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房企總裁辭職創業!地產開發還有第二春?

2021-01-18 騰訊網

2020年的最後一天,多家知名房企的總裁/副總裁辭職。之後不久,劉森峰在朋友圈貼出其和張巧龍、王本龍的合影,並說,三人都在2020年末從地產集團總裁崗位離開,選擇創業。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小房企的高層離職後也選擇了創業,只是他們的名氣沒那麼大,因此不太引人注目。

其實,無論是總裁辭職,還是辭職創業,都不是什麼大新聞。畢竟,近年來,總裁和新東家的蜜月期越來越短。至於房企高管辭職創業,早在2014-2015年時,就曾經出現過一波高潮。但地產總裁辭職創業,還扎堆幹地產開發,卻有點意思。

都說地產開發不好幹了,因此,近年來規模房企在地產開發主業之外紛紛搞起了「副業」。而且,創業本身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為何這些老總卻要迎難而上?真的是無路可走了?明源君認為,真不是!對有想法有能力的房企高管來說,現在可能是創業搞地產開發難得的好時機。

土地紅利和金融紅利消失之後

管理能力就能成為創業的資本

去年,「三道紅線」新規出臺後,鬱亮指出,經歷過早期的「土地紅利時代」,以及2002年土地招拍掛制度後的「金融紅利時代」後,地產行業即將全面進入「管理紅利時代」。

三道紅線,對踩線的房企來說,是個緊箍咒。可,對辭職創業搞開發的房企高管來說,卻是利好。因為,終於憑個人能力就能幹事業了!

之前,諸如毛大慶、肖莉、林少洲等房地產行業的明星職業經理人,辭職之後創業都沒有搞地產開發。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跨界打劫聽起來是一件特別酷的事,但真要幹成,非常難!創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何況還是跨界創業。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這些大佬不可能不知道這些道理,之所以不幹,是因為幹不了。因為,傳統開發需要資本+土地,創一代要想將政商關係傳給下一代都很難,職業經理人離開平臺之後再去拿地、融資更是難上加難。

簡單地說,當行業講究拼土地+資本時,職業經理人辭職創業搞地產開發,跟原來任職的房企比,根本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四五年前,明源君認識一小房企的老總,深度交流過幾次,創業之前他在一家百強房企擔任二把手。辭職之後,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業,靠親朋好友集資,專做旅遊度假產品。雖然融資成本很高,但由於他們的產品做得確實好,溢價很高,依然能獲得可觀的利潤。

不過,由於他們資本不夠雄厚,一次只能拿一小塊地。開發完賺了錢,才能拿下一塊。其他大房企看到他們賺了錢,立馬殺過去,把周邊的土地都拿光了。對此,該老總頗感無奈。最後一次跟明源君交流時,其流露出金盆洗手之意。

如今,價格被嚴控,融資也受限了,一方面房企繼續大規模拿地變得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土儲太多不僅不能帶來增值的收益,而且可能因此被拖入泥潭。當年,從上述那位老總口裡搶地的房企,如今面臨很大的麻煩。

管理紅利時代,人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很多房企都不同程度的標準化了,似乎隨便弄個人都能做,但實際上,不管多好的制度、流程和工具,終究需要人去執行。同樣是系統,有人能利用系統幫助自己不斷進化,有人則困於系統之中,不能自拔。

國內某頂級投資機構董事長就告訴明源君,他們跟房企合作,除了項目本身,也非常看重管理團隊的水平。因為,同樣的項目,不同的團隊操盤,結果可能大不相同,在微利時代,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虧損。

這些明星職業經理人,之所以在江湖上有著響亮的名聲,是因為他們在過往的職業生涯中幫助其任職過的房企完成了重大使命,比如跨越千億、上市,實現了更加精細化的管理等等。

這些能力,在未來房地產行業中,還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有這些能力,就會有人願意出錢出地跟他們合作。

行業標準化後,創業門檻降低

創業從零開始,沒有歷史包袱

還可以跟規模房企差異化競爭

最近,38歲的張明貴接連收穫兩個大紅包——

1月10日,新希望發布股權激勵計劃,張明貴是最大的激勵對象,獲授限制性股票500萬股。去年9月份,他從新希望地產總裁調任新希望執行董事長、總裁。

1月13日,新希望服務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張明貴,以及新希望地產執行總裁姜孟軍等,均獲得不少股權激勵……

