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授權轉載知乎用戶「月影君」
這是一個秀優越感的問題。
我主要是來說一下,《哈利·波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你沒看到的《哈利·波特》,又是什麼樣的。
另外,如果你發現「《哈利·波特》原著就像是一個給小孩讀的童話故事一樣」,那就對了,如果你看臺版你會發現這就是童話故事。臺版與大陸人文版在翻譯上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臺版在人名的翻譯上,比人文版更本土化一點。
給你講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見人愛的小姑娘,名叫艾迪·瑞德海特,喜歡戴著外婆送給她的一頂紅色天鵝絨的帽子。有一天,母親叫她給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並囑咐她不要離開大路,走得太遠。艾迪在森林中遇見了沃夫先生,她從沒見過這位先生,也不知道他是一個生性兇殘的惡棍,她告訴了沃夫說要去森林裡看望自己的外婆。沃夫知道後誘騙艾迪去採野花,自己到林中小屋把她的外婆殺了。後來他偽裝成外婆,等艾迪來找外婆時,沃夫也把她殺掉了。幸好後來一個勇敢的巫師把艾迪和外婆用魔法救了回來。
你說這個胡編亂造的故事不就是小紅帽麼,這有什麼特別的?
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就是《哈利·波特》。
請大家仔細回想一下,哈利的哥們,死党姓什麼?Weasley(韋斯萊)。可Weasley就是weasel(黃鼠狼)的諧音。
羅恩家住在哪兒?The Burrow(陋居)。可你只要去查一下這個單詞就會發現,Burrow的意思其實是「地洞」。而且羅恩家的每個人的名字,至少一半是亞瑟王裡的名字。
哈利要上的是哪個學校?Hogwarts(霍格沃茨)。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Hogwarts其實是wart hogs(疣豬)改頭換面寫上去的。
如果你看第一句校歌的原文,還會發現,原來第一句校歌已經把霍格沃茨的詞源都告訴你了。
Hogwarts, Hogwarts, Hoggy Warty Hogwarts, Teach us something please,我再問問,霍格沃茨四大院長是誰?
Minerva McGonagall(米勒娃·麥格),Filius Flitwick(菲利烏斯·弗利維),Pomona Sprout(波莫娜·斯普勞特)和Severus Snape(西弗勒斯·斯內普)。
這些名字在英國人眼中的印象又是什麼呢?
雅典娜·麥格,子·揮舞,果樹女神·豆芽,嚴厲·蛇。
這麼篩查下去,一大批人名都隱含著各種象徵意義,這不就是「Idiot Redhat」麼。你說你管她叫啥,叫「笨蛋·小紅帽」和叫「艾迪·瑞德海特」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等你看透這一層,你就會體會到當我看懂「芽菜教授」,「焦壺教授」這樣的譯名時,起的一身雞皮疙瘩,心中湧起的滿滿的童話感。
包括龍套,以及名字只出現過一次的人物。
每當龍套出現,我就會下意識地猜測,這是不是羅琳又在玩兒梗?在細心查找之下,大多數時候我都會有收穫。
哦,你當然不會知道,巧克力蛙裡都附有畫片,可以收集起來,都是些有名的巫師,我差不多攢了五百張,就缺阿格麗芭和波託勒米。
這兩個人是誰?
首先我告訴你,這個阿格麗芭其實是個男的。
Cornelius Agrippa巧克力蛙畫片上是這麼寫的:康奈利·阿格麗芭生於1486年,卒於1535年。他著有與魔法和巫師有關的書籍。一些重要人士認為他的書籍是邪惡的,於是以寫了這些書為由將他關進監獄。這個人真的存在。在現實世界中,海因裡希·科尼利厄斯·阿格裡帕·馮·內特斯海姆(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 von Nettesheim)是德國的一個博學家、醫生、法學家、軍人、神學家和神秘學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對女性性別崇高性和卓越性的辯論》(首次出版於1529年,女性在道德和神學上優於男性),以及《秘教哲學三書》(三本書首次出版於1531年至1533年間,涵蓋了各種各樣秘術主題)。他擅長鍊金術、佔星術和魔法,並因對秘術的興趣招致了批評,甚至丟掉不少工作,但並不清楚他是否曾因此事遭到監禁。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截圖自維基百科)至於第二個人我只需要祭出他的原名和畫像就夠了。
Ptolemy現在知道為啥這倆貨會出現在魔法世界當背景板了吧?
