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響樂團寬敞漂亮的大堂裡,展示著一座大型裝置藝術巜夏音》。這件當代藝術作品吸引著每一位中外來賓的眼球,空氣中漂蕩著輕輕的且又清脆的蟈蟈鳴叫聲,不絕於耳,讓大家感到新奇有趣,親切無比。
"叫蟈蟈"是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上海作為一個城市,形成的歷史並不長,但叫蟈蟈一直陪伴著它。一到夏天,郊區田野和市區公園都有蟈蟈這種短翅鳴蟲在放歌,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當它進入千家萬戶,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每年六月底七月初,蟲販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無須吆喝,因為幾百個籠內的蟈蟈在大合唱,住在弄堂裡的小孩就聽到了這富有磁性的聲音,那時候一毛錢一隻,大人埋單。於是很多人家都把它掛在屋裡廂,蟈蟈是那個年代的寵物,它不知疲倦,天天縱情歌唱,伴隨這家人度過百日炎夏。飼養成本低得驚人,一粒毛豆子可吃二、三天。
蟈蟈兒自古就被視作吉祥物,因其能繁殖眾多子孫,象徵興旺發達。在我看來,蟈蟈的鳴叫聲恍若讓自然延伸到石庫門,在酷暑中多了一份美的聯想,少了一分無奈與寂寞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與文化的豐富,象叫蟈蟈這種原生態的文化巳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從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音響的普及,到了當今wifi無所不在,人人皆握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你可用移動pc隨時欣賞所有的中外音樂,就在這個時刻,我們看到了裝置藝術作品《夏音》,聽到久違的叫蟈蟈在"詠唱",就似聽到了鄉音,這種驚喜就顯得非常自然了。
這個藝術裝置立意質樸,構思精到。它由二千四百隻用手工編織成的竹篾蟈蟈籠子組成,選擇何種結構?這是個難題,當藝術創作的基本要素確定,裝置的形式與表達,決定了作品的成敗。作者緊緊抓住音樂的軸線,用象徵琴弦的金屬細絲把蟈蟈籠子串聯起來,籠子與籠子保持一定的間距,然後在光效下,出現的總體視覺效果不同凡響,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會呈現籠子形成各種不同的米字放射圖案,這可能是受到了放射蟲綱形態的啟示。作品元素多而不亂,繁而有序,象徵著音樂美的基本要素,如曲調、節奏與旋律等串聯組合起來,從而變幻無窮。在拍攝這個作品時,耳邊不時傳來蟈蟈的鳴叫,起初以為是裝置在不斷放錄音,當我再走近觀察竹籠時,發現部分籠內有綠色的蟈蟈,經訊問知道,其中四十多個籠中有蟈蟈,原生態的"歌聲"自然就此起彼伏了,絕不是假唱!這一重要的細節,充分體現了作品的嚴謹風格。
《夏音》是為一年一度的上海夏季音樂節」量身定製"的,作者不負眾望,一個亟具創意、又接地氣的好作品脫穎而出。叫蟈蟈曾經進入石庫門和新工房,如今又以《夏音》的名義,飛入神聖的交響音樂殿堂,這讓我們能從更多更高的視角來看作品帶來的啟示。談到音樂創作和欣賞,作曲家和大眾對天籟之音總是充滿想往,天籟之音就是自然之音,更準確點說,是自然界中至純至美之音。從古至今,多少音樂家為追求作品中擁有這種不朽的純美之音,獻出自己畢生的才華,現代中國音樂家也作過很多純自然之音的嘗試,但要成為經典至美之音確實不易;與此同時,很多遠離自然的各種流派的現代音樂卻滾滾而來,大多談不上天籟。希望現代之音中能有更多的自然元素回歸,原始的、簡單的要素通過想像力的處理,並以世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有時候是最高級的。
「新民攝友」欄目都是由新民印象訂閱號微信粉絲的投稿組成。本欄目從原有的「我們傳播,受眾閱讀」的模式轉變為「受眾與傳播者」的角色轉換,新民印象成為了角色轉換的平臺。希望更多的網友為本欄目投稿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所想,請直接發送圖片+文字給本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