由於地產開發板塊的估值不高,很多人對此不大感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房企在旗下物業公司上市時封賞那些為地產事業打拼的高管。

此前,金地從2019年淨利潤中提取了7.5億作為員工的激勵金;綠城管理合計授出3574萬股股份,建業地產授出1.08億股獎勵股份……這些激勵金或股份的獲得者,基本都是管理層,而高層管理人員又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

認識到人才越發重要,總體上,老闆對高層管理人員,特別是總裁還是很慷慨的。獵聘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的2020年,越是高層管理人員,收入上漲的速度越快。辭職創業的地產總裁們,大都已經實現財務自由,能力也有目共睹,為何不換一個公司接著幹,而是選擇創業呢?答案只有一個:創業才能更好地將自身的能力發揮出來。

每當有總裁離職時,總會有人覺得,他是不是能力不行。對此,一老總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但客觀地說,職業經理人有好有壞,老闆也是如此,能力強的總裁遇到的老闆或公司不行,也很難將其能力發揮出來。

每個總裁新進入一家公司,一開始都是雄心勃勃,但實際幹起來,可能並不順利。企業就像一棵樹,小時候沒修剪好,長歪了,等他長大之後,要修正好將十分困難,更何況有些企業家族氛圍濃厚,關係錯綜複雜。

有些房企的老闆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希望推動改革,但是,最終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幾年前,明源君拜訪過一家百強房企,其副總裁是公司由標杆房企高價挖過去的,希望推動降本增效的變革,幫助公司走向精細化管理,但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半年之後,那位副總就被迫走人了。如今,該房企排名已經跌出200名。

之前,行業高速增長,總裁和老闆之間縱然有分歧,很容易就被靚麗的業績給遮掩了。但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這種矛盾立馬放大。這也是近年來,總裁和新東家的蜜月期越來越短的重要原因。

比如,之前萬科喊收斂、聚焦時,很多房企還不以為然,今年以來這種聲音成為了主流,但也還有房企老闆存在幻想,對聚焦、深耕的戰略並不堅定,這樣,作為職業經理人的總裁就會比較被動。

一老總告訴明源君:去房企做總裁,類似收併購,要理清資產的問題,處理乾淨了才能開始蓋房子;自己創業類似招拍掛,拿到的就是淨地,可以直接動工。

何況,成功的榜樣在前面。比如,黃春雷去年辭職創業,如今一年過去了,其創立的弘元地產,已經有16個項目,貨值達到百億規模!

在產品打造上,小房企也有自己的優勢——

此前,有人問明源君:為啥很多聞名全國的神盤,往往是小房企開發的,幾乎沒有大房企的身影?典型的比如阿那亞、成都麓湖、奧倫達部落、深圳灣1號等。

並不是大房企幹不了,而是不敢幹,一是大部分人的購房需求都差不多,玩小眾產品,沒有那麼大的市場需求;二是已進入或者打算進入資本市場,就要滿足資本的需求,要快速擴大規模和利潤,不斷接近製造業,搞標準化、複製,是最快的,對人的依賴也小。

當剛需佔據市場主流地位時,標準化、全國複製,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可是,走到今天,我國戶均住宅套數已經超過1,剛需逐漸退潮,剛改開始慢慢佔據上風。

標準化、複製,讓規模房企快速壯大,也能夠更好控制產品質量,但也讓各房企的產品越來越同質。一家大房企,要走向標準化不容易,但要從標準化走向差異化更難,因為慣性太大。

