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自得知了那一百多號鬼子精英的存在,就打起了想要組建加強排的想法,把全團會武術的戰士組織起來,但在這之前李雲龍要知道獨立團誰能打,正好他也有些技癢,於是就擺了一個擂臺,擂臺旁架著一鍋肉湯,全團一千多號人,有一個算一個,只要能把李雲龍放倒了,就能吃肉。這一段劇情挺有意思,遺憾的是似乎不完整。
那麼這鍋肉湯,最後到最後都有誰敢吃呢?即便擂主是李雲龍,也有5個人敢吃,第一個是魏和尚。魏和尚是少林寺的打雜和尚,這是李雲龍對外介紹的謙虛之詞,實際上魏和尚是胸懷大志的血性之人,絕不是只在少林寺掃掃地、燒燒火的雜役,李雲龍八歲學武,練的估計是童子功,也不敢跟魏和尚較量。不過魏和尚到最後肯定能吃到肉,畢竟老李愛將。
第二個是張大彪,張大彪一向不服李雲龍,雖然是李雲龍的部下,但在執行任務和打仗時的氣勢儼然與李雲龍有分庭抗禮之勢,李雲龍又喜歡罵人,想來張大彪已經憋得太久了,好容易有這個機會,一定要揍他,吃肉還是其次,並且比武的時候我們都看到了,張大彪招招搶攻,李雲龍則採取守勢,最後李雲龍像一頭豬似的給張大彪扔出去了,其實玩真的張大彪不一定能放倒李雲龍。當然,要是專照下三路招呼那李雲龍肯定防不勝防。
第三個是王根生,王根生小時候是圈羊的,看哪只羊掉了隊,就用小石子把羊打回隊伍裡去,久而久之,就練成了這樣一手飛石絕技,參軍後,王根生就把這一絕技用到投彈上,成為獨立團的一個重火力點。
第四個是王喜奎,全團最厲害的戰士應該就是他了吧,槍法精準,在與鬼子的遭遇戰中,憑一桿槍就擊殺了十多個鬼子,要是子彈管夠,他能放倒一百個,最後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然靠刺殺帶走了幾個鬼子到黃泉路上作伴,可以說是值了。
第五個是騎兵連連長孫德勝,他的戰鬥力還用我說,五挺歪把子機關槍那可不是吹的,孫德勝是獨立團一員虎將,他是有感情的一個人,立過很多戰功,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軍人,死得轟轟烈烈!騎兵連進攻!看得我熱淚盈眶,戰到只剩一人一馬,一臂一刀,最後倒在衝鋒的路上,這是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以上這五個人,也都是獨立團能獨當一面的人。
作為一個對抗戰劇比較無感的人來說,《亮劍》是我唯一一部看完,還重溫了幾遍的劇。近年的抗戰劇,我基本一看到就毫不猶豫地轉臺。
對於歷史,軍史,黨史,了解得不是很深入,也沒辦法那麼專業的點評。就僅從一個觀眾角度來看,是一部很優秀的巨作,巔峰之作也不算為過。首先,不存在手撕鬼子、石頭炸飛機等等科幻色彩;其次,不會刻意弱化侵略者,比較真實還原了歷史;再次,每個人都很有血有肉,李雲龍的粗口,所作所為完全不會有出戲的感覺,還有和尚被殺之後主角的反應都很真實。我想對人物的準確刻畫是這部劇成功的秘訣。缺點我沒怎麼發現,除了偶爾的穿幫。總而言之,經典就是經典。