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尤其是剛性需求。如:健康、教育相關產業。2.有沒有可以廣泛普及的機會。一方面是產品人群的廣泛適用性如零售、電商、知識付費,另一方面模式是否可複製,加盟模式、分銷模式等。3.有沒有足夠的技術壁壘。如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無人駕駛、智能設備、高新生物技術等。
02
你的技能有多不可替代,你才有多值錢
文章開頭說到的計程車司機,途中我聽到他還感嘆過一句話:「出租司機我最多只能做一年,開車時間久了人要不行的……還是要有點自己的東西」。我相信司機大叔也感到這份一天五六百「高」收入的工作並不能長久,開車這項技能有非常高的可替代性,也許每天都有無數像他一樣辭掉「混日子」工作的新司機加入進來,任何一個領域都充滿了競爭,尤其是那些容易進入的行業,如果你的技能不具備不可替代性,那就非常容易隨時被搶走飯碗,那些身體比你強壯,熬夜比你厲害的年輕人將會一波又一波地替換掉這些中年人。
很多人會說我並沒有什麼不可替代的技能,我會的人人都會,我也很難做到行業最高標準,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著急去入場創業,仔細觀察、調查和篩除掉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機會,不要在自己實力拼不過對手的方向切入,而是選擇換個角度。
如果優勢不足以當第一,那就搞差異化競爭,如果無法上主戰場,那就佔領二線戰場,如果綜合能力勝不了,那就找一個細分領域,從一個小頭部去更大的頭部。就像有人說「我想做電影導演」,但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人脈資源,那能不能靠寫出暢銷小說,成為編劇,轉而成為導演。韓寒、郭敬明不也是先依靠寫作出名才有了做電影導演的機會嗎。
03
產品再好不懂營銷,依舊關門大吉
如今這個時代實在不缺好的產品,缺的是把好的產品讓更多人知道和賣出去。「酒香也怕巷子深」,你的產品無論多麼獨樹一幟,有多麼高的科技含量,如果沒有好的營銷配合,只會被繁華的世界埋沒。創業者可以不懂營銷的實踐,卻不能不懂營銷的思維,如果你連你產品的目標消費者是誰、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哪裡找到他們一問三不知,或者對這幾個問題猶豫不決,那就不要輕易開始你的創業,一旦開始就很有可能增加你試錯的成本。你可以先去做做調查,拿著你的產品去問問潛在客戶他們是否需要和感興趣。
現在做生意就是做流量,產品一旦生產出來或者被批發回來,但你沒有流量就很容易陷入資金無法回籠的困境,高手們則是先做流量,再針對粉絲的偏好出售他們需要的產品。
04
臉皮不夠厚別去創業
創業其實和上戰場打仗差不多,競爭就有輸贏和成敗,臉皮太薄的人很難創業成功,究其原因就是他不敢爭取勝利。商業上的輸贏成敗就是看誰先取得先機、佔領優勢,我們不但要從各個方面與對手競爭,還得時刻研究對手超越對手,甚至還要給對手「心狠手辣」的打擊,佔據不了頭部搶佔不了市場,第二和倒數第一很多時候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如果沒有成功就等於失敗了,我們要做的就是爭取勝利。
從另一方面說,臉皮厚也是要敢於收錢,有些人剛開始創業賣東西給熟人都不好意思收錢,也不好意思要求別人幫自己做宣傳,這樣的老好人也不適合創業,想創業就先鍛鍊向身邊的熟人收錢開始,即使是不收錢或少收錢也要要求朋友在朋友圈等地方幫你做宣傳,其實人們對不勞而獲的東西才會感到沒有價值而不珍惜,收錢才是體現你價值的最好方式。
05
別怕失敗,幹就完了
怕失敗的心理阻止了很多人去創業,聽到「創業」兩個字都足以聞風喪膽,創業失敗率著實非常高,但其實網際網路時代又是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時代,很多人不花一分錢寫公眾號、做自媒體就能贏得粉絲獲得高收入。不斷學習和掌握創業的底層邏輯,把試錯成本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多試幾次就一定會離成功越來越近。永遠不要抱怨時代、出身,抓住你能抓住的機會,只要肯幹就成功了一半。
06
有50%的把握就夠了
「不要因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而因為有價值才做。」《躍遷》一書說到高手們都會先思考價值,他們相信方向正確就值得去做,因為資源、技能、優勢都可以之後再補足和積累。但我們一般想到的都是先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反而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這些優勢不是真正的優勢,尤其是找不到對應的市場,陷入不知道自己的客戶是誰,總在尋找客戶的茫然中。就像一開始我做攝影師,我認為攝影技術是我的優勢,可是入行之後才發現比我優秀的攝影師太多了,後來我覺得我會後期是優勢,可比我優秀的後期也有很多,後來我做了廣告導演,也有更多比我厲害的導演,最後我發現我真正的優勢是我比一般的廣告導演更懂營銷,因為我大學的專業是廣告學,那時就建立了一些基礎的思維,並且後來我也很喜歡研究營銷的學問,還自己嘗試做了自媒體,我更懂具有營銷功能的視頻、商業自媒體應該怎麼做,同時這也符合很多企業客戶的對視頻的真正需求。
當你找到一件有價值的事,但你還不具備做這事的能力,那就去找有這項技能的人合作,或者是自己去學習,把一項複雜的學問拆解成自己能夠學會的小部分知識,一項項攻破,在實際中邊做邊學也是成長最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