可哈利卻怎麼也不能把目光從那些畫片上移開。他一下子不僅有了鄧布利多和莫佳娜,而且還有了漢吉斯、阿博瑞克、瑟斯、帕拉瑟和梅林。
除了鄧布利多以外,羅琳隨口提了六個人當背景板,這些人裡有一半是從民間故事裡翻出來的。
莫佳娜(Morgana)是亞瑟王同母異父的姐姐,瑟斯(Circe)是古希臘神話中生活在靠近義大利的埃埃亞島上與野獸共同生活的女巫,帕拉瑟(Paracelsus)是鍊金術天才,梅林就不用我廢話了。
至於尼可勒梅我也不廢話了,現在沒幾個哈迷不知道他的。
我再說幾種生物,告訴你羅琳有多喪心病狂,像什麼獅身鷹首獸和鷹頭馬身有翼獸提都不提,希臘神話裡的,自己去找就得了。
第一個,皮皮鬼。皮皮鬼是一個「名字」,而這種生物叫Poltergeist,書裡曾譯作「專愛搞惡作劇的幽靈」,現在叫「惡作劇精靈」了。
這種生物就和鬼片裡的養小鬼很像,都是實體,調皮搗蛋,每次房間裡突然飄起什麼東西,啥東西被移動位置了,或者被什麼絆倒了,聽到了什麼怪聲,都說是這傢伙幹的。電影《星際穿越》開頭,墨菲發現家裡重力異常,就說這是一個惡作劇精靈幹的。是不是皮皮鬼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在我們國家,遊蕩著許多可怕的野獸和怪物,其中最離奇、最具有殺傷力的莫過於蛇怪(Basilisk),又被稱為蛇王①。這種蛇的體積可以變得十分巨大,通常能活好幾百年,它是從一隻雞蛋裡、由一隻癩蛤蟆孵出的②。蛇怪殺人的方式十分驚人,除了致命的毒牙外,蛇怪的瞪視也能致人死亡,任何人只要被它的目光盯住,就會立刻喪命。③蜘蛛看到蛇怪就會逃跑,因為蛇怪是蜘蛛的死敵,④而蛇怪只要聽見公雞的叫聲就會倉皇逃命,因為公雞的叫聲對它來說也是致命的。⑤①公元七世紀初,塞爾維亞主教聖依西多祿在他的百科全書《詞源》(Etymologiae)中,首次將蛇怪定義為「蛇王」。②在公元1180年,英國神學家亞歷山大·納肯用拉丁文寫的一部介紹自然哲學的著作《論事物的本質》(De naturis rerum)中提到,一隻老公雞下了雞蛋,並把它藏在了糞堆裡,由一隻癩蛤蟆孵化出了有公雞的上半身和蛇的下半身的蛇怪。③在出版於公元77年,老普林尼撰寫的《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介紹道:除了接觸之外,蛇怪還可以通過氣息毀壞灌木,燒焦草地,擊碎巖石。它對其他動物的影響是災難性的:人們普遍認為,要是蛇怪被騎在馬背上的人用長矛殺死,毒素就很快沿著長矛傳染到那個人的身上,他的馬也會倒地身亡。④在出版於1867年的《布爾芬奇神話故事》(Bulfinch's Mythology)介紹道:蛇怪在死亡之後也有用處。因此我們讀到,它的屍體作為有效抵禦蜘蛛的措施,被懸掛在了阿波羅神廟以及私人住宅中。它也被懸掛在了黛安娜的神廟裡,因此沒有燕子敢進入這個神聖的地方。⑤公元二世紀,羅馬作家克勞狄烏斯·埃裡亞努斯(Claudius Aelianus)在《論動物的特性》中提到。這五條對蛇怪特點的描述沒一條是羅琳編的,全特麼出自史籍,這些史籍的記錄半真半假,反倒是最原始的記錄《自然史》的準確度是最高的。因為蛇怪的原型是出自埃及文化圈的眼鏡蛇。而英國人知道這個詞根本不必費這麼多事兒,因為Basilisk(蛇怪)這個詞是寫在聖經裡的,首次出版於公元前三世紀,那時候還沒有基督教呢,那是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七十士譯本。為什麼哈利要和羅恩一起去密室消滅蛇怪,指揮蛇怪的又為什麼是金妮?說出來這事兒還挺逗,除了主角光環以外,羅琳還玩了個狡猾。據《自然史》記載:然而,對於蛇怪這種可怕的生物來說,鼬鼠的臭氣是致命的。事實上,很多國王都盼望在蛇怪死亡之後得到它的標本。