相反,小房企沒這方面的壓力。特別辭職創業的總裁,從零開始,沒有存量思維的束縛,做差異化就要容易得多。

最典型的,三道紅線下,很多規模房企為了儘快降負債,在未來數年內,還是得繼續堅持快周轉。

小房企在這方面玩不過規模房企,精心打磨手頭有限的幾個項目,做出差異化和高溢價,既是必選的路徑,而且也符合剛改時代的需求。

當然,也不排除有明星職業經理人整合一些小房企,將自己此前的標準化打法輸入進去,通過合作開發快速做大,然後,合併報表上市。

對這種玩法,行業的標準化、同質化等,同樣降低了其創業的門檻。找到項目,拉個團隊,想法很快就可以落地。

不少總裁在職時就已經在創業

管理紅利時代,這會成為趨勢

以劉森峰、王本龍為代表的地產總裁,創業搞地產開發更容易成功還在於,他們在辭職創業之前,其實已經在創業了。

劉森峰在碧桂園任職入資跟投時,就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鵬天投資集團,之後改成現在的名字:新基業集團。

當年,王本龍從正榮離職之後加入三巽集團,也是有合伙人的身份,而非單純的職業經理人加入。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陳凱。2019年,陳凱辭去了中南置董事局主席職位,但仍保留了中南控股董事局常務副主席,還是中南養老和中南菩悅的事業合伙人。事實上,早在2016年陳凱發展菩悅資產的業務時,就已經和中南一起公共合作了四個項目,並作為顧問幫助中南置地搭體系、輸出管理。

去年底,張巧龍從彰泰集團離職,許曉軍從領地集團離職,均轉為了外部事業合伙人……

明源君認為,這將會成為一種趨勢:事實上,房企高薪挖總裁,也正是看重他們個人的能力和資源,希望他們帶領企業走上新臺階,但又怕他們不夠賣力;反過來,高階職業經理人們可能已經不只甘心只做打工人,而是自己當老闆。轉為外部事業合伙人,是能夠兼容二者訴求的一個好安排。

對辭職創業的地產總裁來說,這也極大地增加了創業成功的概率,畢竟在房企擔任總裁的時候就處於創業狀態了,辭職創業後馬上有項目可幹,無縫銜接。(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凌峰)

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內容,記得讀完點一下「贊」和「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相關焦點

  • 江河地產總裁朱銳:專注產品創新才是中小房企的核心競爭力
    江河地產總裁朱銳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江河地產總裁朱銳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相比那些追求規模化的房企,江河地產更傾向保持穩健發展,專注於產品創新。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作為一家年輕的房企,江河地產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就是沒有包袱,所以這幾年的市場表現一直比較穩健。  「房地產的規模與風險成正比,規模越大風險累積越高。因此,要穩紮穩打絕不盲目追求規模。」他指出,中小房企謀求生存就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而江河地產靠的就是「小、快、靈」:儘管江河地產規模比較小,但是追求決策快,尤其是有效決策的制定和執行。
  • 開年11天,地產行業高管密集變動
    1月11日,樂居財經獲悉,旭輝集團武漢區域總經理周青,已經提出離職申請,將加入上坤地產擔任執行總裁。就在3天前,有消息稱,上坤副總裁、主管營銷工作的佟文豔已提出辭職,目前她還在上坤工作,或將於春節前後正式離職。2020年12月至今,共有47位房企高管離職或變動,涉及企業34家。在這一時間段內,雲南城投的離職變動人員達到3人。
  • 平均每天一位高管辭任,地產界開年人事大動蕩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近12天內,至少有榮盛發展(002146.SZ)、新城控股(601155.SH)、嘉凱城(000918.SZ)、華遠地產(600743.SH)等12家房企的高級管理層辭任,多為董事長、總裁級等核心人員。再往前回溯,去年底,地產界更是上演了一場總裁「離職潮」。 據統計,整個2020年共有約665起房企高管變動,這一數據約是2019年的兩倍。
  • 易居企業集團克而瑞執行總裁劉文超:2020年是地產科技和地產數位化...
    近日,在由克而瑞和inPropTech共同主辦的首屆地產科技大會「2020 inPropTech未來地產科技峰會」上,易居企業集團克而瑞執行總裁劉文超如是說道。易居企業集團克而瑞執行總裁劉文超發布《地產數位化轉型發展報告》隨著供應浪潮的到來, 地產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發展戰略的重點轉移為「修煉內功」以實現「運營制勝」。但與世界最大企業級軟體解決方案市場美國相比,中國房地產產業鏈軟體解決方案市場滲透率極低。
  • 地產「名將」投奔李華 卓越能否圓夢千億房企
    陳凱出任卓越執行董事長撰文 | 舒克出品|大摩財經明星地產經理人陳凱的去向終於落定。11月3日,有媒體消息稱,卓越集團發布內部文件,任命陳凱為集團執行董事長,領導地產開發板塊和資產運營板塊工作。陳凱是地產圈知名職業經理人,曾在華潤、龍湖、陽光城、中南置業履職,有著帶領地產公司從十億邁入百億、從百億跨越千億的輝煌履歷。加盟卓越集團前,陳凱曾短暫在新力控股停留。今年三月,新力控股公告陳凱獲任聯席董事長、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短短六個月後,新力控股再次公告,因需投放更多時間於個人及其他事務,陳凱已提出辭職,自2020年10月1日起生效。
  • 獨家 | 長城實業總裁向炯離職,新品牌「愛情地產」誕生
    然而今早,又有房企的朋友來跟莫老爺分享向炯告別愛情地產的故事,莫老爺才知道,愛情地產真實存在,它是一個新生的地產品牌。「愛情地產」由何而來?這得先科普一下長城汽車(SH:601633)。2019年5月,莫老爺曾寫過一篇獨家報導,釋放了長城汽車即將「正式」涉入房地產開發的信息,歡迎點擊回顧:獨家 | 原朗詩集團總裁向炯有了新工作。為什麼要強調是「正式」呢?因為長城其實一直都有地產公司,品牌叫做「博創」,成立於2009年,只不過「博創」之前的地產開發,大多是長城集團及其旗下企業的配套的員工公寓等。
  • 80後創業故事:「中匯易格」探索「金融+地產」新模式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7日電(李玉  李婷婷)隨著房地產市場不斷升溫,金融層面政策轉緊,不少房企及地產人加速轉型
  • 2020長三角地產圈「打工人」跳槽錄丨年終策劃·破浪
    2020年已接近尾聲,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裡,長三角地產經理人何去何從?樂居長三角獨家整理《2020長三角地產圈「打工人」跳槽錄》,這是一部打工人升職記,同時也是長三角房企「挖牆」能力大比拼,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地產圈「打工人」:跳槽or創業?
  • 房企高管的一次群體滑坡
    沒想到的是,年底下坡下得成群結隊,有一種山體滑坡之勢: 12月30日,媒體曝出禹洲集團執行總裁許珂離職時間確定;同日,龍光集團執行副總裁吳劍被傳將離職;12月31日,三巽集團總裁王本龍被傳將離職創業;同日,那個經常「被離職」的劉森峰確定離職。
  • 康橋地產:拓疆求生|起底隱貴房企
    自2000年起,17年深根河南,其創始人運籌得當,令鄭州康橋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康橋地產」)的品牌在鄭州乃至河南有一定口碑,產品在市場頗有競爭力,其人文康橋的市場形象被本地人熟知。但17年裡,大概有16年,地產開發僅圉河南一省,是實際控制人缺乏全國眼光和戰略思維,河南人求穩心態凸顯?還是創始人有意克制?不得而知。