只有大自然的規則永恆不變,自然界的生物相生相剋。把鼬鼠扔進蛇怪的洞裡,黃鼬以氣味摧毀了蛇怪,但自己也在與大自然的爭鬥中死去。因為「韋斯萊」是蛇怪的剋星啊!更逗比的就是女鬼(Banshee)了,這是愛爾蘭的民間故事:傳說要是誰家半夜聽到一個女人鬼哭狼嚎,這個倒黴鬼家裡就要死人,所以這個詞又會被翻譯成「報喪女妖」。這個故事至少從13世紀開始就在磨著愛爾蘭人。現在你再看看《阿茲卡班囚徒》第七章,西莫見到的女人為什麼開口就嚎,應該明白了吧?這是給愛爾蘭人看的。你會說了,這些跟你有什麼關係?這不就是人名的含義還有周邊的神話故事麼?這些周邊故事早就爛大街了還真說對了,但有一條:《哈利·波特》壓根就不是給中國人看的,咱看到的只有故事本身和精神內核,把眼光拉出去一點就得懵逼那種。每一個故事的出現,必然依附於本土文化,民眾的生活習慣,晚上爸爸媽媽講的睡前故事,本土流行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奇談怪論,還有這個地區的信仰,風俗等等等等。所以英國人拿眼睛掃一眼就能明白的背景,看一下就會恍然大悟的梗,外國人就需要注釋和科普才能明白。你想想《紅樓夢》,霍克思費勁巴拉地翻譯到國外,又怎麼才能讓外國人理解陰陽,理解「原應嘆息」,理解「賈王薛史」?理解海東青?可是科普畢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想想《龍珠》就懂了:這和《西遊記》改編出來的故事有什麼區別?無非是羅琳改編的是西方世界的妖魔鬼怪,批的是中世紀獵殺巫師的皮而已。現在你再看《哈利·波特》像什麼?羅琳就是在用這種手法告訴你,這就是個童話,這就是披著童話的外衣,講給小學初中年紀的人聽的故事。這就是我剛才瞎編的,改頭換面的《小紅帽》的加強版。這是一個哲理故事,告訴你,表現我們真正自我的是我們的選擇。這是一個懸疑故事,假穆迪臥底霍格沃茨耍的人一愣一愣的。這是一個校園愛情故事,從哈利和秋到羅恩赫敏,從斯內普的耍小性到犧牲,從梅洛普的痴戀到鑄成惡果,無一不是在告訴你:愛情特麼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zz鬥爭故事,福吉因為一個荒唐的理由跟校長強行撕逼,最後搞的是灰頭土臉。這是一個反戰,反歧視的故事,伏地魔那一套和法西斯有什麼區別?麻瓜是怎麼看待巫師,巫師界又是怎麼看待麻瓜和麻瓜出身的巫師?這還是一個宗教故事,「最後一個應該消滅的敵人是死亡」,而哈利也不負眾望,用死亡救贖世界,最終死而復活。在這層隱喻裡,他就是耶穌的化身。別去糾結什麼巫師貨幣,金融體系,羅琳壓根就沒在書裡換算過貨幣。她就是在埋汰英國舊制貨幣單位:1英鎊=20先令,1畿尼=21先令,1先令=12便士。她故意用質數就是在噁心人呢。她就是在利用這種刻板印象,強化這種刻板印象,諷刺這種刻板印象,最終創造出來這種戲劇效果。所以說,看到了,樂就完了,知道是諷刺的啥更好。你要去較真金融體系,這不是主動往套子裡鑽麼?而當你說伏地魔「蠢的要死」的時候,建議你回頭翻翻《混血王子》第23章的結尾,什麼都不需要多說。這就是伏地魔這一存在的悲劇。拿原著去和一個同人去比,我只能說一句:若是沒有原著,你猜猜這個同人有幾個人看?從原著的譯本到電影,到電影周邊,再到設定集以及好幾個哈利·波特主題公園,還有成千上萬部同人作品,解析文章,以及相當一部分知乎答案,都是這個作家頭腦的副產品。而這個《理性之道》,就是類似於披著同人外衣的《三體中的物理學》而已。這種衍生科普只能依附於原著,卻永遠無法代替原著。就是《三體中的物理學》又怎麼樣,基普·索恩還寫過《星際穿越》呢。就是《星際穿越》又怎麼樣?後邊還不是跟著《時間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