  • 起底川系房企聖樺集團:百強成色不足卻畫千億大餅
    當棚改落幕、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趨向降溫,這家2019年銷售額僅為161.5億的房企,通往千億目標的路徑在哪?創業和挖角,藍光舊將「另起爐灶」關於聖樺集團的成立,外界有著「創業」和「挖角」的兩個版本,但主角都是藍光集團前總裁季斌。
  • 假如失去地產,房企能搞「醫療」嗎?
    除了馬雲、馬化騰、馬明哲涉足醫療大健康,這些年來,投身其中的另一股勢力來自財氣逼人的地產圈。據樂居財經統計,截至目前,多達39家房企「涉醫」,包括碧萬恆融四巨頭。 於是就有人開始想像,地產光景不如前,而大健康產業通過此次「洗禮」,未來似乎大有可為,房企可否幹上一票?
  • WakeData地產大會員|挖掘客戶終身價值,助力房企數位化升級
    1回顧新世紀以來,地產的20年高速發展,個人以為,主要分為4個階段:(1)早期地產開發,工程為主,只要會建房,其他不是問題(工程技術為王);(2)金融危機後,營銷為重,現金為王;(3)2015年開始的資產荒,導致開發商五行缺土,投資拓展主導公司發展,有地便是爺(土地為王);(4)近幾年,房企業務呈現多元化
  • 龍頭房企進軍文旅地產 復華打造創新升級新標杆
    復華文商產業集團總裁許智湧表示,在結合世界文旅產業成熟經驗和潮流趨勢上,復華這一文旅項目將以「文旅小鎮、內容為王」為戰略,為高淨值遊客量身打造多款獨家產品,並致力為城市的升級轉型、產業革新、居民生活提供強勁的資本驅動和創新引擎。
  • 拾問·2020|房企第二賽道 誰家成型了
    業內將房企這種戰略轉向稱之為「多元化」探索亦或是「地產開發+」運營模式。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重點房企近年來探索多元化的路徑發現,儘管為謀求新的發展出路,諸多房企動作不斷,但這條轉型之路能否順利走通,則考驗著各家的運營功力:新業務是否與自身能力高度匹配、家底是否足夠殷實能供以持續財力支持等。而從目前房企涉足「地產開發+」運營模式的現狀來看,則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境況。
  • 地產內參|4家銀行踩中房貸紅線 預計波及22家地產上市公司
    K2海棠灣20多戶業主砸開地面,發現地暖管間隔最寬達1米購房後發現被多收了3萬元,南寧一女子狀告收款方和開發商「不當得利」山東城市規模排行榜來了!19個城市入圍中等及以上城市,濟青成特大城市年底地產圈高管異動頻繁,這家大房企直接換總裁無證銷售、違反限購政策 泰禾首開萬科等40家房企收罰單新城控股:去年銷售2509億,調整組織架構、王曉松辭任總裁世茂集團2020年銷售3003億元 超額完成全年目標4家銀行踩中房貸紅線 預計波及22家地產上市公司央行、銀保監會2020年末劃出兩條房地產貸款佔比紅線,有4家一線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超越上限
  • 新股前瞻︱港龍中國地產:百強房企中正快速崛起的成長股
    (截至2020年3月31日港龍地產所開發項目的地理分布)  藉助合作開發,走上增長快車道  在深耕長三角大本營的同時,港龍地產從2015年底開始與其他大型房企合作開發  在合作開發中,通常是第三方合作夥伴為聯合開發的項目注資,此舉有利於減少港龍地產在土地競投的現金流壓力,降低資本投資及開發成本,及分散風險。  從行業來看,跑馬圈地的時代早已過去,由競爭轉為「競合」,合作拿地、合作開發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房企的常態化生存方式。
  • 排名下滑、高管人事變動 上坤地產上市後也不輕鬆?
    據樂居財經報導,上坤地產或迎來一波人事變動:先是現任上坤集團副總裁、主管營銷工作的佟文豔,據悉已提交辭呈,或將於春節前後離職;緊接著是有新人加入的消息:現任旭輝集團武漢區域總經理周青,已提交離職申請,將出任上坤地產擔任執行總裁;而另一位,原泰禾集團總裁助理呂彬,將於本月內擔任上坤任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近期,房企高管變動很頻繁。
  • 大唐地產崎嶇上市路,負債率高企融資受限,如何從中小房企中突圍...
    文|公司研究室 曲奇近日,有「閩系黑馬」之稱的大唐地產(股票簡稱「大唐集團控股」)在香港敲鐘上市。為了這一刻,大唐地產12年時間裡3戰港交所,終於在2020年收官之際成功上岸。閩系房企以激進著稱,上市前,大唐地產淨負債率曾超1000%,如此高的淨負債率在房企中很少見。
  • 208家房企宣告破產,地產越來越不好混了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南昌金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成交價3.71億元競得青山湖區商住地,折合樓面價5220元/平方米,溢價率41%;華潤置地(南昌)開發有限公司以成交價21.74億競得紅谷灘新區宅地,折合樓面價9205元/平方米,溢價率84.17%;南昌衡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世茂)以成交價7.3億競得新建區商住地,折合樓面價6581元/平方米,溢價率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